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雍正為何把皇位傳給乾隆?

袁思怡


據史記載,清朝雍正皇帝在公元1736年,突然駕崩,時年58歲。在雍正帝駕崩後,根據遺詔:雍正的皇四子弘曆繼承皇位大統。弘曆也就是被稱為十全老人的乾隆皇帝。



我們知道,雍正成年下來的有四個兒子,分別是:弘時、弘曆、弘晝、弘瞻。

在這四個兒子中,乾隆並非是老大,也不是嫡子。那為何雍正皇帝會傳位給乾隆呢?

其實,傳位給乾隆也算是比較無奈的選擇。當時,雍正皇帝根本沒有其他更好的人選。 由於古代的水平有限,嬰兒夭折率非常高。雍正皇帝的好幾個兒子都是出生不劉後就夭折了。所以,弘時雖然在名義上是老三,其實他是長子。而且雍正的4個兒子裡,沒有一個是皇后生的,所以沒有嫡子即位的問題。

起初,長子弘時是握著一把好牌的。但弘時與老八集團一直勾勾搭搭,老八集團是雍正最大的威脅。在雍正4年,雍正處理了老八集團之後,也把弘時圈進了高牆。 弘時被圈進高牆之後,自然就喪失了繼承皇位的資格。

至於,最小的皇子弘瞻,在雍正去世那年,弘瞻也才只有2歲。雍正根本不可能考慮這個小孩即位,在清朝的初期,由於皇帝年幼,曾經出現了多爾袞、鰲拜等權臣。雍正皇帝不敢冒險,而且他把詔書藏在正大光明匾額之後的時候,弘瞻可能還沒有出生。



因此,皇位繼承人只能在弘時和弘晝之間產生。這兩個兒子的年齡相仿。如果,弘晝當時爭點氣,那乾隆能不能接班也是一個未知數。

看過《雍正皇朝》電視劇的朋友,應該知道弘晝是屬於大智若愚,玩世不恭的皇子。雍正對這個兒子非常的頭疼,但是沒有任何的辦法。這樣的兒子自然是無法繼承皇位的,而且弘晝也明裡暗裡的跟雍正表達過自己對皇位不感興趣。

所以說,雍正能夠選擇的繼承人只能是老四弘曆,也就是乾隆皇帝。

關於這件事,還有一種說法,就是當年的康熙皇帝非常喜歡乾隆這個孫子,與其說康熙皇帝傳位給雍正,還不如說是給乾隆預留的。這個說法也不能說沒有根據。但是,僅憑這一點也是不大可能的。



在中國歷史上,因為有好兒子才得到皇位的王爺大有人在。比如朱棣和朱瞻基的故事,朱棣非常喜歡自己的孫子朱瞻基,因此才會把皇位傳給了朱高熾。沒有兒子的宋仁宗,之所以選擇宋英宗即位,也是看著宋英宗已經有成年的兒子。

總而言之,雍正皇帝能夠選擇的繼承人只有乾隆。


壹玖柒零898


雍正皇帝生育能力比不上他老爸康熙皇帝,康熙子女一共有55個,其中35個兒子,不算早年夭折的,也有24個。雍正總共才10個兒子,4個公主!


長子:愛新覺羅·弘暉(1697—1704年),追封端親王,生母孝敬憲皇后。

愛新覺羅·弘昐(1697—1699年),生母齊妃,未齒序。

次子愛新覺羅·弘昀(1700—1710年),生母齊妃。

三子,愛新覺羅·弘時(1704—1727年),生母齊妃。

四子,愛新覺羅·弘曆(1711—1799年)即清高宗乾隆帝,初封寶親王,生母孝聖憲皇后鈕祜祿氏。

五子,愛新覺羅·弘晝(1711—1770年),和恭親王,生母純愨皇貴妃。

愛新覺羅·福宜(1720—1721年),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愛新覺羅·福惠(1721—1728年),追封懷親王,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愛新覺羅·福沛(1723年),生母敦肅皇貴妃年氏。

六子,愛新覺羅·弘曕(1733—1765年),果恭郡王,生母謙妃。


可以看出,成人的也就皇三子弘時,皇四子弘曆,皇五子弘晝,和皇六子弘曕。

皇六子弘曕年紀太小,到乾隆即位時才三歲。

雍正皇帝有三個人選作為繼位人。就是弘時、弘曆、弘晝。

我們分別來看。


弘時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 列傳七》關於弘時的記載:弘時雍正五年以放縱不謹,削宗籍,無封。

