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教仁被刺殺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餘庭洋


宋教仁是什麼人?他的死為什麼會引發“二次革命”?他又為什麼會被刺殺?

1904年2月,宋教仁與黃興、章士釗、陳士華諸人在湖南長沙成立了華興會,黃興任會長,宋任副會長。後赴日本入讀日本法政大學,於1905年8月參與組織成立中國同盟,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庶務,宋任司法部檢事長。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政府以後,孫中山於1912年2月13日,即宣統宣佈退位的第二天辭去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職務,後任全國鐵路督辦。這一年的7月21日,同盟會召開夏季大會,宋教仁經選舉稱為同盟會總務部總務幹事,成為了同盟會的實際領導人。實際上,早在7月16日宋教仁便已經提出了改組同盟會的方案,21日當選總務部總務幹事以後算是確定了改組。

1912年8月25日,宋教仁以同盟會為核心,聯合國民公黨、國民共進會等黨派改組成立了中國國民黨,孫中山當選理事長,宋教仁則以票數第三當選理事,然後被孫中山委任為代理理事長。實際上,從被推選為同盟會總務部總務幹事的時候開始,宋教仁已經成為了同盟會的實際負責人,改組國民黨也是宋教仁在操作,所以,國民黨的實際領導權落到宋教仁手裡也是理所當然。

1912年12月,中華民國首屆國會選舉開始,選舉參眾兩院國會議員。宋教仁所領導的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人擋殺人、佛擋殺佛”,獲得了最高票數,在參眾兩院中佔據了絕對優勢。宋教仁攜國民黨大勝之勢組織責任內閣,以削弱總統的權力。

1913年3月,袁世凱致電宋教仁:“即日赴京,商決要政。”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欲乘坐火車北上時,遭到槍擊。宋教仁中槍後被迅速送往醫院,3月22日不治身亡。

宋教仁被刺殺前,有幾件事值得注意:一是宋教仁已經實際掌握了同盟會並改組了國民黨,成為了國民黨的實際領導人;二是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大獲全勝,宋教仁當選內閣總理,欲行“責任內閣制”;三是宋教仁正在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即所謂的“憲政”,不見容於袁世凱,也不見容於孫中山。

實際上,這幾件事也是宋教仁被刺殺的原因,因為他撬動了太多人的利益。

宋教仁想要組閣,將總統制變更為責任內閣制,抑制總統的權力,這無疑是對袁世凱最大的挑釁,這也被看成是袁世凱刺殺宋教仁的最主要動機,也因此袁世凱成為了最大的嫌疑人,可以這麼說,只要宋教仁出點什麼事,誰都會懷疑袁世凱。此時的袁世凱已經電邀宋教仁北上“商決要政”,為什麼又要在宋教仁去之前動手?難道是故佈疑陣?實際上,我認為袁世凱的想法是在宋教仁到北京後,對宋進行人身控制,這樣應該比直接刺殺宋教仁更可靠。所有人都盯著袁世凱,袁世凱真的會在這關鍵時刻冒天下之大不韙去截殺宋教仁?我很懷疑。

在“二次革命”以後,袁世凱強行解散了國民黨,也因此加深了他刺宋的嫌疑。

但是,宋教仁給袁世凱發的電文的內容卻很有意思,“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宋的遺言對袁世凱充滿了殷切期盼,宋的行為似乎是在告訴所有人,宋案和袁無關。

1913年2月,宋教仁在國會選舉中勝利在望的時候,孫中山作為名義上的黨魁,沒有參與此事,也沒有與宋教仁商量組閣之事,卻在與袁世凱通過密電之後去了日本考察,這個時機把握得很耐人尋味。同時,宋教仁不僅成為了國民黨的實際領導人,他的政見也與孫中山相左。實際上,孫中山應該也不認同宋教仁的責任內閣制,從後來他組建中華革命黨和大元帥府也可以看得出來。後來,宋教仁被刺身亡後,孫中山急忙從日本返國,然後不顧多數人的反對迅速發起了武力討袁的“二次革命”。孫中山為什麼會這麼迫不及待?

此外,在1912月7月16日宋教仁提議改組國民黨時,遭到了多數人的反對,按道理在7月21日的同盟會夏季大會上應該沒機會當選總務部總務幹事才對,可是為什麼卻當選了呢?畢竟宋當時的威望確實不如孫,最可能的原因就是孫有意推宋出來,但是孫應該沒有想到宋會這麼“叛逆”,政見也與自己這麼不同。如果宋的政見得到了實施和肯定,便等於孫的政見遭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否定。

這麼看的話,孫確實也有刺宋的嫌疑。

宋教仁的行為撬動了袁世凱集團的利益,又何嘗沒有撬動孫中山集團的利益?

對於宋案,實際上至今仍然沒有定論。不管是袁也好,是孫也罷,他們都有嫌疑,但是究竟誰是宋案主謀,也不好下定論。袁、孫兩個利益集團也不僅僅只有袁、孫兩人,所以宋案也有可能是這兩個政治利益集團中的成員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所作出的私人行為。


吾與吾國


1913年3月的一天

上海閘北火車站

一聲槍響,一箇中年男子應聲倒地,隨後經過搶救,還是不治而亡。他的死,導致短暫興起的議會政治就此消亡,苦難的中國大地又一次槍聲四起,老百姓再一次面臨戰爭的苦難,

這個曾經讓人民看見希望的中年男子,就是宋教仁。

宋教仁的死,有無數種猜測,歸根結底無非是三種說法:(1)袁世凱指使人刺殺的,這是目前為止官方給出的答案,也是“主流看法”;(2)趙秉均怕總理位置被搶,指使人殺的;(3)陳其美因為孫中山被架空而動手殺的。

這是歷史的懸案,恐怕在咱們有生之年都無法看到確鑿答案。筆者不是福爾摩斯,也沒有足夠鐵證去推斷到底是誰殺了宋教仁,從內心來說,我最希望的結局是趙秉均為了保住自己的位置而動的手。這樣的話,起碼這位民族精英的死不是被人利用,不用揹負太多的壓力,被人當做一個挑起戰爭的理由,這樣他才能走得更安詳一點。因為無論是袁殺,還是孫殺,宋教仁都可能成為戰爭的導火線,而事實也果然如此。宋教仁何其冤哉!

