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為什麼在國民政府中很少提及黃興和宋教仁?

源遠1


很少提及黃興和宋教仁的主要有幾點原因:

1:在民國時代黃興、宋教仁、孫中山他們是戰友,是同時代的偉人,而相比之下近代的宣導及後期國民黨執政,對孫中山冠之一國父,相比之下黃興和宋教仁的名氣就少了許多,但是黃興和宋教仁貢獻是很大的,這個不可否認;

2:黃興的主動退讓,在歷史上最捧孫中山的應該是黃興了,只要有大事地位,黃興都是以孫中山為主,沒有和孫中山爭搶過,其實黃興也是中華民國的創建者之一,辛亥革命的領導者,對後世的影響很大,但是由於民國時代對他的宣傳相比孫中山等其他人,力度低了些,提及的時候也便少了些,而且黃興去世的時間也早。

3:宋教仁在民國很少提及,給蔣介石有關,陳其美應該是暗殺宋教仁的元兇,而蔣介石和陳其美是把兄弟,當年陳其美暗殺宋教仁後,想的是嫁禍給袁世凱,所以蔣介石掌權後肯定會對宋教仁的死作不了了之道態度,還有一方面對原因是宋教仁被暗殺時年紀並不大,應該是英年早逝。


胡項城


因為黃興、宋教仁跟孫中山不太對路,他們兩個的地位多少有點類似於我黨初期的陳獨秀、張聞天等人,區別在於黃、宋的地位更高。

在二人死前,他們倆與孫中山的地位並不是上下級的關係,而是平起平坐的。

先說黃興,黃興與孫中山的關係就像我黨的朱德與毛主席。國民黨的人曾經說“朱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用在孫黃身上也很合適。孫中山有思想,有理論,有號召力,可是他的缺點也很明顯——不會打仗。

孫中山是醫生出身,對軍事一竅不通,衝鋒陷陣這種事,還是得黃興來。

在辛亥革命以前,同盟會組織的所有武裝起義,幾乎都是由黃興領導的。所以辛亥革命初期,武昌的起義軍對黃興的期盼遠多於對孫中山的期盼。黃興的地位、威望也絲毫不弱於孫中山。不過此人向來淡泊名利,只求做事,不求地位,對於孫中山的領袖地位,黃興一直頗為維護。

不過宋教仁死後,孫中山決意要發動二次革命,與袁世凱全面翻臉。而黃興則認為國家初定,兇手還不確定,不能貿然行動,兩人產生了巨大分歧。

果然二次革命很快就失敗了,孫中山之後痛定思痛,認為是因為黨內不團結才導致失敗,所以他要組織只忠於他一人的“中華革命黨”,汪精衛、胡漢民就是此中代表。而黃興則對這種做法不以為然,與孫中山分道揚鑣。

因此,在自詡為孫中山繼承者的蔣介石掌權後,自然不會給黃興過多的讚美嘍。

而宋教仁則更加厲害,他與黃興一樣,都屬於實幹派。

宋教仁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對法律很有研究。可以說民國的憲法就是宋教仁一手創立的,他是立法院的院長,當時才二十多歲(死的時候也才三十一歲),可見英雄出少年。

而宋教仁更厲害的地方在於——他建立了國民黨!

任誰都得承認,國民黨是宋教仁創立的。

民國建立初期,實行過名義上的議員政治,袁世凱本人當時也不太反對。而同盟會是一個很鬆散的組織,甚至有頗多的江湖氣息,像個黑幫一樣。宋教仁是現代政治的專家,為了改組同盟會,也為了在議會中爭取力量,他決定建立國民黨。

國民黨除了同盟會之外,還聚集了幾十個大小政治團體,當時的國會分為宋教仁的國民黨和黎元洪的共和黨兩派,最終宋教仁佔優,得到了組閣權,準備出任內閣總理。



結果我們都知道,宋教仁還沒赴任,就被暗殺了。

但是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宋教仁對袁世凱的希望遠大於對孫中山的。因為他屬於實幹派,袁世凱也屬於實幹派。因此宋教仁對孫中山頗不感冒,這也是後來孫中山脫離國民黨獨自建黨的原因。宋教仁彌留之際,遺書都是黃興、袁世凱的,他讓黃興囑咐袁世凱,要堅持憲政和議會制度,並讓袁世凱不要以他的死而喪失信心。宋教仁還交代了自己的遺物和贍養母親——隻字未提孫中山。

