10.15 孩子進入“仇親期”,叛逆、罵人、說髒話,忍和打都不妥當

對於孩子的成長和教育,父母都是十分關注的。很多父母發現,孩子在十三四歲的時候,變得很叛逆,做事情總和父母的期望南轅北轍,父母說話,孩子也不願意聽,表現出厭煩的樣子,甚至容易出現頂撞,辱罵父母的現象,孩子的這些變化讓父母也陷入了疑惑:孩子到底怎麼了?

“乖乖女”突然變化,父母疑惑:這還是從前的女兒嗎

圓圓聰明乖巧,學習成績也特別好,大家都誇她是個懂事的孩子。

可她自從上了初二,彷彿變了一個人一般,學習成績也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媽媽想坐下來和她好好談談,可是圓圓不樂意,一把將媽媽推了出去,並鎖好自己的臥室門。

媽媽敲了幾下門,圓圓在屋子裡氣憤地說:“我的事不用你管。”

看到女兒如此態度,媽媽只好作罷,想著過幾天圓圓情緒好了再說。

孩子進入“仇親期”,叛逆、罵人、說髒話,忍和打都不妥當

第二天,圓圓的爸爸在校門口接她回家的時候,發現圓圓摟著同學的脖子出來,嘴裡還說不雅的髒話,臉上還是一副驕傲的表情。爸爸覺得這樣不好,於是提醒圓圓別說髒話,沒想到圓圓當著同學的面直接回懟:“說髒話怎麼了,這只是表達我的真實想法,你就是太死板,什麼話都不讓說,你不愛聽我說,你可以捂住耳朵。”

圓圓的話讓爸爸很生氣,二話不說把圓圓拎上了車,圓圓一路上都氣哼哼的,怪爸爸的行為讓她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並且罵爸爸不尊重她。

到家後,圓圓飯都沒吃就回了自己的房間,把門摔得震天響,爸爸也嘆氣扶著額頭說:“這孩子現在怎麼變得這樣,說髒話,罵人,和從前截然不同,是不是在學校裡和一些小混混學壞了。”

媽媽也表示爸爸說得對,感覺女兒變化太大了,感覺跟變了一個人一樣,女兒還是從前的女兒嗎?

孩子突然的變化讓人感覺不適,其實,是進入了“仇親期”

孩子成長過程中要經歷各種各樣的時期,到了青春期,身高和體重會發生明顯變化,第二特徵也開始出現,孩子對異性表現出一定的興趣。

孩子思維開始發生轉變,自我意識逐漸覺醒,對父母的依戀感不再像往常那麼強,但因為自己的世界觀以及價值觀還沒有發展成熟,會通過和父母對著幹的行為來體現自我。

孩子進入“仇親期”,叛逆、罵人、說髒話,忍和打都不妥當

他們希望父母把自己當成人看待,自己處理自己的問題,有自己獨樹一幟的想法,對於家長,老師、甚至社會都會產生抵抗的情緒。

這種叛逆的時期被精神分析論學家稱為“仇親期”,持續時間大約是2-3年,多發於青少年十二三歲的時間。

“仇親期”孩子變化大,這幾點表現明顯,家長深刻體會

1:你往東,我往西,就要與你“唱反調”

“仇親期”的孩子自我認同感比較強,但對於老師和父母的認同感則比較差。他們有自己的做事規則,不希望父母和老師來打擾。

父母和老師要求他們怎樣做,他們偏偏不那麼做,而且還會覺得為什麼要那樣做;父母和老師禁止的事情,他們又做得很積極,覺得非要這樣做不可。

他們做的事通過與眾不同來得到他人的關注和認可,讓別人認為他們是跟其他人不一樣的人。

2:罵人又頂嘴,釋放自我,感覺新奇

大多數孩子從小被教育要禮貌和懂事,很多孩子為了得到大人的讚許,於是儘量按照父母說的去做,有的孩子甚至壓抑了自己的部分本性。

到了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促使他們釋放平時壓抑的自我,頂嘴和罵人成為一種很好的發洩方式,這與一貫的教育有所衝突,孩子覺得很新奇。

還有部分原因就是有些孩子覺得頂嘴和罵人可以彰顯自己的權威,因為小的時候,他媽的父母就這樣做過,但那時他們太小,不敢反抗,青春期的孩子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可以這樣做。