《清皇室四譜》關於弘時的記載:皇三子弘時,……康熙四十三年甲申二月十三日子時生,雍正五年丁未八月初六日申刻,以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削宗籍死,年二十四。十三年十月,高宗即位,追覆宗籍。

上面史料記載了弘時之死的原因:“年少放縱,行事不謹”。實際上弘時之死跟雍正皇帝處置八爺黨密切相關。

按常理而言,弘時應是雍正帝擇嗣時的首要人選。因為他既在諸子中排行最先,又已成人,且有子嗣,為什麼雍正不喜歡弘時呢?

康熙帝在雍親王府第一次見到了孫子弘曆,當時弘曆十歲,祖父康熙帝一見非常喜歡,把弘曆養育宮中,親自教授書課,並帶他巡幸熱河避暑山莊。弘曆在康熙心目中的地位,而使雍正在爭奪儲位的鬥爭中處於頗為有利的地位,所以雍正帝即位之初,便把年僅十三歲的弘曆作為自己心目中的儲君。

雍正1722年即位,當時弘時已經18歲,心智和行為能力都已經成熟。先後經歷了康熙帝的兩廢太子,諸皇子為謀取儲位拉黨結派,明爭暗鬥,皇十四子允禵率師西征,收復藏地,康熙帝猝死,胤禛獲取皇位等一系列大事。

弘時為了爭奪皇位,有樣學樣,和胤禩走的很近,而胤禩又是雍正的打擊對象,雍正立儲時,當然要將這位懷有異志之子,排除在外。

特別是,雍正元年、二年。康熙帝忌辰,弘曆兩次代表雍正祭祀景陵。這個舉動表明,雍正有意立弘曆為儲君了,弘時對儲位的幻想已完全破滅,在怨恨與嫉妒心理的作用下,他進一步倒向雍正帝的反對派允禩一方。

雍正四年,弘曆被逐出皇宮,派做胤禩的養子。同年,胤禩死亡,八爺黨倒臺。

雍正五年(1727年)八月初六日“削宗籍死”。同一天弘時抑鬱而死,也有說法是被賜死。


弘曆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公曆9月25日)子夜,弘曆出生於北京雍親王府東書院“如意室”。

弘曆自幼聰明,五歲就學,過目成誦。

弘曆十歲時見到祖父康熙,落落大方,於其他兄弟戰戰兢兢的神態不同,一下子就得到康熙的歡心,後來,康熙親自教導弘曆。從乾隆遜位來看,他們祖孫二人的關係確是其他兄弟比不上的。

學到的本事和才幹也是其他兄弟比不上的!

二月河小說《康熙王朝》中寫道:康熙於胤禛和胤禵兩人舉棋不定,方苞一句“好聖孫,可保兩朝盛世”。這雖說是解縉對明成祖立朱高熾為太子(孫子朱瞻基)的翻版。但也不能說毫無憑據,這也是以史為鑑嘛!

康熙和乾隆的關係使在爭奪儲位的雍正處於頗為有利的地位,雍正繼位後便把弘曆作為心目中的儲君,後來的舉動也證實了這點。兩次康熙忌辰時,弘曆代表雍正祭祀景陵。


弘晝

弘晝與弘曆同歲,但弘晝有自知之明。與哥哥弘晝看到了同樣的“九子奪嫡”,卻有完全相反的理解。行事荒唐,裝瘋賣傻,所以雍正能容他,乾隆也能容他,反得善終。

弘晝寫過一首《金樽吟》,

世事無常耽金樽
杯杯臺郎醉紅塵
人生難得一知己
推杯換盞話古今

這首詩表述了自己無意皇權帝位、只想把酒言歡及時行樂的心跡,被歷史學家譽為“救命詩”。


弘時站錯了隊,犯了政治錯誤,不得雍正歡心。弘晝行事乖張,無意皇權。弘曆天縱英明,又得康熙真傳,雍正自身才幹優渥,自然也希望一個好兒子來繼承產業。所以雍正十三年傳位弘曆。


