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5 農村俗語“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

清明節一直以來都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也叫

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交替之際,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4天,一般這個時候特別適合郊遊。清明節既是我國的傳統節日,也是我國非常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拜祖先和替先人掃墓的重要日子 ,同時清明節也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

農村俗語“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

農村有一句關於清明節的俗語“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這句農村俗語的意思十分淺顯易懂,清明節,微風吹來,吹動了墳頭上的土,這個時候一般會下淅淅瀝瀝小雨四五十天左右(虛指,形容下雨的天數多)。這也就是說清明節不但容易起風,還容易下小雨。

農村俗語“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

風可以加速花粉的傳播,小雨可以滋潤土地,給植物補充水分。這個時候正是春耕春種的好時機,農民自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水利工程不發達,農民只能靠天吃飯。因此雨水就格外的重要,清明節左右正是雨水充足的時候,這個時候農民自己是十分高興

農村俗語“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

清明颳了墳頭土,瀝瀝拉拉四五十”這句農村俗語反應了清明節左右的氣溫以及天氣的變化,而且這個變化是好的變化。農民為了記住這些好的變化,便發明了這個俗語,一直傳承到今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