結果他死之後,居然是孫中山打著為宋教仁報仇的旗號,掀起了二次革命反對袁世凱,宋教仁泉下有知,不知道做何感想哦~

所以就應該知道宋、黃為什麼地位不高了吧?因為這兩位跟孫中山本不是一路人,1919年孫中山改組國民黨之後,他們倆的印記也就從國民黨中抹去了,自然地位沒有孫大炮高嘍~


小約翰


這裡的國民政府其實就是南京的國民黨政府。國民黨很少提及黃興和宋教仁,原因在於三點:

1,國民黨脫胎於同盟會,派系林立,而黃宋二人屬於靠邊站派系。

2,國民黨政府江浙派為主,湖廣和兩廣靠邊站。

3,黃宋二人死的早,沒參與孫中山二次創業和國民革命戰爭。

宋教仁是國民黨的實際創辦人,而黃興長期擔任同盟會二把手,這兩人被國民黨遺忘,真是人情涼薄。

聽丹水君給你一一道來。

1,國民黨脫胎於同盟會,二者派系林立,而黃宋二人屬於靠邊站派系。

1905年,日本間諜組織黑龍會牽線搭橋下,同盟會在東京成立。同盟會由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併而來。

興中會是1894年夏威夷成立,孫中山的嫡系。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長沙正式成立。會長為黃興,副會長為宋教仁、劉揆一、秦毓鎏。光復會1904年王嘉偉、蔣尊簋、陶成章、魏蘭、龔寶銓等人在東京成立。

擅長暗殺的光復會老大陶成章被暗殺,蔡元培專注教育,光復會一系就沒有了。而黃興和宋教仁為代表的華興會,大都從事議會工作,沒有機會在廣東獲得一席之地。

二次革命後,國民黨被解散,孫中山在日本成立中華革命黨,要求黨員對他效忠,黃興憤然離去,黃興極其部下再也沒有機會參與革命活動。

2,國民黨政府江浙派為主,湖廣和兩廣靠邊站。

蔣介石的嫡系中,主要是CC系和黃埔系,特務系統中,軍統和復興社也很厲害。而元老這邊主要是西山會議派和政學系。

地方勢力也是盤根錯節。其中宋教仁和黃興帶代表的湖南派最差。孫中山去世時,國民黨三足鼎立,汪精衛胡漢民蔣介石,蔣介石因為擔任黃埔軍校校長,直接掌握軍權,另兩派就被打壓了。

3,黃宋二人死的早,沒參與孫中山二次創業和國民革命戰爭。

宋教仁死於1913年,他對民國最早的議會政治嘗試貢獻很大。宋教仁一死,議會政治就結束了,北洋派和國民黨一起轉向專制。

二次革命失敗,孫中山組織中華革命黨,把革命黨變成個人私器,遭到黃興強烈反對。黃興憤而出走。後來雖然在護國運動中做出貢獻,但很快英年早逝。

國民黨的真正發達在十年後,1924年開始,黃埔軍校和國民革命,國民黨終於找到革命的政權姿勢。但,宋教仁和黃興都沒有機會參與。

黃興的兒子黃一歐,15歲加入同盟會,是同盟會最年輕的會員。民國時期,黃一歐曾在湖南長期活動,但因為湖南長期是南北戰爭的最前線,黃一歐和黃興的老部下始終沒有形成湘系勢力。黃一歐後來在孫中山之子孫科手下當立法委員十年,最後也為湖南解放做出了貢獻。

宋教仁兒子宋振呂曾在國民黨政府當審計官員,心臟病去世時,年僅36歲。


歷史知事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說不提及黃興和宋教仁,是胡說八大。

隨便找一本民國的歷史書,哪裡沒有黃興和宋教仁?