倔強的磚頭123


清世宗雍正皇帝在清朝歷史上的在位時間並不算長,如果單憑在位時間來講的話,雍正皇帝的在位時間幾乎排到了倒數第二,僅次於在位十一年的清文宗咸豐皇帝(末帝溥儀在位三年不記入此列)。然而在這短短的十三年時間中,這位皇帝所進行的改革和發出的詔令確是整個清朝最多的,雍正皇帝在位十三年做出的眾多決定中,絕大多數都是對於清王朝發展和穩定起到積極作用的,在其眾多決定當中,選擇皇四子弘曆繼承帝位是其眾多正確決定中的一個,這項決定不僅在未來的半個多世紀中將清朝推向了全面的盛世,還確保了清朝政局以及皇位更迭六十年的穩定狀態,可以說雍正皇帝選擇乾隆繼位是一項正確的決定。這位歷史上最為勤政的皇帝為何選擇自己的皇四子弘曆繼位呢?

聖祖鍾愛,親自培養:

歷史上關於雍正皇帝的繼位問題始終眾說紛紜,關於雍正皇帝繼位的原因其中有一條說的就是因為康熙皇帝鍾愛雍正的四子弘曆,而將皇位傳給了他。這種說法實際在歷史上是能夠得到佐證的。第一是康熙晚年,康熙一行到圓明園牡丹臺遊賞,胤稹藉機將兒子弘曆介紹給了康熙,康熙見到弘曆後格外高興,立即“命宮中養育”,這使弘曆享受到了其他一百多個皇子皇孫所沒有的殊遇。第二是一次在避暑山莊獅子園,胤稹帶著嫡福晉烏拉那喇氏和側福晉、弘曆生母鈕祜祿氏一同拜見康熙,康熙當著眾人的面稱鈕祜祿氏為“有福之人”。為什麼康熙單單稱讚妾室身份的兒媳鈕祜祿氏呢?究其原因,當然是母以子貴,因為她生下了寶貝皇孫弘曆,康熙說鈕祜祿氏有福,背後隱含之語即弘曆日後必大福大貴。後來弘曆登基,還曾多次提及自己兒時被皇帝爺爺帶在身邊的故事。乾隆在康熙晚年的最後幾年中的宮中生活不僅讓在康熙皇帝身邊學到了很多,同時對於他的三觀樹立也產生了很重要的影響,年幼的乾隆耳濡目染作為九五之尊的皇爺爺的行事風格,也使自己原本並不熟悉的皇爺爺康熙帝成為了對其日後做皇帝產生深遠影響的人,乾隆即位之後曾多次提及自己的祖父康熙皇帝,甚至很多事情都效仿自己的祖父,這些都源於其年幼時宮中生活的所見所聞和經歷。

子嗣不多,可選又少:

相對於一生誕育35位皇子20位皇女的康熙皇帝來說,雍正皇帝的生育記錄就顯得有點少的可憐了。雍正皇帝不僅生育的皇子少,而且夭折率還特比高,這就導致了雍正皇帝可供備選的繼承人範圍的縮小。實際上雍正皇帝一生曾先後生育十位皇子,因為貴妃年氏所生的三個皇子福宜、福慧、福沛和齊妃李氏的一位皇子弘昐、弘昀都幼年夭折,所以並未齒序,所以雍正皇帝的皇子實際上只有5人,他們分別是:皇后烏拉那拉氏所生皇長子弘暉、齊妃所生皇三子弘時、熹妃所生皇四子弘曆、裕妃所生皇五子弘晝、謙妃所生皇六子弘曕。

雖然有五位皇子可以備選,但實際上這四位皇子中也就只有皇四子弘曆可堪大任,皇長子弘暉年幼病逝,皇三子弘時雖為事實上的長子,但是因為替雍正的政敵胤禩、胤禟說情而觸怒了雍正帝,被削除宗藉過繼給了胤禩,失去了皇位繼承的資格,皇五子弘晝因為行事荒唐也不被雍正皇帝所喜愛,謙妃劉氏所生的皇六子弘曕是雍正皇帝的老來子,雖深受雍正喜愛,但是因為年紀太小,實際上無法與皇四子弘曆相比肩。由此可見,雍正皇帝雖然空有著十位皇子之名,但是真正可以選擇的卻只有皇四子弘曆一人,類似康熙晚年出現的“九子奪嫡”的事件,在雍正晚年是不可能出現的。

弘曆聰慧,雍正喜愛:

