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为雍正帝登基立下大功的隆科多,为什么在后期背叛了他?

老人头侃史


无论是赤忠还是背叛,对于隆科多这种人来说,大都是因为权欲和利益,以忠心博取权位,是投机者惯用的手段。然而,至于背叛,雍正都是皇帝了,隆科多作为相当于宰相的一等公爵、总理事务,他为什么要背叛?所以,背叛有时候只是罪名,并一定是事实。

雍正当上皇帝后,在年羹尧上的奏章上朱批说:“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雍正在潜邸时,年羹尧就是心腹,年帮他做过很多机密事情,尤其是在推动他坐上皇帝宝座这一大事中,功不可没,二者之间,可谓亲密无间,对他说的话,自是肺腑之言。那么,“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说明什么?说明他和年之前对隆科多有过不好的印象,有过误解,更有过戒备。而在康熙去世、自己登基之后突然冒出这样一句褒奖之词,可见隆科多在雍正登基过程中是立了大功的,也说明,隆科多投靠雍正的时间也不很久,可能就在康熙去世前,否则,雍正不会在此时突然来一句与年羹尧以前评价隆科多十分反常的话语。

隆科多为什么倒向胤禛,而且倒得那么晚?康熙晚年,隆科多以理籓院尚书、署理步军统领,掌京师禁卫,是康熙倚为安全保障的大臣,同时也是各皇子极力拉拢的对象。他倒向胤禛,是因为他明显看到了胤禛的胜算,于是,不失时机地孤注一掷,为的自然是爵禄利益。正如史学家孟森所说说“隆科多独出此道,以博非常之富贵。”“非常之富贵”,道出了隆科多及时转向、陡然投靠雍正的玄机。

雍正五年(1727),隆科多因结党营私、私藏玉牒之罪被逮捕、抄家,经审,列出他41条大罪,随后关进畅春园,永远圈禁。他的大儿子撤职,次子发配黑龙江。第二年,隆科多却死于畅春园。

我们从雍正对隆科多抓得如此之快,罪列得如此之多,死得如此之速,便能产生一点主观疑问,雍正是不是盼着隆科多速死?确实,雍正欲除隆科多已经到了急不可耐的程度,原因是,隆科多掌握了雍正上位的机密,而且朝野关于雍正继位不正的谣言已经满天飞,除掉隆科多,那些机密之事便随之入土,继位自然名正言顺了。

有人或问,那么上位之时为何不马上着手处理隆科多?雍正聪明,不会做那种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傻事的。


帝国的脸谱


隆科多背叛雍正、参与“八王议政”逼宫的举动,从政治斗争的角度来说并没有错,只不过是一场成王败寇的失败政变罢了。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当初隆科多扶保四阿哥胤禛,往小了说是为延续佟氏家族的长盛不衰,往大了讲是要确保以佟氏家族为代表的传统旗人贵族势力,在满清政权中的政治、经济特权。

可是雍正继位后,推行的火耗归公、旗人耕种、官绅一体纳粮等一系列新政措施,几乎条条都在很大程度上触动了旗人贵族的经济“奶酪”。

另外在政治上,雍正任用年羹尧、李卫、田文镜等亲信故旧,还积极得通过科举渠道选拔王文昭、刘墨林等人才填充官场,对昔日举足轻重的旗人贵族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权力稀释。

因而,隆科多对雍正的背叛,实质上可以解读为旗人贵族集团为保有昔日的政治经济特权,与胤禩、旗主王爷、弘时等势力结为政治盟友,再利用上清流党“非暴力不合作”式的集体沉默,针对雍正推广一系列新政举措而展开的激烈反扑。

谈到以上的结论,竹山要回顾一下康熙晚年的政治生态格局。当时瓜分朝廷国家权力的参与者,笼统起来主要有这么几股大的势力:

以太子胤礽、四阿哥胤禛、八阿哥胤禩为代表的皇子阿哥;

以任伯安、刘八女为代表的士绅群体;

以魏东亭、隆科多为代表的功臣勋旧;