如果沒有這兩人,民國曆史根本就沒辦法寫。

最多這麼說,在國民政府有一段特殊時期,沒有太多提及黃興和宋教仁。

原因也不復雜。

無論是黃興也好,宋教仁也罷,他們和孫中山都曾經有過重大的分歧。

比如宋教仁,反對孫中山的主張,天真的認為可以通過民主制度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實現國家的真正統一、民主和富強。

結果射入宋教仁體內的那枚子彈,證明宋教仁是完全錯誤的。

至於黃興,反對孫中山的中華革命黨,認為這不符合民主精神,認為孫中山是獨裁。

這無疑是極其可笑的觀點。黃興支持的所謂民主的國民黨,剛剛在二次革命中慘敗。

鬆散的烏合之眾國民黨,被袁世凱一擊就出現內亂,大部分人倒戈投降,有的還反咬一口。

事實證明,鬆散的所謂民主政黨,根本就沒有什麼力量,還會演變為各種野心家和投機者的工具。

黃興的觀點,不但脫離實際,而且堪稱荒謬。

正式由於黃興和宋教仁都反對過孫中山,當年特殊時期不願意揭露國民黨內部的鬥爭,所以多一筆帶過而已。


薩沙


黃興和宋教仁組織成立了華興會,1905年在日本東京與孫中山組織成立的興中會、復興會等組織合併成立了中國同盟會,黃、宋兩人是與孫中山同級別的國民黨元老!宋教仁被稱為“中國憲政之父”,在革命的道路上宋教仁也是盡心輔佐孫中山。

但是,他們顯然被國府在史書上刻意地邊緣化,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孫中山先生的歷史功績是得到世人所認可,而黃興和宋教仁對辛亥革命所做的貢獻也是不可磨滅,然而在辛亥革命之後到北伐勝利,整個中國大地對孫中山先生的認知並沒有現在這麼崇高,現在將孫中山先生擺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是國民黨北伐結束後宣傳的效果,類似於造神運動。

國民政府於1925年7月1日在廣東成立,廣東國民政府實行的是委員制,成立之初一共有16名國府委員,包括汪精衛、胡漢民、張靜江、許崇智等人,而這些人都是孫中山生前最信任的一批人。

1927年國民政府進行北伐,到1928年攻佔北京,這時佔領北京的蔣介石、馮玉祥等人,就開始了對孫中山先生的宣傳,但是宣傳孫中山是為了確定蔣介石的正統地位,尤其是蔣介石已經和宋家聯姻。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更是出現了進一步深化孫中山的情況,全國各公共場所甚至要懸掛孫中山畫像,學校裡面要學習總理遺教,政府開會的時候也要先讀總理遺教。1940年重慶國民政府通過法令確認孫中山的國父地位。

在宣傳的過程中很少提及黃興和宋教仁,因為他們都是很早去世,黃興於1916年去世,而宋教仁去世的更早,在1913年就已經被刺殺,所以他們與後來的國民政府的成立沒有直接關係,因而他們沒有被突出紀念也是情理之中。

黃興和宋教仁對革命的貢獻比較大,但是對國民政府建立所作出的貢獻並不大,在國民政府建立時,他們已經成為了烈士。而宣傳孫中山先生是國民政府,所以國民政府冷落首先與他們對國民政府的成立沒有貢獻有很大關係。


帝國烽火


黃興和宋教仁在國民政府中的知名度偏低,主要是因為他們的革命活動集中於推翻清朝帝制和反袁時期,一則被孫中山、蔣介石的主角光環覆蓋,二來國民黨鼎盛統治全國時期,黃宋二人已經去世多年、退出政治舞臺許久,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逐漸已經默默無聞。



黃、宋早年追隨孫中山革命,有過一段共同合作奮鬥的蜜月期

1905年組建成立的同盟會並非鐵板一塊,而是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併組成的一個鬆散聯盟。興中會是孫中山1894年在夏威夷成立;華興會是黃興、宋教仁等人1904年2月15日在湖南長沙正式成立;光復會由陶成章等人1904年在東京成立,成員秋瑾、徐錫麟主要活躍在浙江一帶。

鬆散的同盟會很快就出現了分裂、離心傾向,內部爭鬥、衝突不斷,即使呼籲團結的陳天華蹈海而死,也最終沒能挽回光復會的中途退出。但這段時間孫中山和黃興、宋教仁倒是能夠同舟共濟,一起度過了一段投身革命活動的蜜月期。



