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形神"范畴,为电影塑造人物提供指导

导语:《世说新语·巧艺》中记载了这么一则故事:"顾长康(即东晋大画家顾恺之)画人,或数年不点目精。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媸,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传神写照"一说此后传入诗文领域,明清时,再进而被用以品评戏曲与小说。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受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论、虚实论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的"形神"关系在强调"形神"统一的同时,更偏重于以形写神,"传神写照"。这成为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艺术鉴赏时的一个普遍的审美取向。

结合影视艺术的特点,笔者认为,优秀的影视艺术作品应该是形神兼备,形神并重的。形神兼备是指影视艺术作品中形神不可分割,完整统一。形神并重是指形神这两个因素同样重要,不能厚此薄彼,有所偏颇。

一、确立 "形神"关系

确立影视艺术创作中"形神"关系是基于如下考虑:

首先,影视艺术的特性决定了它既是技术的,又是艺术的。影视艺术是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技术的因素,使影视艺术作品天然地具有物质属性,这为其摹形写实创造了可能性。摄影机能够忠实地记录镜头前的一切。这是影视艺术创作的物质前提。同时,由于摄影机是被人掌握的,那么,如何裁剪影像,摄录生活,就必然带有主观色彩,成为一种艺术创造。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塑造典型人物 为时代传神写照

所以,影视艺术作品既是物质的,同时又是精神的。"形"与"神"天然不可分割。其次,影视艺术既是文化,又是工业。电影从产生之初,就具有商品性质,被用来作为赚钱的"技艺"。

电视艺术也是如此。时至今日,当我们摆脱了传统观念,开始重新认识并尊重影视艺术作品的商品属性的时候,我们发现,影视艺术创作受到经济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技术的等各方面的制约,它是一种合目的性的文化工业创造物。

而且,因其所面对的消费群数量之大,文化水平之参差不齐,故而带有浓厚的大众文化色彩。这就决定了影视艺术作品在处理"形神"关系时,不能过于强调"神"的部分,以至于晦涩难懂,曲高和寡,缺乏"形"的观赏性。

同时,也不能一味造"形",创作出一堆要么粗糙,要么华丽,然而却没有意义的文化垃圾,缺乏"神"的愉悦性。影视艺术作品必须是形神并重,不可偏废的。在国产影视艺术创作的实践中,如何处理形神关系,很大程度上决定一部片子的成败。有些影片"神"大于"形"。

二、艺术接受过程

曾经有段时间中国影坛大兴哲理玄思的风潮。不少导演热衷于玩深沉,说理念。这种探索虽不乏艺术勇气,但在创作思想上也暴露出一种偏差。有的片子人物变成观念的符号,有的片子内容过于晦涩,公映以后,观众无人喝彩,成为票房毒药。完整的艺术创作总是在被欣赏者接受的过程中最终完成的。

1、存在的弊病

作品被接受的过程,也是其艺术功能实现的过程。而只有艺术功能实现了,才能体现出艺术作品的价值。所以,失去观众,就等于失去价值,失去意义。

有些影视作品存在着"形"大于"神"的弊病。电影中,不乏粗制滥造,缺少思想性艺术性的言情片、动作片;而在电视剧中,一大批古装片、武侠片热潮的背后,是一部部人物形象单薄重复,情节雷同,思想贫弱,甚至格调低下的作品。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城南旧事》水彩插画

2、关系处理恰当

当然,也有不少影视作品"形神"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城南旧事》是一部"形神兼备,形神并重"的好片子。在影片拍摄以前,导演吴贻弓认真阅读了小说原作,为这部片子定下了一个总的感情基调:"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为表现出这种神韵,他要求演员的"表演风格要尽可能相适应于原作的风格,即朴素、自然、生活。宁失之朴,勿失之华"。在化妆、服装、道具上,"从细从严,力求准确"。结构和叙述方式上,坚持原作中分段叙述,用五段写五个人的方法。

他认定"这是形成《城南旧事》的'回忆感'、'往事感',也就是形成《城南旧事》的总的韵味和风格的关键"。

总之,正是由于导演吴贻弓无论在影片总的基调,还是各个环节上,都贯彻了这种以神驭形,以形传神的思想,才创作出一部散文诗般的佳作。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闯关东剧情图片

2008年在全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闯关东》,剧本扎实丰厚的生活底蕴,演员细腻传神的表演,场景真实自然的处理,音乐精彩动人的创造,种种因素相加,使该剧成为广受欢迎又颇有市场的一部形神兼备的好片子。