以佟国维、马齐为代表的八旗亲贵;

以张廷玉为代表的汉族重臣;

还有尚未浮出水面的清流集团。

这些不同阵营的势力之间,又互相交集、盘根错节,造成了康熙晚年朝政日益复杂的局面,稍一涉及某个群体的既得利益,便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呈现一团乱麻的政潮乱局。

此情此景,即便康熙有心做出一些调整,但具体落实到清查国库欠款、清理刑部冤狱等事务上时,往往又要横生枝节遭遇集团性的阻力,只能采取和稀泥维持着朝廷表明上的安稳。

不过话说回来,出现这样的混乱局面,也不能完全怪康熙。

一代人有一代人要做的事情。

康熙继位当年,南明的永历政权刚刚覆灭。然而盘踞南方的三藩势力、孤悬海外的台湾郑氏、来自西北的准格尔汗国,以及西伯利亚方向上的沙俄老毛子,都是威胁满清这个初建政权生存的巨大外部隐患。

攘外必先安内。康熙年间的执政特点,自然而然得倾向于了出让政治、经济等实际利益,用以团结、拉拢各方势力一致对外。

可以这么说,清朝放权的“红利期”,在康熙晚年已经接近尾声。剩下清廷中央集权的“改革期”,大多是像年羹尧、八爷党、清流势力一样难啃的骨头。

康熙的眼光很准,选择了胤禛这样一个铁面无情、手段强硬的继位人,来推行下一阶段中央集权的改革。只不过雍正要干的都是得罪人的活,所以注定要遭受来自于方方面面对新政推行不满之人的非议、诽谤。

发发牢骚的非议、诽谤,还不是什么大问题。更要命的是那些手握实权,又有经济实力的反对派,比如胤禩、隆科多、旗主王爷等人勾结在一起谋划发动推翻雍正的政变,八王议政便是他们给雍正上的一道“硬菜”。

这当中有关隆科多对雍正的背叛动机,上文中竹山已经做了宏观的解析。下面,竹山将从微观的几个细节,来发掘隆科多与雍正是如何积累的矛盾,到最后形成完全的政治对立。

隆科多是康熙在亲征西北期间看中的人才,经过多年的考验,终于放下心来将他安排在了九门提督的重要位置上。

康熙驾崩后,隆科多作为康熙留给雍正的政治遗产,与张廷玉、马齐、廉亲王胤禩、怡亲王胤祥一道构成了雍正的御用行政班子。

混迹官场多年的隆科多,起初十分识趣得处处迎合雍正的心思。比如当雍正提出要清查各省藩库亏空的想法时,隆科多立马站出来推荐了诺敏,第一时间表达了与雍正高度一致的政治立场。

只不过诺敏贪功冒进,继而曝出了挪借山西晋商银子充当藩库存银的丑闻。隆科多这个举荐人,自然要在雍正跟前抬不起头来。

诺敏一事的余波未平,隆科多的宝贝儿子又给他老子惹下了大祸。

这个隆大公子为了跟刘墨林争风吃醋,出面实名举报刘墨林逛窑子嫖妓,一来二去闹得连雍正都知道了这事,吓得隆科多赶忙跑到宫中请罪,跪到双腿发麻几乎站不起来,也没等来雍正的召见。

隆科多是比较低调、遮掩的,可架不住儿子在外头胡吃海喝、挥金如土,这些钱哪来的?还不是他老子隆科多给的。这不等于是暴露了他老子隆科多是个贪官吗?而雍正整顿吏治的其中一项,就是整肃贪官。

更让隆科多心存危机感的是年羹尧的遭遇。

当年雍正之所以能够压倒八阿哥胤禩成功继位,在内靠隆科多、十三阿哥胤祥控制京城内外兵权,在外倚仗的就是陕甘总督年羹尧控遏十四阿哥胤禵在西北的二十几万军马。而且年羹尧还有平定阿拉布坦、罗布藏丹增联合叛乱的战功。