皇四子弘曆之所以深受雍正皇帝信賴和寵愛,與其本身身上所具備的眾多優點不無關係,說白了,即便有著康熙皇帝的寵愛和競爭少的優勢,如果弘曆不受雍正帝所青睞,他也是不可能被選為繼承人的。弘曆雖為庶出,但是雍正皇帝的中宮皇后烏拉那拉氏所生的皇長子已經夭折,中宮無子並且清朝立皇儲也並不拘泥於嫡庶之分,所以出身問題並不能影響弘曆繼承皇位。並且皇四子弘曆自幼便表現出了於同齡人不同的聰慧和沉著。雍正晚年由於濫服丹藥導致身體不好,對於朝政事務的處理顯得力不從心,於是當時的皇四子弘曆就已經在雍正皇帝的授意之下接手了朝政事務,這無疑於暗示弘曆的儲君身份。

很多人認為雍正皇帝選擇乾隆繼位是看錯了人,認為乾隆皇帝是個敗家子,這樣是實際上並不客觀,乾隆皇帝的一生很漫長,也做了很多事情,我們不能將歷史人物割裂開來看待,也不能將歷史人物一生中某個階段單獨拿出來評判,而是應該將歷史人物總體的來綜合看待,乾隆皇帝作為一個封建君主,我們要看待的是他是否在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穩定有所作為,是否在推動歷史前進的路上有所作為。


歷史課課代表


雍正能傳位給弘曆,完全是因為他對弘曆十分的看好

今天說一說愛新覺羅家族,一說這個姓很多人應該都知道是哪個朝代了,就是歷史上最後一個朝代清朝,通過看電視劇我們也對清朝的皇帝有所瞭解吧!能說上口的應該就是康熙、雍正、乾隆,這幾個皇帝在當時也是比較厲害的,乾隆皇帝大家應該都知道他是康熙的孫子。

康熙對胤禛滿意

他們兩個第一次見面就是在圓明園,既然是孫子當時乾隆也只有十二歲,當時的康熙已經疾病纏身了,雍正大家應該熟悉,他是康熙的第四個兒子本名叫胤禛,康熙的皇子們也就雍正對儲君之位沒有太大的慾望,但是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樣一個人繼承了康熙的帝位,在別的皇子們爭破頭在皇上面前獻殷情,只有雍正潛心苦讀修身養性,因此康熙有時候就會把一些重大的事交與這個不參與儲君之爭的老四打理。

胤禛辦事得力

老四也是非常的努力,每次康熙交給他的事他都能圓滿的完成,久而久之康熙也越來越喜歡這個兒子了。在康熙晚年也是非常的有閒情逸致,每次處理完政史後往往會到老四的那個花園裡面去散散心,其他的皇子非常的嫉妒,但是沒辦法誰讓老四沒表現出來想當皇帝的心思,也對他沒有太多的防範,康熙還說道:只有在老四這才能感覺到無比的輕鬆。

康熙初見弘曆

當時康熙正在花園裡面賞花的時候,突然問老四聽身邊的隨從說,你有一個非常聰明的兒子,快領來讓朕瞧一瞧,當時康熙皇帝后宮的妃子也是十分的多,所以他的孫子也是非常的多,他根本記不清自己有幾個孫子,當將弘曆領到康熙面前,弘曆是乾隆的本名,康熙就說:長得真是很清秀,與孫子弘曆交談了一番,康熙非常滿意的離去了。

弘曆給康熙研磨

因為當時老四就不那麼的出眾,所以弘曆自然沒有太多的人關注,她的母親也只是一個很普通的格格,自己的兒子能得到康熙這麼青睞,老四也是非常的開心,康熙帝每次去花園賞花的時候都會將他這個小孫子叫到身邊,可以說已經形影不離了,康熙皇帝寫字的時候也喜歡讓孫子弘曆給自己研磨。

還有一次外出打獵弘曆的射擊也是非常的厲害,康熙也是非常滿意,打獵回去之後康熙對弘曆這個孫兒一番封賞,因為康熙帝對弘曆的十分喜歡,雍正心中當時就對這個兒子非常的滿意,雍正退位之後就傳給了弘曆。




解史風情——


應該說乾隆皇帝弘曆之所以能繼承雍正皇帝的皇位,主要是靠著他的好運氣,他的一幫兄弟不是很小就夭折就是長大之後不爭氣。那麼弘曆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登上皇位?請聽小編慢慢道來。



