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談到古代文明國家與草原民族之間的戰爭,除了我國曆史上赫赫有名的漢匈大戰之外,在遙遠的西方,人們印象最深的,就是匈人以及羅馬帝國之間的戰爭。在大多數文字描述中,匈人總會被描述成戰無不勝的遊牧強軍,而羅馬帝國一般則是軟弱不堪的文明國家軍隊,這種說法在匈人與羅馬人早期的交鋒中具備一定的道理,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與大多數人的理解不同,史實開始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這個與常人的認識相反的事實是,匈人這個民族,開始以相當快的速度走向了衰落,甚至於在匈人最著名的統治者,同時也是大名鼎鼎的“上帝之鞭”阿提拉的統治期間,匈人已經開始出現明顯的敗績了。事實上,就在阿提拉本人死後十餘年,他的繼承人的首級,就被懸掛在被我們認為軟弱不堪的羅馬人的首都示眾。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匈人的入侵

匈人最早在公元350年的時候出現在了西方人的眼前,甫一出現,他們就摧毀了盤踞在黑海以北、頓河流域的阿蘭人的王國。因為這附近很早以前就有希臘人定居,而曾和羅馬人交戰的本都王國也曾經佔據過這片區域以南、現今克里米亞及周邊地區的土地,因此,那時的羅馬帝國也得知了這件事。

有意思的是,很多文字材料裡,都形容這件事“震驚”了西方世界,但就當時羅馬帝國本身來看,應該對此是不以為意的。那時的羅馬帝國皇帝是君士坦丁大帝的兒子君士坦提烏斯二世,而至少從這位皇帝的統治來看,羅馬人此時主要的精力集中在防禦日漸激烈的蠻族入侵,以及東方的薩珊波斯帝國不時的進軍。因此,阿蘭王國滅亡這件事震驚西方這個說法,應該是有所誇張了。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羅馬軍團與阿蘭騎兵

但是,阿蘭王國的滅亡、哥特王國的滅亡和其族人的西遷逃難的行為,的確加大了羅馬帝國防線的壓力,所以,匈人對於統一羅馬帝國以及西羅馬帝國的滅亡,確實盡了一份力。特別是自公元395年開始,匈人正式開始踏入羅馬帝國的疆域內,由於匈人主要居住在多瑙河流域,因此距離他們較近的東羅馬帝國,就遭了殃。

從公元395年開始,一直到公元443年,匈人多次入侵東羅馬帝國,逼迫後者議和納貢,最誇張的一次,還擊潰了東羅馬歐洲部分的所有軍隊,一度直抵其首都君士坦丁堡。一系列的戰績看起來非常優秀,展現了他們卓越的戰鬥力,但是,很快,這個局面就開始發生變化了。

匈人面臨的對手,排除後來與之交戰的西羅馬,主要是東羅馬帝國和盤踞高盧地區的蠻族,甚至於在東羅馬以東,高加索山以南的薩珊波斯帝國,也與匈人交過受。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本應屬於東羅馬的軍隊都在西方

首先,我們不妨從東羅馬說起,我們必須搞明白一點,那就是多次擊敗東羅馬軍隊,究竟是怎麼一個情況。事實上,匈人取得這樣優秀戰績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東羅馬帝國本身的衰弱。東羅馬帝國在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正式誕生,儘管它的領土大多是羅馬帝國的精華領土,但是,其最優秀的軍隊,卻被最後一位統一的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大帝給帶到了西部去了。狄奧多西大帝在結束此前的內戰前,就是東部地區的掌控者,而在贏得內戰後,狄奧多西本身為了掃蕩西部地區的蠻族,特地抽調東部的優秀部隊到西部去。不過狄奧多西還沒完成目標就病故了,因此,這批部隊就被轉移到他死前任命了總司令斯提里科麾下,由於斯提里科留在了西羅馬,所以這些部隊自然也留在了西部。之後西哥特人肆虐東羅馬,正是斯提里科帶領這批部隊來救援。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狄奧多西二世的雕像,其統治主要的優點就是權力相對穩定

