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1 民族的脊梁——东汉党人的“杀身以成仁”

东汉末年,政治黑暗,朝廷长时间被外戚和宦官把持,再加上皇帝十分昏庸,官僚阶层异常腐败。在这危机当头的时代里,一群具有极高气节和勇敢的士人却毅然决然地投入到了反对宦官和外戚的斗争中去,于是称这样的一群人为“党人”。

民族的脊梁——东汉党人的“杀身以成仁”

东汉君主幼弱,外戚宦官操纵朝权,严重损害官僚士大夫的利益,一些不满宦官专权的官僚、名仕为与宦官争短长,遂互相标榜,据《后汉书·党锢列传》的解释:“君者,言一世之所宗也”;“俊者,言人之英也”;“顾者,言能以德行引人者也”;“及者,言其能导人追宗者也”;“府者,言能以财救人者也”。又说:“上曰‘三君’,次曰‘八俊’,次曰‘八顾’,次曰‘八及’,‘次曰’‘八府’。”

从延熹九年(公元166年)开始,持续了十五年至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大起义才结束。在“党锢之祸”中清流士大夫几乎被一网打尽。许多士人“正身无玷,死心社稷,以忠忤旨,横加考案,或禁锢闭隔,或死徙非所。杜塞天下之口,聋一世之人,与秦焚书坑儒,何以为异?”(《后汉书·陈蕃传》)但士大夫和太学生的正义斗争,却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同情。

民族的脊梁——东汉党人的“杀身以成仁”

张俭逃亡时,“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殄灭,郡县为之残破”(《后汉书·张俭传》)。对张俭等党人的援救,表明了东汉士大夫不畏强暴的精神,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人民深受宦官之苦,在灵帝时就曾提出斩杀十个宦官的要求。因此,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也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同情。在党人遭受迫害时,张俭逃亡,许多人为了保扩他的安全而全家被害,“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这一记载可能有所夸张,但却反映出人们对宦官的愤怒和对党人的同情。东汉的党锢之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宦官迫害文人、知识分子是事件。

这是一次企图改良的行动。面临宦官擅权的黑暗统治,一些比较正直的官僚、儒生为了挽救社会危机,缓和阶级矛盾,提出了一些改革主张,在政治上,坚决要把宦官赶出政治舞台,选拔清贤奉公之人。在经济上也提出一些改革主张。尽管收效甚微,但党人的作为在当时还是有一定作用的,应给予适当肯定。

民族的脊梁——东汉党人的“杀身以成仁”

党人不畏强暴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并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在东汉末年宦官的暴政下,道德沦丧,士风败坏的现象特别严重。党人陈番、李膺、李云等都怀着忧国忧民之心,敢于冒死直谏,怒斥奸邪,翦除阉党的精神是可嘉的。所以,他们那种“杀身以求仁”,“子伏其死而母欢其义”的气节为历代人们所推崇。明末东林党人反对宦官的斗争就是受东汉党人斗争精神的鼓舞和影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