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0 曲阜孔林游(1)

孔林在曲阜的北面,又名“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也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孔林始于孔子死后第二年,随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规模越来越大。自汉代以后,历代统治者对孔林重修、增修过13次,目前占地3000余亩,周围林墙长达7.25公里,比曲阜城都要大得多。

曲阜孔林游(1)

从曲阜北门出来,一路上只见苍松翠柏,未进孔林,先看到一座六楹精雕的石坊,其支撑的6根石柱上,两面蹲踞着12个神态不同的石狮子。

曲阜孔林游(1)

坊中的“万古长春”四字,为明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初建时所刻,清雍正年间却又在坊上刻了“清雍正十年七月奉敕重修”的字样。

曲阜孔林游(1)

石坊上雕有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团花、祥云等,中雕二龙戏珠,旁陪丹凤朝阳纹饰,整个石坊气势宏伟,造型优美,是曲阜现存最大的石坊。

曲阜孔林游(1)

过了“万古长春”坊,是在神道中部有一座精美的石桥。

曲阜孔林游(1)

神道的尽头是孔林大门,俗称大林门。门前有一座木制牌坊,此坊初建于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清代重修,正中有“至圣林”3个金字。

曲阜孔林游(1)

坊旁石狮劲健威武。

曲阜孔林游(1)

坊后紧接绿瓦朱栏的3间大林门,由于距离太近无法拍到全景,就从后身来一张。

曲阜孔林游(1)

两旁朱栏内立着八、九座修林、祭孔的石碑。

曲阜孔林游(1)

进入孔林大门,高大的红墙将大林门与二林门之间围成一个封闭的纵深空间,挺拔的桧柏,夹峙的红墙间辟出一条狭长的甫道,将人的视线引向高耸的二门城楼。

曲阜孔林游(1)

二林门曾是鲁故城的北门,公元1331年(元代至顺二年)始建,公元1732年(清雍正十年)重修。有甬道与大门相连,城楼式建筑,楼下拱门,后有楼梯上观楼,五间,重檐,绿瓦歇山顶。

曲阜孔林游(1)

拱门上方门额石刻篆书“至圣林”三字,系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七月敕修。门前东西花墙内有一对造型生动的石狮,两扇朱红大门上,各有横9竖9共81个园花形铁门钉。

曲阜孔林游(1)

由孔林大门到至二林门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类似古代城市建筑的月城。进得林门,有一条长约5公里的环林路向左右两侧延伸出去。由至圣林门西行为辇路,前行约200米,路北有一座雕刻云龙、辟邪的石坊。

曲阜孔林游(1)

坊的两面各刻“洙水桥”三字,北面署明嘉靖二年衍圣公孔闻韶立,南面署雍正十年年号。

曲阜孔林游(1)

坊北有一券隆起颇高的拱桥架于洙水之上。洙水本是古代的一条河流,与泗水合流,至曲阜北又分为二水。春秋时孔子讲学洙泗之间,后人以洙泗作为儒家代称。但洙水河道久湮,为纪念孔子,后人将鲁国的护城河指为洙水,并修了精致的坊和桥。桥上有青石雕栏,南北各有历代浚修洙水桥的碑记。

曲阜孔林游(1)

此外,据说孔子73岁那年,预感到自己天命已尽,将不久于人世,在哀叹“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之余,带领弟子出去勘选墓地。他以为墓地风水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兴衰,所以他不辞辛劳,亲自奔波,最终选定了曲阜城北的泗水河之滨,圈下了一块占地18亩的墓地。子路提出:“此处风脉虽好,可前面还缺条河”。孔子说:“不必忙,自有秦人来挑河”。孔子长逝之后,过了二百七十多年,秦始皇焚书坑儒。有人建议说:“要想让儒学消亡,应当先破坏孔子坟墓的风水。孔林里没有河,如果在孔子墓前挑一道河,将他和阙里故宅隔断,孔子就不能显圣了。”秦始皇一听,马上征派徭役,在孔子墓地南面挑了洙水河,正好为孔子效劳,完成了孔子墓的最后一项工程,也同时为孔林凭空添了一道风景。

曲阜孔林游(1)

桥北东侧有一方正的四合院,称作思堂,堂广3间,东西3间厢房,为当年祭孔时祭者更衣之所。

曲阜孔林游(1)

室内墙上镶嵌着大量后世文人赞颂孔林的石碑,如“凤凰有时集嘉树,凡鸟不敢巢深林”,“荆棘不生茔域地,鸟巢长避楷林风”等等。此院东邻的另一小院,门额上刻“神庖”二字,是当年祭孔时宰杀牲畜之处。

曲阜孔林游(1)

洙水桥北,先是一座绿瓦三楹的高台大门——挡墓门,后面就到了供奉孔子木主的享殿。

曲阜孔林游(1)

去享殿的甬道旁,有四对石雕,名曰华表、文豹、角端、翁仲。华表系墓前的石柱,又称望柱;文豹,形象似豹,腋下喷火,温顺善良,用以守墓。

曲阜孔林游(1)

甪端,也是一种想象的怪兽,传说日行1万8千里,通四方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两对石兽均为宋宣和年间所刻。

曲阜孔林游(1)


注:文中照片皆为作者四库全叔拍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