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民族的脊樑——東漢黨人的“殺身以成仁”

東漢末年,政治黑暗,朝廷長時間被外戚和宦官把持,再加上皇帝十分昏庸,官僚階層異常腐敗。在這危機當頭的時代裡,一群具有極高氣節和勇敢的士人卻毅然決然地投入到了反對宦官和外戚的鬥爭中去,於是稱這樣的一群人為“黨人”。

民族的脊樑——東漢黨人的“殺身以成仁”

東漢君主幼弱,外戚宦官操縱朝權,嚴重損害官僚士大夫的利益,一些不滿宦官專權的官僚、名仕為與宦官爭短長,遂互相標榜,據《後漢書·黨錮列傳》的解釋:“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俊者,言人之英也”;“顧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及者,言其能導人追宗者也”;“府者,言能以財救人者也”。又說:“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顧’,次曰‘八及’,‘次曰’‘八府’。”

從延熹九年(公元166年)開始,持續了十五年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黃巾大起義才結束。在“黨錮之禍”中清流士大夫幾乎被一網打盡。許多士人“正身無玷,死心社稷,以忠忤旨,橫加考案,或禁錮閉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聾一世之人,與秦焚書坑儒,何以為異?”(《後漢書·陳蕃傳》)但士大夫和太學生的正義鬥爭,卻贏得了社會的普遍同情。

民族的脊樑——東漢黨人的“殺身以成仁”

張儉逃亡時,“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殄滅,郡縣為之殘破”(《後漢書·張儉傳》)。對張儉等黨人的援救,表明了東漢士大夫不畏強暴的精神,在客觀上反映了廣大人民的願望。人民深受宦官之苦,在靈帝時就曾提出斬殺十個宦官的要求。因此,黨人反對宦官的鬥爭也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同情。在黨人遭受迫害時,張儉逃亡,許多人為了保擴他的安全而全家被害,“其所經歷,伏重誅者以十數,宗親並皆殄滅,郡縣為之殘破。”這一記載可能有所誇張,但卻反映出人們對宦官的憤怒和對黨人的同情。東漢的黨錮之禍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宦官迫害文人、知識分子是事件。

這是一次企圖改良的行動。面臨宦官擅權的黑暗統治,一些比較正直的官僚、儒生為了挽救社會危機,緩和階級矛盾,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張,在政治上,堅決要把宦官趕出政治舞臺,選拔清賢奉公之人。在經濟上也提出一些改革主張。儘管收效甚微,但黨人的作為在當時還是有一定作用的,應給予適當肯定。

民族的脊樑——東漢黨人的“殺身以成仁”

黨人不畏強暴的精神激勵著後人,並對後世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東漢末年宦官的暴政下,道德淪喪,士風敗壞的現象特別嚴重。黨人陳番、李膺、李雲等都懷著憂國憂民之心,敢於冒死直諫,怒斥奸邪,翦除閹黨的精神是可嘉的。所以,他們那種“殺身以求仁”,“子伏其死而母歡其義”的氣節為歷代人們所推崇。明末東林黨人反對宦官的鬥爭就是受東漢黨人鬥爭精神的鼓舞和影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