雍正皇帝一共有十個兒子,因此剛開始弘曆並不佔優勢。然而皇后生的兒子,齊妃生的兒子,年貴妃生的兒子。一共六個兒子由於出生的時候不健康,都在幼年時不幸夭折。



雍正晚年的時候就只有四個皇子,分別為弘時、弘曆、弘晝、弘曕。而弘時由於心直口快得罪了雍正,不久之後雍正削了他的宗籍。而雍正病逝的時候弘曕僅有兩歲,依據清朝秘密立儲的慣例雍正不可能封他為太子。



因此,真正能夠繼承雍正皇位的就只有弘曆和弘晝,此時弘曆成為皇帝的可能性就非常大了,因為弘晝平時行事荒唐,比如他喜歡辦喪事,還喜歡吃祭品。因此雍正皇帝幾乎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弘曆也因為沒有任何一個對手而順利登上皇帝位,因此弘曆能夠繼承皇位大部分靠的就是運氣。


狐狸說歷史


一、雍正立第四子弘曆為太子,與康熙皇帝並沒有太大關係。

論者常說康熙皇帝中意孫子弘曆,以至於傳位於雍正的時候也考慮了這一點。

學史者要有自己的判斷力,這個說法根本站不住腳。這樣的說法無非是雍正以及乾隆為美化自己給自己造勢的有意宣傳。即便康熙的確很滿意乾隆這個孫子,也不可能因此傳位給雍正,更不可能替雍正指定乾隆為太子。

為何?因為歷史皇位傳承向來都有鬥爭,一切都很難預料,康熙不可能因為看重孫子而傳位於雍正,他無法保證這個皇位雍正未來會不會傳到孫子手中?

歷史上的晉武帝傳位給白痴兒子,也是因為看重孫子的,那就是一個悲劇。

而且因為皇帝有意的偏愛某一個皇子或皇孫,也會刺激他的野心,造成皇權的爭鬥。

所以,乾隆繼位與康熙無關,只是乾隆包括雍正繼位後,為美化自己說明自己名正言順而有意突出康熙與乾隆的關係罷了。

二、雍正傳位乾隆,其實可選擇的空間很少。

雍正並非只有四個兒子,他其實有是個兒子,只是有四個兒子夭折了,連排行都沒有。

雍正真正有排行的兒子有六位:

皇長子:弘暉(1697—1704年),追封端親王。

皇次子:弘昀(1700—1710年)。皇三子:弘時(1704—1727年)。

皇四子:弘曆(1711—1799年),即乾隆帝。

皇五子: 弘晝(1712—1770年)。皇六子:弘曕(1733—1765年)。

其中長子弘暉,次子弘昀都沒有活到雍正稱帝,六子弘曕在雍正死前兩年才出生,太小。

雍正繼位後,便於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親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從這個時間節點看,雍正此時只能在弘時、弘曆和弘晝三人之中選擇。

次子弘昀和三子弘時都是齊妃所生,當時雍正唯一的嫡子弘暉去世後,雍正只有兩個兒子,便是弘昀和弘時,雍正是十分喜愛兩人,後來弘昀夭折,只剩弘時一子,雍正更加疼愛,悉心教育,但是雍正嚴厲的管教使得弘時很叛逆,父子間裂痕越來越大,漸漸不為雍正喜歡。

