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孩子害羞、見人就躲?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孩子的身上存在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珍妮·艾裡姆

01

你家的娃也膽小、害羞,見人就躲嗎?

週末,朋友帶著4歲的兒子果果來我家做客,一見面朋友就催果果:“寶貝,叫阿姨好。”

果果看了看陌生的我沒有說話

朋友又催她:“果果,阿姨是媽媽最好的朋友,跟阿姨打個招呼呀!”

果果依然沒有說話,轉而往媽媽懷裡鑽。

我笑著對朋友說:“很久沒有見面了,熟悉了就好啦!”

朋友來了一句:“你這孩子太不懂事了,真是沒有禮貌”惹得果果哇哇大哭。

孩子害羞、見人就躲?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逼著孩子跟大人打招呼或者在孩子不願意打招呼的時候,當眾說孩子“沒有禮貌” “不懂事”“不合群”甚至貼上內向、害羞的標籤,這樣的場景時時處處都在上演。

快叫奶奶,上次奶奶還給你好吃的了;

和叔叔打招呼,前段時間叔叔還來我們家玩了;

我們家的孩子有點害羞,不愛說話;

和漂亮阿姨問個好,快點;

······

有時候大人也由不想和別人打招呼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多理解一下孩子呢?

似乎,都忘記曾經被父母逼著跟人打招呼的場景,忘了那種被父母當眾指責“沒禮貌”時,那種自尊心受損的羞愧和挫敗感了。

02

孩子害羞、膽小不愛跟人打招呼的調查分析


調查一:

美國教育學家查爾莫斯認為,孩子對於溝通的距離比成年人更為敏感。他在1998年時做了一個實驗,在100個受測孩子中(平均年齡為8.6歲),在與陌生人打招呼時,有80%的孩子都會有意或無意的稍微後退。

這個有趣的實驗結果,在查爾莫斯眼裡有重大意義:孩子在10歲以下的年齡段,與陌生人接觸時,左腦會產生一種抗拒性信號,從而會產生自我保護的潛意識動作。孩子們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們在後退,但“他們的確後退了”。孩子們打招呼時,更喜歡“保持距離”。

調查二:

心理學家卡格恩曾對一批兩歲的具有害羞傾向的孩子,做了一個20年的跟蹤調查。卡格恩發現,10年後,有1/3的孩子克服了羞怯對性格的抑制作用,而剩下的那2/3的人則依然害羞。

卡格恩綜合各種數據得出結論:父母的教育方式、社會環境以及機遇,都能夠對孩子的性格產生影響。

調查三: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斯坦福大學教授菲利普•津巴多在《害羞心理學》中提出:“一般來講,70%的父母和孩子擁有相似的情況:如果父母是害羞的,那麼孩子也是害羞的;如果父母都不害羞,那麼他們的孩子一般不會害羞;如果父母任何一方害羞的話,就加大了他們生出害羞孩子的可能性。”

綜上三個調查結果表明,孩子的膽小害羞不愛跟人打招呼,首先受遺傳因素影響,比如:身體有缺陷或者疾病等,有生理原因。其次也是更重要的還是與生活環境和家長的教養方式有關。

03

兩個育兒雷區,千萬別踩! 切忌!切忌 !


孩子害羞、見人就躲?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第一: 切忌強迫威脅給孩子貼負面的標籤!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由於兵力不足,而戰爭又的確需要一批軍人。於是,美國政府就決定組織關在監獄裡的犯人上前線戰鬥。為此,美國政府特派了幾個心理學專家對犯人進行戰前的訓練和動員,並隨他們一起到前線作戰。

訓練期間,心理學專家們對他們並不過多地進行說教,而特別強調犯人們每週給自己最親的人寫一封信。信的內容由心理學家統一擬定,敘述的是犯人在獄中的表現是如何好、如何改過自新等。專家們要求犯人們認真抄寫後寄給自己最親愛的人。3個月後,犯人們開赴前線,專家們要犯人給親人的信中寫自己是如何服從指揮、如何勇敢等。結果,這批犯人在戰場上的表現比起正規軍來毫不遜色,他們在戰鬥中正如他們信中所說的那樣服從指揮,勇敢拼搏。

後來,心理學家就把這一現象稱為“貼標籤效應”,心理學上也叫

“暗示效應”

這一心理規律在家庭教育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家長對孩子做出好的或壞的評價,就像給孩子貼上了相應的標籤,孩子也會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該標籤上的描述一致。如果我們總是對著孩子吼“怎麼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等,時間長了,孩子可能就會真的成了我們所說的“笨蛋”。所以,父母應該多用激勵性語言,對孩子多貼正向的標籤。

