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3 快樂五十大學一週大師專題|木心:認真勾引,認真失身

木心,中國當代文學大師、畫家,一生出版多部著作。1927年生於浙江桐鄉烏鎮東柵。本名孫璞,字仰中,號牧心,筆名木心。1982年定居紐約,在臺灣和紐約華人圈被視為深解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英和傳奇人物。2011年12月21日3時逝世於故鄉烏鎮,享年84歲。

快樂五十大學一週大師專題|木心:認真勾引,認真失身

現如今,提起木心,總繞不開一首流傳甚廣的詩 《從前慢》。“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一生只夠愛一個人”像是對沒有外賣、快遞、粗造濫制的網絡商品,那個“精美有樣子”的浪漫時代的概括和臆想。人是誠誠懇懇,認真勾引,認真失身;物是耐看耐用,樣樣都弄得觸人心絃。

提起木心,還繞不開一個人,陳丹青,木心先生的學生。1989年,木心在紐約開設“世界文學史”課程,陳丹青聽了五年,記了厚厚的五六本筆記。可以說是他將木心推廣到大家的面前。他說:“你不遇到木心,就會對這個時代的問題習以為常。可等到這麼一個人出現,你跟他對照,就會發現我們身上的問題太多了。我們沒有自尊,我們沒有潔癖,我們不懂得美,我們不懂得尊敬。

1982年8月,紐約地鐵上,陳丹青認識了木心。“我認識的上海畫家陪著他,他看人的眼神,銳利,專注。”當時,陳丹青等一幫畫家,正在曼哈頓一所美術學院留學。“常逃出教室,聚在咖啡館胡扯,有時木心也在,談吐非凡。”

快樂五十大學一週大師專題|木心:認真勾引,認真失身

1984年,在陳丹青等人引薦下,木心認識了一個臺灣畫家。這位畫家把木心推薦給了臺灣詩人瘂弦。當時,瘂弦正在籌備《聯合文學》創刊號。瘂弦見到木心作品,頓時如遭雷擊:“這是張愛玲、周作人的等級。”那一年《聯合文學》創刊號,雲集了港臺及海外知名華語作者,但第一主角,卻是木心。創刊號為木心特設了“散文展覽”專號,題名為《木心,一個文學的魯濱遜》。瘂弦擊鼓吟誦木心的《林肯中心的鼓聲》,“因為太用力,手上的皮都磨破了。”

但木心作品真正回到大陸,已是2001年。那一年的《上海文學》,刊發了木心的《上海賦》。作家陳村一讀,立馬跪了:“我這輩子讀過無數中文,結識許多作家。毫不誇張地說,木心先生的文章,在我見到的活著的中文作家中,最是優美、深刻、廣博。企圖中文寫作的人,早點讀到木心,會對自己有個度量。因為,木心是中文寫作的標高。”上海作家王淑瑾本是陳丹青的粉絲,但讀了木心作品後給陳丹青電話:“陳老師啊,我原先以為你寫得好,現在讀了木心先生的書,你在他面前變成了小學生!”

一次,木心對陳丹青說:“我是到了美國才發育起來的,我前面寫的全是夾生飯,幸虧沒發表。”經過幾十年的磨難和磨鍊後,木心的文字終於散發出絢爛光華。

木心曾經說過一句話:“不早熟,不是天才,但天才一定要晚成才好。”這句話,也正是他自己的寫照。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是把葡萄變為酒,保存歲月最好的方式是把歲月變成詩篇和畫卷。

1980年代,很多藝術家赴美留學。有畫家、音樂家、舞蹈家、歷史學家。這幫人一到了美國,才猛然發現:“除了經歷胃的飢渴,更面臨斷層的文化飢渴。”當時,這幫人經常和木心在一起閒聊。但稍事交接後,木心驚訝地發現:“原來你們什麼都不知道啊!”一語驚醒夢中人,大家便糾纏木心,請他開課講世界文學史。

1989年1月15日,眾人在畫家高小華家聚會,算是課程的啟動。那天滿室譁然,很久才靜下來。木心,著淺色西裝,笑盈盈坐在沙發上。那年他六十二歲,鬢髮尚未斑白。最初設想,是一年講完,結果一講就是五年。後來,木心笑說:這是一場文學的遠征。

快樂五十大學一週大師專題|木心:認真勾引,認真失身

沒教室沒課本,但文學課就這樣開起來了。像孔子帶領弟子周遊列國,木心帶著學生,開始在文學世界裡漫遊徜徉,行過之處,有情有義。木心將佛陀比作飛出生命迷樓的伊卡洛斯;將屈原比作中國文學的塔尖,將陶淵明比作塔外人;將杜甫晚年詩作與貝多芬交響樂作比較;說巴爾扎克是彩色的陀思妥耶夫斯基,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黑白的巴爾扎克;說魯迅的幽默黑多紅少,是紫色幽默。

1994年1月9日,在陳丹青寓所,木心講完了“文學嘉年華”的最後一課。大家分別與他合影,並發表感言。說了些什麼,後來大家都忘了,只記得很多人剛開口,就已淚流滿面。散課後,木心穿上黑大衣,戴上黑禮帽,步出客廳的一瞬,他回過頭來,定睛看了看十幾分鍾前據案講課的橡木桌。然後,大步走了出去。此後,直到逝世,他再沒出席過一次演講。也許,木心自己都想不到,這五年,他在這些人心裡刻下了多深的印記。陳丹青說:“他讓我不再害怕這個世界。”

20年後,為了感謝木心先生,陳丹青把聽課筆記整理成了《文學回憶錄》。2013年出版後,多次入選年度十大好書。2006年9月,在外飄零20多年後,木心從美國悄然迴歸,隱居烏鎮。2011年12月21日,淡淡霧靄籠罩著桐鄉,木心沉睡在故土之上,安然離去。當有人問起“木心在最後時光有沒有外出”時,周圍的鄰居們一臉茫然:“木心是誰?”他們不知道,就在這個凌晨,一位傳奇的老人孑然離開,為中國文化界留下了永遠的哀傷。

喬伊斯說:“流亡,就是我的美學。”木心說自己不如喬伊斯闊氣:只敢說:“美學,是我的流亡。”木心在一首詩中寫道:“我曾見的生命,都只是行過,無所謂完成。”他欣賞《當代英雄》中的主人公皮恰林。此君在驛站等馬車,四處無人,頹廢疲倦。忽然馬車來了,此君一挺腰桿,健步上車,一派英姿颯爽風度。在1991年那次課堂上,木心講到此處,做了一個上馬車的動作,然後接著說:“我們在世界上,無非要保持這樣一點態度。”

他是一個在黑暗中大雪紛飛的人哪!

快樂五十大學一週大師專題|木心:認真勾引,認真失身

快樂五十說:最後,就讓我們再靜靜欣賞一遍先生的詩作吧:

《從前慢》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快樂五十大學一週大師專題|木心:認真勾引,認真失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