從宋教仁死前的反應來看,至少他本人不相信袁世凱是兇手。臨死前,他讓黃興代筆寫下政治遺囑,恰恰是留給袁世凱的。這說明在宋教仁眼裡,袁不是殺他的兇手。可是事實上,他的做法確實傷到袁了。“毀宋”兩字,也許不能作為殺宋的理由,我個人更傾向於是誹謗,詆譭宋的人品。但袁對宋有意見是客觀事實,宋領導議會鬥爭,要限制總統的權力,這一點袁是反感甚至討厭。所以說,殺宋的動機,袁還是有的。

宋教仁一手改組了國民黨,把孫中山捧為精神領袖,自己作秘書長,卻掌握了真正的權力,架空了孫中山,想必中山先生也是不滿意的。沒有人喜歡當傀儡,而陳其美正是孫先生的忠實信徒,而且還熱衷於搞刺殺,陶成章可以證明這一點。而上海,恰恰是陳其美的地盤。

細細一想,宋教仁的死其實是必然的結果。他的做法無形中把孫中山和袁世凱都得罪了,議會政治在兩個政治強人面前是行不通的。宋教仁也許不是不明白這一點,而是想努力做一下嘗試,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來推動中國的進步。可惜,他失敗了。

1913年3月22日,宋教仁死了,中國議會政治死了,華夏大地再次狼煙四起,希望就這麼不見了。

吳相湘:《宋教仁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腦洞大開的歷史


轉至搜狐:1913年3月20日晚,剛剛在大選中獲勝的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正準備乘火車由上海啟程去北京晉見袁世凱,並參加4月8日開幕的新國會。此刻,不僅是宋教仁人生的最高峰,也是中國歷史上距離民主憲政最近的時候。

當於右任、廖仲愷、黃興和陳其美等國民黨大員與宋教仁話別時,突然殺出一名刺客,對準宋教仁背後連開三槍,這位年輕的政治家隨即倒在血泊之中。黃興等人立即將宋教仁扶上汽車,送往附近的滬寧鐵路醫院。醫生馬上動手術鉗出子彈,發現彈頭有毒。兩天後,宋教仁不治身亡。

宋教仁遇刺的消息第一時間傳到了北京。袁世凱驚愕地說:“有此事乎?”看過電報,又說:“確矣!這怎麼好?”宋案最大的嫌疑人趙秉鈞在得到消息時,大驚失色的複雜神情更是耐人尋味,對此時任國務秘書的張國淦有詳細回憶:“是日,國務院正開國務會議,國會選舉事務局長顧鰲突進會議室向趙總理報告:‘前門車站來電,宋教仁昨晚在滬車站被人槍擊,傷重恐難救’云云。總理大驚變色,當即離座,環繞會議長桌數次,自言自語:‘人若說我打死宋教仁,豈不是我賣友,哪能算人?’各總長相顧均未發言。少頃,府中電請總理,總理即倉皇去府。”

輕鬆拿下真兇

案發後,袁世凱下令江蘇都督程德全限期破案,並懸賞萬元緝拿兇手。破案過程則是出奇的順利,短短三天,兇手武士英和他背後的應桂馨雙雙被緝拿歸案。

宋教仁遇刺後的第二天,也就是3月21日,鹿鳴旅館的兩個學生到巡捕房報案,舉報武士英。武士英原名吳福銘,只是個失業軍人,在窮困不堪時,曾向同住在鹿鳴旅館的兩個學生借錢,並誇口殺人還錢。案發當晚,武士英回來就說自己有錢了,次日便離開旅社。3月23日,古董字畫商王阿發到英租界捕房報稱:一週前,因賣字畫曾去巡查長應桂馨家,應桂馨拿出一張照片,要他謀辦照片上的人,願出酬金1000元。王阿發自然不敢答應,而宋教仁遇刺後,照片見於各報,竟與他所見照片相同,於是報案。

巡捕房立即對應桂馨實施抓捕,並在一家妓院將其抓獲,武士英隨後也很快被擒拿。巡捕房在應桂馨家中搜獲兇器,以及密電碼三本,封固函電證據兩包,皮箱一個。證據顯示,應桂馨策劃暗殺了宋教仁無疑,但是這絕不是故事的結局。背後必然還有人。從應桂馨家搜出的密碼本上注有“國務院”、“應密”、“民國二年一月十四日”等字樣,而電文內容將矛頭指向了國務院秘書洪述祖。

經查,洪述祖和應桂馨有大量往來電文,其中涉及宋案的有以下幾條:

3月13日應桂馨在給洪述祖的電文中稱:“若不去宋,非特生出無窮是非,恐大局必為擾亂”主動提出要除掉宋教仁。同日,洪述祖回電“毀宋酬勳位,相度機宜,妥籌辨理”等語。次日,應桂馨致電洪述祖:“梁山匪魁,四處擾亂,危險實甚,已發緊急命令,設法剿捕之,轉呈候示”等語。3月19日,洪述祖回電有“事速照行”一語。3月20日半夜兩點鐘,即宋教仁被害之日,應桂馨致電洪述祖有“所發急電令已達到,請先呈報”等語。次日又致電洪述祖稱“匪魁已滅,我軍一無傷亡,堪慰,望轉呈”。

從上述證據來看,洪述祖涉案是逃不掉的。更重要的是,上面應的電報,均有“轉呈候示”、“請先呈報”、“望轉呈”。那麼轉呈的對象是誰?顯然不是趙秉鈞就是袁世凱。不過,在此需要澄清一點,應桂馨並非根據來自北京的指示被動地執行暗殺命令,而是自己主動提出了殺害宋教仁的計劃,而且在沒有得到北京方面認可的情況下,已經自作主張地開始佈置實施暗殺。

黃興指責,趙秉鈞自辯

應桂馨與洪述祖的電文公之於眾後,趙秉鈞便成了刺殺宋教仁的最大嫌疑人。4月26日,黃興致電袁世凱指出“此案詞連政府”並認為“國務院總理趙秉鈞為暗殺主謀之犯”。因為“法院既在政府藩籬之下”所以建議“請大總統獨持英斷”。4月28日,袁世凱復電黃興,指出趙秉鈞雖接到應桂馨、洪述祖的來電,但並未回電,而3月13日之前往來電文,均為“解散會團及應、洪串謀挾制訛詐各事,詞意甚明,與刺宋案無涉”。