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期間,黃、宋與孫中山分歧逐漸擴大

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和宋教仁在建國政體上分歧嚴重,孫中山傾向於美國式的實權總統制,宋教仁則熱衷於議會政黨制度,主張由內閣總理執掌最高權力。孫、宋矛盾隨著袁世凱出任民國大總統,又轉為袁、宋矛盾,直到宋教仁被暗殺身亡,政黨政治的主張徹底陷於沉寂。

孫、黃的決裂起自於反袁稱帝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組建獨裁式的“中華革命黨”。多年革命屢戰屢敗的孫中山痛定思痛,認為必須強調黨員對自己的絕對效忠,才能實現黨魁對組織的有效控制,避免同盟會那樣的鬆散分裂、難以凝聚革命合力。黃興對此很不認同,認定這會導致政黨成為個人的私器。嚴重的分歧最終導致孫、黃二人的分道揚鑣。



國民革命運動後,黃、宋二人影響力逐漸邊緣化

宋教仁被暗殺於1913年3月22日,黃興則於1916年10月31日病逝。隨後孫中山的革命活動,身邊陪同的主要是胡漢民、陳炯明、汪精衛、蔣介石等人,通過組建黃埔軍校和“聯俄聯共”的轉變,革命風貌已與滿清、袁世凱時期大不相同。

此時黃、宋二人原湖南華興會勢力,在國民黨內的影響力已經微乎其微,宋教仁的政黨政治更是無人再提。革命鬥爭的重心也偏重向了軍閥內戰統一和國共階級爭鬥。

隨後,蔣介石在國民黨中後來居上,憑藉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頭銜,和與宋美齡聯姻拉攏來的江浙財閥支持,成功攫取全國最高權力寶座。以國父孫中山繼承人自居、視孫總理為自己權力合法性來源的蔣介石,自然不會過多宣傳、提及與孫中山有政治分歧的黃興、宋教仁。


劇透歷史


之所以很少提及黃興和宋教仁,是因為他們兩個前面有一位充滿了光輝的孫中山。孫中山實在是太耀眼了,以至於遮擋住了黃、宋二人。而孫中山的這些“光芒”則是其歷代支持者逐漸點亮的。從二十世紀早期到現今,人們一直在宣傳乃至神化孫中山。

(孫中山奉安大典)

最早在1903年,興中會就有意提升孫中山之地位了。興中會成員章士釗編譯了一本小冊子,叫做《大革命家孫逸仙》。這本小書鼓吹孫中山為革命始祖,處處強調孫中山與中國未來命運緊密相關。該書出版後,影響深遠,由此推動了崇拜孫中山的熱潮。等到蔣介石建立南京國民政府,為了強調政權的合法性,加強黨國政治,更是一再強化孫中山獨特而崇高的地位,由此將其打造成了“國父”這一重要象徵符號。而且孫中山還是“聯俄聯共”政策的提出者和支持者,與蘇俄、中共的關係不一般,所以孫中山也獲得了中共的認可。

反觀黃興、宋教仁,他們不僅與孫中山在思想理念上存在差異,而且英年早逝——黃興死於1916年,宋教仁死於1913年,過早地脫離了國民黨核心,所以也就沒有人替他們搖旗吶喊了。在此後的政治活動中,他們逐漸被有意淡化。所以才會出現很少提及的現象。


老照片


現在說的國民黨史家,基本是蔣介石御用史家,而蔣介石又一向自命是孫中山的傳人,誰和孫文過不去的,當然不會有好臉色。

先說宋教仁。宋教仁是湖南人,和黃興是老鄉,都是所謂華興會的,從清末革命開始,他們和孫文的廣東派就疙疙瘩瘩,合作並不愉快。

類似的案例,也體現在江浙派陶成章、章太炎等人的光復會上,他們更是公然與孫文派叫板,而在爭奪南洋華僑捐款問題堪稱死敵(反清不反清還是次要的)。


從宋教仁的日記來看,他是十分瞧不起孫文的。當然,在早期的革命黨中,宋教仁算是能說能寫,學識不錯的,所以他看不起孫文也很正常。

辛亥革命後,宋教仁在總統制、內閣制和遷都等問題上均站在孫文的對立面,這個革命黨內部都看得非常清楚的。

而後,在民國的第一次選舉中,宋教仁領導國民黨(非後來那個國民黨)大獲全勝,並極可能出任首屆總理。然而,就在宋教仁北上之時,宋被人刺死了。

誰刺殺了宋教仁?現在很多人說這是迷案,其實沒有什麼迷案不迷案的,因為幾乎所有的證據和邏輯都指向孫文的死黨陳其美,信者恆信,不信者不信,不必多說。


至於黃興,按說該好好給他表表功的,畢竟,來清末革命時,孫文做革命生意時,黃興是他的項目經理,每次搞事都是黃興現場指揮施工,反正不管成也好敗也罷,死活不管,只管拿這些事去繼續募捐搞錢。