孩子害羞、見人就躲?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第二:切忌在人前批評

英國教育家洛克說過:“父母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愈看重,他們覺得自己是有名譽的人,因而更會小心地去維持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 是你當眾宣佈他們的過失,使其無地自容,他們便會失望,而制裁他們的工具也就沒有了,他們愈覺得自己的名譽已經受了打擊,則他們設法維持別人的好評的心思 也就愈加淡薄。 ”

正如洛克所述,孩子如若被父母當眾揭短,甚至被揭開心靈上的“傷疤”,那麼孩子自尊、自愛的心理防線就會被擊潰。每個孩子都是活生生的生命個體,他們不僅僅滿足於被愛,被保護,他們更渴求得到尊重和理解。責罵也好,嘮叨也好,最好就讓它們停留在家庭的圈子裡、母女之間、父子之間。

04

如果你家也有個害羞、膽小的小孩,如何正確引導呢?

面對害羞內向的孩子,焦慮和擔心是最不需要的兩種情緒。我們最好的做法就是:改變我們對孩子的養育方法。

孩子害羞、見人就躲?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心理學家的建議是這樣的:

第一:根據孩子不同年齡的心理發展需求,適時調整我們的角色“面具”,做孩子最合適的“玩伴”

美國著名發展心理學家埃裡克森認為,人的心理發展要經歷8個階段:

嬰兒期(0~1歲半):基本的信任感與不信任的心理衝突;

學步期(1歲半~3歲):自主意識與害羞(或懷疑)感的心理衝突。

兒童早期(3~5歲):主動意識與內疚感的心理衝突。

小學期(6~12歲):勤奮感與自卑感的心理衝突。

青少年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自我認同)與角色混亂的心理衝突。

成年早期(18~25歲):親密感與孤獨感的心理衝突。

成年期(25~65歲):繁衍意識與停滯感的心理衝突。

老年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感的心理衝突。

其中,前3個階段都處於幼兒期。孩子處在不同階段,心理發展需求不一樣,引起孩子成長問題的原因也不一樣。兒童早期正是主動意識與內疚感的心理衝突期,其中,被父母接納對孩子而言至關重要。它將決定孩子是否能夠接納自己、正確認識自己、與自我和諧相處,進而決定孩子能否與他人、與社會和諧相處,最終獲得外界的接納和認可。

孩子害羞、見人就躲?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電影《奇蹟男孩》中的小主人翁奧吉,一位天生面部有缺陷的小男孩,因為基因的缺陷,他的眼睛是斜的,耳朵是不完整的,甚至臉型也是畸形的,全臉上下可以說沒有一塊正常的地方。因為長相和正常人不一樣而非常膽小、自卑,因為他害怕面對陌生人,更害怕面對陌生人投來異樣和疑惑的眼光。在小學五年級之前,奧吉的所有知識都來自媽媽的教授,家裡成他唯一的活動區域。

五年級時,母親決定送他去上學,融入集體,他遇到了很多困難,承受了同學們的驚訝、議論、甚至是惡意,他也懷疑自己,內心非常害怕,從不與人說話。

奧吉的爸爸鼓勵他並且堅定的告訴兒子:“在爸爸眼裡,你很好,沒有任何問題。"奧吉歷經各種波折小奧吉終於融入了集體。

媽媽安慰兒子:"我們每個人臉上都有印記,但它們不醜陋,因為它們是地圖,記錄了我們經歷過什麼,我們在何處。"

一次次的鼓勵讓奧吉開始重拾信心,他開始用自己擅長的科學思維在課堂上嶄露頭角,贏得老師和同學的一致認可,他開始收穫友誼,還在小學畢業典禮上收穫了重要獎項。是父母無條件的愛、接納與信任,給了奧吉最強有力的支持。

孩子害羞、見人就躲?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第二:孩子的大部分心理都受到父母的影響,我們要在孩子面前帶上最好的“面具”,用實際行動給孩子做“榜樣”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這樣一句話:“榜樣對兒童的心靈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陽光,而這種陽光是沒有任何東西可以替代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與孩子接觸最多的人,父母是孩子模仿的對象,管教孩子,榜樣的力量不可忽視。

還是以《奇蹟男孩》這部電影為例,奧吉的媽媽,一個事業有成的繪本插畫師,一個正在寫作論文向著學位做最後衝刺的普爾曼太太,因為生育了一個天生殘疾的孩子,不得不擱置自己的事業,全身心地養育起奧吉來。

奧吉媽媽在他到了5年級的年齡,堅持讓他去學校而不是像以前一樣自己在家教他?真的如她自己所說:“是自己的數學能力已經教不了奧吉嗎?我們不能一直保護他……我們必須幫助他學會處理問題,不能只能逃避問題……”這才是問題的正解。為了這個正解,普爾曼太太花費了比在家教奧吉多得多的心血和憂煩,只要看過電影的觀眾,無法忘記在學校門口等候第一天放學的奧吉時普爾曼太太的表情:憂心如焚!

