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马伊琍吐槽文章:承担后果,收拾残局的人,不是他

1

马伊琍没离婚前,曾在一档节目中吐槽她和文章对孩子的教育存在分歧。

马伊琍吐槽文章:承担后果,收拾残局的人,不是他


比如,文章比较宠溺小孩,小孩想吃冰淇淋就给冰淇淋,想吃炸薯条就给炸薯条……而她不是,对小孩她也是有原则的,于是文章总觉得她对小孩严厉。

主持人问,那你也放松点呗。


马伊琍回答,因为放任孩子之后,收拾残局、承担后果的人不是他。

很多人说,孩子就是考验夫妻关系的试金石。

生活中夫妻因为育儿观念不同而导致分歧的例子不胜枚举。

而这背后,无一不是存在一个共同的家庭行为模式:一方太原则,一方懂宠溺。

放在一起简直就是水火不容。


2

还记得小欢喜当中乔英子的爸爸吧。

前段时间,孩子喜欢看小欢喜。


记得有一次在饭桌上我就问过孩子一个问题,你觉得小欢喜当中哪个爸爸最好呢?


孩子毫不犹豫地给出了她的答案:乔英子的爸爸。

她的理由是:乔英子的爸爸总是给她买喜欢吃的零食,这些都是平时妈妈都不给她买不让她吃。而且,还给乔英子买了喜欢的乐高玩具。

孩子说这话时一脸笑容,看得出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马伊琍吐槽文章:承担后果,收拾残局的人,不是他


可是看过剧的人大概都知道乔英子的妈妈对她有多好。为了照顾英子,辞去了工作,全身心的付出,事无巨细。

这样的细致和用心生活中几乎没有几个妈妈能够做到。

而乔英子的爸爸呢,给女儿买玩具,帮助女儿逃学,简直就是背地使坏的猪队友本尊了。


3

很多人都说看了小欢喜发现越来越没有办法欢喜了。

尤其是那段乔英子自杀的画面。不知道戳中了多少老母亲的泪点。

乔英子的妈妈为孩子可谓毫无保留,付出了一切,最后落得个这样的下场,简直比窦娥还冤。

都说生活就像电视剧,在一部电视剧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生活的无奈和对未来的希望,可是作为孩子又怎么能分辨出哪一种才是生活的真谛?


他们能够因为健康而抵制零食和垃圾食品的诱惑吗?


他们能够因为追求美好未来而放弃当下的自由舒适吗?

这个话题还真不好说。毕竟这需要强大的自律,很多成年人都无法做到,更何况是孩子。

当孩子作为评价主体,那么他们所有的评判都是来自于固有的认知,并且因为年纪小、阅历浅的缘故,最后好坏的标准只剩下是不是让自己舒适和高兴了。

他们当然喜甜厌苦,当然喜欢自由美好,当然跟贴近于去接近符合自己人性需求的人和事,也自然无法拒绝那些带着甜蜜的投其所好。


4

生活中,常见一类育儿场景:


原则强的一方用拒绝守卫底线,也渐渐地成为了孩子希望远离的对象。


宠溺的那一方继续无底线投其所好,狂撒蜜糖,成功拉拢孩子向自己靠拢。

但是说实话,但凡对孩子未来考虑比较多的人来看,总有点感觉哪里不对劲。

因为美好的家庭关系总是人人都能受益的,但这样的场景不难发现受益的人只是那个拼命拉拢孩子的一方。

干得越多,另一方越是感觉添堵。

他们也着实不是什么为了孩子好,而是通过投其所好去赢得孩子的喜爱,让孩子更自己更亲近。

有的甚至为了加深这种关系的稳固性,引导孩子将自己的表现作为正确典范,将另外一方刻画成“坏爸爸”或者“坏妈妈”。


5

真正参与过育儿过程的人都知道,养育孩子从来不是出去度假,开心溜达就溜达,高兴观赏就观赏,而是从选择生下的那一刻,就选择了与责任同行。

生病了得料理,所以特别注意衣食住行;


闯祸了得善后,所以特别注重家庭教育,引导孩子一言一行。

对于坚持原则的一方,总是容易背上焦虑、不通融、唠叨、爱挑刺等误解,仿佛就是孩子寻找快乐路上的最大障碍。

相信很多人也都会像那位主持人一样劝解:那就放轻松点呗。

是啊,放轻松点,因为孩子总是要长大的。我们当然不能否认说这些话的人内心的纯正善意。

但是话说回来,人们通常只会对那些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保持淡然的态度,真正涉及到自己的时候,往往做不到那么云淡风轻。

能让自己轻松的孩子从来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每个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是爱是利己的相反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