三、电影艺术创造原则

那么,影视艺术的形神创造应该遵循什么原则呢?我认为,它要遵循两条原则,即"使物质精神化"和"使空间时间化"。首先,我们来看第一条原则:"使物质精神化"。宗白华先生在看了罗丹雕刻以后中写道:"他的雕刻是从形象里面发,表现出精神生命,不讲求外表形式的光滑美满。但他的雕刻中确没有一条曲线,一块平面而不有所表示生意跃动,神致活泼,如同自然之真。罗丹真可谓能使物质而精神化了……"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罗丹雕刻——思想者

这段话中,"从形象里面发展,表现出精神生命"不正是对于以形写神准确的描述吗?类似的说法,在中国传统美学的画论中也有论述。清人笪重光《画荃》中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艺术创造贵在"化实为虚","以形写神"。

那么,怎么样来"化实为虚"呢?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宋人范唏文《对床夜语》

宋人范唏文在《对床夜语》中说得好:"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了。"这里,"化景物为情思"就是"使物质精神化"的艺术技巧。

具体到艺术创作中的运用,刘熙载《艺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书写之。"这种"以形写神"、"以实为虚"的技巧,恰正是中国山水画中摹写大自然生机活力、内在节奏的奥秘。在影视艺术创作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早春二月》剧照

例如,影片《早春二月》中,导演谢铁骊就运用"化景物为情思"的技巧,创作了一个著名的寓情于景的片断。《早春二月》中有一组雪后初晴的镜头,那是影片主人公肖涧秋探望并接济文嫂后,肖涧秋向采莲、文嫂奉献了自己的至诚和关切,得到对方的感激,他从中体会到莫大的喜悦。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早春二月》雪后的镜头

怎么表现他这种喜悦呢?异演通过一组雪后初晴的镜头,以及肖涧秋此时的一些动作,比如轻快的脚步,双手上托舒展胸臆等外部形象的描绘,使观众化身其中,感同身受。除了"化景物为情思",在"使物质精神化"的原则支配下,影视艺术作品中形神创造的另一个技巧是"离形得似"。

宗白华先生在《形与影》这篇文章中写道:"离形得似的方法,正在于舍形而悦影。影子虽虚,恰能传神,表达出生命里微妙的,难以模拟的真。这里恰正是生命,是精神,是气韵,是动。"

对于影视艺术来说,"离形得似"的方法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如何处理好形与光影的关系。在创造影视艺术形象时,利用光影的变化传达出某种人物的心绪、场景的玄机是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与其他艺术门类相比较,影视艺术捕捉光影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能轻易地记录光影变幻不定的动态。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电影《东邪西毒》剧照

《东邪西毒》是香港导演王家卫拍摄的一部另类武侠故事。这部影片,借用金庸小说中尽人皆知的几个武侠人物,重新编织出他们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讲述的是带有20世纪90年代都市色彩的亲情、友情与爱情。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描写武功高强的燕国公主慕容嫣因东邪黄药师的一句戏言陷入情网,不能自拔,精神竟至分裂。为寻报复,她找到专门做杀人生意的西毒欧阳锋,要他杀掉东邪。影片调动多种手段表现这个人物精神世界的颠狂与混乱。她忽尔是妹妹慕容嫣,忽尔又化身为哥哥慕容燕,言语矛盾,形容乖戾。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表现出欧阳锋的"形神"

在欧阳锋的茅屋中,导演特意在人物的前景设置了一个不停转动的鸟笼。它在慕容嫣脸上投下变幻不定的光影。这种艺术处理,可谓以形写神的经典,它生动地揭示出人物混乱矛盾,缱绻扭曲的情感世界。

四、光影转换带来不同的艺术氛围

除此之外,也有不少影视作品用光影变化来渲染气氛,或者暗示某种事件发生前的先兆,推动情节进程。最常见的比如从窗外电闪雷鸣的天空中投射到屋中人物面部的明暗光影,或者利用房间里摇曳不定的烛光,忽明忽暗的灯光,又或者借助镜子的反光等等。

这些都是一种在"使物质精神化"的原则支配下,以形写神的手段。"使空间时间化"是影视艺术形神创造的另一个原则,"形神"不能脱离具体的时空而存在。"使空间时间化",就是要在特定空间中使人产生时间感,从而创造出来一个能为人所感知的主客观统一的时空,在这个主客观统一的时空中,寄托隐含着"神韵"。