可是年羹尧后来的遭遇呢?还不是被一贬再贬,最后三尺白绫挂在了城门洞里。

这当中固然有年羹尧嚣张跋扈的因素,但雍正对功臣狠心赐死的举动,对隆科多来说必然也是多有触动,十分得没有安全感。事情一件件累积下来,让隆科多越发觉得当初保护雍正继位是“扶错了人”,因而选择以扶植弘时登上皇位为条件,参与了胤禩策划的八王议政。


剧透历史


历史上,隆科多没有背叛雍正,也没有投靠八爷党。所谓背叛,是《雍正王朝》的剧情。在剧中,隆科多是个机会主义分子,依靠佟国维的布局,坐上了九门提督的位置,掌握了京城的兵权。

在雍正继位时,隆科多顺水推舟地宣读康熙遗诏,沾了点拥戴之功,成了上书房大臣。按理说,隆科多的人生虽不及“佟半朝”却也足够辉煌了,可最后他却走了偏路。

小多子,为什么背叛雍正呢?这要从他保举诺敏开始说起。

雍正刚刚上位的时候国库没钱,可那么大一个国家到处都要开销,官员俸禄、西北粮饷、修黄河大堤、疏通漕运……

要生钱,无非就是开源和节流。开源就要变法,当时内忧外患,条件还不成熟,那就只有节流。节流首先就要清理亏空,让各省将钱款补上来。

于是,雍正就想通过清理亏空打开新局面。山西是大清亏空最严重的省,一旦这块硬骨头被拿下,其余省的亏空就好办了,所以雍正对山西清理亏空寄予厚望。

隆科多刚到上书房上班,想表现一下自己,也为了争夺人事权。于是,他提出任命诺敏为山西巡抚,理由是诺敏清廉还因得罪过八爷一直坐冷衙门。

隆科多的理由很合雍正的意,在清朝,清官可比熊猫还珍贵。关键是诺敏得罪过八爷,那就是八爷的敌人,而雍正最大的敌人就是八爷,敌人的敌人就是盟友。隆科多有过功劳,又是首次推举人,提议当场就被雍正通过。

诺敏到了山西以后,刚开始也很卖力地追缴欠款,召集官员分派任务。可毕竟是几十年的亏空,诺敏满腔抱负很快就被现实打倒。

隆科多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诺敏完不成任务,于是就指导诺敏忽悠雍正。小多子为了将诺敏彻底与自己绑到一起,就授意山西官员去给诺敏母亲送礼。

诺敏就在内外的压力下,开始变黑,他向雍正上书已经追回欠款。雍正一高兴,赏赐一块“天下第一巡抚”的牌匾给诺敏,还向各省明诏表彰。隆科多是诺敏的伯乐,自然在朝中的地位也能上升。

邬思道知道这事后,觉得有蹊跷,准备纠正雍正的错误。于是,邬思道联合李卫、田文镜提醒雍正,山西的事没那么简单。雍正为了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又派了图里琛前往。

隆科多为了保全自己的嫡系,想拉拢图里琛,让他配合。结果图里琛为了向皇帝表忠心,第二天就把隆科多给卖了,将隆科多对他说的话全部告诉了雍正。

图里琛到山西后,联合田文镜,戳破了诺敏的谎言。这时候被打脸的,首当其冲就是雍正,雍正是一位爱面子的皇帝,而这个诺敏又是隆科多推荐的。可想而知,隆科多在雍正心中的地位会下降到什么程度,之前的信任也会大打折扣。

从此以后,隆科多再也不好意思推荐谁了吧,人事任免权就这样不翼而飞了。

隆科多的儿子也是个不争气的纨绔子弟,没事去逛青楼。青楼老板娘很势力,人家刘墨林已经为苏舜卿赎身,可她还将苏舜卿给抓回来。

刘墨林将事情告诉十三爷,十三爷看刘墨林也是性情中人,颇有惺惺相惜的感觉。于是,十三爷出面,帮刘墨林夺回苏舜卿。

十三爷的门人到了青楼抓人,结果隆科多的儿子跳出来阻挠。听说对方是怡亲王,佟公子什么也没说就走了。这是官府拿人,走的是正规程序,又涉及到隆中堂,事情肯定会被雍正知道。