黃興畢竟是秀才出身,當然他也不傻的。革命理想固然要有,但這種搞事多搞兩次他也摸出門道了,所以他也摸出了孫的訣竅了,搞事是必要的,成敗更是次要的(總之都是敗,也沒成功的打算),兄弟我先逃為敬!

黃興的常敗將軍之名,就是這麼來的。事實如此,並沒有汙衊他。確實沒有勝過哪怕一次。事實上也不可能。

黃興也是沒辦法,這些搞事本身就完全沒有成功的可能,但他沒轍,因為他沒錢麼!

等到民國年後,黃興也算暴得大名,孫黃齊鳴,很是弄了點錢。所以,在二次革命後,這幫人都逃到日本,孫文又要鼓搗什麼中華革命黨,還要大家按手印向他效忠。

黃興這會可不比之前了。他已經有經濟基礎了,不想再給孫文當馬仔了。所以兩人一拍兩散,各搞各的了。

後來,好在黃興死得早(1916),不然他和孫文的關係是更難處理的,歷史也就更不好評述了。

現在知道國民黨方面儘量不提宋教仁和黃興了吧,因為他們是當內負能量麼。


坑爹史冊


這個題問的很好,對我們瞭解國民黨及國民政府的歷史很有幫助!縱橫也藉著這道題來探討一下民國時期國民黨方面一些被隱藏的事情。

宋教仁和孫中山根本就不是一條心

宋教仁是在創立同盟會時就反對孫中山,而黃興則是在孫中山二次革命的時候和孫中山分道揚鑣。

儘管國民黨將建黨日定在1894年11月24日,也就是1894年興中會成立的日子,實際上控制國民政府的“國民黨”是在1919年孫中山改組後成立的,跟1912年宋教仁改組的國民黨是兩碼事。

早在創建同盟會的時候,這就是一個鬆散的組織,同盟會實際是同盟,孫中山的興中會只是其中一部分,除此之外還有華興會以及光復會。其中興中會(廣東)的成員主要包括孫中山、胡漢民、汪精衛等,而華興會(湖南)是黃興、宋教仁等,光復會(江浙)陶成章、章炳麟。

同盟會成立的時候宋教仁就不服孫中山,1907年因為同盟會的矛盾加大,光復會退出,孫中山帶著汪精衛、胡漢民、黃興到南洋另組總部,實際上從上文也可以看出,同盟會內部的地域問題是很嚴重的,宋教仁和孫中山根本就不是一條心。

對於武昌起義,宋教仁比孫中山影響大一點

縱橫首先想要拋出的觀點是,武昌起義及辛亥革命跟孫中山也就一毛錢關係,很多人都以為整個辛亥革命都是孫中山推動的,實際上在這個過程中,孫中山所起到的作用並不太明顯。

孫中山和黃興曾經組織過N場起義活動,但是範圍都是在廣東等地區,在孫中山看來,廣東才是最適合革命運動的地方,這從後來孫中山二次革命的時候依然選擇廣東作為根據地一樣,然而武昌起義是在湖北,所以,武昌起義跟孫中山沒有太大關係。

反而跟宋教仁他們有一些關係,在1907年宋教仁等對孫中山太失望,並且對於孫中山在廣東地區零星的起義方式並不認同,因此在上海成立同盟會中部總部,主要領導革命黨人以長江中下游地區為革命中心,並且制定了1913年在兩湖及江浙起義的戰略部署。

