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7 中國“居里夫人”,她有什麼突出的貢獻?

(說歷史的女人——第978期)

歷史上有許多傑出的女性,為國為民做出巨大貢獻,或者在某一領域取得輝煌成就而聞名於世,比如搞科研的居里夫人,比如著名作家冰心等,他們生前就因功成名就而獲得鮮花與掌聲,去世後仍令人敬仰。但中國卻有一位傑出的女性,她是中國“居里夫人”,但一生默默無聞,為國家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甚至為了國家利益,“拋棄”了自己的小家,“消失”了30年,與丈夫皆享年82歲。因為她的長期“消失”,導致沒有多少人知道她,但中國人必須記住她!那麼她是誰?有何令人感動的事蹟?本期分解。

(一)才華橫溢的嬌弱小姐

這位傑出的女性就是,中國參與研究原子彈的極少數的女性之一,被譽為中國的居里夫人的王承書先生。

王承書,祖籍湖北武昌,1912年6月26日,出生於上海的一個殷實的家庭,是位標準的名門閨秀。王家以上4代人中就出了兩位進士、兩位博士。她的父親就是晚清進士,後來留學日本,回國後擔任警官高等學校教授和警政司司長;她的母親也是出身揚州名門,被譽為“晚清第一園”的何園便是王承書的外祖父家。

王承書是家中的二女兒,生長在書香世家的她,性格內向,不愛說話,雖相貌端莊,但算不上美麗,不過她從小就顯現出非凡的才氣,尤其是在數學上,天賦異稟。但她自幼體弱多病,小學和中學時曾兩次因病休學一年。

中國“居里夫人”,她有什麼突出的貢獻?

但相貌、性格和身體都比較“弱勢”的王承書,學習成績卻出類拔萃,她18歲便以優異的成績進入燕京大學物理系,所在班級的13個入學新生中,她是唯一的女生,也是物理系上、下兩個年級中唯一的女生。

1934年,王承書從燕京大學畢業,獲得學士學位,該班13人僅畢業了4名學生,她名列榜首,並獲得斐託斐金鑰匙獎。這是民國時期一個重要的學術團體設立的,用以獎勵傑出的學術研究者的金鑰匙獎。此後,王承書繼續在燕京大學攻讀研究生,並於1936年取得碩士學位。

(二)剛剛相愛就“分手”

王承書研究生畢業之後留校任教,不久與她的導師,也是燕大教授張文裕墜入愛河。他們互相欣賞,生活中互相關愛,學術上也十分默契。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王承書同張文裕離開北京,輾轉漂泊於南京、武昌、桂林、貴陽等地。兩人在大學裡相愛,又在戰亂中經受了考驗,並於1939年,在著名物理學家吳有訓的見證下結成夫妻。然後王承書就跟著丈夫去了昆明西南聯大。

中國“居里夫人”,她有什麼突出的貢獻?

在聯大,丈夫在物理系教書,王承書暫時沒有工作,陡然感到失落。就在這時,她得知美國密歇根大學有一筆獎學金,專門提供給亞洲有志留學的女青年,她決定赴美深造。但當時美國有個規定,名額不給已婚婦女。王承書不服氣,她給獎學金委員會寫了信,說明了自己的情況,也表明自己要搞學問的堅定信念,於是美國巴爾博獎學金基金會最終接受了她的申請,她被錄取了。

當時就有朋友質問王承書:“張文裕又不是養不起你!你怎麼一個人跑到美國去?”王承書生氣地回答:“我為什麼要他養?我為什麼不能自己唸書,自己工作?”