事后,隆科多赶紧求见雍正,估计是想为儿子开脱,结果被雍正拒绝。生了这么个不孝子,隆科多也很无语。眼看雍正对自己的信任一点点丧失,隆科多心里也捉急啊。

雍正的“新政”推出后,打破了原有的利益格局。隆科多是既得利益者,肯定不愿意自己的利益受损。过惯了好日子的隆科多,怎么也不愿意过苦日子啊,当年去关外带兵都受不了。

如今雍正指望他“摊丁入亩”,佟氏家族的田地不少吧,突然要交那么多税,那不是虎口拨牙吗?

“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那不是叫他家里人去服徭役吗?平时一个个养尊处优的家人,怎么可能去干苦力活?

眼看佟氏家族开始走下坡路,隆科多也想扭转乾坤。

这时候,隆科多的利益与八爷党的利益就一致了,大家都是原有利益的维护者。所以,这两伙人就有了合作的基础。

八爷为了推动“八王议政”,也需要隆科多的鼎力支持。当九爷、十爷登门拜访,代表八爷抛出“倒卖田地”的橄榄枝,隆科多心动了,估计还有其他高官厚禄的承诺。

人的欲望都是无限的,当了六部堂官还想进上书房,进了上书房,进了上书房还想当首辅,隆科多肯定也不会满足当下。

隆科多目前的位置也是不稳的,雍正渐渐疏远自己,随时有可能栽跟头。更要命的是有一封康熙留下杀隆科多的奏折在张廷玉手里,张廷玉又是雍正的坚定支持者。隆科多知道许多雍正继位的内幕信息,雍正会不会以此清理自己都不得而知,这让他越来越没安全感。

如果拥戴弘时成功,隆科多就有了两次拥戴之功,佟家的富贵就能更上一层楼。

佟家的祖训就是不会一条道走到黑,隆科多感觉扶雍正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于是,隆科多准备更换跑道。


秋媚读史


看过《雍正王朝》或是《步步惊心》的童鞋们都知道,四阿哥胤禛最后在众阿哥中脱颖而出,继承大统,期间夺嫡过程可谓是斗智斗勇、尔虞我诈,这里不复赘言,胤禛顺利继承皇位,自然不能亏待助他一臂之力的国舅--隆科多。

隆科多其人,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就是康熙的小舅子),同时康熙生母孝康章皇太后亦是出身佟佳氏,是隆科多的亲姑妈,一等公佟国维儿子,妥妥的官二代,而且与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清一代,唯一公开以舅舅称呼的只有隆科多一人。

雍正对于这个不是舅舅的舅舅很是感激(雍正生母出身低微,养母为佟佳氏孝懿仁皇后),对其恩宠有加,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扬其功绩,引为心腹,他甚至可以不经奏请,自主任命官员(权力比中组部部长还大),史称“佟选”。权力大了,周围奉承的人多了,就飘飘然欲仙乎,忘记自己的本分了。他曾自比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也多次夸耀九门提督(相当于北京卫戍区司令部司令)权力很大,言语间透露出自己对雍正登基居功至伟,这些可是赤裸裸的要挟啊。臣子有功,皇帝高兴可以赏赐,但不能表功,不然的话就是要挟,这在皇帝看来是啪啪打脸,是在告诉世人朕是无德昏君,婶婶也不能忍,必须严办!

