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放久了會有蟲子,那麼問題來了,那些蟲子都是哪裡來的呢?

動漫高清美圖


圖片上所展示蟲子應該是“玉米象”。玉米象是很常見的儲糧害蟲,成蟲危害大米,小麥,玉米,高粱等等儲糧及豆類。一般情況下,玉米象的卵存在糧食中,一旦環境適合就會出現。玉米象危害糧食後,會使糧食發熱及水分增高,並引起糧食發黴變質。該蟲的食性很雜,適宜活動溫度範圍為24-30攝氏度,最喜危害澱粉類種子。

防治辦法一般為,過篩、陽光曝曬、低溫處理、使用保護劑護糧、燻蒸等。

家庭儲糧儘量保證儲糧環境乾燥、衛生清潔,並定期進行檢查,一旦發現,一定要及時消滅!


青春豫農隊


大米生蟲子在以前是很常見的事情,主要發生在儲存了2到3年的陳米中,我曾經見過有人用這個來作為反駁進化論的“證據”,覺得大米里的蟲子就是出於某種“神奇”的變化才產生的。

這確實在很久以前很難理解,畢竟大家都覺得大米倒進米缸、罐子裡面的時候沒看到有蟲子,也不是敞著口存放的,可以是放久了這個蟲子就出現了。而且幾乎家家戶戶米缸出現的都是差不多的蟲子,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那麼這個蟲子到底是什麼?是從哪來的呢?】

其實這種大米中的小蟲子學名叫做米象,也有著蛘子、牛子、蛀牛子、谷牛之類的叫法,雖然它好像總是那麼“來無影去無蹤”,但其實就是一種小甲蟲而已。不只是在大米中會有米象出現,玉米、小麥、高粱等儲存的穀物中都有機會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而米象的出現也不是多麼“神秘莫測”的事情,就是大米被它的蟲卵寄生感染了而已。畢竟這種小蟲子的分佈十分廣泛,而且繁殖週期很短,一個世代不超過2個月的時間,氣溫越高它們的繁殖速度就越快,在廣東這樣普遍比較溫熱的氣候下,米象甚至能達到1年7代。米象的成蟲可以躲藏在穀倉、樹皮、田埂邊、較松的泥土等等地方過冬,等發現糧食之後就會用甲蟲特有的口器將米粒啃噬開,然後在裡面產卵,再分泌出一些粘液來封住米粒,從外面粗略一下看幾乎是看不出破綻的。

所以米象的來源可以說是防不勝防的,有可能是儲存環境不嚴密被成蟲爬進去了,也有可能是有部分大米在很早之前就被藏了蟲卵。


米象為什麼這麼難以被發現呢?

這個原因其實很好解答,只要瞭解一下這種昆蟲在不同時期的形態就清楚了:

  1. 米象的成蟲只有0.9到1.5毫米左右,不過它是黑色或者褐色的,還比較容易被發現,但是其所產的卵顏色一般是乳白色的或者是半透明的顏色,就算是混在大米里也不太容易看的出來,而且卵的大小隻有不足0.3毫米寬、0.6毫米長,有些還是被埋藏在大米顆粒裡面的,這就更難被我們肉眼所看到了。
  2. 在這之後經過1到2周的時間左右卵會孵化出米象幼蟲,這個幼蟲雖然體型相對大了不少,有3到4毫米左右,但依然是偏乳白色的,同樣不容易被人看到。而且這個階段的幼蟲會啃噬蛀入米粒裡面大量進食,也不會暴露在外面。
  3. 在幼蟲經過1個月的“胡吃海塞”之後會開始化蛹,這個蛹依然是跟大米差不多的乳白色,而且蛹的體積比幼蟲還小一點,所用我們同樣很難觀察到。
  4. 經過7到10天的化蛹之後,米象成蟲就羽化而出了,就是我們看到的那種1毫米左右長短,顏色是黑色或者褐色的樣子,直到這個時期它們才變得很容易被我們發現。

所以綜上所述,米象這種小甲蟲並不是突然出現在大米中的,可能就在大米還長在稻穗上的時候,就已經被米象在裡面產卵了。因為米象幼蟲在各個階段都有著比較有效的保護色,再加上它本身就很微小的體積,所以基本都是等到其發育成顏色醒目的成蟲才被我們發現,這就是我們總覺得米象“神出鬼沒”的原因了。

不過說到底米象也是一種侵蝕糧食的害蟲,我們應該怎麼預防、消滅它呢?