袁在回電中指出,不能因應與洪的函電就認定趙秉鈞是謀殺主犯,他承認應桂馨與洪述祖圖謀陷害宋教仁名聲一事,並指出只是在3月13日才有“去宋”謀殺之意。趙發給應桂馨的密碼本包含了公務成分,如果憑著這一條,不經偵查審訊,僅僅根據應、洪往來函電便將趙秉鈞“指為主謀暗殺之要犯”,確實是“實非法理之憑”。不久,趙秉鈞給上海地方檢察廳一封公開信為自己辯護說:“程都督、應民政長宣佈宋案證據,其涉及秉鈞者,惟手書兩件,然一為發給密碼,一為請領津貼,均屬因公”。趙秉鈞的自辯是有一定道理的,從證據看,只有一份他發給應密碼本的電文,是公務行為,應桂馨給他的電函是情報,雖然內容不堪,但他沒有回覆。

趙宋二總理的交情與利害

趙秉鈞於4月3日在北京《新紀元報》上發表談話,說明他與宋教仁在唐紹儀內閣時期,一個是內務部長,一個是農林總長,既是同僚,又是至友。宋住在西直門外的農事實驗場,離城十里,有時天晚無法出城,便住在他家,彼此無話不談。宋教仁離京南下時,所欠五千元債務都是他替宋教仁償還。這些話基本屬實。

據國務院秘書長魏宸組所言:“宋以政客手腕,推崇趙無所不至,許以國會成立後舉其為內閣總理,甚而選為總統,趙亦推許宋為大黨領袖,應組織政黨內閣。宋之更事,究不如趙,有時將黨中秘密盡情傾吐,趙告以北洋底細,似亦無所隱諱”。章士釗也曾言:“頃讀陳旭麓《論宋教仁》一文,稱宋以調和南北為己任,曾告蔡元培曰:‘勿攻袁太過,且時與袁黨趙秉鈞、梁士詒等相周旋。’因而憶及民元吾在北京,有人為言趙宋過從之密,謂趙不時拍宋之肩而言事,狀極親近”。

證據顯示,趙秉鈞確實涉案,但僅以“宋要來做總理,我往哪擱”這種理由去推論,未免過於草率。民國初年,各種制度極其混亂,各種官職也是走馬燈似地輪換,僅半年多就換了三個總理。趙秉鈞出任總理,還是孫中山和黃興1912年7月到北京見袁世凱,由黃興提出的,當時有個人選是國民黨的沈秉堃,黃與國民黨員們商議,多數人不服沈,折中出個趙秉鈞。在國事未定、國會未開、憲法未定的情形下,總理之職是很虛的,今天你做,明天可能他做,為此殺人,怎麼能殺得過來。

宋教仁遇刺後,因為輿論反應很大,趙秉鈞馬上就上了辭呈,袁本來是想請唐紹儀再出山,命令都擬好,結果一個謀士提醒他“清君側,誅晁錯”的典故,意為即便撤掉趙秉鈞,換上一個同盟會信任的唐紹儀也難以彌補雙方的裂痕。袁世凱在最後關頭改任段祺瑞代理總理。可見總理之職的瞬息萬變。在那樣不穩定的政局中,趙為自己職位去搞謀殺的可能性很低。

應桂馨到底是誰的人?

從現有史料出發,應桂馨為宋案的直接策劃者肯定沒有問題。問題是應桂馨背後的人究竟是誰!從應桂馨的歷史著眼,他絕對是一個民黨。陳其美、應桂馨和開槍殺害宋教仁的武士英都是共進社成員,同屬國民黨陣營。應桂馨是陳其美的密友。辛亥革命前,陳其美經常在應家留宿,關係非同一般。辛亥革命後,應桂馨擔任陳其美的諜報科長,孫文回到上海後,應桂馨又被陳其美派去負責接待和保衛孫。孫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即由應桂馨組織衛隊,隨行護衛。

但是,在宋案發生前很久,應桂馨已經因“剋扣貪汙公款”而被孫中山就地免職。之後,他組織“共進會”自封會長,參與武昌兵變而遭黎元洪通緝。此時,國務總理趙秉鈞的秘書洪述祖將其收買,不但通過關係讓黎元洪取消了對他的通緝令,還將應桂馨召到北京,加封他為江蘇巡查長,給予五萬元活動費。回到上海,應桂馨用趙秉鈞給他的密碼與北京方面保持直接的電信聯繫。因此,應桂馨已經從民黨變為袁黨無疑。

問題在於,袁世凱與應桂馨的關係並不深,如果袁世凱有意刺殺宋教仁,按理要選擇最可靠的親信來執行。一般情況下,行刺後安全逃脫的機會並不大,宋教仁遇刺時就走在黃興與廖仲愷之間,武士英的逃脫實屬僥倖。那麼,至少要考慮到,如果刺客被俘,必須保證自己不被供出來,在十餘萬北洋軍人中要找這樣的刺客應該並不困難。而應桂馨本來是與革命派關係很深的人,以前是陳其美的親信,作過孫中山的衛隊長這樣的機要職位,投靠過來不過幾個月,與袁世凱僅有一面之識,一貫以行事嚴密周全著稱的袁世凱,怎麼會把這樣關係全局的大事託付給相知很淺的應桂馨呢?

洪述祖與袁世凱的關係

要了解袁世凱為什麼用了應桂馨,我們就必須考察宋案的另一個直接涉案人員——洪述祖,他顯然是個通天人物,洪述祖在政府中的地位雖只是內務部的一個秘書,但他卻是袁世凱六姨太的近親。可以越過趙秉鈞直接掛上袁世凱,這使得趙秉鈞的處境很微妙。從一系列電文可以看到,儘管應桂馨的情報裡把對付宋教仁的陰謀一五一十地報告給他,可趙秉鈞並沒有回覆過一個字。趙授命洪一手處理此事,多少有不願意沾手的意思。因為洪述祖與袁世凱這層關係,使他也不好講話,從而放任洪,造成了事件的失控。

早在2月2日,應桂馨彙報中稱:已有敗壞黃興和宋教仁名譽的證據。洪述祖向袁彙報後,袁世凱十分重視。在2月4日,洪述祖在給應桂馨的信中要求應以後直接與他聯繫,不經國務院其他秘書。隨後又表示“寄宋騙案由提票影片,籍可請款”。2月8日,洪述祖還在電文中提到“中央對此頗注意也”。 2月22日,他又發電說明“請款總要物件到後、國會成立之時,不宜太早太遲”。到3月6日,洪述祖對於應桂馨遲遲不能兌現諾言而只知要錢已經不滿,在信中責備道:“此刻原件無有,連抄件亦未到,殊難啟齒”。3月13日便出現了 “毀宋酬勳位,相度機宜,妥籌辦理”等語。“毀宋酬勳”的“毀”字是指誹謗,並沒有殺害的意思。因此 “毀宋酬勳”是指前面一直在策劃的,購買宋教仁在日本訴訟案的證據,以敗壞宋的名譽,並非指暗殺。