這還只是幫助奧吉學會自己處理問題的開端。被同學嫌棄、被同學孤立、被同學家長歧視等等,下定決心要將奧吉送進比徹中學前預想到的問題,一個不落地紛至沓來,與奧吉一次次談心,與校長一次次交流,與奧吉同學的家長溝通,在忙得不可開交的間隙完成擱置已久的論文,永不言棄地推著奧吉往前走……那真是言傳身教呀!

第三:閱讀是塑造孩子性格的“利器”,我們要營造便於閱讀的“氛圍”,從環境上對孩子的心理進行合理“薰陶”

日本教育家齋藤孝編著的《閱讀的力量》 一書中說:“我本人切實觀察過許許多多的學生,並且認識到一點:只要具備了閱讀能力,任何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透過閱讀可以塑造自我、錘鍊自我、拓展自我。讀書是交際能力的基礎······


孩子害羞、見人就躲?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電影《風雨哈佛路》(Homeless to Harvard: The Liz Murray Story)是美國一部催人警醒的勵志電影,影片介紹了一位生長在紐約的女孩莉斯(Liz),麗斯(Liz)出生在美國的貧民窟裡,從小就開始承受著家庭的千瘡百孔,母親酗酒吸毒,並且患有了精神分裂症。在15歲時母親死於艾滋病。父親進入收容所。她膽小敏感、不喜歡去學校,因為家裡沒錢買新衣服,也沒有人幫她洗衣服,加上很少洗澡,身上有異味,其他的同學會取笑她,無論怎樣,但是她始終熱愛閱讀,讀了非常非常多的書,隨著慢慢成長,麗斯知道,只有讀書成才方能改變自身命運,她不惜一切時間讀書,打工,讀書,打工,讀書,打工,為的是自己的大學夢。她靠讀書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到了無數人嚮往的學府哈佛,這個時候再也沒有人嘲笑她,整個人光彩熠熠,活成了許多人都夢寐以求的樣子。

孩子害羞、見人就躲?聽聽心理學家怎麼說

第四:運動是孩子外向性格的“催化劑”,我們要逐漸養成孩子運動的“習慣”,為孩子外向的性格插上“翅膀”

體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體育運動對人的心理活動所起的作用不盡相同。通過有針對性的運動,可以糾正不良的性格弱點。兒童的性格形成主要是在遊戲與運動中完成的,他們在遊戲中扮演角色,並通過遊戲規則經歷競爭、合作、成功、失敗、挫折,體驗幫助別人和受到幫助的樂趣是課堂和書本中難以體驗到的。

《我們都曾受過傷,卻有了更好的人生》一書中講到了一小男孩保羅,生活在中產階級的家庭,因為小學學習成績優異,從三年級直接跳級到五年級,他雖然非常聰明,卻也是最小最瘦最弱的,同學的嘲諷、譏笑貫穿了他的整個小學,這種窘境同時也延續到了中學,保羅依然經常被人絆倒、侮辱、責罵,有一次放學後一群孩子在保羅等車的時候用石塊攻擊他,保羅的眼睛被石頭砸中,傷勢非常嚴重縫了好幾針,媽媽非常生氣覺得周圍的人都在欺負自己的孩子,這個時候保羅突然意識到一個點:要想辦法反擊回去,他採取的方式是每天鍛鍊,每天上學穿上蜘蛛俠的衣服,每當有同學欺負他,他就用巴西柔術制服對方,從此再也沒有人欺負他,由於保羅養成了鍛鍊的習慣,通過每天鍛鍊,變得更加強壯,畢業後去了軍隊,在那裡如魚得水。

寫在最後:

今天主要談了孩子膽小、害羞不愛跟人打招呼這個普遍現象,透過三個心裡調查研究,分析出孩子之所以出現膽小、害羞不愛跟人打招呼的原因:首先是遺傳或者先天發育不良等因素,其次就是家庭教育方式引起的。針對以上兩種因素我們又層層遞進用案例展開如何引導孩子走出誤區。教育孩子是我們做父母一生的修行,每個孩子的花期不同,只要下足功夫,定能靜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