不信任的种子已经发芽,如野火般疯狂在雍正心里燃烧,隆科多在与俄国就边境问题进行谈判时,雍正以其结党营私的罪名将其逮捕回京,完全不顾其在谈判时据理力争,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可悲可叹!回京的结局已经注定了是一条不归路,隆家被抄家,定四十一条大罪,雍正怜其功劳,“隆科多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造屋三间,永远禁锢”,后其幽愤而死,并不是电视剧中联合皇八子等人逼宫。

至于题目中所说,背叛了雍正有点言过其实,隆科多至死也没有生背叛之心,已是人臣顶峰,再无进步之可能。只能说没有激流勇退,没有保持初心,在权力的红尘中迷失了本心,到最后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下场。

我是三藏,带你走进尘封的历史殿堂,穿越历史的时空,探寻失落的往事。

小格格爸比


历史上隆科多确实为雍正即位立下了大功,但电视剧里却颇耐人寻味了。

《雍正王朝》里康熙先封隆科多九门提督的要职,又在驾崩前半年,打一棒子给个甜枣,给他加官进爵,感动得隆科多稀里哗啦,发誓粉身碎骨也要报答康熙。

后来他也确实如实宣读传位诏书,并且呵斥八爷等不拜四爷。八爷一看掌管京城九门的人也都支持四爷了,他更彻底没戏了,只能认命。

隆科多好像立下了和胤祥一样保定乾坤的大功。可事实真的如此吗?

咱们捋一捋康熙驾崩后的时间线:康熙崩,四爷跟八爷党为谁是继位者起争执,于是张廷玉派隆科多去紫禁城正大光明匾后取诏书,然后派张五哥扶四爷去偏殿。四爷趁机让张五哥拿出金牌令箭去雍王府找邬思道,见到邬思道张五哥又被派去宗人府赦出十三爷。然后十三爷去丰台大营夺兵,成功后率兵包围了畅春园,并走到康熙灵前。这时隆科多出现了,并大声道:〖大行皇帝遗诏〗。


也就是说,隆科多先出发的,并且直奔紫禁城(故宫),拿了诏书就返回。而另一边,先去雍王府(现雍和宫),再去宗人府,再去丰台,再带兵去畅春园,中间还要处理许多麻烦的事情,居然比隆科多还早到。除非畅春园左边是雍王府,右边宗人府,对门丰台?但不看北京地图也知道,肯定不会这么扯淡。或者隆大人半路上饿了,先去东来顺涮了顿羊肉又取的诏书?显然更加扯淡。

所以,只能说明隆科多根本就是故意来晚的,他在观望。如果四爷这派得势了,他就如实宣读,并支持四爷。如果八爷这派得势了,他就读成传位皇八子。并没有像胤祥、张廷玉一样,一心一意地扶保胤禛。

那你说诏书上明明写着皇四子,他怎么敢读皇八子呢?隆科多就读“八”了,张廷玉要敢有异议说“我要看诏书,上面明明写的是四”,那隆科多说“张中堂这么大了,怎么连八和四都分不清楚,让我的刀教教你吧”,然后一刀砍了。八爷难道还要说上面明明写的是“传位四子”,治隆科多的罪不成?

所以说,《雍正王朝》里雍正即位这件事上,隆科多并没有多大的功,他只是个投机派。

当然了,毕竟也锦上添花了,隆科多因此进入上书房,成为“中堂”。可他第一件事,向雍正推荐诺敏任山西巡抚,诺敏却弄虚作假,虚报政绩,狠狠打了雍正的脸,被盛怒的雍正腰斩了。他的举荐人隆科多,自然也讨了个大没趣。


后来自己坑爹的儿子,花了大把银子去妓院跟刘墨林争风吃醋,闹得满城风雨,隆科多因此打压刘墨林,结果又被雍正驳斥了,弄了个大没脸。

雍正的五个宰相,其中十三爷、张廷玉是雍正的心腹,马齐是半个心腹,八爷自成一党,朝中势力遍布。就隆科多自己孤零零的,又不是雍正心腹,又不是八爷嫡系,自己又没多大势力,处在个很尴尬的位置。他的地位和权力是越来越低的,逐渐有了被排挤出权力中枢的危险。

要想扭转这一局面,隆科多只能重新投机。


所以,九爷找他密谋逼宫的时候,他立刻答应。并且要求必须拥立弘时,因为让八爷作皇帝的话,他这个非八爷党的成员,比现在还要受冷落。拥立了弘时,他这个九门提督能跟八爷党,四旗主分庭抗礼。