換而言之,匈人早期遇到的東羅馬帝國,正是一個被抽取了強大武力的軍事空殼國家。更有意思的是,這一時期的東羅馬帝國,本身還處在一個政治上鬥爭非常激烈的情況。東羅馬帝國的第一任皇帝阿卡狄烏斯形同傀儡,其權力早期被宰相魯費魯斯把控。魯費魯斯在閱兵是被刺殺後,權力又被其皇后以及宮廷侍衛長掌握,而阿卡狄烏斯本人則在深宮中不問朝政,皇后及其黨羽面對外敵也是根本不打算頑強抵抗。而在公元408年阿卡狄烏斯死後,他的兒子狄奧多西二世即位,統治長達42年,儘管相比父母,他對外還是有所出擊,但是由於沒有軍旅經驗,因此,他麾下的東羅馬,仍然是一個被動防禦,消極出擊的國家。

還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東羅馬帝國本身還處在一個羅馬帝國的內戰恢復期,因此,匈人在這一期間遇到的東羅馬帝國,在軍事和經濟民生多個方面都是較為虛弱的。

而匈人這邊,在公元434年時,阿提拉和他哥哥布萊達成功繼承匈奴王位,共同統治匈人王國。兄弟倆統治時,主要遭受入侵的,仍然是倒黴的東羅馬帝國。一直到阿提拉把兄弟殺了的時候,東羅馬都還在遭受匈人軍隊的暴打。不過,隨著狄奧多西二世在公元450年的去世,情況開始發生巨大的變化了。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在羅馬傳統認知中,皇帝應善於統軍

繼任的皇帝叫做馬利基安,年過60,但是卻有著豐富的軍旅經驗。熟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東羅馬帝國此前的虛弱表現,與皇帝本身的懦弱有著很大的關係。最典型的例子是,狄奧多西二世死前,東羅馬與匈人簽訂了極為苛刻的條約,東羅馬每年需向匈人上繳2000羅馬磅黃金,同時第一年還需額外支付6000磅黃金,另外要割讓色雷斯和達契亞兩個行省,並且歸還從匈人領土逃到東羅馬的士兵,包括匈人士兵以及日耳曼士兵,同時還要用鉅額財富贖回被俘的東羅馬人。狄奧多西二世在世時,爽快地答應了匈人的要求,但是等到了馬利基安即位時,他公然宣佈,撕毀同匈人的一切條約,並且將重整後的軍隊全部向邊境線上集結,於此同時,他還與薩珊波斯帝國達成互不侵犯協議,同時將東方防線的重兵源源不斷向匈人方向集結。

最重要的是,東羅馬皇帝馬利基安還公開宣佈,自己將親自率領大軍與匈人對決。在一般人看來,有著“上帝之鞭”之稱的阿提拉必定會與東羅馬人爭鋒相對,通過擊敗東羅馬大軍來證明自己的威名,但是,史實上,阿提拉統領的匈人大軍,卻並沒有與馬利基安的東羅馬帝國大軍決戰,面對後者撕毀一切條約的舉動,匈人選擇了退縮。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與東羅馬士兵作戰的薩珊波斯戰士

匈人的退縮看似突然,但是實際上是有跡可循的。事實上,僅僅針對東羅馬軍隊,匈人在公元442年時,就被後者的軍隊阻攔過,並且最終選擇了後撤,儘管匈人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事實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面對“虛弱”的東羅馬人,匈人開始慢慢變得不再戰無不勝。而一個更加不利於匈人軍隊恐怖威懾力的真相是,在阿提拉還沒有殺害兄弟以前,他們曾經讓軍隊從高加索山南下去進攻亞美尼亞王國以及薩珊波斯帝國。歷史上,並沒有詳細記錄戰爭的具體過程,但是,歷史告訴我們,匈人敗了,而且敗得再也沒有第二次進攻。