武昌起義的革命組織是文學社和共進會,並不屬於同盟會,但是縱橫認為受宋教仁的影響更大一些。

辛亥革命成功後,儘管各方打著同盟會的旗號,推選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宋教仁對孫中山很反感,相反宋教仁人更願意袁世凱當大總統,袁世凱要在北京建立政權,宋教仁也同意,宋教仁要當總理組閣,在這個過程中,宋教仁重組“國民黨”,自己當了老大,但是宋教仁在北上的過程中被人刺殺,成為民國一大要案,關於幕後真兇現在也在爭論。

孫中山要建立一個完全效忠黨魁的政黨和黃興分道揚鑣

這裡咱就不討論宋教仁被誰殺的問題了,爭議太大,誰也咬不準,但是宋教仁死後,宋教仁組建的國民黨被袁世凱解散了,孫中山隨即宣佈二次革命,要護國,到廣州去建立政權(再次可以看出孫中山的地域情結)。

但是,鑑於同盟會組織的鬆散性,孫中山決定建立一個完全效忠黨魁的革命政黨,既為中華革命黨,這一點被黃興所反對。

黃興在革命期間一直追隨孫中山,兩個人分工不同,黃興在前線抗槍打仗,孫中山在後面鼓吹革命,可以說,孫中山的威望很大一部分是黃興打出來的,但是此時面對孫中山所要建立的政黨,黃興則拒絕加入。

1916年年僅42歲的黃興因病去世,孫中山親自主持治喪活動。

國民政府實際是“廣東幫”與“江浙幫”的天下

題中所說的國民政府,則是1925年7月1日在廣州成立的,政黨是1919年由中華革命黨改組命名的“國民黨”,在這裡面,黃興和宋教仁這些湖南人都被排除出去了,根本已經沒有影響力了,而且即使在同盟會內部和孫中山他們也不是一路人。

孫中山組建的廣州國民政府實際上名副其實,因為這裡面有影響力全是廣東人,很多人可能要提蔣介石,其實蔣介石在孫中山活著的時候根本不算什麼,只是以粵軍參謀長的身份擔任黃埔校長。

孫中山在廣州國民政府成立沒幾天就死了,這個時候國民黨內部就是廣東幫的天下,政治上是汪精衛、胡漢民、廖仲愷等人把持,軍事上以許崇智(老蔣的頂頭上司)為代表,後來老蔣以一己之力,在國民黨形成了江浙幫。

國民政府內部的鬥爭形勢也很激烈,比如廖仲愷被暗殺,胡漢民被驅逐,許崇智被排擠,汪精衛被逼辭職等等,早就把曾經的革命元勳宋教仁和黃興的影響沖淡了。

孫中山說,世界大勢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人總還是要向前看的,在革命風起雲湧的環境裡,宋教仁和黃興又能翻起什麼大浪。


史論縱橫


國民黨的前身同盟會,是由孫中山的興中會,黃興、宋教仁的華興會,章太炎、蔡炎培的光復會等三個主要革命組織合併而成。但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中國國民黨的演進過程中,思想並不統一,綱領並不明確,意志並不堅定,組織並不嚴密,嚴格說並不構成一個具有現代意義的革命政黨,最多隻能算集近代新興資產階級最大公約數而成的鬆散的政治同盟。其中,山頭林立,山頭主義、政治分歧激盪,甚至出現光復會加入同盟會,又出走,繼續打出光復會招牌獨立行動的鬧劇。其間,孫中山與章太炎曾在日本進行過激烈的論戰,之後二人近乎決裂。但就組成同盟會的三個主要革命組織而言,數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歷史最久、人數最多、力量最強、影響最大。但也就定因為同盟會思想上混亂、綱領上妥協、意志上軟弱、組織上渙散,導致辛亥革命不僅無法取得徹底勝利,而且孫中山及其革命黨遭到同盟會中政治投機分子的不斷出賣。這同時也是孫中山晚年痛下決心,接受蘇聯指導和幫助,改組中國國民黨的原因。因此,在中國國民黨一大國民黨改組後,無論國民黨還是共產黨,都不可能突出宣傳原華興會與光復會的班底,政治上只以孫中山領導的興中會和後來的同盟會為唯一的革命正溯。致於陳其美、蔣介石與陶成章的相恨相殺以及宋教仁疑案的陰謀論,那都不是根本原因,只是枝節。根本原因就是毛主席指出的同盟會的妥協性、兩面性與軟骨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