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在育兒的道路上,為何焦慮的永遠是媽媽?爸爸們卻顯得平和很多?

小姐自然醒


其實,不光是寶寶生病讓媽媽們擔心,孩子的一舉一動都時刻牽動著媽媽們的心。到底穿多點還是穿少點?該不該給寶寶填輔食?需要給寶寶補鈣嗎?看電視對眼睛不好,是不是就不能看一點電視呢……從寶寶的吃穿到學習教育,幾乎沒有不讓媽媽們不擔心的事情。細細分析其實不難發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孩子們與媽媽在一起待的時間比較長,媽媽們關注孩子的方面比較多,關注的多擔心焦慮的就多。而爸爸們關注的比較少,網上不也說嗎,爸爸看孩子活著就行,他們要求就這一個,當然不會焦慮啦😊

另外,這與男女的思維方式不同有著很大的關係。爸爸們大都比較理性,他們能根據孩子們的現狀進行判斷。而媽媽們則比較感性,她們關注從孩子的情緒方面進行判斷,孩子的臉六月的天,可想孩子們情緒有多不穩定了,那媽媽們從這一方面判斷怎麼可能會不焦慮呢😊


蜻蜓飛518


說說我家情況吧,基本能反映出很多時候媽媽的焦慮是多餘的,就是自擾那種,最後問題得不到實質性解決,經常搞得家庭氛圍僵持。

我是孩子的爸爸,每天負責接送兒子上幼兒園,還要買菜做晚飯,當然白天我也是有工作的,只是上班時間固定,基本每天都能準點下班接孩子,所以這個任務交由我了。

我每天做著大多數媽媽的工作,早上各種方式叫孩子起床,幫孩子穿衣刷牙,有時很著急了卻還要安撫孩子情緒。接了孩子放學,要去買菜然後回家做飯,期間一直要在交流上陪伴兒子,小傢伙的十萬個為什麼我有點吃不消了。飯後又要纏著我玩遊戲,有時候特別累了,而兒子的遊戲規則都是他自己定的,連遊戲臺詞都是兒子提前教我的,要我按照他說的來玩,還一遍一遍重複,有時我也會控制不住對孩子大訓一頓,訓後兒子委屈的表情又讓我很後悔。




孩子的媽媽,因為要趕地鐵上班,所以比我們起的早,晚上下班回來我已經做好飯了,一天陪孩子的時間也就從晚飯開始,但就這幾個小時的時間,就會多次發生不愉快,從吃飯開始:兒子吃飯慢、吃菜不吃飯、吃飯喝水等都要被媽媽訓,飯後孩子要求出去散步或者看電視,媽媽卻說一天就會玩,也不會看看書畫畫畫,然後又約定玩多久看多長時間電視麼要開始學習,學習期間媽媽也是多次爆發,兒子多次被逼哭才停止。睡覺時同樣,孩子興奮翻來翻去,媽媽一句話:“不睡出去,睡自己房間去”,兒子很委屈,有時僅僅需要關注和安撫,媽媽卻認為孩子睡覺習慣不好,多次看到兒子委屈的睡著都是皺著眉頭,我特別心疼。

有朋友是不是要問,你這做育兒,知道孩子委屈,怎麼就不給孩子媽媽上課呢?我也很納悶,我多次提醒,媽媽也多次發誓要改要改,可屢次再犯,我也知道老婆比誰都愛兒子,可就是不會控制情緒好好表達,傷害到對方後才後悔!


不止這些,媽媽看到別家小孩穿的、吃的、學習上學這學那,心裡都會很焦慮,總覺得自己孩子落後人家孩子,我真的為老婆的這些心態著急,對她對孩子都不好。

所以我想說,在育兒路上,很多家庭裡不是爸爸對孩子不關注、不用心,只是爸爸們心態比較平穩,易控制自己情緒,只要孩子開心健康就行,沒太多焦慮。而媽媽卻對爸爸對待孩子這種態度不信任,主動負責起孩子的生活起居、學習教育等等等等,基本包辦了孩子的一切。正是因為如此,很多爸爸也樂得做甩手掌櫃。

所以說,媽媽的焦慮來源於對孩子的期望,媽媽不易控制自己的情緒,焦慮情緒更容易表現出來。因此市面上關於“媽媽不吼不叫培養孩子”的等等書籍一大堆,就是因為如此。


媽媽的焦慮情緒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的情緒,父母控制好情緒,幫孩子學會管理情緒很重要。關注我,陪伴孩子一路有我!


