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3 [连载005]关于资产配置那点事

网上最近流传一个段子:

某券商下的一个小营业部,2014 年 6 月到 2015 年 7 月一年中的客户收益统计如下:

资产量 500 万以上,且进行过交易的帐户有 73 个,其中,总体盈利的账户只有 12 个;资产量 100-500 万,且进行过交易的帐户有 389 个,总体盈利的账户只有 51 个;资产量 30-100 万,且进行过交易的帐户有 3089 个,总体盈利的账户只有 346 个。

上面是一位朋友拿到的数字。同期,上证指数从 2039 点涨到 4053 点,上涨几乎一倍,标准的大牛市。“七亏二平一赚”的股市箴言,如果在熊市成立就算了,为什么在大牛市中仍然成立?

[连载005]关于资产配置那点事

总体的意思是散户投资者,不论是大户还是小户,在牛市里依然是赔钱出来的。这根很多人的想象中的结果不一样,牛市明明所有的股票都在涨,为什么还会赔钱呢?回答这个问题并不难,只要回顾一下当时的行情就可以了:

[连载005]关于资产配置那点事

2014年7月1日至2014年7月31日上证指数收盘价 数据来源:中证金牛·万德数据

考虑到还有很多投资者并没有接触过股市,所以有必要对上图做一个简单的说明,上图蓝色的曲线表示上证指数的价格,横坐标表示时间,由于中国股市只能利用买入和卖出赚取差价,而不能做空(这个概念,回头讨论期货的章节会谈到),所以一定是在以较低的价格的时候买入,并且在较高的时候卖出是可以赚钱的,反过来就是赔钱的。所以在上图中,左侧红色部分,也就是2015年3月下旬以前买入股票的投资者,在2015年7月底的时候肯定是赚钱的,而在3月底以后买入股票的投资者,在7月底以前肯定是赔钱的。

[连载005]关于资产配置那点事

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沪市新开户及活跃账户变化 数据来源:中登公司

事实上这样的“傻人”有至少两千万,从中登公司(一家专门统计股票市场数据的公司)的数据看,2015年4、5、6三个月每个月的上交所新增开户量都可以达到700万左右,而沪市2015年4月以来的新增活跃持仓用户正是这一批投资者,所以2015年6月的股灾至少套牢了2000万新开户的投资者。

关于为什么这些人这么“傻”,可以谈论的话题太多了,不过这不是这一期专题的重点,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稍后的章节。这一期的主题正如题目所说——是资产配置,所以我们还是先回到上一篇文章《理财要日赚斗金 还是小富即安》中提到的风险和收益上来。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讨论了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简单来说就是高风险的产品平均来看会比低风险的产品提供更高的收益水平。但是高风险投资中投资者必须进行多次的投资才可能获得期待的较高平均收益水平,单次的投资既可能亏损也可能盈利;而低风险投资,每一次的投资,都可以获得相对稳定的收益,缺点是这个收益水平会低于高风险投资的平均值。

还是以2014年6月到2017年7月的行情为例,如下图:

[连载005]关于资产配置那点事

如果我们从2014年8月1日开始,每个季度投资一次,并且在季度末将全部资金赎回,我们可以看到接下来的四个季度的收益情况:

[连载005]关于资产配置那点事

其中前三个季度的收益全部为正,最后一个季度收益为负,平均下来每个季度的收益率是16.65%。很显然这个数值对于前面提到的4月到6月新开户的2000万人的印象完全不符,他们只见到了第四季度18.23%的亏损。文章开始时候提到的那个证券公司,之所以出现七成客户亏损的情况,其原因可以归结为证券公司老客户退出市场比例较多,活跃交易用户以新增用户为主,而新增用户潮集中在4、5、6三个月,所以当然牛市也是亏损了,并且股票投资本身涉及到复杂的选股过程,又增加了不确定性,因此亏损的人也就更多了。

有读者到这里可能会问,如果我在第三个季度进入,并且在季度末结束的时候退出,不就可以赚41.98%了,第四季度根本不用投啊?事实上笔者也很希望这样投资,因为如果可以确保每次都做到这样,三五年以后,中国首富的位置一定就不是王健林,而是本尊了。可是现实是并不存在这样的方法,再过三五年首富是不是王健林可能还得问问马云同志,但至少肯定不是本尊。正如在第四季度初的时候人们无法确定第四季度是否会下跌,第三季度初的时候人们也不能确定第三季度是否会上涨。事实上人们唯一可以确定的只有一项,就是如果给足够多的季度,股票市场可以提供的收益率,会高于银行可以给到的收益率。而你能否拿到这个平均收益率,取决于你有没有能力参与足够数量的投资机会。就好像上一篇专栏里面提到的大转盘,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机会去旋转大转盘,那么我们就可以拿到比直接买汽水更多的汽水;如果我们没有足够多的机会,玩大转盘就充满了不确定性。

那么这和资产配置有什么关系呢?其实问题的核心已经很清晰了,就是“机会”两个字。如果我们有足够多的机会去投资,那么我们就有更高的概率拿到平均收益,由于资本市场的各类型产品往往呈现同涨同跌的状态,所以在现实投资过程中,所谓“足够多的机会”实际上指的是“足够多的时间”。正如前面的例子看到的,如果一个投资者在2014年8月到2015年7月一年的时间内都在投资,那么他可以获得每个季度16.65%的平均收益;但是如果这个投资者的资金只能在三个月内进行投资,那么他就必须承受可能出现的接近20%的亏损。当然,前面那个例子是牛市中的特殊情况,正如我们所知牛市并非股市的常态,实际的投资中我们能真正拿到的市场平均收益也到不了每个季度16%那么高,之前笔者在较早的专栏《老编辑聊基金》中的一篇文章中测算过,从2003年至2012年10年时间里,按照定投的方法投资,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收益是14%左右,虽然不如牛市中一个季度的平均收益,但显然也比银行存款2%到3%的收益率高很多了。

[连载005]关于资产配置那点事

2003年至2012年股票型基金平均年化收益率 数据来源:金牛理财

话说回来,如果希望得到得到14%的年化收益率,投资者需要每年以固定的金额定投10年。否则如果赶上2008年的股灾,或者2011年的回调,大幅的亏损仍然不可避免。十年的时间(投资机会),显然不是你的每笔钱都能够这样洒脱的投到股市里面的。

事实上资产配置的核心原理,就是要去衡量我们的各项资产拥有多少次投资机会,然后在根据机会的多寡去选择投资的品种。假设某个投资者今年30岁,计划六十岁退休,那么他还拥有30年的投资机会去储备他的退休金,很显然为了这一目标配置高风险的产品是恰当的,因为三十次的投资机会已经足够让他拿到市场平均收益率了。而当这个人打算31岁的时候去买房子,鼓励他投资股市显然是不合适的,因为如果遇到股灾可能原本要买的三室一厅就会缩水为两室一厅,因为他只有一次机会。

在专业的理财规划中,最核心的一项工作就是将客户的投资目标的到期年限进行梳理,然后再确定每个目标可以承受的风险程度,最后再选择适当的产品以实现目标。其中第一和第二两个步骤,其实就是去观察一下手头的资金相对于要投资的产品,还有多少次投资机会的步骤,跟我们在玩大转盘的时候所做的决策过程并没有本质的不同,而这也是资产配置最为核心的内容。

连载:《互联网金融时代的理财秘诀》,作者田立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