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楊普義:孫過庭《書譜》書法6點

孫過庭《書譜》不僅從理論上闡述了書法的本質,而且還從書法實踐方面給後人以啟示,更重要的是從美學角度告誡人們什麼樣的書法是美的,其對後人如何正確學習書法有無可代替的作用。簡要歸納一下六點。

一、“古不乖時,今不同弊”的書法發展觀

“古不乖時,今不同弊”,孫過庭認認為學習書法不能脫離古人而盲目跟風時人,也不能拘泥於古人而固步自封,書法應該隨著時代發展而注入時代的因子而大膽創新發展。並且認為這個是“物理常然”的自然規律。

楊普義:孫過庭《書譜》書法6點


若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合乎規律,合乎時代就可以做到“自可背羲、獻而無失違鍾、張而尚工”

文字創立之初,古人寫字是出於審美的無意識狀態,所以下筆質樸,格調高古。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書法中的實用成分和藝術成分逐漸分離,供人欣賞的書法藝術逐漸變得華麗而妍媚。這個是一個自然變化的過程。

正因為“鍾,張、羲、獻”在“古質”的基礎上根據時代審美要求大膽創新,所以才成了“今妍”的時代代表。

二、平正險絕平正的學書方法觀

孫過庭認為,對於書法的學習,年長者與年少者各有其特點。他將學習書法分為三個階段。他提出“至如初學分佈,但求平正;

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後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為了闡明自己的觀點,孫過庭還引用了孔子的話,“五十知命,七十從心。”

楊普義:孫過庭《書譜》書法6點


其實孫過庭揭示的是書法學習中的一條普遍規律。由平到險,“復歸平正”,正是一個螺旋式的上升過程,也就是哲學上的“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孫過庭認為,“通會之際,人書俱老”。

而人書俱老的原因,就是因為書家已經在主觀上達到了“思慮通審、志氣平和、不激不厲”之境。

三、“違而不犯,和而不同”的藝術辯證觀

縱觀《書譜》全文,可以看出孫過庭受儒家思想的影響較深。儒家講究“中和”,充分體現出中國古典哲學的辯證色彩。何為“中和”?

明代項穆在《書法雅言》中和篇中說:“中也者,無過不及是也;和也者,無乖無戾是也。然中固不可廢和,和亦不可離中,如禮節樂和,本然之體也。”

楊普義:孫過庭《書譜》書法6點


《書譜》中最能體現孫過庭藝術辯證觀的著名論斷便是“違而不犯,和而不同”。“違”就是變化多樣,“和”就是協調一致。

所謂“違而不犯”,是要在變化中求協調。“違”是有界限的,這個界限就是“不犯”。

若是“違而犯”,書法藝術便會變得狂怪。所謂“和而不同”,是要在協調中求變化,避免重複和雷同。

“違”與“和”的統一,是書法藝術必須遵循的美學原則。如何才能做到“違而不犯,和而不同”,孫過庭在《書譜》中給出了具有辯證色彩的具體做法,“留不常遲,遣不恆疾;帶燥方潤,將濃遂枯;

楊普義:孫過庭《書譜》書法6點


抿規矩於方圓,道鉤繩之曲直;乍顯乍晦,若行若藏;窮變態於毫端,合情調於紙上;無間心手,忘懷楷則。”

也就是說,書家應通過多種手法使行筆、用墨、法度、筆意等達到辯證的統一,從而使書法作品臻於“和”的境界。

這正是傳統的儒家思想在書法藝術上的具體體現。

四、“達其性情,形其哀樂”的藝術抒情觀

藝術是傳達藝術家內心感受的媒介。情感的表現是一切藝術共有的特徵,書法藝術也不例外。

孫過庭把“達其性情,形其哀樂”作為書法的主要藝術功用,認為書法創作的最高追求是書家借書法來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

楊普義:孫過庭《書譜》書法6點


他形象地分析了王羲之的六篇書作來闡明自己的觀點。他說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佛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怡譯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折。暨乎蘭亭興集,思逸神超;私門誠誓,情拘志慘。”

雖然王羲之沒有在理論上明確提出書法藝術的抒情性,但在書寫的過程中不自覺地實踐著書法的抒情功用。

孫過庭說:“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可以說,點畫不僅是漢字構成的基本要素,也是書家的情感在書法作品中的具體流露。

楊普義:孫過庭《書譜》書法6點


孫過庭還認為書法肇於自然。他說:“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

自然環境的好壞可以影響到人的情感。而在藝術家的眼裡,自然環境的情感意味顯得更為突出,外物對藝術家的影響也更為深刻。書家可以藉助書法這種藝術樣式將自然環境對自己的影響表現出來。

韓愈評價張旭說:“天地萬物之變,可喜可愕,一寓於書。”

可見張旭書法作品中情感的表現,正是源於天地萬物。孫過庭在《書譜》中反覆論證書法的抒情性,可以看出他對書法本質的深刻認識。

五、各體兼通,博取眾長的書法融合論

孫過庭推重辨識和兼通各體書法。在孫過庭看來,不同書體都有各自的形質與情性,而這種形質與情性的表現方法不外乎點畫和使轉的兼通。學書之人,應明白不同書體的適用範圍和審美所在。

文中說:“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

可以看出,孫過庭強調真草兼通。他以鍾、張為例闡明“兼通”的觀點,進而上升到整體的高度,提出學習書法應該融會各體。文中說:“旁通二篆,俯貫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飛白。”

又說:“篆、隸、草、章,工用多變,濟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隸欲精而密,草貴流而暢,章務檢而便。”後人也有專擅一體的,都不能達到鍾、張的境界,就是因為他們不能各體兼通,博取眾長。

六、“五合五乖”、“意先筆後”的書法創作論

文中說:“又一時而書,有乖有合,合則流媚,乖則雕疏,略言其由,各有其五:神怡務閒,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心遺體留,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闌,五乖也。乖合之際,優劣互差。

孫過庭以“五合五乖”之說闡明瞭書法創作時主客觀條件必須融合。

他認為創作時的心態、環境、條件好,才能謂之“合”。“五合交臻”,才能“神融筆暢”。可以說,孫過庭的“五合五乖”之說已經涉及到書法創作時主體與客體的統一。

楊普義:孫過庭《書譜》書法6點


這正是學書者不懈追求的境界。孫過庭“意先筆後”思想在文中也得以表現。

文中說:“心不厭精,手不忘熟。若運用盡於精熟,規矩諳於胸襟,自然容與徘徊,意先筆後,瀟灑流落,翰逸神飛,亦猶弘羊之心,預乎無際;庖丁之目,不見全牛。”這裡的“意”是一種創造審美意向的精神準備,具體而言是對用筆和書勢的心理把握。

衛夫人《筆陣圖》中說:“若執筆近而不能緊者,心手不齊,意後筆前者敗;若執筆遠而急,意前筆後者勝。”王羲之《題衛夫〈筆陣圖》後》中說:“意在筆前,然後做字。”孫過庭繼承了這種“意在筆先”的思想。

書法作品若要達到“瀟灑流落,翰逸神飛”的境界,“意先筆後”是書家必須要做到的。當然,做到這一點是不容易的。這就要求學書者必須做到“心不厭精,手不忘熟”。

《書譜》標誌著中國古代書論進人了新的高度。清代學者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評價《書譜》雲:“讀孫過庭《書譜》,委曲詳盡,切實痛快,為古今論書第一要義。”這部堪稱里程碑之作的書論,值得學書者的認真研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