育兒陪伴教育


我們家從女兒出生後,孩子爸就跟沒事人一樣,他還一直當自己是個孩子。

我是全職媽媽,孩子小的時候,爸爸下班,讓爸爸抱一會,就跟放嬰兒車性質差不多吧,不溝通,不逗孩子玩,一隻手抱著,一隻手拿著手機。

人家都說女兒跟爸爸親,但我家的一點不跟爸爸親,我每天業餘學習如何才能把孩子養育好,孩子爸爸從來不管不問,你叫他學,他也不學,他的話就是能吃飽就行了,根本意識不到什麼是教育。

女兒四個月開始,我堅持每天給她念繪本,如今快兩歲八個月了,爸爸從來不會親子閱讀,小的時候,叫爸爸念,爸爸不願念,他覺得孩子啥也不懂,念也白念,現在孩子只讓我一個人念。

每天什麼事情都要粘著我,起來看不到就哭著找媽媽,如果哪天早起有事出去了,孩子能哭很久,不願跟爸爸。

孩子一歲多夏天的時候,每天晚上帶孩子出去逛逛,爸爸寧可刷碗,然後躺著玩手機,也不願陪著去。

說好聽點的,我家孩子爸爸是自己還沒長大,說難聽的,就是自私,只顧自己的感受。

所以我一直以來也是比較焦慮。


琪媽學理財


因為媽媽在親喂,爸爸在屍躺玩手機,媽媽投入的總成本比爸爸多,投入越多,越在意越怕失去,所謂關心則亂,媽媽自然就要焦慮得多,爸爸自然就淡定得多。

首先,孩子從無到有,爸爸只需那麼一下,兒子就在那兒等著他了。媽媽卻要經歷十月懷胎,生產的各種喜樂疼痛乃至恐懼,才能有個小崽崽出現在她面前,任何人經過這樣的付出,都會比任何人都要在意千百倍。

其次,孩子生下來,媽媽需要餵奶、哄睡等,很多媽媽尤其是產假期間都是24小時照看,爸爸你不用餵奶,偶爾哄睡,大多少爸爸不用哄睡,還自己睡另一個屋免得打擾自己睡覺。這樣的時間付出,對大多數爸爸來說,孩子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回家逗逗樂,多可愛啊,對媽媽來說,孩子就是自己家的孩子,屎尿屁全管。

再次,男人天生不敏感,天沒塌下來就不算事兒。女人天生敏感,一點點問題,就覺的是天大問題,最主要的還是擔心過多。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男人與孩子接觸得少,心都在工作或遊戲上,孩子的事他是真沒看到沒想到。媽媽一天24小時照顧孩子,孩子有個什麼事,哪怕體溫高0.5度都能察覺到,自然對孩子的問題看到得多,想得多些。

還有,不知道別的媽媽有沒有這種體會,我生喵陽之前是那種樂觀神經大條的人,生完喵陽我就特別敏感,別人和我以前聞不到的味道,感受不到溫度等,我都能感受到,據說這是動物保護幼崽的本能,但是沒有經過生產的男人就不會有這種本能。


媽媽娃娃


育兒路上,為何焦慮的永遠是媽媽,爸爸們平和的比較多。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1、媽媽在在育兒過程重參加的較多,爸爸參與的較少

前端時間很熱的一個詞叫做喪偶式育兒,就是講解的在育兒的過程中爸爸和媽媽的參與比例,從孩子出生開始媽媽就恨不得一天24小時的盯著孩子,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就會和其他的媽媽接觸,接觸的越多自己的內心會越焦慮,隔壁家的孩子英語已經出口成章了,孩子的同學舞蹈已經過5級了,因為參與所以比較,因為比較所以焦慮。


2、傳統的觀念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會讓媽媽覺得自己教育不好孩子臉上很無光

在傳統的教育觀念裡都是女主內的思想,主內當然就是包含教育孩子,歷史上的典故故事《孟母三千》《岳母刺字》等等,樹立的都是母親教育孩子的形象,並且如果已經有孩子女性走到一起,那麼談論的話題一定是孩子,但是男性在一起往往談論的是事業或者是社會事件或者是體育,很少涉及家庭或者孩子。因為男性覺得孩子學習成績好不好和自己的直接的關係不大,但是女性覺得教育不好孩子的話,自己的臉上就會超級無光。

3、如果是全職媽媽的話,孩子就是自己的生命肯定會焦慮

現在不少的家庭,女性生下孩子之後就會成為全職媽媽,全職媽媽除了相夫就是教子了,並且相夫的成分少,教子的成分比較多,孩子就是他的第二個事業,孩子就是他的全部,自己不上班如果連孩子都教育不好的話,那麼肯定會焦慮加焦慮了。不僅其他人會指責自己,自己都會指責自己的!

所以育兒的過程中,媽媽的焦慮更多一些,爸爸更加的平靜一些!