(三)在大洋彼岸的輝煌歲月

1941年,王承書“絕情”地拋下丈夫,毅然決然地獨自去了美國。但她剛到美國時,生活卻是很苦的,也頗遭歧視,但她從容面對,從未被困難擊倒,從未彎過脊樑。

那時,她為了省錢,無論去哪兒,都是步行。她走得很快,只要看到美國人走到她前頭,她就一定要超過他。正因為有這樣一股不服輸的勁兒,才使王承書得到了美國人的認可。

在密歇根大學,她受到導師烏倫貝克教授的賞識。烏倫貝克是電子自旋的發現者之一,是世界公認的理論物理學方面的權威。王承書和其導師一起進行稀薄氣體動力學方面的研究。

1948年王承書發現了查普曼的力學經典著作,《非均勻氣體的數學理論》一書中關於伯納特結果的重要錯誤,之後她發表了多篇當時處於這一領域世界前沿的重要論文。她還和他的導師創建了一個由他們的名字命名的方程,即“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這是一個足以影響整個物理學界的學術成就,一經發表便轟動了世界。

王承書對自己的才學十分自信。後來在一次博士論文答辯時,她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導師認為不對,連說3次“No”,但王承書卻鎮定地回答了3次“Yes”,接著做了詳細的闡述,最終讓美國人折服。

後來,丈夫張文裕也“眼饞”了,也步妻子後塵,受普林斯頓大學之邀,去了美國。他們夫妻終於團圓,還在美國生了一個兒子。丈夫在美國的學術也做得很出色。有人說,他們夫妻二人如果留在美國,就像居里夫婦一樣,拿諾貝爾獎是遲早的事。可當他們二人在美國學界成就非凡,正名聲鵲起時,跟當時的所有留美學者一樣,面臨了人生的一個重大抉擇。

新中國誕生了。是去是留?這個話題,筆者已經在多篇文章裡重複過出現,沒的說,做為一名愛國的知識分子,就一個字:走!

但說著容易,實現起來很難。那個時候,回國的著名科學家,比如錢學森、錢三強、何澤慧等等,他們的歸國之路都遇到了很大的麻煩。道理很簡單,人家培養你那麼多年,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人家給你那麼優厚的生活和科研條件,讓你住洋房,坐小車,你說走就走?

所以,當時美國政府下了一條禁令:凡是在美國學理、工、農、醫的科學家都不允許回中國。尤其是,像錢學森和錢三強,美國人說寧願把他們槍斃了,也不想放行。王承書和丈夫都在被禁之列。沒辦法,王承書只有偷偷先做著回去的準備。為了避免美國人的檢查,在回國前她就將有關書刊和資料分成300多個郵包,陸續寄往北京。她一邊把書刊悄悄郵寄回國,一邊鍥而不捨地向美國政府遞交回國申請。

直到1954年,周總理在日內瓦會議上譴責了美方的行為,美國政府才在國際輿論的強壓之下,不得不逐步解除禁令。美國人答應他們回國了,但卻設置了一道障礙:同意王承書夫婦回國,但他們的孩子不能回國,因為孩子生在美國,應該是美國人,他們不給一個美國公民批准到中國的通行證。

於是王承書和丈夫毫不猶豫,放棄了兒子的美國護照,慨然回國。

(四)服從國家,人生從46歲開始

多年以後,在為慶祝自己回國30年而舉行的家宴上,王承書依然平和地說:“當初,我回國的唯一原因,不是我不愛美國優厚的生活,而是我更愛自己的祖國。”她的這番話,可真是羞殺當今那些為了去美國享受,而不惜一切代價往美國跑,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生在美國的那些腐敗分子們。

王承書夫婦於1956年曆盡艱辛,回國後便義無反顧地加入建設新中國的洪流之中了。

他們放棄了美國住洋房、坐小車的生活(他們夫婦在美國時,家裡已經擁有兩輛小車),一回國就成了普通人,上班時,跟大家一樣擠公交車。她先是擔任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研究室研究員,兼任北京大學教授,講授《熱力學》和《統計物理學》。

可後來,國家希望她能去搞熱核聚變技術,聚變能被認為是人類最理想的清潔能源,也稱人造太陽。而這項尖端技術在當時的中國還是一片空白。而對王承書來說,如果接受這個任務,就意味著她要放棄自己的氣體動力學的研究,進行改行,進入自己從未接觸過的領域。

中國“居里夫人”,她有什麼突出的貢獻?