應桂馨誇下海口,中央極為重視,一個多月卻不能兌現,無法交差。此時,應桂馨狗急跳牆於3月13日提出:“欲為釜底抽薪法,若不去宋,非特生出無窮是非,恐大局必為擾亂。” 次日他又發電稱:“梁山匪魁頃又四處擾亂,危險實甚,已發緊急命令,設法剿捕”。

這一次,應桂馨沒有說空話,古董商人王阿發在預審中供稱,他第一次見到應是大約在宋案前十日(即3月10日),第二次見應是三日後(即3月13日),當時應桂馨就提出以“得差事並洋一千元”為條件請王刺殺宋教仁,雖然由於王不敢答應沒有成交, 說明在3月13日前後應桂馨確實開始佈置暗殺宋教仁,而此時並沒有來自北京的任何指令。

收到應桂馨策劃暗殺宋教仁的電報,洪述祖發現自己的處境也同樣尷尬,是他把應桂馨引見給袁世凱和趙秉鈞,後來又一直是應與中央的聯絡人,破壞宋教仁名譽的計劃受到袁世凱的高度重視,但是應桂馨遲遲拿不來“證據”,使他沒法向上面交差。於是3月18日回電“應即照辦,倘空言,益為忌者笑”,19日又電“事速進行”。

現在最重要的問題是,從洪述祖3月14日收到應桂馨電報,到18日回電四天之內,洪述祖到底有沒有請示過趙秉鈞或袁世凱呢?北京警察總監王治馨在宋教仁追悼會上的講話透露出一點消息:“自宋被刺後,拿獲應桂馨,搜出證據牽涉內務部秘書洪述祖,應、洪又有密切關係。因此袁總統不免懷疑趙秉鈞,而趙以洪時往袁府,亦疑為袁總統授意,乃前日趙與袁面談,彼此始坦然無疑。”

王治馨還透露,面談中袁世凱向趙秉鈞透露:宋被刺前,洪曾有一次說及總統行政諸多掣肘,皆由反對黨政見不同,何不收拾一二人以警其餘。袁世凱答:“反對者既為政黨,則非一二人,故如此辦法實屬不可”。宋教仁被刺死,難保不是洪述祖藉此為迎合上意。

這是一段值得重視的史料,快人快語的王治馨與趙秉鈞關係密切,所聞當是直接得之於趙。其中洪述祖的話表明他不敢在總統面前直接請示暗殺,只好含混試探,而宋教仁那一系列對政府過激的批評,袁世凱當然也會頗為不悅,這一來當然就被“善於觀察人主顏色”的洪述祖看到了,他就要“承旨”辦理。

袁世凱對形勢有更清楚的認識,知道刺一人引起國會多數黨的全黨報復,反而可能帶來極大危險,所以不同意這種魯莽的手段。可洪述祖這樣的小人物,並不能準確判斷大局,揣摩旨意對袁世凱的話作了自己的理解,認為袁世凱並沒有明確反對行刺,只是不願意明說,自以為得到了袁世凱的含糊認可,遂於18、19兩日連電應桂馨,引起了驚天血案。

刺宋並不符合袁世凱的利益

宋教仁雖然公開競爭總理,但一直明確主張總統要選袁世凱。而宋死後,國民黨內還有孫中山、黃興這樣威望遠高於宋的領袖,憤怒的國民黨在國會佔有多數,在正式總統選舉中把袁從總統寶座上拉下來是極有可能的,而且國民黨當時確實有這樣的計劃,即所謂“法律倒袁”。所以袁世凱在宋案後非常恐慌,對人說:“這是怎麼好!國民黨失去了宋遁初,少了一個大主腦,以後越難說話!”

袁世凱後來還對人說不怕國民黨起兵,最怕國民黨合法地把他選下臺,他並不能事先料到國民黨由於採取了錯誤的對策,導致內部分裂混亂,最後一事無成。

即使任命宋教仁為內閣總理,袁世凱仍能憑藉總統的權威控制局面,沒有必要冒險刺宋。袁世凱作為總統擁有《臨時約法》所賦予的公佈法律、任命國務員等巨大的權力,足夠與內閣抗衡,在總統與內閣形成僵持的時候,他也完全可以指望像以往唐紹儀內閣時期一樣,在立憲派、北洋軍隊、多數地方都督以及社會主流輿論的支持下迫使內閣屈服。實際上1912年8月同盟會與統一共和黨合併後,國民黨在臨時參議院已經佔絕對多數,仍然奈何不了袁世凱,無法組成政黨內閣。所以袁世凱並不害怕宋出任總理,而真正有些擔心的是國民黨佔多數並擁有總統選舉權和制憲權的正式國會,考慮到激怒國會的嚴重後果,袁世凱完全沒有必要為相對次要的內閣問題冒險刺宋。

當時大借款尚未成立,袁政府的財政地位岌岌可危,沒有冒險決裂的本錢。1913年初,梁士詒南下廣東的時候,曾經透露中央財政最多可以支持到4月份。本來年初大借款談判很有希望,但由於種種原因,談判陷於停頓,中央財政前景暗淡。收買政黨、收買南方軍隊都需要大筆的資金,即使是親信的北洋軍,也帶有明顯的僱傭兵性質,沒有充足的軍餉,調動都很困難,不可能發動大規模戰爭。

如果國民黨能夠抓住宋案後袁世凱威望大受打擊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各派勢力對袁世凱的疑慮心理,以哀兵的姿態廣泛聯合立憲派和地方實力派,在中央以國會和憲法為號召,在地方結成實力雄厚的軍事聯盟,袁世凱所要面對的形勢將會是非常被動的,因此刺宋並不符合他的利益。

孫中山和陳其美的嫌疑

宋教仁究竟何人所殺,至今沒有定論。北洋軍對此也有看法。袁世凱之子袁克文在《辛丙秘苑》一書講述了自己從1911年到1915年的見聞,書中披露,袁世凱多次派密使與宋教仁接洽,歡迎他北上,宋教仁接受了袁世凱的邀請。在北上臨行之前,陳其美、應桂馨等人詢問宋教仁關於國民黨內閣的組織辦法,宋教仁說:“我只有大公無黨一個辦法”,聽了宋教仁的想法後,應桂馨就罵宋教仁是叛黨,並企圖當場殺害宋教仁,但被在場的人勸阻,宋教仁見此舉動,便說:“死無懼,志不可奪”,最終大家不歡而散。