宗白华在《美学的散步》这篇文章中,谈到唐人王昌龄一首题为《初日》的诗与德国近代大画家门采尔的一幅描绘晨光的油画之间的不同。同样是在表现光影,宗白华先生说:"但画和诗仍是有区别的。诗里所咏的光的先后活跃,不能在画面上同时现表出来,画家只能捉住意义最丰满的一刹那,暗示那活动和前因后果,在画面的空间里引进时间感觉。"

无独有偶,在马尔丹的《电影语言》这本书中,作者为了说明电影中时间与空间再现的发展过程。参照了绘画中再现时空的发展过程,作者写道,由于绘画提供了一个静止的景像,"艺术家们千方百计地用许多视觉手法去弥补不能表现时间的问题"。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保罗·塞尚《塞尚夫人》作品合集

根据作者的介绍,印象派画家找到了几种办法。一种办法是利用构图。即"打乱空间",破坏传统绘画构图的结构和平衡。具体来说先是改变视点,在绘画时把人物或物体处理得倾斜或者俯仰;如名画《塞尚夫人》以及梵高的《椅子和烟斗》,后来又创造了特写与景深。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梵高的《椅子和烟斗》

雷诺阿在他的名画《比加尔广场》中,一个妇女以四分之三的侧身出现在前景中,而在她后面,则是一幅远景,以富于印象派格调,稍带模糊的笔触表现一些星期日的散步者。

第二种在空间中用视觉手法表现时间的办法是利用光影。莫奈在卢昂大教堂作画时,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内进行。他试图用这种办法把光影关系中一种来去无踪的流动性固定下来。

第三种办法是创造叠影。莫奈在绘制《卡布辛大街》时,将人群和景色表现得稍带模糊,就像把先后拍摄的一系列照片叠印在一起一样。在介绍了这些绘画中用空间来表现时间的技巧后,马尔丹分析道:

"这些画家都想凝练、稳定、收缩某个时刻,这个时刻在感觉上的完整性曾经触动过他们,因此他们试图在造型上使这个时刻具有一种与延续时间相仿的表现,一种持久的、包罗万象的表现。此时,时间就'介入'到物体之中,而其目的就像是使我们感到了一种'跳动',使我们看到物质栩栩如生,在一种模糊的景象中抖动一样,而正是在这种'模糊'中,我们也看到了不过是数年前,人们还无法去收住时间的飞翔。"

紧接着,马尔丹又得出两个结论:

首先,绘画的全部历史就是将我们引向解放视点的历史,这也是后来的电影的历史。第二,从表现时间这一观点着手的全部绘画史"唤出"了电影。

如果说西洋画法对于电影来说有一个解放视点的过程,那么中国画的特点恰正是无固定视点,宗白华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中说:"中国画六法上所说的'经营位置',不是依据透视原理,而是'折高折远自有妙理'。

全幅画面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是大自然的全面节奏与和谐。画家的眼睛不是从固定角度集中于一个透视的焦点,而是流动着飘瞥上下四方,一目千里,把握全镜的阴阳开阖,高下起伏的节奏。"

中国有"天地为庐"的宇宙观,有"以大观小"用心灵之眼观物的方法。所以宗白华先生说:"春夏秋冬配合着东南西北。这个意识表现在秦汉的哲学思想里。时间的节奏(一岁十二月二十四节)率领着空间方位(东南西北等)以构成我们的宇宙。所以我们的空间感觉随着我们的时间感觉而节奏化了,音乐化了!

画家在画面所欲表现的不只是一个建筑意味的空间'宇'而须同时具有音乐意味的时间节奏'宙'。一个充满音乐情趣的宇宙(时空合一体)是中国画家、诗人的艺术境界。"

中外艺术家费尽心机"使空间时间化"的努力,到了电影艺术家那里变得轻而易举了。影视艺术是时空统一的艺术,摄影机使统一的时空在银幕上得到了动态的同步或非同步(一些特技处理)的表现。

"使空间时间化"便使平面的艺术变成了立体的艺术,便在时空中融入人的感觉,创造出主观的时空。这是贯注了人的生命热情的时空,也因此而使这时空具有艺术的价值。那么,影视艺术创作用什么样的手段来做到这一点呢?

