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追逐和捨棄,難以平衡的本性和慾望——解讀《追風箏的人》

《追風箏的人》是美籍阿富汗裔作家卡勒德·胡賽尼的處女作,於2003年出版,曾一度躍居暢銷書榜首,是很多人的必讀書目之一。

追逐和捨棄,難以平衡的本性和慾望——解讀《追風箏的人》

該書講述了阿富汗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之子哈桑之間關於友誼、親情、背叛和救贖的故事,溫情而殘酷。

阿米爾為了贏得父親的愛和關注,而選擇了犧牲哈桑的尊嚴,又因為無法繼續面對哈桑而藉故趕走了他,阿米爾從此陷入愧疚與自責之中,最後為了贖罪而解救並收養了哈桑的孩子。

儘管故事發生在戰爭年代的阿富汗,地域、種族、宗教信仰迥異,但該書還是引發了全球讀者的關注和共鳴,或許因為它觸及了人性中共通的那一部分——擺脫不掉又無法正視的慾望

一、少年的友誼純粹而美好,少年的盟誓赤誠而珍貴

主人公阿米爾和僕人之子哈桑從小一起長大,情同手足。整個童年擠滿了他們一起玩過的遊戲、看過的電影、吃過的小吃、搞過的惡作劇,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快樂。

他們用破鏡子把陽光反照進鄰居家,用彈弓將胡桃射向獨眼的牧羊犬,折磨昆蟲拔掉蜜蜂的尖刺再套上繩子,給院子的圍欄取名“病玉米之牆”,嚮往著電影或讀本里熠熠發光的英雄人物,在紅石榴樹上刻上彼此的名字……

哈桑是最好的玩伴和最忠誠的朋友,儘管阿米爾從未承認過。

阿米爾說:“你會騙我嗎?”哈桑說:“我寧願吃泥巴也不騙你。”

哈桑說:“我聽說伊朗已經有了(電視機)。”阿米爾說:“有一天我會給你買的……一個給你,一個給我。”

阿米爾說:“哈桑!把它(風箏)帶回來!”哈桑說:“為你,千千萬萬遍!”

追逐和捨棄,難以平衡的本性和慾望——解讀《追風箏的人》

兩個年齡相仿的少年,相伴走過漫長的童年歲月,時光濃縮成每一個夏日慵懶的午後、陽光下斑駁的影,純粹而美好,隱秘而溫暖。

每個人都擁有或嚮往過這樣的友誼,在紅石榴樹下,兩個少年席地而坐、促膝長談。這是全書最打動人的地方,是很多人心裡的一片淨土,是長大後無數次回望仍然不知不覺掛在嘴角的笑意。

作者通過樸實的敘述將兩個少年赤城的友誼娓娓道來,人與人之間最美好真摯的情感就像質樸的文字一樣,不需要過多的裝飾和渲染,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它的成功源自於兩個方面:

一方面源於作者自身的經歷。作者和他的兄弟童年度過的日子就像阿米爾和哈桑的生活那樣,這段經歷給了他非常美好的回憶。

另一方面,這段友誼也為後面的悲劇埋下了伏筆。魯迅曾說“悲劇是將人生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少年的情感越是彌足珍貴,背叛它時所引發的罪惡感就越發強烈,它構成了小說富有戲劇性張力的一部分。

二、在約定俗成的社會規訓下,人是被慾望裹挾的產物

小說以倒敘的方式展開,一開始就為故事的發展定下了悲傷的基調。故事的轉折發生在1975年冬天的一場風箏大賽上。對於追風箏的人來說,最大的獎勵是在比賽中撿到最後掉落的那隻風箏。

阿米爾為了得到父親的好感而勇奪冠軍,哈桑則保證為阿米爾追到第二名的風箏以證明阿米爾的戰績,但在返回途中,被同齡惡霸阿塞夫攔截。哈桑因不肯交出風箏而遭到阿塞夫的強暴。阿米爾卻懦弱自私地躲在牆角,假裝沒有看見這一切。