其實現在買到比較優質的新大米是不怎麼用擔心米象這種小蟲子的,一般米象多出現在2到3年的陳糧裡,而且現在一個全密封的家用米桶也才幾十塊錢而已。所以只要確保買好糧,儲存得當就基本都可以避免出現米象的問題,我已經好多年沒在大米里見過這種小蟲子了。

但如果大米已經生了米象,那麼比較靠譜的方式是將米在陰涼的地方攤開了,由於米象成蟲本身就喜歡高溫討厭低溫,適宜生存的溫度差不多在30到33℃,所以當處於陰涼角落的時候,它們就會自己爬出去尋找溫暖的地方,然後將大米篩一篩,被蛀了的米粒比較輕會被篩除去。

·注意:除非特別暴烈的陽光長時間直射,否則對於米象成蟲的殺傷力很有限,不過這種暴曬的方式會剝奪水分,倒是有可能殺死米象的幼蟲和卵,所以可以先在陰涼的地方逼走米象成蟲,篩掉被蟲蛀的壞米之後,再以暴曬的方式殺死可能殘留的蟲卵。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也可以用低溫的方式殺死米象,基本上將大米冷凍2天就可以完全將其滅活了,不過這個方法侷限性比較大,家裡的米太多就不行了。所以一般家裡一次買米只要夠1個月吃的就可以了,現在採買食物很方便,家裡實在沒必要囤積那麼多。

如果就是喜歡在家裡多買點大米屯著慢慢吃,那麼可以用乾淨的紗布包上一小把花椒埋在米里面,或者是埋幾瓣大蒜也可以,利用這些具有天然刺激氣味的辛香料來驅趕米象。

以上就是這次關於大米里面的蟲子米象的內容了,如果有所幫助的話,懇請幫忙轉發和點贊!

對於美食、健康飲食和美食趣聞軼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支持一下,以後一起分享有趣有用的相關內容!


啞巴美食家


大米里生的小蟲我相信大多數人都曾經看見過,畢竟這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情,哪頓餐都離不開大米(小編老家東北的),這個小蟲在不同的地域叫法可能不太相同,有米象、谷牛或者米蟲,雖然名字還挺文藝的,但實際上就是一個全變態昆蟲,尤其是在陳年積攢的儲藏穀物中居多。

好多人可能感覺大米吃完都是密封起來的,這些小蟲子都是哪裡來的哪?實際上在這裡並沒有多麼神秘的地方,也沒有詭異事件的發生。之所以生小蟲子就是因為有蟲卵的存在,米蟲是不可能無中生有的。只是成蟲體型本身就不大,平常我們的大米儲存也並不是嚴格的密封,有些米蟲是藏在潮溼地帶最終進入到米袋的,最終嗑開米粒一是吃、二是為了產卵。這樣有的時候即使成蟲被清楚了,實際上還可能有卵的存在,一段時間後再次發生米生蟲的事。

實際上還有部分大米就是帶著蟲卵進入到我們家門的,有的是在運輸中有的甚至在穀物尚未成熟的時候。成蟲會嗑開米粒,把卵產在裡邊,之後分泌粘液把米粒密封。就是這樣的大米,讓我們感覺很神奇有的時候即使不放久的米,米蟲也是會無中生有的。

米蟲的卵呈現呈現橢圓形,長僅為0.6毫米~0.7毫米,寬為0.28毫米~0.29毫米,卵為透明狀乳白色。而幼蟲的體長大約2.5 毫米~4.5 毫米,因此我們只有在米蟲幼蟲階段可以看見它們。這個時候需要把生蟲的大米鋪在陽光充足的地方,一段時間後這些小蟲子就會四散而逃了,當然速度是極慢的。在幼蟲之後還會經歷變化到蛹,最後才是成蟲。成蟲有的時候就會自己跑出米袋隱藏起來,而買回家的新米,這些跑掉的成蟲很可能會再次光顧。
米蟲具有喜愛潮溼和負趨光性的特點,因此個人家儲存大米,長時間吃不沒就要陽光下曬一下曬,不要給它們潮溼的環境。如果是大批量的儲存,那麼就需要更專業的噴灑藥劑或者磷化氫燻蒸。


科學黑洞


家裡的米存放時間長了就會生出米蟲來,特別是在夏天的時候,溫度高溼度大在這種環境下存放的米更容易生蟲子。記得小時候,媽媽讓我做飯,在淘米的時候就發現米里面有黑色的小蟲子,後來也在其它米里面看見過白色和黃色的蟲子。我們買回來的米並沒有看見蟲子,為什麼存放一段時間就生蟲子了呢?這些蟲子是哪裡來的呢?其實這些蟲子的來源有2個途徑,一個是在米還沒有加工的時候就被蟲卵感染了;另一個是在加工或者存放過程中被蟲卵感染了;不同的植物會被不同的蟲卵汙染,所以各種不同的米生出來的蟲子也不一樣。