待我施为地煞变


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晚年的九子夺嫡,是众所周知的事情,佟佳·隆科多在最后关头支持了皇四子和硕雍亲王爱新觉罗·胤禛,使得雍正帝得以顺利即位。

但隆科多在雍正年间大起大落的悲惨遭遇,悦史君认为,不是背叛不背叛的问题,而是一直必然。

隆科多是康熙帝第三任皇后孝懿仁皇后佟佳氏的弟弟,雍正帝曾被孝懿仁皇后抚养,所以雍正帝也亲切地称呼隆科多为舅舅。

康熙帝晚年,隆科多担任步军统领、理籓院尚书等职务,是京城著名的实权派,雍正帝与他关系密切。

在康熙帝去世后,隆科多宣布了遗诏,确认是雍正帝即位,这实在是名符其实的拥戴之功。

雍正帝当时根基未稳,需要隆科多的鼎力支持,不仅册封他为一等公,还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太保等职务,隆科多的儿子们也都加官进爵。

在巨大的权利面前,隆科多有些忘乎所以,各种弄权贪财的把柄留了不少。

随着雍正帝对争位兄弟及其党羽的处置趋近尾声,权力越来越巩固之后,隆科多的问题也到了要解决的地步。

隆科多首先被免掉了步军统领,接着儿子、下人接连出事,尚书职务也被免除,情况越来越恶劣。

清朝雍正五年(1727年),隆科多在与沙俄谈判过程中,被雍正帝抓拿回京,确定几十项重罪后被幽禁,儿子们也遭到牵连。

一年后,隆科多在禁所内凄然去世,这距离他得势也只过了短短6年多。

悦史君认为,隆科多并不存在背叛雍正帝的行为,但站在雍正帝的角度,他知道的实在太多了,而且确实有不少违法违纪的做法,在雍正帝已经稳固了局势的情况下,隆科多的下场显然已经注定了。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佟桂.隆科多,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国维次子。康熙朝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雍正朝吏部尚书加太保衔。1727年,雍正议定隆科多41条大罪,最终 “隆科多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造物三间,永远禁锢。”1728年夏,隆科多郁郁而终。



雍正继位之初,因为隆科多的拥戴之功,第一道谕旨“命贝勒允禩、十三阿哥允祥、大学士马齐、尚书隆科多总理事务。”雍正谕旨,提及隆科多,必定前署“舅舅”二字,评价其“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雍正对其恩宠至极,隆科多选拔官吏,不经奏请,称之为“佟选”。

1723年,《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元年三月,加吏部尚书兼步军统领、舅舅隆科多……为太保。”1724年,隆科多兼理藩院事务,主持修纂《圣祖实录》和《大清会典》。赐赏双眼孔雀花翎、四团龙补服、黄带、紫辔。隆科多和年羹尧一内一外,成为炙手可热的辅政重臣。



隆科多没有“高处不胜寒”的忧患意识,《清史稿》记载“凭借权势,无复顾忌,罔作威福。”历史上隆科多并没有联手允禩逼宫,但允禩身边聚集了很多隆科多亲友,比如鄂伦岱(一等公、领侍卫内大臣、隆科多堂兄),阿尔松阿(二等公、刑部尚书),汝福(护军统领)等。擅权结党是帝王大忌。

隆科多恃宠而骄,自比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已至之时。”本意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雍正认为是邀功挟上,你想做诸葛亮,雍正岂是阿斗?