孫、宋不睦是人所盡知,民國成立之後,宋教仁堅持內閣制,而孫中山堅持總統制。再之後,宋教仁醉心政黨政治,拉攏小黨,組成國民黨,試圖通過控制國會實行內閣制。而孫中山一直冷眼旁觀。

隨著國民黨的大勝,宋教仁路線似乎佔了上風,如果宋教仁組閣成功,甚至推動內閣製成功,那麼宋教仁就會成為國民黨當仁不讓的領袖,宋教仁路線會成為國民黨主流路線,已經邊緣化的孫中山就會成為一個象徵性的領袖。這對孫中山這樣的人來說,是不可容忍的。從這個角度來說,孫中山也有殺宋教仁的動機。從某種意義上說,孫在二次革命後,要求黨員按手印,是對宋教仁路線的一種清算。

陳其美是孫中山嫡系心腹。很顯然如果孫中山被邊緣化,下場最慘的就是這些犯組織錯誤跟錯老大的人。宋教仁路線如果成為主流路線,併成功上位,那麼宋教仁系就會分到最大的大餅,而他們這些跟錯人的就會慢慢從人們視野中消失。對陳其美這種野心勃勃的人來說,可能比死還難受。所以說,陳其美或孫中山出手殺死宋教仁也未可知。

涉案人員的離奇死亡

武士英:落網後不久,武士英就從上海公共租界會審公堂轉到上海地方當局中國人自己的監獄。移交不久,他吃了應桂馨的朋友送的毒饅頭,暴斃獄中。

應桂馨:被移交中方監獄後,應桂馨竟逃出監獄,躲到青島。“二次革命”之後,他公開發出請“平反冤獄”的通電,又公然從青島到北京向袁世凱索酬,終於惹惱了袁世凱,1914年1月,應桂馨在逃往天津的火車上被軍政執法處人員郝佔一和王雙喜亂刀砍死。

趙秉鈞:宋教仁遇刺案發生後,趙秉鈞引嫌辭職,不久調任為直隸都督。應桂馨在火車中被殺時,他正在直隸都督任上。當他獲知應桂馨的死訊,不請示袁世凱便發出緝捕兇手的命令,並在長途電話中向袁世凱抱怨:“應桂馨如此下場,以後誰還敢替總統辦事”。不久,趙秉鈞在天津督署內中毒,七竅流血而亡。

洪述祖:宋案發生後,洪述祖離開北京後就躲進德國租借地青島。1917年,洪述祖終於被捕,直到1919年被判死刑。洪述祖從未以作公務員傳達袁、趙指令為自己辯白,在洪的供詞中並未牽連袁世凱和趙秉鈞,而此時無論趙秉鈞還是袁世凱都已死去多時。


鋼鐵斯大林


要想宋教仁被刺殺的真實原因,應該首先去追問一下:是誰殺了宋教仁?

這堪稱民國第一刺殺案的背後,到底有怎樣的是非恩怨?或許,從宋案當事的人的一些言語中,更能發現一些歷史的真相來:


1913年3月20日晚10時,年僅33歲的國民黨黨首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遇刺身亡。

百餘年後我們回顧這場刺殺,不僅僅為逝者宋教仁感到遺憾,同樣更為中國的命運感到悲哀。

宋教仁當時才33歲啊!如果他的政治理想能夠一步步實現,近代中國的命運將完全是另一種走向。

但很可惜,他死於一場卑劣的政治暗殺。

究竟是誰幹的——到現在都沒有一個確切的定論,宋案成了近代中國政壇的第一大懸案。

但所謂“草蛇灰線,伏行千里”。

在宋教仁遇刺前後,所有可能涉及的當事人,在各種場合有過不同的發言。

話雖然都不多,但越是仔細琢磨品味,越覺得有些意思。

1、宋教仁遇刺後的話:

宋教仁在遇刺後,主要說了3段話。

每段讀來,總讓人有潸然淚欲下之感,不禁更為他之早亡而覺得內心傷悲。

第一段話是在剛遇刺時,宋已自覺難再存活,於是向于右任託付了這樣3句話:

一、我所有在南京、北京和東京存放的書,全部捐入南京圖書館

二、我家很窮,老母尚在,我死後請各位替我照料

三、請各位繼續奮鬥救國,勿以我為念放棄責任

第二段話是在醫院的病榻之上,他委託黃興給袁世凱發了封電報:

——今國本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佈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第三段話是臨死前的最後一句:

——我們要集中全國力量一致對外啊。

從他發給袁世凱的電報來看:宋教仁本人堅信袁世凱不會是兇手。

那麼在他自己心裡,會覺得兇手是誰呢?

答案,或許就在他臨死前的最後一句話裡吧。

——我們要集中全國力量一致對外啊。

2、于右任為宋教仁撰寫的墓誌銘

宋墓今在上海閘北公園,作為他生前很親密的同事,于右任所寫墓誌銘如下:

——先生之死,天下惜之。先生之行,天下知之。吾又何記,為直筆乎?直筆人戮。為曲筆乎?曲筆天誅。

——嗟嗟九泉之淚,天下之血,老友之筆,賊人之鐵。勒之空山,期之良史,銘諸心肝,質諸天地。嗚呼!

這段話最值得琢磨的是“為直筆乎?直筆人戮。為曲筆乎?曲筆天誅”這16個字。

——我要說實話吧,我會被人弄死的;我要說假話吧,我會被天誅地滅的。

很顯然,于右任的潛臺詞就是:

—雖然我知道是誰殺了你,可我現在不能說實話啊!

其實在宋案之後,國民黨已經和袁世凱徹底撕破了臉,有黃興寫給宋教仁的輓聯為證:

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又殺宋教仁

你說是應桂馨,他說是洪述祖,我說確是袁世凱

既然黃興都已經指名道姓地說袁世凱是殺人元兇,那麼同為國民黨元老級人物的于右任,如果他確定袁世凱就是殺宋元兇,還需要有“為直筆乎?直筆人戮”的顧忌嗎?

直接罵“袁賊”就是了,為什麼不呢?