薩珊波斯帝國作為與羅馬帝國以及東羅馬帝國對峙多年的老對手,其國力不僅不如統一的羅馬帝國,就連分裂後的東羅馬帝國,其國力也要超過他們一籌。但是,這樣的國家,卻能把所謂戰無不勝的匈人擊敗,即使排除亞美尼亞和高加索一帶的地形因素,這也說明一個問題,那就是匈人並非戰無不勝,或者說,匈人相比他們最開始出現時,軍隊戰鬥力出現了下滑。

考慮到這兩件事,阿提拉的不與東羅馬交戰的決定就有道理了,對於像他這樣的優秀統治者而已,自身軍隊實力下滑,而且對手出動了龐大的軍隊,他很可能是認為自己並沒有必勝的把握。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匈人進入高盧最終引發大戰

而避戰的匈人並沒有停滯不前,在公元450年時,阿提拉做了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入侵西羅馬帝國的高盧地區。阿提拉入侵高盧的導火索有兩個,一個是盤踞高盧西北的法蘭克人發生了內亂,其二是因為西羅馬帝國公主霍諾莉亞因為與侍衛有私情幽靜,於是偷偷寫信,讓人帶給阿提拉,聲稱希望嫁給阿提拉,並將一半西羅馬國土當作嫁妝。阿提拉於是以此向西羅馬的瓦倫提尼安三世皇帝索要國土,後者當然不可能答應,於是匈人大軍便以此為理由,公然入侵西羅馬帝國高盧行省。

而這一舉動,就導致了匈人要面對除了東羅馬外,自己的第二個主要敵人蠻族了。

對於匈人而言,高盧地區的主要對手並不是比東羅馬而言更加虛弱的西羅馬,而是盤踞在此的其它蠻族王國,例如法蘭克王國、勃艮第王國以及最強大的西哥特王國等。哥特人作為匈人曾經的手下敗將,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是不足以與阿提拉率領的匈人軍隊作戰的,然而,歷史有意思的是,曾經的手下敗將不一定會一直是手下敗將,西哥特人與匈人就是最典型的一個例子。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匈人的入侵最初勢如破竹

阿提拉入侵高盧行省期間,最著名的戰役,就是赫赫有名的沙隆會戰。阿提拉帶領的匈人-蠻族大軍與羅馬名將埃提烏斯率領的西羅馬以及高盧蠻族混合軍隊在沙隆平原交戰,在這場戰役中,西羅馬方從左至右,分佈佈置了埃提烏斯的羅馬軍、奄蔡人蠻族軍以及西哥特王國軍隊,而阿提拉的部隊從左至右則是東哥特軍、匈人騎兵以及北方蠻族軍,羅馬方兩翼強,中間弱,而匈人方則是中間強,兩翼弱。

戰鬥的過程簡單來說,就是匈人的中央騎兵輕而易舉地擊破了羅馬方地奄蔡人,可是兩翼卻被羅馬人和西哥特人擊敗。戰鬥雖然十分激烈,但是,匈人軍隊的命運卻讓人瞠目結舌,從交戰到黃昏時分,匈人軍就已經被徹底壓制,就連阿提拉本人都退回到了車陣中,看到外面越來越近的羅馬人和西哥特人,絕望到都想到要自焚而死了。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沙隆是阿提拉一生最大的敗績,也是匈人走向衰落的重要節點

而他逃過一劫的原因也簡單,因為埃提烏斯不希望匈人國度就此滅亡,剛好西哥特人國王狄奧多里克不幸在戰鬥中落馬,被自家騎兵踩死,於是他說服王子托里斯蒙帶領軍隊回國即位,隨後自己也帶領軍隊撤退,這才讓阿提拉僥倖逃過一劫。

