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1 我們是否誤會了季羨林,《清華園日記》讓我們更瞭解這位文學大師

我們是否誤會了季羨林,《清華園日記》讓我們更瞭解這位文學大師

正文共:2142字

預計閱讀時間: 6 分鐘

《清華園日記》

最近,讀了季羨林的《清華園日記》,頗為讚歎。前些日子,在圖書館中閒轉,偶然讀到了他的一篇關於貓的文章。沒想到季老也是如此愛貓之人,甚至比我還能原諒貓的放肆。作為一個“貓友”,我認真讀了他其他的文章。讀起來特別有意思,不同與今天四處散播的雞湯文,他的文章充滿著生活的情趣。

我們是否誤會了季羨林,《清華園日記》讓我們更瞭解這位文學大師

我當然也不會錯過,他在網上最火的《清華日記》了。這本書大概用了三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大部分的內容都是,今天讀了某某書,今天又買了某某書之類,季羨林愛讀書從此可見一斑。最初聽說這本書是從網絡上的節選,也就是此書中的驚人語錄,比如,看女子籃球就是為了看大腿、想多同幾個女人接觸。這些語錄隨便拿出來一個,都可以讓人重新審視一下“大師”這個形象。

看的時候總是忍不住想說:“這簡直和我自己太像了。

他經常吐槽老師的講課與考試,當時清華大學的老師隨便拿出一個都可以說是如雷貫耳,教他邏輯學的金嶽霖、教他西方哲學史的張申府、教文藝心理學的朱光潛以及吳宓、王文顯、劉文典等人。他在日記中對這些老師的評價並不都是好的,有些老師確實博學,但也有一些老師本身並沒有什麼學問。“吾愛吾師,但吾更愛真理。”這也是我作為學生這麼多年,明白的一個道理。

還有就是文章高產的季老,在年輕的時候也總是寫不出東西來,縱使心中有千言萬語,卻堵在口中說不出來,寫完的東西再讀一遍就會感覺寫的很蠢。和我簡直不要太相似,這篇關於他的文章我寫了一個星期,零零散散的寫寫改改,最後發現還是一團亂麻。

在日記中,經常會出現“媽的”、“坐的腚疼”等詞彙。因為每個人寫日記的初衷都是表達自己真實的心聲,所以日記中不會有太多的顧忌。當時的季羨林估計也不會想到,自己寫的日記會在多年後作為一本書出版。

這本日記讓我對季老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評價。季老年輕的時候英俊瀟灑,同時被清華與北大錄取,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作為未來的社會棟樑在清華求學。

他有著對於無法拯救祖國為難的無奈與痛苦,但對於家庭他確實厭倦且痛惡。因為父親在早年就已經病亡,母親無力撫養他,就將他寄居在了叔父家中。畢竟是一個“吃白飯”的人,他並不喜歡這個家,但又需要他們的接濟才能完成學業,所以他感到十分的痛苦與無奈。

季羨林與母親

我對季老感到不滿的一點就是,他從老家離開去濟南的叔父家後,八年時間裡竟然沒有回家看望母親一次!他後來專門撰文懷念母親,也在日記中表達了自己的後悔與痛苦。這一點讓我對季老頗有看法,這些痛也是他應該承受的。

不過,人們不總是這樣嗎:擁有的時候不知道珍惜,失去了才追悔莫及。很難想象,季羨林的母親在死前會有多麼思念他啊。他能說許多國家的語言,如果世界幾十個國家,認識了很多人,研究做的很大很精,但沒能見母親最後一面,足矣讓他後悔一生。

我們是否誤會了季羨林,《清華園日記》讓我們更瞭解這位文學大師

作為父親與丈夫

季羨林作為父親和丈夫也不夠合格,這也和他所處的歷史背景有關。從他早期的文章來看,他對於女性是有一定偏見的。說有偏見可能不太符合,不過他身上的大男子主義還是很明顯的。但英俊博學的他,即使在現代這個時代也符合“優質男士”的標準。

兒子和女兒幾乎是妻子一人撫養長大的,季羨林四處求學做研究,卻冷落了妻子和孩子。季老的兒子季承與父親首次見面是1946年,那年季承剛11歲,他是從廣播電臺中知道父親要回來了。在他剛出生三個月,父親就赴德國留學了。

而回國後不久,季羨林又經陳寅恪推薦,被聘為北京大學教授,創建東方語文系。即使幾年後季承在北京上學也沒有選擇和父親住在一起,選擇了住校。再後來,季承喜歡上了季羨林的保姆以及關於遺產分配的問題讓兩人關係徹底決裂,十幾年沒有相見。只有在季老彌留之際,季承才去看望他,兩人也基本表示和解。

我們是否誤會了季羨林,《清華園日記》讓我們更瞭解這位文學大師

季承▲

季羨林,中國山東省聊城市臨清人,字希逋,又字齊奘。國際著名東方學大師、語言學家、文學家、國學家、佛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聊城大學名譽校長、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是北京大學的終身教授,與饒宗頤並稱為“南饒北季”。

早年留學國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閱俄文、法文,尤精於吐火羅文(當代世界上分佈區域最廣的語系印歐語系中的一種獨立語言),是世界上僅有的精於此語言的幾位學者之一。為“梵學、佛學、吐火羅文研究並舉,中國文學、比較文學、文藝理論研究齊飛”,其著作彙編成《季羨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辭桂冠: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國寶。

總結:

比起裝神弄鬼,自詡為聖人的人,我更敬佩像季老這樣真實的人。我信奉的原則就是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每個人都會有自己好的一面,也會有壞的一面。中國的文化總是有一種趨向,就是人不是好人,就一定是壞人。

我不否認確實有天性惡劣之徒,也確實存在雷鋒之類的好人。不過我認為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那些貪官汙吏在被揭穿之前的形象也可能是公正廉潔的,出軌之前的明星在粉絲心中可能也是生活的楷模。這種非黑即白的邏輯觀用於人性是不太妥當的,人性在很大一方面上來自於周圍的環境與制度。但很多人在面臨抉擇時選擇了善良,很多人沒有控制住自己的情緒和“壞”的一面,可能就會越走越偏······

我始終願意懷著自己最大的善意對待這個世界,即使我也不完美。

個人淺見,歡迎交流、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