解放了视点,再现了景深的移动摄影是"使空间时间化"的重要手段。马尔丹在《电影语言》中,论述了移动摄影的三个作用:"描述性"、"戏剧性"和"节奏性"。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移动摄影的"节奏性"作用。马尔丹举例说:"如在戈达尔的《精疲力尽》中,自始至终都是活动的摄影使空间产生了某种动态,它不再是一种呆板的框框,而变成一种流动而活跃的表现元素……

另一方面,摄影机不停地运动,每时每刻都在改变观众的视点,这就起着一种与蒙太奇相似的作用,最后影片有了它自身的节奏。"影视艺术使空间时间化,就是为了把握住时空变幻事物运动的秘密。当摄影机运动起来的时候,便是它诉说事物运动秘密的时候。此时摄影机仿佛一个主体,参与到影视艺术形象的生成活动中去。

由于这些镜头对物质世界的生动、全面的表现,观者也在这些运动镜头中同步感受到空间的变化,时间的流逝,以及仿佛生活进程本身的一种难以抗拒的力量。影视艺术本质上是时间性的艺术,是"动"的艺术。移动的摄影之于"使空间时间化"的意义便在于此。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影片《枯木逢春》剧照

郑君里导演的影片《枯木逢春》中有一个著名的移动摄影的例子。影片随着毛泽东诗词《送瘟神》前半阙的咏唱,横移镜头展现了"死柳、枯木、断壁、颓垣、破蛛网、败芦花在北风前颤抖、死水潭弥漫着一片瘴气———"

当后半阙开始咏唱,镜头继续横移,前景"杨柳舞风、碧桃如醉,牧童悠然吹笛,笛声飘上村树梢头,飘上浩浩荡荡的锦绣云天,又渐渐落到绿水青山下的一片忙着收获的黄金稻海里,落到已经长大成人的苦妹子身边"。

这个无固定视点,横向平面运动而不是大景深纵向推进的移动摄影镜头,毋宁说是带有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特征的。导演郑君里曾坦言这个镜头受到了宋代大画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启发。

五、另外,音乐、音响也能"使空间时间化"。

宗白华在《中国古代的音乐寓言与思想》中写道:"画家诗人却由于在自然现象里意识到音乐境界而使自然形象增加了深度。六朝画家宗炳爱游山水,归来后把所见名山画在壁上,'坐卧向之。谓人曰:抚琴动操,欲令众山皆响。'"

宗炳对画抚琴,是个颇具象征意味的故事。他试图用音乐来把平面的山水立体化,与自然争胜。现代影视艺术已经解决了这个艺术难题。在影视画面中,运动、空间、时间和音乐实现了完美的统一。对于空间和音乐来说,时间是一种抽象的存在。我们平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空间中由于音乐或音响的出现,便不再是死寂的空间,便有一种感觉置于其中。

如何通过传统美学的

1996年电影《红河谷》,演绎英国侵藏战争

可以说,音乐、音响不仅使空间的运动富于节奏,并且勾勒出抽象的时间进程的线条。影片《红河谷》中草地上那段电影音乐,仿佛是天籁之音,把高原点化成天堂圣境。影片主人公在草地上自由地奔跑、翻滚,苍鹰在天宇盘旋。这段并无情节、故事的片段,令人不觉其长,反觉其短,可谓是音乐之功。

电视连续剧《渴望》的主题曲《好人一生平安》每次在剧中响起,都使当时的场景具有一种特殊的意味,它甚至使叙事陷入停顿,令人为主人公的命运感喟万端。影视艺术"传神写照"的复杂性在于,它并不是诸种艺术手段在一起的简单相加,而是导、演、摄、音、美诸种因素有机结合,共同营造的一种艺术效果。

有时这种艺术效果的产生带有偶然性。因为,从绝对的意义上讲,每一次拍摄每一次表演都是不可重复的。在这种创造性劳动中,也需要"神来之笔"。导演的功力,演员的状态,摄影师的创造,服、化、道、音、美、灯等工作人员的配合,种种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之下,才有可能在拍摄中抓取到"传神"的一个银幕片断。

结语:

好的导演总是善于创造并捕捉那个灵动的瞬间。同时,影视艺术的"传神写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不仅体现在各个环节(如导、演、摄、音、美),也体现在作品本身从头到尾的叙事过程。在一些点点滴滴的细节中累积起来,或点化出来。所以影视艺术作品呈现出来的"传神",或者是某一个镜头、某个场面,或者是某段对话、某些动作,或者是某个段落,也或者是全片从始至终所蒸腾的整体的某种韵味。总之,"形神"关系从艺术创作的起点一直贯穿到艺术鉴赏的终点,统摄了艺术创作的全过程。"形神"关系也是对艺术创造中有形与无形,有限与无限,静止与运动,瞬间与永恒这些矛盾关系的一种美学意义的描述。

引用:

宗白华:《艺境》

马赛尔·马尔丹著:《电影语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