親子成長手冊


媽媽在育兒上的焦慮主要來源於以下幾個方面:

1,學校方面的壓力 目前幼兒園,學校對家長都有要求。特別是好的幼兒園學校,不僅要求家庭資產,還要考核父母。幼兒園講究對幼兒生活學習思維習慣的培養,到了小學開始對學科學習有了要求和考核。母親作為女性,對外界壓力的感知比較敏感,對於細節更為重視,而普遍家庭中,母親在教育方面花更多的心思,因此期望值越高,焦慮症越嚴重。

2,家庭的壓力 職業女性在工作中一般30歲左右開始迴歸家庭,這也是因為職場上男女競爭的現實狀況,因此大部分家庭選擇讓媽媽承擔更多的家庭責任,而爸爸負責賺更多的錢。女性在職場和家庭雙方面的壓力會更容易造成焦慮

3,社會輿論壓力 目前整個社會輿論都處於教育焦慮中,各種補習班,興趣班。自家孩子不學總有人學。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理論層出不窮。爸爸往往更注重孩子的健康,品德成長,而媽媽則更關心各種技能,因為各種教育交流群爸爸是沒有時間關注,多半是媽媽在關注,直接或者間接都會產生壓力。


榕成媽媽


一.與孩子相處時間長短有關

從懷上孩子那一刻,媽媽與孩子就沒有分開過,直到出月子,孩子幾乎是24小時在寶媽身邊。即使後來寶媽上班,一回家也是主要照料者,與孩子時間相處多餘爸爸,所以媽媽自然比爸爸對孩子的感情要深些。

二.對養孩子的參與程度不同

從生理上來說,爸爸就比不過媽媽在養孩子過程中的參與度,畢竟十月懷胎與母乳餵養只能有媽媽來做。但是其他事情,比如換尿布,泡奶粉,抱寶寶這種事情,爸爸完全可以參與,這有利於爸爸體會養娃的不易,但現實是爸爸常常因為工作根本不願意去接手這些瑣碎的事情,因此跟孩子的感情培養也有限。

三.男人與女人的天性不同

男人與女人在情感上有很明顯的差別,男人只抓大方向,女人則對細節敏感。在男人眼裡,娃在整體上是健康的,那麼一切就是好的。而女人不僅容易受網絡上各類養娃資訊的影響,而且還要夾在工作家庭夾縫中,自然比起男人來容易焦慮。再加上與娃相處時間長,娃一點兒的風吹草動,媽媽都看得見,而爸爸看不見得就當沒發生。

四.不同男人個性問題

現在好多奶爸其實做的都很好,他們代替老婆完成育娃全過程。而這些奶爸的一個普遍特點就是願意學習育娃知識,不容易受他人影響。興許是奶爸一開始就認識到自己育娃能力就弱於媽媽,所以主動去學習彌補這方面的不足,而媽媽,即使是全職,也不見得會主動去學習這方面的知識,再加上奶爸總歸會有娃媽媽幫忙,而媽媽就不見得有爸爸幫忙了。




葉蘇格的育娃之路


首先,澄清一下什麼是焦慮?

心理學家卡倫·霍妮在《焦慮的現代人》一文中對“焦慮”做了概括:“焦慮是對危險的不適當反應,或是對一些想象性的危險之反應。焦慮跟恐懼有什麼區別呢?恐懼乃是一種面對自己必須面臨的危險之反應”。文中舉例:“一個孩子只是身上出了小丘疹,或患了輕微的感冒,而做母親的卻擔心孩子會死,我們稱這種擔心為焦慮。但是如果她的子女患的是嚴重的疾病,我們就稱她的恐懼心理為反應性恐懼”。簡單總結就是,媽媽們時常焦慮是因為擔心不必要的事情或者根本不會發生的事情。

那寶媽們為什麼會焦慮呢?以我的經驗看有以下幾點:

一、新身份

寶寶對媽媽來說是有切膚之痛的。所謂十月懷胎,一朝分娩,不管是順產還是刨腹產,都經歷了一道鬼門關,所以說越來之不易的東西越倍加珍惜。我是順產生的,雖說相對順利,但是十指開全之前一直用右腳蹬床,導致生娃後右腳蛻了厚厚的一層皮,這個經歷使我終生難忘;

二、新生命

新生命的到來會讓父母喜悅的同時,對寶寶的異常反應更加敏感,尤其是母親,我家寶寶出了月子有點著涼咳嗽,去醫院檢查開了些藥回來吃,看到那麼小的寶寶咳嗽,我止不住落淚,恨不得替他承擔一切痛苦;

三、新關係

初為人父母,往往母親作為主要照料者,要為寶寶提供最初對於外界的認知,母子之間的關係較感性,媽媽比較寵孩子,但也最能提供安全感,所以大多數寶寶在媽媽面前比較隨性,而父子之間的關係較理性,冷靜,說一不二,父親則教會孩子制定規則。

如何克服呢?我做到了以下幾點可供借鑑:

一、冷靜

如今寶寶長大了,每次生病,我很淡定,知道感冒生病需要過程,吃藥治癒也需要個過程,同時要相信寶寶自身的抵抗力,此時緊張的反而是爸爸,提醒讓我按時按量給娃吃藥;