因此大致可以肯定地說,在於右任看來元兇肯定不是袁世凱。

3、涉案人員洪述祖死前的自擬輓聯

根據當時案件破獲的情況,直接持槍殺人者為武士英,武的上線是應桂馨,應的上線是洪述祖。

洪述祖在1917年,在上海被宋教仁年僅15歲的兒子宋振呂抓獲,後押送到北京,以主使殺人罪於1918年清明節那天處以絞刑。

洪述祖在臨死前,為自己寫了一副輓聯:

服官政,禍及自身,自覺問心無愧怍

當亂世,生不如死,本來何處著塵埃

人將死焉,其言未必善,但應該不會假。

很顯然,洪述祖的“服官政”三字,是承認了自己受人指使來安排刺殺宋教仁,但他又稱“自覺問心無愧怍”。

這種心理就很值得琢磨了,也就是說,他認為自己殺宋,是為值得的人賣命,是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

如果考慮到早在兩年前,1916年袁世凱因復辟稱帝,被全國上下唾罵的情況。

那麼,洪述祖當年若是受袁世凱之託刺宋,那他在1918年臨死之際,還會覺得自己當年為袁賣命是件問心無愧的事嗎?

到底誰是殺宋教仁的元兇?

相信隨著更多史料的解密與研究發現,真相會有大白於天下的那一天。

我對此沒有任何疑惑。

我的疑惑只在於:當那一天真的到來時,人們有沒有勇氣去接受歷史的真相。

發現和找到歷史的真相,其實只是個技術層面的事。

而正視和接受歷史真相,卻會是涉及很多層面的事。


風談天下


宋教仁一生追求民主、自由。民國初年,在實現西方民主政治的刺激與促進下,出現了一股組黨、建黨高潮。一時間政黨林立,派系紛呈。宋教仁將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國民黨大會推舉孫中山為理事長,宋教仁為代理理事長。

1913年3月,中華民國第一屆國會選舉基本結束,在宋教仁的主持經營下,國民黨取得重大勝利。眾議院議員596人,國民黨得269議席,共和黨得120議席,統一黨得18議席,民主黨得16議席,跨黨者得147議席,無黨派26席。參議院議員274人,國民黨得123席,共和黨得55席,統一黨得6席,民主黨得8席,跨黨者38席,無黨派44席。國民黨在參、眾兩院870議席中佔有392席,雖然沒有超過半數,由於共和、民主、統一三黨加起來只有223席,國民黨依然可以憑藉其絕對優勢影響操縱參、眾兩院。國民黨舉勝利,進一步推高了宋教仁組織“責任內閣制”的政治熱情。宋教仁積極奔走,欲循歐洲“內閣制”慣例,以黨首身份組閣,“責任內閣制"將極大限制當時大總統袁世凱的權利。

袁世凱好不容易才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怎肯輕易讓與他人,於是積極策劃暗殺宋教仁,他委派自己的親信時任國務總理的趙秉鈞和國務秘書洪述祖親自實施刺殺宋教仁的計劃,使其不能組織責任內閣,好繼續實施他的獨裁統治。


關東一品堂


1912年3月20日晚十點,在黃興、于右任等人的陪同下,宋教仁來到滬寧火車站準備北上。

當他們快走到檢票處時,斜刺裡突然竄出一條黑影。說時遲、那時快,只聽“砰”地一聲槍響,走在隊伍前面的宋教仁表情痛苦,他扶著身邊的鐵柵欄,忍著痛叫道:“我中槍了!”

。等同伴們找來汽車送他去醫院時,血已經流了一地。經醫生檢查,宋教仁是背後中槍,子彈斜穿到腰部,腎臟、大腸均被擊中。更可怕的是,這顆子彈上竟然有毒!

毫無疑問,這是一樁精心策劃的政治暗殺,目的就是要致宋教仁於死地。

捱到3月22日凌晨四點,在黃興、于右任等人的圍侍下,宋教仁終於在輾轉苦痛中氣絕而亡,年僅32歲。臨終前,宋教仁雙目直視不瞑,雙拳緊握不張,眼框中尚有淚珠,足見他對這個美好的世界是何等的眷戀和不捨。

誰是殺害宋教仁的幕後元兇?

第一個懷疑對象當然非袁世凱莫屬,因為他有太多理由要殺宋教仁。袁世凱曾經很欣賞宋教仁,並試圖將他拉進自己的隊伍中。據說,宋教仁回湖南省親時,袁世凱曾贈予其50萬元的交通銀行支票,讓宋隨意支用,可後者除用了二三百元外,其他一概未動。宋教仁身上西服早已敝舊,袁世凱親自為其訂做新裝,連尺碼都量得非常準確,足見其用心良苦。

可惜的是,在袁世凱的親善與拉攏下,宋教仁卻是如此“不識抬舉”。他在各地演說中毫不忌諱地攻擊袁世凱政府並言動一時,由此引起老袁的惱恨,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如今,國民黨在選舉中獲勝,宋教仁即將成為一個難以對付的對手,袁世凱怎能不萌生殺意?

令人無語的是,宋教仁臨終前還請黃興代筆致電袁世凱,向其報告被刺經過後說:“竊思受任以來,束身自愛,從未結怨於私人。如今國本未固,民福不增,遽而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臨死哀言,尚祈鑑納。”

臨死之人,期望殷殷,章士釗說他是“至死不悟”,聞者何嘗不令人心酸?

而袁世凱得知宋教仁被刺消息後,也是十分驚詫。其隨即致電江蘇都督程德全,要求迅速緝拿兇犯,按法嚴辦,以維國紀。宋教仁身亡的凶訊傳來後,袁世凱發佈命令,要求國務院從優議恤,並稱:“前農林總長宋教仁,奔走國事,締造共和,厥功至偉。……民國新建,人才難得,該兇犯膽敢於眾目睽睽之地狙擊勳良,該管巡警並未當場緝拿致被逃逸,閱電殊堪髮指。凡我國民,同深愴惻。”

就當時而言,還不能認定袁大總統就是幕後兇手。道理很簡單,在國會選舉結束的敏感時期將宋教仁刺死,袁世凱的嫌疑無疑是最大的,若按他通常的辦事手段,恐怕不至於出此下策。由此,國民黨人雖然心中懷疑,但至少表面上沒有表露出來。

此外,革命黨人陳其美在宋案中的影子似乎無處不在,但目前又並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其到底在其中扮演了什麼角色。“二次革命”期間,上海檢察廳的很多原始檔案都被陳其美所部有意搗毀,真相更是難以查明。也許冥冥中只有天意,擅長暗殺的陳其美最後也在1916年被人暗殺,而這次的主使人不是別人,正是辛亥年所收部下、同為幫會人物的張宗昌。