在米還沒有被加工的時候,也就是說是在地裡還沒有收割的時候,就已經被一些昆蟲把卵產在了糧食上面,在我們加工成米的時候,這些蟲卵會跟隨米一起被包裝起來,因為蟲卵特別的小,所以不容易被我們發現,在我們把米買回來後,當外界的環境適合蟲卵孵化發育的時候,蟲卵就會生出蟲子來,特別是在春夏季節,溫度溼度都很適合蟲卵的發育,所以我們就會在米里面看見蟲子了。

有的時候,在我們家裡或者經銷商的庫房裡,會有蟲卵存在,蟲卵發育成成蟲後,也是會在加工後的米上或者米袋上產卵的,這些蟲卵再週而復始的發育成蟲子;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米麵加工廠的機器會粘附米的殘留物質,這同樣會引來米蟲和米蟲的產卵,然後隨加工的米進入包裝袋。

好了,現在知道我們吃的米里的蟲子是怎麼來的了吧。


草原話三農


(結尾慎看,容易餓)這個蟲子比較常見的有兩種,黑色的米象(也叫象鼻蟲),白色的米蟲。

大米里邊常見的蟲子是黑色嘴巴尖尖跟米粒大小的蟲子,象鼻蟲(自覺想到火影裡的那隻象鼻蟲的,請自覺站隊別暴露年齡)。大米在地裡的時候就已經被產上卵了,加工肯定是弄不掉的,因為它的卵在米粒上。等到後邊儲藏環境溫度比較高的時候,就開始孵化出來了。再有一個蟲子是白色的米蟲,在小米中比較常見。這個是蛾子的幼蟲,除了一方面是從地裡來的,還有一方面是米在存放時沒有密封好,進去了蛾子,在裡邊產了卵。不知道有沒有人見到過這樣的情況,打開小米袋子的時候,裡邊有好幾只小蛾子在裡邊,那是米蟲已經“長大成人”了。

其實這問題也好解決,新買回來的米在冰箱先凍一段時間,殺殺蟲卵。別把米放在高溫的地方存放,注意保持密封。再有就是別一次買那麼多,少買,吃完再買。

其實,這些蟲子大部分都是蛋白質,營養比較豐富,還健康鮮嫩(那是人家娃娃,能不鮮嫩麼)。如果煮稀飯,在上面的湯中,飄著滿滿的一層,加點鹽,用湯匙舀著吃,不失為一道營養豐富又健康美味的佳餚(廁所在哪,我先去吐會)。




胖油油的老冰棍


小李是個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經常去人家田地裡撿那些被割谷機漏掉的水稻,撿回來簡單把水稻上面的穀粒打下來就去換水果吃,那時候生活多無憂無慮啊。

不過在撿的過程裡,我們也經常發現有些水稻上面會有些小蟲的蟲卵,這些蟲卵有的是黑色,有的是白色,它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仔細看,真的看不到。

那些附在水稻上面的蟲卵會被打穀機一起打到穀子裡,然後裝袋屯起來,再經過一段時間的放置後,蟲卵開始孵化,就變成了小蟲子。

同樣的方式,這些蟲卵也會跑到加工後大米里,如果你家大米一時間吃不完,或者保存方式不正確,給了蟲卵足夠的時間和環境,它們也會變成小蟲子哦。

不過這些黑色的小蟲子都是跟人一樣吃大米的,所以自身沒什麼毒性,如果你在清洗大米的時候不小心漏掉一兩隻,請不要擔心,因為它們在經過高溫煮過後,會變得更加“美味”呢。

小李建議放置大米的位置一定要乾燥通風,可以在大米里面放點大蒜,另外就是不要放置時間過長,根據自己家的需求去加米或者買米,這樣才能最大可能減少米里面生蟲。





小李愛旅行


本人做中藥質量,長年和這些打交道。蛘子,又叫米象。米里之所以會出蟲,是因為蟲卵本就在米里。只要溫度,溼度合適就會出蟲。如何避免?一般中藥在出廠前,會有一個過“火”的過程,指的是通過,炮製,曬,烘,能夠殺死蟲卵。(以前用磷化鋁燻蒸,但因為毒性,現在不太使用了)食用米因為沒有這個過程,所以蟲卵難以避免,解決只有三個方法,一是減少每次購買數量,避免長時間存放,二是儘量不超過18度。蟲卵在20度左右開始孵化,活躍。三是米中放花椒(用茶葉濾袋包好)這種方法屬於對抗養護,純天然,推薦。

