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书法这件事,没有“退休”这一说

人生有许多阶段,60岁左右无疑是一个十分敏感而重要的年龄分界线。到了60岁左右——不管是60岁不到提前退休,还是60岁正点退休,抑或因为正高职称、正省部级别延期到65岁退休,到了这一时期,人生相继进入了退休阶段,从心理、生理,到生活方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

书法这件事,没有“退休”这一说

对书法家来说,这一时段尤为重要,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处理不好,书法技艺和翰墨生涯或许会遗憾地出现“拐点”,从此开始走下坡路。如果勇于面对,处理得当,很可能成为人生事业的一个新的起点,从此迈上更高的台阶。

之所以想到这一问题,是在不久前参加一个书法界的会议,听一位刚从书协领导岗位“退”下来的书法家一番心里话,内心很受触动。他语重心长地寄语与会者,要珍惜中年时光,在保重身体、提高业务、广交朋友三方面多下功夫,打好基础。

书法这件事,没有“退休”这一说

王羲之《姨母帖》

他坦言,近来参加书法界会议和活动,和他类似经历和年龄的人碰到一起,谈得最多的就是这一话题。有的人名气、地位都有了,却感到身体大不如从前;有的感到在学养和技法上似应再进一步,却有力不从心之感;有的则感到事业要再上一个台阶,特别需要有志同道合者携手同行,如果在年轻时再多几位良师益友会更好。时光如同白驹过隙,许多事情还来不及做,一晃就进入暮年了。

这番话,引起了所有在座的人的共鸣。现在生活条件好,不少人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依然身体很好,但即使退休年龄延长,也总有退休的一天, 特别是对书法家来说,“60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年龄,也是一个颇为关键的年龄。

书法这件事,没有“退休”这一说

米芾《丹阳帖》


想当年林散之先生就是1963年在江浦县副县长的位置上退下来之后,到江苏省国画院搞专业创作,才踏上通往书法大师、书圣之路的。10年后的1973年,在《人民中国》刊登一幅草书条幅,才一朝闻名天下扬。1963年,林散之已经65岁,如果一直呆在江浦过退休生活,很可能他就此埋没,只是一位“老干部书法家”。

林散之会不会被埋没,我曾和一位理论家有过一次口头争辩,我认为他如果不被调到江苏省国画院从事专业创作,极有可能被埋没,反方则认为“林散之怎么会被埋没呢?”

书法这件事,没有“退休”这一说

颜真卿《自书告身》

这个话题在这篇短文中就不展开讨论了,我只想用林散之的例子说明,书法家在60岁左右是非常重要的。 金冬心自称“冬心先生年逾六十始学画竹”,看来六十岁之前,对一位书画大家而言,仅仅是打基础、做准备而已。

现在60岁左右的一批刚“退”下来的书法家,名气、地位、市场,都比当年的林散之厉害多了。但我相信,他们内心的困惑、纠结、焦虑也是不可回避的。

书法这件事,没有“退休”这一说

李白《上阳台帖》

说得直白一点,他们缺的并不是名气、地位和市场,而是自己作为一位书法家,到底能达到怎样的高度,能够做出怎样的成就。

他们中的不少人,再往上一步,或许就将成为大家、大师,就将进入书法史,如果上不去,最多只是一个名家,甚至是地方性名家、阶段性名家。弄不好,一旦走下坡路,甚至最后昙花一现、烟消云散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书法这件事,没有“退休”这一说

孙过庭《书谱》

其实,书法家是不存在“退”的问题的,职务可以“退”,但书法事业是一辈子的事情,只要身体吃得消,就没有“退休”这一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