二、適當轉移焦點

寶媽們的日常吳非就是吃喝拉撒睡,但是即使做了媽媽也不能失去自我,平時除了帶娃,還可以看點書,讓自己的心靈也裝得飽飽的,也可以寫點文字,記錄一下心情,梳理一下生活;

三、學習

新手媽媽要多學習理論知識,雞湯不喝,快餐不吃,自己多讀點育兒的經典理論書籍,比如阿德勒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完善自己,引導孩子;

四、交流

多和有經驗的寶媽溝通交流,有時候你一個錯誤的觀念無意中培養了寶寶錯誤的習慣,比如讓寶寶學著自己吃飯,而不是餵飯,從其他寶媽帶娃的教育方式中除了取人之長,還需要善於發現別人缺點,例如身邊就有個寶媽平時對寶寶管教太嚴,以至於孩子總是跟媽媽對著幹;

總之,漫漫育兒路也是一場持久的感性與理性博弈的路,女性敏感、細緻、脆弱的性格特徵往往會讓她更焦慮,我們要不斷去克服自己。




淑的寶麻麻


為什麼在育兒的道路上,焦慮的永遠是媽媽?爸爸們卻顯得平和淡定的多?對於這樣的問題,作為一個正在自己帶孩子的爸爸,確實感同身受,也能夠從身邊很多朋友、鄰居的身上看到這樣的現狀。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反差呢?

十月懷胎的經歷,讓媽媽天生更關注孩子

養育孩子首先要經歷一個生養的過程,懷胎十月,對於女人來說是一個漫長而辛苦的過程,非常不容易,在這個過程中,看著一個小生命在自己體內孕育生長,那種情感是非常奇妙的,自然而然會讓媽媽對孩子很珍視,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樣。爸爸作為一個無法親身體驗的人,很難在這方面有太多的觸動。

“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影響

這樣一種思想自古有之,男人賺錢養家,女人照顧好家庭、養育好孩子,成了很多人認為天經地義的事情。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女人會認為把孩子養好、教育好是自己的職責,一旦孩子在身體發育、性格養成、學習等方面出現了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媽媽往往會表現出擔心、焦慮的情緒。

相反,爸爸在賺錢養家的思想的引導下,會將精力和關注的焦點更多的放在工作、社交、掙錢上,對於養育孩子,更多的認為是媽媽應該承擔的責任。事不關己,只要沒有什麼大的問題,就不想太操心了。

媽媽往往陪伴孩子更多

投入心思和時間多,自然期望會更多。在陪伴孩子這件事情上,往往會看到是很多媽媽在帶著孩子運動、嬉戲、閱讀、上興趣班,給孩子講故事,願意做這些事情的爸爸卻少之又少,在這種狀態下,媽媽們關注的焦點自然會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的發展不如預期,自然容易產生焦慮。

媽媽對育兒工作更細緻

相比於爸爸而言,媽媽作為女人,往往具備心思更細膩的特單,更容易關注細節,在育兒的工作上會想的更細緻,容易看到很多細節上的問題,而大多數爸爸則是習慣於抓孩子的性格品行等一些原則性的問題,抓大放小,因此,媽媽看的更細,產生焦慮情緒的事由也就更多了。

育兒不容易給爸爸帶來成就感,甩手掌櫃多

養育孩子是一個非常瑣碎的工作,投入時間精力多,容易疲憊,卻不容易在短時間內產生顯著的效果和收益,這樣的工作,對於很多爸爸而言是沒有吸引力的,難以帶來成就感,因此,很多爸爸會刻意的迴避養育陪伴孩子的責任,將這些工作扔給媽媽,自己當甩手掌櫃。

我是元寶爸爸,教育實踐家,多平臺原創作者,分享專業的育兒、教育知識!歡迎關注我,留言諮詢或討論。未經本人授權,請勿轉載,謝謝!

元寶爸爸聊育兒


在育兒這條路上,媽媽付出的永遠比爸爸多,那是因為懷孩子,生孩子,後面寶寶餵奶什麼的都是媽媽,一路過來,媽媽瞭解孩子的一切,也真心的為孩子各方面考慮。不付出的爸爸,就是在旁邊是個看客,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稍微想做一點的時候,一句工作忙,又把責任推開。

所以現在的女人,要孩子需謹慎,如果你家裡沒礦,就是普普通通過日子,老公在日常生活中也不見得有多體貼,有多勤快,還有個他兒子啥都好的媽,那麼基本上可以斷定,生完孩子就是你自己一個人的事,而一個帶孩子養孩子真的很累。

如果是自己一心要的孩子,那麼再苦再累,自己也能承受的住,畢竟,孩子一天天長大,那溫馨的笑臉,也是時間最寶貴的禮物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