弘時甚至在雍正爭奪皇位的關鍵時刻反對父親,選擇支持雍正的八弟,這更讓雍正不喜,自然不會選擇他為繼承人。後來以放縱不謹等為藉口,削宗籍。

能和乾隆競爭的只有五弟弘晝,而兩相比較,弘曆各方面的表現都比弘晝要好,所以立弘曆為太子也在情理之中。

雍正傳位給乾隆,康熙看重乾隆僅僅是很小的一個原因,主要是乾隆沒有多少有競爭力的對手。

而且雍正開創了清朝的秘密建儲制度,而且雍正之死也比較突然,若是他多活幾年,他會不會更改建儲詔書也不一定。


微史春秋


首先雍正一共有十個兒子,不是四個!其次,乾隆帝弘曆按出生順序是雍正帝的第五個兒子,不是老六!在他之前有大阿哥弘暉,皇子弘昐(早夭,未齒序),二阿哥弘昀,三阿哥弘時,乾隆帝按照齒序是四阿哥。再次,如果雍正帝只有四個兒子,乾隆會是老六嗎?題主這個問題可是錯的太離譜了!最後,為何傳給乾隆?乾隆之前的幾個哥哥,除弘時外,都沒有活過十歲,所以乾隆出生時他其實是老二。還有,弘時雖然作為實際上的老大,能力出眾,但是他曾經參與奪嫡,最要命的是他奪嫡找的幫手還是雍正帝曾經的死對頭康熙爺的八阿哥胤祀,這就要了命了,你奪嫡也罷,偏偏要和老爹的仇人在一起,這不是自尋死路嗎?所以弘時被雍正帝賜死。這樣一來,乾隆在弘時死後就是老大,再看比他小的幾個弟弟。福宜,福惠和福沛都早夭,特別福宜和福沛,一歲不到就夭折了,唯一活的長一點的就是福惠,活到了七歲,死後被哥哥追封為懷親王,為何?受寵!如果不早夭,很有可能是弘曆的競爭對手,所以乾隆帝把父親雍正對他的寵愛看在眼裡,自然也對這個弟弟另眼相看。除了這三位,乾隆還有兩位弟弟都活的比較長,五阿哥和親王弘晝活到了58歲,六阿哥果郡王弘曕活了32歲。但是六阿哥弘曕早已經過繼給了康熙爺十七子果親王允禮,沒有繼承資格。五阿哥弘晝行事荒唐,況且弘曆曾經被祖父康熙爺養在宮中,從小聰明伶俐,很得父祖歡心。所以綜合起來,雍正最優秀的兒子無疑是乾隆皇帝弘曆。


hjh海闊天空


其實雍正皇帝不止四個兒子,分別是:長子愛新覺羅·弘暉、次子愛新覺羅·弘昀、三子愛新覺羅·弘時、四子愛新覺羅·弘曆、五子愛新覺羅·弘晝、六子愛新覺羅·弘曕,其餘皇子愛新覺羅·弘昐、愛新覺羅·福宜、愛新覺羅·福惠、愛新覺羅·福沛由於早夭而未齒序。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康熙帝去世,胤禛即位。由於吸取九王奪嫡的殘酷教訓,雍正皇帝對繼承人的選定格外重視,首創秘密立儲制度,於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雍正親書立儲密旨,立弘曆為繼承人,藏於鐍匣,置於乾清宮“正大光明”匾後。


之所以選擇弘曆,而其他皇子能夠落選,讓我們來共同分析一下。

首先,時間節點限制。雍正元年(1723年),此時的雍正皇帝擁有皇子僅有三子愛新覺羅·弘時、四子愛新覺羅·弘曆、五子愛新覺羅·弘晝,長子愛新覺羅·弘暉、次子愛新覺羅·弘昀分別在康熙年間去世,六子愛新覺羅·弘曕尚未出生;所以,雍正皇帝要選定繼承人只能從弘時、弘曆、弘晝三人之中選定。

其次,候選人的條件。雍正元年(1723年),此時弘時20歲,弘曆、弘晝13歲;其中弘時一度作為雍正皇帝長子而存在,在雍正身為親王之時,對其管教嚴格,期望值過高,對雍正爭取帝位未能起到任何助力作用;然而,弘曆小時候聰明膽大,十歲就被祖父康熙帝養育宮中,親授書課,並隨祖父巡幸熱河避暑山莊,對康熙皇帝留下不錯的影響,為其父雍正能夠當上皇帝增分不少;而且,弘曆為皇后之子。弘晝無心於權利之爭。



第三,繼承人的選定。最終皇位的選定剩下弘時、弘曆二人;在二人同時向皇位發起衝刺時,弘時倒向雍正皇帝政敵八爺黨,從此使雍正失去了讓其繼承衣缽的想法;甚至令其過繼給八爺胤禩,最後直接削除宗籍。


安定郡小書生


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雍正皇帝為什麼將皇位傳給乾隆,當然不是武斷作出的決定,雍正皇帝當然也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在幾個皇子之間挑選了一位可以肩負重任的人,那麼我們來說說其他幾個兒子的情況,大家就明白為什麼會選擇傳位給弘曆了。


首先,雍正有十個兒子。

弘暉是長子,他生於康熙三十六年,但是在康熙四十三年的時候就死了。
弘昐是老二,但是兩歲的時候就早殤了,都沒序齒(序齒就是按照年齡排順序)
弘昀也算是老二吧,但是也早早的就夭折了,生與康熙三十九年,殤於康熙四十九年。
弘時是老三,算是與弘曆當時有競爭力的一位皇子了。
弘曆是老四,這個就是將來的乾隆皇帝。