追逐和捨棄,難以平衡的本性和慾望——解讀《追風箏的人》

從此哈桑的存在對於阿米爾來說是一種折磨,不斷提醒他自己的卑劣。他的身體裡有兩股力量在撕扯:一個希望得到懲罰,一個試圖逃避。

因為無法面對哈桑,阿米爾在生日宴之後,將禮物和現金偷偷塞進哈桑的床榻,企圖陷害哈桑,迫使父親趕走他。

阿米爾本質上並不是一個惡人,而恰恰是因為他內心保有正直和善良,才會因為自己犯下的過錯而痛苦不安,可悲的是這種痛苦卻促使他走向更深的深淵。人的痛苦往往來自於自身的矛盾。

柏拉圖說:“如果你看向人的兩面性,就會驚訝於人有多麼非理性的一面……對名聲的熱愛和對不朽的光榮的慾望,在人們身上表現出無與倫比的威力。為了獲得名聲和光榮,他們會願意面對任何的風險……”

阿米爾要面對的風險就是犧牲哈桑的友誼、失去正直和良知。與其說是因為懦弱,不如說是因為慾望,其實在阿米爾的心中早就埋下了一顆慾望的種子,在等級觀念明顯的社會里不斷生根、發芽。

1、階層和種族的侷限

阿米爾和哈桑雖然在同一個屋簷下長大,兩人卻有著截然相反的命運。

阿米爾出生在富裕家庭,血統純正,父親是備受尊敬的地毯富商、知名法官的兒子,去世的母親曾是優雅的大學教授。良好的出生讓他從小就擁有尊貴的地位和優渥的生活。

而哈桑卻是僕人之子,哈扎拉人,一出生就被框定在卑微的人生軌跡中。

追逐和捨棄,難以平衡的本性和慾望——解讀《追風箏的人》

階層和等級的觀念早已滲透進阿米爾的潛意識裡,當阿米爾寫下第一個故事、哈桑提出自己小小建議的時候,阿米爾卻聽到了自己內心冰冷而陰暗的聲音“他懂得什麼,這個哈扎拉文盲?他一輩子只配在廚房裡打雜。他膽敢批評我?”

比起和哈桑的友誼,阿米爾更渴望得到的是父親的認可,是坐著爸爸的野馬轎車引來的豔羨的目光,是因為父親的富有而在課堂上免於責罰的特權,是在禮臺上撿起父親被風吹落的帽子讓所有人看到的那份驕傲。

阿米爾孜孜以求的到底是父愛還是作為“爸爸的兒子”享受的那種榮光呢?他嫉妒的到底是父親對哈桑的關愛還是哈桑分走的獨屬於他的優越感呢?

2、三段婚姻,三種選擇

在當時的社會規訓中,普什圖人和哈扎拉人有著明顯的等級之分,哈扎拉人備受歧視。屬於上層階級的普什圖人和哈扎拉人的結合被視作一種恥辱,不被社會接受。

而這種囿於階層和種族的世俗觀念不斷地影響著人們的選擇,迫使他們在追逐名聲和榮譽的同時,也迷失在自己的慾望裡。

婚姻則是他們選擇什麼樣的價值觀的集中體現。

追逐和捨棄,難以平衡的本性和慾望——解讀《追風箏的人》

  • 爸爸的婚姻,上層階級的強強聯合

阿米爾的爸爸雖然家境殷實,但沒有皇族血統也算不上尊貴,於是他娶了阿米爾的媽媽索菲亞。索菲亞受過良好教育,在大學教授古典法爾西語文學,祖上是皇親貴胄,無論人品還是外貌,都被公認是喀布爾數得上的淑女。

這段婚姻讓阿米爾的爸爸得以揚眉吐氣,完成了富貴階層的強強聯合。它是出於美好的愛情還是利益的結合不得而知。

在阿米爾的心目中,爸爸的形象高大、正直、威嚴、慷慨,他總是積善行德,贏得很多人的尊敬。直到多年以後,爸爸的朋友拉辛汗告訴他,哈桑其實是爸爸的私生子,阿米爾才知道爸爸對媽媽的背叛和負疚。