此時的王承書已經46歲,為了國家的需要,她放棄了自己的學術研究,開始了新的征程,她的人生從46歲,重新開始了。1958年王承書答應了錢三強的要求,服從組織安排,參與原子能研究所熱核聚變研究室的籌建,從事熱核聚變理論工作,並任中科院原子能研究所熱核聚變研究室副主任。

1959年,王承書被派往蘇聯原子能研究所進修3個月。她回國時得到一本介紹美國受控熱核聚變的書,如獲至寶。當時沒有高鐵,她也沒有坐飛機,回國時坐了整整七天火車!擱一般人,自然坐車都煩死了,可王承書不,她沒有浪費這7天時間,在火車上的七天七夜,她將這本介紹控熱核聚變的資料譯成了中文,這是怎樣的一種獻身精神!

回國後,她不僅弄清了世界上熱核聚變的理論和方法,還參與了我國最初三個等離子體實驗裝置的設計和建造,成為中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頂尖專家,並且她還為中國培養了一批科學人才。當時,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尤其是在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為了彌補辦公費用的不足,她把自己外出辦事的出差補助費、各種獎勵和稿費,全部捐獻給單位購買書籍和文具用品。

(五)為國棄家,慨然消失30年

當王承書已成為中國熱核聚變領域的領軍人物時,她又面對了一次人生的選擇。

當時國家原子彈的研製進入攻堅期。關鍵時刻,蘇聯撤走了在中國的所有專家和大多數設備,使我國在這個領域的研究陷入極大被動:中國第一個分離鈾同位素用的氣體擴散工廠面臨停工的嚴峻形勢。

中國在原子彈的核心燃料,即高濃鈾研究方面進展很緩慢。原子彈爆炸是用“鈾-235”產生原子裂變而來的,但鈾礦石中“鈾-235”的含量只有0.7%,要通過幾千臺機器,進行非常複雜的濃縮,才能得到可使用的濃度達90%以上的“鈾-235”。這是一項極其艱深的技術,當時只有美國、蘇聯和英國掌握了。我們雖有一些蘇聯沒搬走的設備,但我們的專家卻不知道設備運行的原理,根本不會用。

在這個危難關頭,王承書又一次站了出來。1961年3月,錢三強又一次找到王承書,希望她負責當時屬於國家最高機密的高濃鈾研製。

年近50歲的王承書來到了錢三強的辦公室。她永遠忘不了那一幕:錢三強表情嚴肅而莊重,問她:“承書同志,想徵求一下你的意見,你願不願意去搞氣體擴散?”

王承書知道,搞氣體擴散就是把從天然礦石中煉出來的“鈾-235”濃縮成高濃度鈾,為原子彈提供燃料。這個是製造原子彈最關鍵、最核心的尖端技術。她沒有任何遲疑,立即回答:“我願意。”

錢三強提醒她說,“你在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已有重大建樹,現在要你去搞專業性很強的實際工作,這就等於讓你再次改行了。”

“那我就再次從零開始吧。”王承書笑著說。她又一次從零開始,再次轉行了。

這次與錢三強的會面之後,王承書從國內和國際物理學界悄然消失了。人們再也看不到她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再也看不到她參加學術研討會議,再也看不到她在公眾場合拋頭露面了。除了有人知道她在這一年入黨之外,連不少老朋友都不知道她去幹什麼了。

自此,王承書常年住在集體宿舍,一日三餐吃在食堂,顧不上丈夫和孩子的生活了。她每星期只回家一次,在家呆一天。在每個星期一的清晨,不管颳風下雨,還是飛雪漫天,中關村馬路邊總有一個清瘦的、並不美麗的、但自有一股卓爾不群的氣質的中年婦女在等班車……

為了中國的核事業,王承書“拋棄”了家庭,消失了30年!