孩子進入“仇親期”,叛逆、罵人、說髒話,忍和打都不妥當

3:道不同不相為謀,老師和父母太迂腐,自己無所不能

孩子進入“仇親期”,會產生自大的現象,他們的腦子裡產生各種奇奇怪怪的想法,覺得父母和老師很迂腐,想不到他所想的東西。他們覺得跟父母和老師是“道不同不相為謀”,他們自己什麼事都能做,不必受制於他人。

家長這樣做,容易引發孩子的“仇親”行為,家長鬚謹記

NO1:不假思索地拒絕孩子提出的要求

孩子對父母提出要求,必然是有某些方面的需要,縱然不合理,家長也不要不假思索地拒絕掉,要深入分析背後原因,找出合理的解釋,給予孩子響應。立刻拒絕孩子,只會讓孩子感覺得不到家長的重視,並且打心底對父母產生厭惡感。

NO2: 別打著“為你好”的旗號私自給孩子做決定,尊敬孩子的意見

“為你好”這三個字無數孩子都聽過,不管家長做事是否合理,孩子感覺是否舒服,一句“為你好”統統都能洗白。

和孩子相關的事情,家長應該尊重孩子的意見,傾聽孩子的想法,不要強迫他們接受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剝奪他們自主決定的權力。長此以往,只會激發孩子的“反抗精神”,增加孩子對父母的敵視。

孩子進入“仇親期”,叛逆、罵人、說髒話,忍和打都不妥當

NO3: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殺傷力太強

家長之間的討論話題往往都是孩子,有的家長特別喜歡在外人面前揭孩子的短,大家哈哈一笑,家長覺得特有意思也特有面子,卻沒注意到孩子一臉的尷尬與無所適從。久而久之,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有的孩子可能變得自卑,而有的孩子因此對家長積怨頗深,只要大人一揭他的短,就會通過各種方式表現出來,比如罵人,頂嘴,甚至有動手的傾向,這是因為孩子受傷過多尋求自保的一種“應激反應”。

孩子進入“仇親期”,忍和打都不妥當,家長應該這樣做

進入“仇親期”的孩子讓家長很頭疼,任其發展,孩子叛逆成性,容易沾染不好的習慣,日後難以改正,對其學習發展,身體健康影響頗深,有的孩子還變得墮落不堪,不思進取。有的家長乾脆採取“以暴制暴”的方式,希望通過打罵讓孩子的不良行為得到控制,但往往事與願違,孩子只會變得越來越難灌輸,叛逆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

打不得也忍不得,父母關鍵還是要做好引導,幫助孩子順利度過“仇親期”。

1:給孩子“逞能”的機會,讓他展現自我

主動給孩子創造體現自我的機會,尊重孩子的意願,放手讓他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即便是孩子做錯了,也不要過分指責,而是幫助他們分析哪兒錯了,下次如何改進,或者幫他們找到更好的改善方法。

如果孩子的某些事情做成了,要和他們一起分享喜悅,讓孩子變得更加自信。

另外,孩子做事,父母儘量少指手畫腳,可以表示關心,但不要過度,過度會引起孩子的不耐煩。

孩子進入“仇親期”,叛逆、罵人、說髒話,忍和打都不妥當

2:尊敬孩子的“隱私權”,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秘密

有些父母對於孩子過度擔心,尤其是對於“仇親期”的孩子,害怕他們墮落,於是總是暗地裡看他們的筆記本,或者翻他們的東西,感覺是瞭解孩子。

還有的父母乾脆覺得孩子是自己生的,哪有什麼隱私,堂而皇之地窺探孩子的秘密。

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感覺父母不信任自己,從而和父母產生隔閡。

真的發現孩子有什麼秘密,父母要做的,不是去探究秘密,而是去尊敬孩子,讓他們保留自己的秘密。

3:少用命令語氣,多用商量口吻

孩子在“仇親期”覺得自己能夠獨立,也希望大人可以平等地對待他們。所以,家長在說話的時候,儘量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這樣會讓孩子感覺不公平,而且也容易激發孩子的叛逆性,多用商量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孩子會感覺到自己被平等對待,且有一定的自主權和控制權,這樣,孩子才願意和家長繼續交流。

“仇親期”幾乎是很多孩子的必經之路,家長處置的方式不同,孩子以後的走向也不同,合理的引導是關鍵。孩子的教育和成長本就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希望家長在對待孩子方面多一些包容和理解。

你的孩子有經歷過“仇親期”嗎?當時你是怎樣處理的?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我是豆寶奶奶,育兒經驗豐富,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的育兒知識,就請關注我吧,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