最後說個有趣的事,一次薏苡仁裡出了很多蛘子,水洗後曬,所有的蛘子會朝北爬,我當時驚呆了,查不到任何資料,但是真事,我估計可能和地球磁場有關。



暨陽狂生


水稻出差過程中出現的蟲子一般是指米象蟲(學名Sitophilus oryzae),米象蟲常見於水稻糧倉和加工廠,它們也會寄生在小麥、燕麥、黑麥、大麥、大豆、葵花籽、大米和玉米上。米象蟲有咀嚼式的口器,最顯著的特徵是很長的鼻子,成年稻象甲呈紅棕色,胸部有不規則的凹坑,翅膀上也有四個光點。米象蟲幼蟲期無腿,乳白色,頭小,在蛹階段的象鼻蟲和成蟲才有鼻子。

大米中之所以會有米象蟲是因為米象蟲的卵一開始就存在於米中。

米象蟲產卵在穀粒內部或縫隙中,雌米象蟲可以用強有力的下顎在穀粒上鑽一個小洞,通過這個小洞產下一個卵,然後用一種凝膠狀物質堵住這個洞。雌米象蟲每天產約4個卵。在它5個月的生命中,它總共產了250-400個卵,這些卵可在三天內孵化。

在適宜條件下(通常8 -9月份),在穀粒內部的卵可以在3-4天內孵化成幼蟲,卵孵化成幼體後,米象蟲進入幼蟲階段,幼蟲向穀粒中心移動。幼蟲在穀粒裡進食18天左右。幼蟲是米象蟲生長的唯一階段,在大米內部,米象蟲逐漸變大併成熟,角質層變硬,並定期蛻皮。米象蟲幼蟲成長需要消耗自身重量的幾倍米,是米象蟲破壞性最大的時期,因為它們貪婪地吃穀物,以澱粉為食,將穀粒掏空。

之後米象蟲幼蟲發育成蛹,蛹期為6天,不進食,蛹被包裹在幼蟲建造的繭中。蛹階段的米象蟲體內和體外都經歷了巨大的變化,最後,米象蟲發育成熟從羽化孔中鑽出來。

米象蟲成蟲體長0.2-0.5釐米,剛一出現,成年象鼻蟲就準備繁殖。成蟲可以移動並深入到大米中,廣泛傳播。米象鼻蟲可以飛行,可以飛到附近的稻田並感染成熟的穀物。

米象蟲最早起源於印度或馬來亞地區,隨著大米貿易的發展,米象蟲已遍佈世界各地。米象的生命週期和一年內完成的世代數取決於天氣條件,如溫度和溼度。米象蟲的最佳生長溫度為26-30攝氏度,相對溼度為70%,整個生命週期大約在幾周內完成,在印度米象蟲一般在一年內繁殖5-7代。米象蟲是儲糧害蟲中最具破壞性的害蟲,對儲糧造成嚴重的破壞。米象蟲害會導致穀物受熱和水分增加,甚至可能導致發芽。


科學閏土


前段時間桂林的天氣,變化太大。下了大半個月的雨,然後突然這兩天又暴曬。昨天我發家裡面的米長了好多蟲,打開米缸蓋子,好多小黑點,在裡面爬來爬去的。天哪,長了好多小蟲,那麼這些蟲子是從哪裡來的呢?

我特意去網上查了一下,這些蟲並不是爬進去的,也不是米生出來的。原來在我們打稻穀的時候,稻穀表皮上面就帶有很多細菌蟲卵。然後我們把稻穀打回來是要經過太陽暴曬的,一些有生命的細菌,估計又被太陽曬死了。然後那些蟲卵繼續留在稻穀的表皮上面,等待合適的環境,合適的條件時天時地利人和再孵化出來。當我們把稻穀打成米的時候,有一部分蟲卵就會隨著米一起進去我們的米袋子裡。當米受潮天氣潮溼的時候,那些蟲卵就會孵化成蟲子,就是後來我們看到的米蟲。


我們家最常用的除蟲方法曬太陽法:找一天有充足陽光的天氣,把大米拿出來曬,米蟲受不了高溫自然會跑走的,曬的時候注意翻一下讓米受熱均勻。但是曬過的大米比較幹,煮的時候多放點水就行。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小瓊創業生活


就現在的我認為,米或者是糧食放久了就會出蟲子,應該是因為這些蟲子的卵應該在量實力,只是在這些糧食新鮮或者經常翻曬時,孵化的時機不成熟,在糧食放久以後,可能會產生某種氣味或者物質,會被這些蟲子的卵感受到,而促成這些卵的孵化,所以就有了這些蟲子。

其實大自然就是這麼神奇,這些卵估計能感受到新米可能變化的因素比較多,比如會很快搬運地方,或者被吃掉,或者被加工。如果放時間長了,蟲卵就可能會感覺環境已經穩定,可以繁衍來養育後代,所以就紛紛孵化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