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7 这种“割韭菜”的野路子不得不防,大学生也深陷炒币套路!

比尔·盖茨明确表示,比特币和ICO都是非常狂热的行为,是一种投机行为。“作为一种资产,如果它不能带来什么价值,你就不要期望它的价格会上涨。这是傻子都明白的投资理论。”

近期,一些在上海的发币机构“割韭菜”开始找大学生下手了。

这种“割韭菜”的野路子不得不防,大学生也深陷炒币套路!

涉世未深的学生党,容易被“财务自由”忽悠

“买前天天涨价,买后立马跌,下跌幅度也很病态。”

袁贺是一名大三学生,他称最近总有号称是金融投资机构的人,在校园里推广某区块链数字货币投资项目,“对方称代理的币是国外的,投资价值远比比特币要高。”

虽然是在二线城市上的大学,但袁贺身边有不少同学都在谈论数字货币,有些人还买了这个项目(而且都说涨了)。再三犹豫后他咬牙从生活费里拿出3000元,跟着投了进去。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这价值3000元的数字货币就缩水到1600多元,让袁贺懊悔不已。

这些类似“投资失利”,在圈内人李勇看来,都是再熟悉不过的场面。

这种“割韭菜”的野路子不得不防,大学生也深陷炒币套路!

“早在三个多月前,陆家嘴一带就有好几家发币的金融公司开始将业务做到大学里了。在学校附近的商业街区,他们会租用一些临时档口,当做机构面向学生们宣讲“投资理念”的据点。

在档口的墙上和摆放的易拉宝上,会有大量诸如“不再向爸妈要生活费”、“还没毕业就实现财务自由”、“不是富二代,更胜富二代”等等夸张的宣传标语。再在门前摆一张简易的折叠桌,放上一沓彩色的宣传单,就可以开始销售“梦想”了。每逢中午和傍晚,门口都能吸引不少周边学校的大量学生驻足围观,“有时在同一个商业街区里,就有两到三家同行机构在做推广。”

围观的大学生里,有的是出于对数字货币、区块链技术的好奇,有的则是想了解一下怎么才能“更胜富二代”。但是对于机构来说,并不是所有上前围观、聊天的大学生,都是他们的目标人群。

这种“割韭菜”的野路子不得不防,大学生也深陷炒币套路!

对付这些文化和知识水平较高的年轻群体,要有专门的话术和技巧。

他们会用逆向思维,一开始就坚决表示不建议学生群体来投资,强调项目是针对上班后有经济实力的群体。一旦好奇心勾起来了,真有兴趣的就会让他们先装个App了解一下最近的市场和价格,以此搜索精准的目标。被推销惯了的大学生们,如果一听到“BalaBala了解一下”,都会转身就走,反而是这种“逆向”交流形式,会让他们对机构产生一定好感。

一般在机构的App上,币价都会被人为操控在某个周期内接连上涨,让学生们看到“希望”、看到投资赚钱的可能性,“同时也会花钱雇一些学生当托,在学校的论坛、社交圈里,发表自己‘投资’后赚了钱的信息,这样就更真实了。”

这种“割韭菜”的野路子不得不防,大学生也深陷炒币套路!

不出几天,部分感兴趣的大学生就会再次找上门,要求机构为他们开通投资的账户。这时,负责推广的人员,还将以录入资料为由,对学生投资资格进行一轮调查评估。

“家境太差的不能碰,回头亏钱了怕引发过激行为。家境太好的也不要,不差钱的不愿意割肉,会死磕下一轮上涨周期,更不划算。”机构最想要的群体,就是家境尚可,但手头经常缺钱的大学生。

因为他们投资的钱都来自有限的生活费,所以一旦价格遭遇人为操纵的周期性暴跌,都会因为输不起,或怕被家人知悉责骂,而选择及时“止损”,也就是按照现价抛售。这样一来,机构就又能割到一手新鲜的“韭菜”。

“暴跌之后,即便有学生找上门,也会被告知投资有风险,自己需谨慎。”加上学生校外进行的投资行为,本身或多或少违反了学校规章制度,因此学生也不敢上报校方甚至是报警。

相比“社会人”而言,大学生群体虽对于区块链、数字货币等新兴概念有所了解,但却因为缺乏相应的投资实践经验与戒心,容易被居心不良的“投机”机构所利用。

为了追求所谓的“财务自由”,有些学生会鬼迷心窍般拿着父母给的、省吃俭用攒下的生活费,购买一些机构推销的没有任何价值的“山寨币”。

这种“割韭菜”的野路子不得不防,大学生也深陷炒币套路!

投机并不属于投资,这些“山寨币”毫无疑问就是如此,更别说,被一些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当作割韭菜的套路,这是每个人都该警惕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