在這30年裡,王承書兢兢業業,任勞任怨,克服重重困難,進行研究工作。因為這可不是在美國,有很好的科研環境。當時中國沒有電子計算機,也沒有計算器,海量的數據,王承書都是用一臺手搖計算機和計算尺完成的。別人用的時候都是左手敲鍵,右手列算式,她因為力氣小,左手敲不動鍵,只能用右手中指壓在左手食指上,一下一下敲鍵,然後再拿起筆,記下計算出的結果,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

另外,她還要找時間指導幾個大學生工作,因為沒有多餘的房間,他們只能在露天的地方,搭個帳篷當教室,給他們上課。

1963年底,高濃鈾投入生產,這是決定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是否成功的關鍵。 1964年1月14日,第一批高濃鈾合格產品終於成功取得,為原子彈爆炸提供了最根本的燃料保證。至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掌握高濃鈾研製技術的國家,王承書帶領團隊交付產品的時間比原計劃整整提前了113天,保證了原子彈的裝料。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可王承書還沒有喘一口氣,錢三強便向她發出了又一次邀請。當時國家下達了研製大型擴散機的任務,總設計師的位置還沒有確定。錢三強找到她問她是否同意繼續留下工作,她說,我願意。又問她有什麼困難嗎?她說沒有。

中國“居里夫人”,她有什麼突出的貢獻?

於是52歲的王承書,繼續隱姓埋名,從事核事業研究。

在王承書為了國家拼命工作時,丈夫張文裕也在努力工作,他主要從事核物理和宇宙線等方面的實驗研究。1959年至1964年,他被派往蘇聯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工作,曾擔任中國組組長。為了祖國,他們夫妻二人天各一方,他們的孩子,只能在北京上寄宿學校,感受不到家庭的溫暖……

由於長期操勞,晚年的王承書患上了眼病,但她卻拒絕用昂貴的進口藥治療,不願讓國家為她花錢。她看論文,或者給學生們改論文時看不清,就拿出那個從美國帶回來的一個長條放大鏡,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一個字一個字地改。

(六)她不美麗,卻是個大寫的人

在這30年裡,王承書幾乎過著與世隔絕的生活,她整天鑽進科研領域,對物質生活失去了概念,她生活異常簡樸,家裡只有舊沙發、舊櫃子、硬板床等。她在開始進行原子彈研究那年,即1961年入黨的,從那一天開始,她就從280多元的工資裡拿出200元交黨費,剩下的80多元,還要拿出一部分去資助學術活動和生活困難的人。別人不理解,問她為何這麼艱苦,她卻回答:“我用不了這麼多錢,國家也不用發給我那麼多錢。”想想也是,她在隱姓埋名的30年間,可以說完全變成了一個國家所需要的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其實她要錢也沒處花,已經是視金錢如糞土了。

由於長年不倦的工作,王承書夫婦二人都積勞成疾,但他們卻很少去醫院治療,因為他們既怕影響工作,也不願多花國家一分錢。張文裕先生於1992年去世,享年82歲。兩年後,1994年6月18日,王承書先生在北京病逝,跟丈夫一樣,享年82歲,夫妻倆可謂好人長壽,善始善終。

中國“居里夫人”,她有什麼突出的貢獻?

王承書臨終前留下遺囑:將存款、國庫券及現金等,除留8000元給未婚的大姐王承詩補貼生活費用外,零存整取的錢作為最後一次黨費,其餘全捐給“希望工程”。他們夫妻二人前後為希望工程共捐款達10萬元。

如今,在西藏薩迦縣,還能找到以王承書丈夫名字命名的文裕小學。

王承書先生,做為一名女性,她沒有像民國時她同時代的才女,比如林徽因、楊絳、蔣英等人那樣美麗的容貌,但做為一個人,她是大寫的人!她生前沒有名氣,但做為一箇中國人,我們必須記住她!

參考資料:《永恆的人生:王承書傳》《王承書,隱於時代的先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