1725年,雍正撤隆科多步军统领之职。1727年夏,隆科多等人被派同沙俄进行边境谈判,他恪尽职守,坚决要求沙俄归还占领的大片蒙古土地。7月,被召回受审。全体代表对沙俄做了很多让步,《布连斯奇条约》使沙俄得到了比《尼布楚条约》更多的利益。

雍正怕身负“滥杀功臣”的骂名,杀掉年羹尧,免除隆科多正法,禁锢至死。


且听风吟品鉴历史


谈不上背叛,只能说是忘乎所以,忘记君臣之道,忘记操守本分,身为宠臣的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哪怕素知其秉性的康熙帝一再警告他“慎之,勉之”,但隆科多好似从不相信自己某天也会面临死亡。

畅春园,康熙帝的驾崩之地,四子胤禛继承大统,终于不需要再假扮天下第一闲人,但却无暇出口长气,也并没有时间欣喜,更不能松懈,诸位兄弟随时都有政变的可能,尤其老八胤禩手中掌握的力量是绝不可小觑的,他面临的是一个乱局,有心快刀斩乱麻,却苦于不得要领,无从下手。

适时,隆科多舅舅挺身而出说:“大行皇帝深惟大计,付授鸿基,宜先定大事,方可办理一切丧仪。”

什么意思呢,康熙帝大行,将帝位交于你胤禛,你应该先稳下自己的根基,然后才着手办理丧事,以防发生变故。要把稳固皇位要放到首位,丧葬礼仪都是次要的。

被警醒的胤禛找到了破局的方法,不止下令“诸王非传令旨不得进大内”,还关闭城门九天,防止有作乱者调兵入城,从而断了他这些兄弟们的外援。

可以说雍正帝顺利登基,隆科多功不可没,投桃报李,胤禛继位伊始就任命隆科多为总理事务大臣,袭一等公爵。

康熙帝不吝赞美之词:“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稀有大臣也!”

没错,是很稀有,隆科多属于稀有的不识时务之人,后来,隆科多恃功傲物、专横跋扈,出于康熙对其宠信,大臣们“莫敢仰视”,惟命是从。

隆科多和年羹尧还真像亲哥俩,年羹尧有“年选”,他就敢办“佟选”。

更为缺少智商的行为是,本来成功站队的隆科多,与雍正帝在八爷党的处理问题上,发生了严重的分歧,紧密围绕在八皇子周围的党羽,大多和隆科多沾亲带故,所以隆不但不能看清形势、保持队形,反而倾向于高高举起,轻轻落下,不要下手过重。

很明显,隆科多把自己看的过重了,从这个时候起,隆科多就逐渐失宠了,雍正帝特地安排隆科多等人与俄罗斯进行边境谈判,以便调虎离山方便开展对隆科多的调查,并对其犯罪行为进行深入取证^_^,最终隆科多被定大罪四十一,按律当斩,但法外施恩“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造屋三间,永远禁锢”。家人或革职或流放,还要从家产中追赃几十万两白银,不长时间,隆科多幽愤而亡,死因是否属实,存疑,但无证据。

纵观隆科多一生,从来不知自省,本该袭爵为何搁置?非要雍正继位后才能得到爵位。为何康熙帝一再警告他“慎之”?估计他没想过,或者觉得自己的行为并无过失。嚣张跋扈可比年大将军,还在最忌恨党争的雍正帝面前搞结党,这样看来,隆科多的线条也太过于粗放了,智商堪忧,其行为与自杀无异,作死到头的隆科多也算是“求仁得仁”。


古今通史


佟佳·隆科多(?—1728年),字竹筠,满洲镶黄旗人,清圣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也就是雍正帝胤禛的舅舅,更是胤禛登基称帝的重要推手。隆科多与雍正复杂的关系,决定了他大喜大悲的后半生。

雍正曾在年羹尧奏折中批写道:“舅舅隆科多,此人朕与尔先前不但不深知他,真正大错了。此人真圣祖皇考忠臣,朕之功臣,国家良臣,真正当代第一超群拔类之希有大臣也。”雍正赞隆科多为“朕之功臣”,当然是因为他有拥戴胤禛之功。

但是到了雍正五年(1727)冬,继年羹尧下马之后,隆科多也被永远禁锢,禁所在畅春园附近。次年六月,隆科多就死于禁所。权盛一时的隆科多为何突遭如此处分呢?究其原因,还是与夺嫡有关。