最不可思議的是,目前絕大多數的歷史書,不管是正史還是野史,甚至是歷史小說,都異口同聲地斷定袁世凱是宋教仁被刺殺的幕後元兇,隨後他又殺了武士英、殺了應桂馨、殺了趙秉鈞,臨死前的那個月還派人刺殺了陳其美。倘若洪述祖早一點被抓被殺,估計也得算在袁世凱的頭上。

黃興曾在宋案後激憤地說:“前年殺吳祿貞,去年殺張振武,今年殺宋教仁;你說是應桂馨,他說是洪述祖,我說確是袁世凱。”

但如《論語》中說,“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認定袁世凱是殺人元兇,只因為袁是個稱帝復辟的壞人,所以歷史便可以不顧證據的鑑別與細節的推敲,只管將屎盆子一股腦兒扣在袁世凱的頭上,這又是何等荒唐可笑與不負責任。

跟隨袁世凱多年的機要秘書、於民初秘聞多有了解的張一麟曾對宋案有過一評語,曰:“宋案之始,洪述祖自告奮勇謂能毀之。袁以為毀其名而已,洪即唆使武刺宋以索巨金,遂釀巨禍。袁亦無以自白。小人之不可與謀也,如是。”

這段話簡短有力,或許是離“宋案”最近的真相了。

作為宋教仁的好友,于右任為雕像撰寫的銘文可謂慘烈沉痛。但到底是誰殺了宋教仁,眾多史書,眾說紛紜,至少到現在為止,不得不遺憾地說,宋教仁被刺一案仍舊是個謎。于右任先生在銘文中“勒之空山、期之良史”的願望,至今都沒有實現。


坑爹史冊


宋教仁應大總統袁世凱之約前往與之見面,在前往的旅途中,被一名退伍士兵殺害。此時的宋教仁僅僅只有33歲,他還沒有許多理想沒有實現,他想拯救國家民族於水火,他一心一意為了國家和民族,卻遭到如此不幸,實在可嘆。



宋教仁在醫院去世前,他委託國民黨元老黃興給大總統袁世凱發了一封電報,電報內容如下:

今國本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佈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這封電報很好的表明宋教仁認為袁世凱並非是殺害自己的兇手,他希望袁世凱能夠團結中華,不要讓列強有落井下石的機會。宋教仁在臨死之前,一直想著的都是國家和民族。



國民黨黨首宋教仁與孫中山在組建內閣上有很大的分歧,宋教仁主張法式內閣制,支持袁世凱做第一任大總統,而孫中山在國民黨內大張旗鼓反對袁世凱,堅持走美式總統制,把權力握於一手。


因此從這方面來說,袁世凱並沒有殺宋教仁的理由,而宋教仁遇刺身亡後,國民黨在沒有任何證據的情況立馬就把宋教仁的遇刺歸到袁世凱的頭上,根本就沒有經過任何調查,顯然到底是誰殺了宋教仁並不重要,而且後面的種種證據反而證明是國民黨內部鬥爭導致了宋教仁的去世。


麥地傳奇


1913年3月20日晚約10時45分,上海火車站,應大總統袁世凱邀請“速赴北京,商討國是”的宋教仁遇刺,22日不治身亡。

宋教仁被刺案,有很多的版本和謎團,到底是誰殺了宋?

1、袁世凱的人殺的

根據當時案件破獲的情況,直接持槍殺人者為失業軍人流氓兵痞武士英,武的上線是上海青幫頭子應桂馨,應的上線是袁世凱的北洋政府內務部秘書洪述祖。

宋被刺後,洪見袁世凱。袁問究竟是誰殺宋,洪回答:“這還不是我們的人替總統出力。”袁聽後面露不悅。不管是袁授意還是洪妄揣聖意、自作主張,袁世凱都成了第一嫌疑人,所以當時同盟會聲稱兇手是袁世凱。

但是袁世凱沒有殺宋的動機。首先宋教仁主張法式責任內閣,想和袁世凱南北共處(因為一旦軍閥內亂,會給列強可乘之機),支持袁當總統,袁世凱沒必要多此一舉。

其次,宋教仁在醫院的病榻之上,委託黃興給袁世凱發了封電報:今國本未固,民福不增,遽爾撒手,死有餘恨。伏冀大總統開誠佈公道,竭力保障民權,俾國家得確定不拔之憲法,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

從他發給袁世凱的電報來看:宋教仁本人堅信袁世凱不會是兇手。

第三,袁世凱說:如果我想殺他,不必一定招其來而殺之。我完全可以等他來了後,陷他以罪殺他,何必要數次邀請他,乘他將行而殺之?這明明是授人以柄,愚夫也不會做這等傻事。

2、宋教仁死於國民黨黨內競爭,是政治犧牲品。

當時國民黨內宋教仁主張法式責任內閣,支持袁世凱當總統。而孫中山主張實行美式總統制,想獨攬大權,積極討伐袁世凱。

兇手應桂馨是共進會的頭目,曾擔任陳其美滬軍都督府諜報科科長、孫中山臨時政府代理庶務長,而袁世凱向來不涉江湖與黑社會。孫中山等人身兼革命家和青洪幫黑社會勢力的雙重身分,民國初年,暗殺政敵是他們的常用手段。

如:在南方十七省競選第一任臨時大總統時,陶成章反對孫中山當選總統,說他功不如黃興(領導武昌起義),才不如宋教仁(組建國民黨,他才是真正國父)。結果在1912年1月14日凌晨二時許,陳其美指使蔣介石暗殺了年僅35歲的陶成章。該案件一向是國民黨當局及其“國統區”所諱莫如深、嚴禁談論的史實。

宋教仁把同盟會改組成為國民黨併成為黨首,改組後的國民黨排斥江湖幫會,而孫中山是洪門紅棍,陳其美、應桂馨系青幫大佬。

這個措施導致孫中山在黨內控制力大幅度下降,可以說宋是他們的眼中釘,必須除掉他才能重新掌權。殺宋的話,最後的獲利者就是孫,而且可以借刀殺人、栽贓嫁禍給袁世凱,來個一石二鳥,既消滅了內部棘手的競爭者,又打擊了敵對勢力。