弘晝是老五,生於康熙五十一年。
福宜是老六,康熙59年-康熙60年
福惠是老七,康熙60年-雍正6年
福沛是老八,雍正元年五月初十生,即日殤。
弘瞻是老九,雍正11年-乾隆30年

我們看到劃線的幾位皇子,在那個醫療水平不夠的年代,基本都是早早的就早逝了,並且所有的皇子都不是皇后所生的,也就是沒有嫡子繼位這種情況了,所以剩下的就是,弘時,弘曆,弘晝,和弘瞻幾位皇子了,我們來分析下這幾個人的情況:

弘時

其實弘時是一個比較聰明的人,但是我們知道,他自己的老爹雍正奪取皇位的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的八弟,也就是八阿哥為首的八爺黨,但是這個弘時,偏偏與八爺黨的人經常糾纏在一起,並且為人也是頗有心機,雍正登基之後,處置了八爺黨的人,心裡自然也知道自己的親生兒子是如何與他們勾結的,所以在雍正心裡,早就把弘時out了。

弘晝

弘晝被稱為“荒唐王爺”,為什麼呢,其實他和弘曆的年級差不多,但是為人不爭名奪利,其實他自己也知道,自己的老爸和康熙爺爺看重的是弘曆,他也弄得隱藏自己的鋒芒,一直在裝瘋賣傻,喜歡用瘋瘋癲癲的形式來偽裝自己,還特別喜歡辦喪事,其實他一點都不傻。估計他是想自保,既然沒有當皇帝的命,一輩子做一個王爺也挺好,所以遠離政治這個黑暗的漩渦。

弘瞻

這個很好理解,年紀太小了,當時自己的老爹雍正去世的時候,他只有兩歲,既然不是嫡子,兩歲的他也看不出是否有帝王之相,所以就沒有考慮他,並且在他的上面有適合的哥哥們,其實清朝初期康熙繼位的時候,就是年級很小,已經出現了鰲拜多爾袞等厲害的權臣威脅皇權,所以雍正也不考慮讓一個特別小的孩子去繼承皇位,並且按照清朝的規矩,傳位遺詔掛在正大光明牌匾後面的時候,估計小弘瞻還沒出生。

弘曆

最後我們來說弘曆,他得以繼承皇位的原因。

自身其實是一個聰明好學的人,當然這為自己加了不少分,並且康熙第一次見到這個小孫子的時候,就被他的聰明伶俐打動了,那時候弘曆十歲,康熙決定把他帶進宮,親自培養他。

其實雍正傳為於乾隆,有一部分原因也是因為自己的父親康熙帝的意思。

究其原因其實也特別簡單,與弘曆能爭奪皇位的人並不多,一個狂妄自大的弘時,一個裝瘋賣傻的弘晝,最終弘曆順利繼位。

希望回答能幫到大家,喜歡的朋友們可以支持一下。


二魚說史


其實雍正皇帝所生的子女並不少,當然了,跟康熙帝和乾隆爺是沒法比的,但長大成人的皇子卻只有三位,還有一位最小的皇子在雍正去世時還是個兒童。

既然有三位成年的阿哥,那為什麼登基為皇的是乾隆。

首先說一下三阿哥弘時,由於他前面兩位哥哥早亡,實際上他是雍正最年長的皇子,只可惜他做的事情沒有一件是讓雍正省心的,像洩漏考題、和雍正政敵交往過密,甚至派人刺殺自己親弟弟(乾隆),最終也是自食其果被雍正賜死。


再來看一下五阿哥弘晝,這位爺對做皇帝不感興趣,經常做出一些荒誕不經的事情出來,他有一個癖好,喜歡吃給死人的貢品,所以他經常給自己辦活出喪。也正因為如此,他一生都活在快樂當中。

開頭我就說過雍正去世之時還有一位年幼的皇子,他就是皇六子弘詹。因此雍正沒選他做繼位人是無可厚非的。

最後我們來談一下四阿哥弘曆(乾隆),他在小的時候就深得祖父康熙的喜愛,況且在雍正當政時期,他能出色的完成雍正交給他的差事,為朝廷確實做過許多有益的事情,像勸誡河南士子罷考等。

所以雍正雖有四位皇子,但乾隆無疑是最優秀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