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6 精讀6│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原理的財經常識(一)

— 為你精讀《北大金融課》

的第六篇文章 —

1.前言:寫給每個中國人的通俗金融學

2.貨幣的財經常識(一)貨幣的演變、價值尺度

3.貨幣的財經常識(二)M1、M2與股市的關係?

4.金融的財經常識(一)“金融”改變我們的生活

5.金融的財經常識(二)金融,源於生活

第三章

關於金融原理的財經常識

(一)誰才是更大的笨蛋——博傻理論

什麼是“更大笨蛋理論”呢?

凱恩斯曾舉例說:從100張照片中選擇你認為最漂亮的臉蛋,選中有獎,當然最終是由最高票數來決定哪張臉蛋最漂亮。

你應該怎樣投票呢?

正確的做法不是選自己真的認為最漂亮的那張臉蛋,而是猜多數人會選誰就投她一票,哪怕她醜得不堪入目。

投機行為建立在對大眾心理的猜測之上。

精讀6│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原理的財經常識(一)

炒房地產也是這個道理,比如說,你不知道某套房的真實價值,但為什麼你會以5萬元每平方米的價格去買呢?因為你預期有人會花更高的價錢從你那兒把它買走。

凱恩斯的更大笨蛋理論,又叫博傻理論:你之所以完全不管某個東西的真實價值,即使它一文不值,你也願意花高價買下,是因為你預期有一個更大的笨蛋,會花更高的價格,從你那兒把它買走。

投機行為關鍵是判斷有無比自己更大的笨蛋,只要自己不是最大的笨蛋,就是贏多贏少的問題。如果再也找不到願出更高價格的更大笨蛋把它從你那兒買走,那你就是最大的笨蛋。

可以這樣說,任何一個投機者信奉的無非就是“最大笨蛋理論”。

精讀6│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原理的財經常識(一)

始於1720年的英國股票投機狂潮有這樣一個插曲:

一個無名氏創建了一家莫須有的公司。

自始至終無人知道這是什麼公司,但認購時近千名投資者爭先恐後把大門擠倒。沒有多少人相信它真正獲利豐厚,而是預期更大的笨蛋會出現,價格會上漲,自己要賺錢。

饒有意味的是,牛頓參與了這場投機,並且不幸成了最大的笨蛋。他因此感嘆:“我能計算出天體運行,但人們的瘋狂實在難以估計。”

投資者的目的不是犯錯,而是期待一個更大的笨蛋來替代自己,並且從中得到好處。沒有人想當最大笨蛋,但是不懂如何投機的投資者,往往就成為了最大笨蛋。

那麼,如何才能使自己在投資和投機時避免做最大的笨蛋呢?

其實,只要猜對了大眾的想法,也就贏得了投機。

精讀6│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原理的財經常識(一)

看看前段時間的樂視網,1月24日復牌,連續十一個跌停,在2月8日湧入大量投機者,他們都期待有個更大的笨蛋來替代自己,隨後股價一路下跌,大部分人都成為了最大輸家。

所以,要想知道自己會不會成為最大的笨蛋,除了需要深入地認識自己外,還需要具有對別人心理的準確猜測和判斷能力。

精讀6│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原理的財經常識(一)

(二)貧者越貧,富者越富——馬太效應

《新約·馬太福音》裡說,一個國王遠行前,交給三個僕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他們:“你們去做生意,等我回來時,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僕人說:“主人,你交給我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於是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第二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於是國王獎勵了他5座城邑。

第三個僕人報告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巾裡存著,我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

於是,國王命令將第三個僕人的一錠銀子也賞給第一個僕人,並且說:“凡是少的,就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

精讀6│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原理的財經常識(一)

科學社會學家R.默頓即借用這段話,類比科學界存在的上述現象,並稱其為“馬太效應”。用來形容正向回饋,即“富者越來越富,窮者越來越窮”。

馬太效應無處不在,無時不有。不管是金錢、名譽還是地位,當你初期有了一定的積累,隨後就會慢慢取得一些優勢,這些優勢會逐漸地擴大,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這一點其實很容易理解,一個優秀的人,自然吸引著更多優秀的同伴,達到“富者更富”的效應。

投資也一樣,有更多本錢的人收益自然比只有少許本錢的人多。股市裡的大莊家可以興風作浪而小額投資者往往血本無歸;資本雄厚的企業可以縱情運用各種營銷手腕推廣自己的產品,小企業只能在夾縫中生活。

精讀6│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原理的財經常識(一)

(三)讓你暴富或破產的工具——財務槓桿率

槓桿率,即一個公司資產負債表上的風險與資產之比率。槓桿率是一個衡量公司負債風險的指標,從側面反映出公司的還款能力。

財務槓桿之所以叫槓桿,有它省力的因素。物理槓桿通過增加動力臂長度,提高動力的作用,來節省所付出的力量;而財務槓桿則通過增加貸款數量來節約自有資金的支出,增加資金的流動性,進一步提高收益水平。

這裡需要符合一個基本的條件,就是貸款利率低於資金利潤率,也就是說,用借來的錢賺得的錢要比借錢的利息高,否則貸得越多,賠償的就會越多。

簡單地講就是把你的資金放大,這樣的話你的資金成本就很小,同時你的風險和收益就放大了,因為盈虧的百分比不是依據原來的資金,而是根據放大後的資金來衡量的。

也可以把財務槓桿簡單看作是公司利用債務資產的程度,即公司負債與公司淨資產的比值。

可以確定的是,該比值越高,公司的槓桿比率就越大,說明公司的經營風險越高;比值越低,公司的槓桿比率就越低,公司的經營風險也就越低。

精讀6│北大金融課:關於金融原理的財經常識(一)

以投資股票為例,假如某投資者有1萬元可用於投資,欲購買A股票,當前價格10元,他可買1000股,在不計手續費的情況下,股價上漲至15元,他可獲利5000元,股價下跌至5元,他將損失5000元。

又假如他可以按1:1的比例融資(其槓桿是2倍),那麼,他可購買2000股A股票。股價上漲至15元,他可獲利1萬元,股價下跌至5元,他將損失1萬元。如此,收益和風險都擴大了兩倍。

再假如他使用4倍的槓桿融到4萬元,則其可以買4000股股票,如果股價同樣從10元上漲至15元,他每股盈利5元,可以賺2萬元,股票下跌至5元,他將損失2萬元。其投資的收益與風險與初始投資相比,也放大了4倍。

回想2015年的短暫牛市和熊市,就是在槓桿的催化下產生的,暴富了一堆人,更破產了一堆人。

因此,控制槓桿是分散業務風險的前提,在金融創新中要秉持“可以承受高風險,絕不承受高槓杆”的原則,當風險不可測時,控制槓桿比控制風險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