從沙隆會戰的經過和結果來看,阿提拉當初沒有選擇與東羅馬帝國皇帝馬利基安決戰,真的是一個極為英明的選擇。而且後來阿提拉第二次進攻西羅馬,就沒有選擇高盧地區,而是直接進入意大利,這樣埃提烏斯就不能請高盧的蠻族王國出兵了。此時的西羅馬已經喪失了大片土地,無論是高盧、不列顛、西班牙和北非,要麼大片區域歸於蠻族,要麼整個地區都已淪陷,因此相當虛弱,所以埃提烏斯甚至沒有率領軍隊出擊,而是坐視匈人軍隊燒殺擄掠。不過,阿提拉卻最終沒有真的摧毀西羅馬,排除補給和疾病等因素,跟東羅馬方面開始包抄其後路也有很大聯繫。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東羅馬的休養生息成功恢復了國力

有意思的是,從意大利回來以後,阿提拉就沒有什麼大的軍事行動了,匈人既沒有向蠻族動手,更沒有向東羅馬出兵,表面上來看,這是在休養生息,但是實際上,無論是以西哥特為代表的新興蠻族王國,還是以東羅馬為代表的傳統大國,都已經不是匈人能夠對付的對手了。

而隨著阿提拉在公元453年的時候在婚禮結束後暴斃而亡,匈人的國度也撕破了所謂“強大”的遮羞布。阿提拉的長子艾拉克在公元454年時,與手下叛亂的蠻族大軍交戰,戰敗身亡。阿提拉的次子鄧吉西克,索性被蠻族叛軍給趕出了老巢,只好灰溜溜地向南試圖進攻東羅馬,此時是公元468年,馬利基安皇帝已經去世,繼任的利奧皇帝也沒有給“上帝之鞭”的兒子好果子吃,在其授意下,一支東羅馬軍隊成功伏擊匈人之王,將阿提拉的兒子的首級割下,送到了君士坦丁堡。阿提拉的匈人王國,就在其死後僅僅15年,就煙消雲散了。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走向文明化的西哥特人

仔細分析這段歷史,其實匈人的衰亡已經非常明顯了,匈人在沙隆會戰的時候,就已經湊不出足夠的匈人民族部隊了,軍隊的大部分戰士,都來自附庸的其它蠻族,這說明匈人的戰力在這個時候已經出現了明顯的衰落了。而匈人的主要對手東羅馬帝國,卻在休養生息,在強硬的皇帝上臺後,逼得阿提拉都不敢主動進攻。而曾經是手下敗將的蠻族,特別是西哥特人,最後居然能在沙隆殺得匈人大敗,最後都不敢再次進攻高盧。

其實,西哥特人和匈人的不同變化,正是野蠻民族在接觸文明國家後的兩種選擇。匈人的戰士因為戰鬥而越發減少,難道西哥特人就不會嗎?可是為何匈人卻持續衰弱,而西哥特人反而能慢慢強大?個人認為,因為匈人即使到了阿提拉時代,從歷史上來看,也沒有建立像樣的文明國家的體制,依舊通過征服來獲取財富,儘管他們的軍隊也學習文明國家的技術,例如加入攻城設備。相反,西哥特人一開始比較弱小,還曾被西羅馬帝國多次擊敗,但是他們最終定居在今天法國西南部地區,向羅馬帝國學習,賦予自身各個文明的制度,再加上蠻族尚武的特性還沒有失去,因此,曾經匈人的手下敗將,反而能打得匈人大敗。

強盛背後的陰影!阿提拉的威名之下,匈人滅亡近在咫尺

匈人民族最終消失

類似的例子在我國也不少見,例如,我國曆史上的北魏和遼國,都是遊牧民族在吸納中原文化後更加強大的例子,而那些沒有文明化的民族,即使能憑藉一時的武力馳騁一時,但是都是曇花一現。其實,像阿提拉這樣的人物之所以聞名,是因為他事蹟的稀有性,在漫長的歷史長河裡,文明戰勝野蠻才是常態,而像匈人這樣野蠻戰勝文明的情況,因為稀少,反而更加聞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