同時爸爸也背叛了和他情同手足的阿里,背叛了他們幾十年的友誼。為了維護自己的社會形象,爸爸又隱瞞了哈桑的真實身份,對哈桑的虧欠是爸爸一生的遺憾。

追逐和捨棄,難以平衡的本性和慾望——解讀《追風箏的人》

而爸爸之所以對阿米爾冷漠和失望,除了因為愧對哈桑外,也是因為阿米爾與爸爸心目中符合社會價值觀和審美標準的男子漢形象相距甚遠。

爸爸的身上充滿了矛盾性,他是一個不按社會規約行事的人,但卻依然無法擺脫對名望和聲譽的熱望和追逐。

  • 拉辛汗的婚姻,跨越階層的失敗

拉辛汗是爸爸的生意夥伴和朋友,也是阿米爾的忘年交,作為一個旁觀者,他似乎能夠洞悉每個人的內心。

拉辛汗年輕的時候,愛上了鄰居僕人的女兒,一個哈扎拉人,他們曾經對幸福的未來生活有著無比美好的想象和期待。

但是這種跨越階層的婚姻卻遭到拉辛汗家人強烈的反對,他們對抗著整個世界的規則,卻以失敗告終。

  • 阿米爾的婚姻,打破世俗規範的壁壘

發生戰爭以後,阿米爾和父親逃往美國,失去了以往生活的秩序、身份和地位,但關於名望的觀念仍存在於聚集在美國的阿富汗人心中。

阿富汗落難將軍的女兒索拉雅,一個名聲不佳被閒言碎語淹沒的美麗女子,從曾經的人人愛慕到後來的無人問津皆是被世俗的名聲和榮譽所左右。

而阿米爾卻不顧世俗偏見,依然選擇索拉雅,他看到的是索拉雅善良的本性和美好的品格。阿米爾和索拉雅的婚姻是兩個自由靈魂的結合,是對世俗觀念的藐視和掙脫。

三、悲傷的故事所蘊含的諷刺意味

作者非常擅長將豐富的情感細膩化、寫實化,將之寄託於具體的物件上而具象化,比如反覆在作品中出現的風箏、彈弓、病玉米之牆、讀本《沙納瑪》,它們不僅推動了故事情節的發展,同時也引申出更深刻的含義。

追逐和捨棄,難以平衡的本性和慾望——解讀《追風箏的人》

1、追逐也意味著另一種捨棄

很顯然,風箏在小說中承載著很多象徵意義,包括童年時代象徵著的自由和愉快,少年時代的自私和懦弱,中年的救贖,它勾勒出主人公阿米爾心理狀態不斷轉變的軌跡,是矛盾和掙扎的隱喻。

同時,對風箏的追逐也意味著另一種對非理性慾望的捨棄,是對所謂的名譽聲望的放下

。哈桑是追風箏的高手,他就像風箏一樣自由而美好,有著最純潔的秉性和真誠的品格。

阿米爾從最初的鬥風箏到無法直面風箏,再到最後和哈桑的孩子索拉博重新放飛風箏,也是一場放下世俗偏見後對人的美好本性的迴歸。

2、承載眼淚的魔法杯,無法滿足的慾望


比起風箏,小說中似乎有一個更隱晦的表達。那就是阿米爾寫下的第一個故事——承載眼淚的魔法杯,它所富含的諷刺意味更耐人尋味。

“那是個悲傷的小故事,講的是有個男人發現了一個魔法杯,得知如果他對著杯子哭泣,掉進杯裡的眼淚會變成珍珠。可儘管一貧如洗,他卻是個快樂的傢伙,罕見流淚。於是他想方設法,讓自己悲傷,以便那些眼淚會變成他的財富。珍珠越積越多,他越來越貪婪。小說的結尾是,那男人坐在一座珠寶山上,手裡提著刀,懷中抱著他深愛著的妻子死於非命的屍體,無助地將眼淚滴進魔法杯。”

如果獲取財富的代價是眼淚和悲傷,那麼這種與幸福和快樂背道而馳的財富還值不值得人們去追求?當慾望的溝壑越填越深,留給人們的到底是不斷的滿足還是永難挽回的遺憾?所失和所得究竟該如何去衡量?

這個故事就像一個潘多拉的盒子,是阿米爾作家夢的開始,是無數人對名利循環往復追逐的噩夢,它吞噬的是人性中的純真和人們感知幸福的能力。

當與最初的夢想漸行漸遠的時候,還能否有機會做回當初貧窮但快樂的傢伙呢?是否能換一種方式去得到我們想要的呢?

就像哈桑看完阿米爾的故事追問的那樣,“為什麼他必須感到悲傷才能掉眼淚呢?他不可以只是聞聞洋蔥嗎?”

這大概也是我們每個人在不斷追逐的過程中必須思考和追問自己的問題吧!

追逐和捨棄,難以平衡的本性和慾望——解讀《追風箏的人》

(全文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