因為國民黨內採用最極端的手段來對抗政敵,最後演變成無可收拾的軍閥混戰。軍閥內亂,才給列強可乘之機,中國從此再次倒退回專制、獨裁、黑暗落後的封建極權主義樊籠之中。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宋教仁作為當年國民黨黨首,在上海被刺殺,可以說這件事情是改變了歷史的進程的,因此這件事情一直被視為是民國時期最大的刺殺案。而當時的宋教仁才僅僅33歲,正值建功立業的年齡,宋教仁當時提出的南北和談,以及他提出的民主思想,都深刻的影響了當時的思想解放。尤其是宋教仁提出了“憲法治國”的理論,宋教仁在美國三權分立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提出來要用憲法維護國本,以憲法約束國民黨,這在現在看來都是十分可取的,宋教仁也參與了第一部憲法的修訂。



1917年正值袁世凱約宋教仁赴北京商談,因為當時的宋教仁作為民主的代表人士。但是在上海火車站,宋教仁被刺殺。據記載宋教仁死後雙目不瞑,眼睛中還有淚花。這句話基本可以讓我們明白,誰最有可能刺殺宋教仁,這個人應該就是孫中山。而且為了當時的革命,宋教仁確實不應該去見袁世凱。因為袁世凱稱帝的野心已經暴露,袁世凱召見宋教仁,無非就是要利用宋教仁的影響力,達到削弱孫中山權力的目的。


當時袁世凱已經弄出來了許多所謂的神蹟,也就是稱帝野心已經暴露無遺。而當時的民主人士都知道袁世凱不是革命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竊國大盜。但是宋教仁卻還對袁世凱抱有幻想,希望南北和平,更是答應了袁世凱的所謂邀請,要去共商國是。其實這很明顯是袁世凱希望利用宋教仁,並且當時黨權也在宋教仁手裡,可以說一旦宋教仁落到袁世凱手裡,革命成果就將被袁世凱一手摧毀。並且那場談判註定是沒有結果的,更有可能讓袁世凱以民主之名進行復闢。


袁世凱稱帝復辟之時,袁世凱的說辭就是君主立憲制,也就是袁世凱承認憲法和民主政體。但這只是袁世凱的一套說辭而已,實際權利也全是落在他一人之手,根本上不同於君主立憲制。而當時如果有革命派被欺騙承認了,那麼袁世凱就真的復辟成功了。所以說萬一涉世不深的宋教仁被袁世凱以民主欺騙,也就是許以民主為誘餌,使得宋教仁答應其稱帝。這種可能性是十分大的,而依靠著宋教仁的影響力,那麼民國就名存實亡了。所以當年革命黨刺殺宋教仁也是無奈之舉,畢竟他只懂得民主,但是卻不懂得時局。


小司馬遷論史


一、宋教仁其人

宋教仁,字鈍初,號漁父,1882年生人,祖籍湖南常德市桃源人,出生在地主家庭。

生逢亂世,志向遠大,青年時即投入反清救國運動。


1904年,他與黃興等人在長沙成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華興會,被推舉為副會長。

同年冬,華興會準備起義失敗,他被迫逃往日本。後和孫中山一起,將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合併,組成中國同盟會,任司法部檢事長。

宋教仁在日本期間,曾就讀於東京法政大學和早稻田大學,潛心研究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陸續翻譯了《英國制度要覽》、《美國製度概要》《日本憲法》、《俄國之革命》等著作。

系統地掌握了理論知識,對當時世界重要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制度有了相當深刻的認識。

武昌起義後,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同盟會成為合法組織。同年,主持並參與改組國民黨,民國2年(1913年)初,任國民黨代理理事長。

之後,和孫中山一樣,為宣傳憲政制度四處奔走。被譽為中國“憲政之父”。

宋教仁先生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華民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民國初期第一位倡導內閣制的政治家。

二、為立憲制奔走,遇刺身亡

武昌起義後,宋教仁主持改組國民黨。1912年12月,參加國會選舉,選舉揭曉,國民黨獲得勝利,在國會中佔有壓倒多數的議席。

至此,宋教仁很受鼓舞,躊躇滿志,以為可以由他來組織責任內閣,以國會第一大黨領袖的身份,實現出任內閣總理,從而限制袁世凱獨裁統治的權力。

然而,政治鬥爭血雨腥風。正當他準備大顯身手,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時,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降臨在這位年輕的革命先驅者身上,他的生命戛然而止於33歲。


1913年2月19日,宋教仁在國民黨上海交通部發表演講,大講特講自己三權分立的憲政設想,進一步討論憲法,行政、立法、司法三權應如何分配,中央與地方之關係及權限應如何規定等。

他甚至避開了中山先生的五權憲法。

接下來,他又言辭激烈地全盤否定袁世凱政府當局的內政外交,認為只有國民黨方面出面組織的議會政黨責任內閣,才是救治“不良政府”的“醫生”。

1913年3月20日,也就是宋教仁上海演講的第二天,奉袁世凱急電邀請,北上共商國事,晚10點45分,在黃興、于右任、廖仲愷等友人陪同下,在上海北站檢票口突遭槍擊,經多方醫治,22日凌晨不治身亡。

宋教仁被刺身亡,輿論譁然。

當時正在國外的孫中山,痛心疾首,再也無法安心於修造鐵路的事情,宋的遇刺,憑直感,他覺得此案與袁世凱有關。

即刻動身回國,隨後匆忙興兵討袁,進行二次革命,但終以失敗告終。

因宋案引發的“二次革命”失敗不到一月,1913年10月6日,國會選舉,當時的臨時大總統袁世凱,為正式大總統。

接下來,下令恢復帝制,改元洪憲,上演了一出稱帝鬧劇……

三、政治暗殺,國家災難

毫不誇張地說,宋教仁的被刺身亡,不得不說是國家的災難和損失。既促成了袁世凱的迅速垮臺,也造成了中國民主政治的倒退及反動勢力的猖獗。

宋教仁的遠見卓識及主張,對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他為了實現民主憲法,反對獨裁專制,傾盡全力。


如果他的政治理想能夠一步步實現,近代中國的命運將完全是另一種走向。

綜上所述,宋教仁的遇刺,應該與個人恩怨毫無關係,他是死於一場卑劣的政治暗殺及權力之爭,同時也與個人性格有關,年輕氣盛,不知避其鋒芒,對政治鬥爭的複雜性、殘酷性缺乏足夠的認識,過於相信事情美好的一面。

宋教仁的遇刺令我們扼腕嘆息,不僅中斷了先生年輕鮮活的生命,也使整個國家在那個年代,最有希望納入世界民主規範與軌道的進程,後退了一大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