康熙末年,隆科多担任步军统领,负责京师与皇城安全,因而对宫闱之事多有了解。正是因为这一地位,雍正在夺嫡中积极拉拢隆科多,暗中有所谋划。登位之初,隆科多以拥戴之功而成为从龙的重臣,重臣的结局,往往有两条,一是安保性命,二是终因猜嫌而死。雍正一生阴鸷猜忌,早晚会对其动手。


老照片


众所周知,雍正表面上在康熙晚年九龙夺嫡中顺应康熙遗诏荣登大宝,但是历史到底为何无从得知。我们只消知道时任九门提督步军统领的隆科多与雍正是表面风平浪静,暗度陈仓的。




(隆科多)

隆科多在雍正顺利登基可谓后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雍正1723年登基感恩其拥戴对其恩宠甚多。 但是短短两年不到,1725年,雍正就着手开始处理隆科多。影视剧说隆科多伙同皇八子逼宫才遭雍正清算无疑乃无稽之谈。

1723年,雍正登基,隆科多甚得雍正宠信,但与历朝历代每一个皇室功勋相似,隆科多未能免俗,内心也开始膨胀,他的欲望从钱财、威望一路膨胀到了权力,乃至膨胀到了有挑战雍正皇权倾向。

比如,隆科多时常以康熙驾崩时时为九门提督的自己曾随身携带匕首以防不测,暗中为雍正扫除一切狼子野心,宣扬自己在雍正登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且不说他到底有没有这样做,此事让天下人乍一听就是雍正登基乃处心积虑之果,对于雍正的形象来说是很要紧的,生怕世人不知其当时为雍正亲信,无形中给雍正冠上了窃国者的形象。此外,隆科多总是动不动向外人宣扬其功勋亦有以此拿捏要挟皇帝的嫌疑,雍正自然不喜。

但是,自1723年后,雍正以隆科多拥戴之恩,并未对其追究,听之,任之,忍之。凡事有一个忍的限度,到1725年间,隆科多除了以上诟病,开始结党营私,威胁皇权,甚至像年羹尧一样,开始替皇帝擅自任选官员,当时称为“佟选”,而此前盲目自大的毛病每日俱增,祸从口出,雍正终于忍无可忍,在1725年开始明里暗里逐步清算隆科多,架空其官职,瓦解其党羽。

隆科多在1725年底嗅到了味道,主动辞去了其九门提督之职,此事正中雍正下怀。隆科多毕竟太过天真,以为辞去其九门提督之职便可以此明志,明哲保身,但是恰恰相反,加速了他的垮台。

1727年夏,隆科多被派遣往北疆与谈判北疆土地属权重新划分问题。我们翻阅资料可见,隆科多到了北疆实地考察,事事亲力亲为,强势要求沙俄归还此前其占领北疆的一大块土地,沙俄甚至已经下了妥协的决心。隆科多不论是为取悦雍正还是出于何种动机,从这点看其对国还是忠的。


同年冬,诸王与大臣为顺应雍正,给隆科多定罪四十一条,隆科多政治生涯宣告结束。 四十一罪中不乏一些欲加之祸。比如,其中一条是:“隆科多勾结年党,意图不轨。”我们都知道,当年雍正登基时,隆科多倒是不表态,但年羹尧身为雍正包衣奴才是看不起隆科多的。作为自己左膀右臂,雍正自然不希望看到这样的局面。于是,雍正自己亲自牵桥搭线,把年羹尧长子过继给了隆科多为养子。皇帝为股躬大臣如此尽心,年羹尧也不好不买面子,两人说来还是因此被雍正自己强行揉合在一起的。所以,雍正说隆科多勾结年党显然自相矛盾的,归根到底是一句“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罢了。

其中还有一些滑稽的定罪,不胜枚举。 但雍正也自知自己下的四十一定罪论据不足,难服人心,且从根本上他自己都不怀疑隆科多的忠心,也为了不让天下人把自己看成嗜杀昏君,因此并未诛杀隆科多,而是在畅春圆附近造几间小屋,打算将隆科多圈禁起来,将其子嗣贬黜,家产没收。

1728年夏,隆科多在畅春园外小屋忧愤而死,了结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