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0 今天的中國,房子除了讓我們一無所有以外,還讓我們失去了什麼?

中產階級的說法來源於西方,原本歸類於社會學範疇,現在卻是個地道的經濟類詞彙,以家庭為單位產生聚集的財富衍生出了中產家庭的說法。在中國中產階級還是個新興詞,時下各種劃分方法,家產過千萬可以劃歸此類;因為家庭所處地域、城市大小、繁榮度不同,產生了家財過百萬即可歸為此類的劃分;並有更細緻的說法,不同區域對應不同等級的家產,均可算入中產階層。比如在一線城市你家產過千萬就是中產階層,500萬就不是;而四線五線城市你百萬資產就夠劃入中產階層了。即使在同時代的西方國家,有穩定、過百萬資產的家庭,也絕對夠得上是中產階層。各種劃分似乎都有各自的理論依據做支撐。然而本文一開始就說所謂的中產階級,意義何在?意義就在於,不論你怎麼劃分出中國的中產階層或者中產家庭,那都是偽中產。揭開這層偽中產的外衣後,你看到的只是當穩了房奴這個身份的一個人和他身後的那個家庭。而連偽中產都沒劃分到的人群對應的是什麼?想當房奴而不得的人。這些人構成了另一個龐大的,躁動不安、奔波疲憊、失落並且幸福感流失的普通家庭。

那些偽中產家庭不過是這些普通家庭通過當穩了房奴進化而成,脆弱,並且擁有普通家庭所有的負面情緒。過去十數年的房價攀升,那些對房子有切實需求的人面對上萬,數萬,十幾萬的每平米房價,因為徹底被“漲”怕了,也有實在的需求,只好把全家上下多年的積蓄交了首付,被房子束縛著走上房奴的道路。如果說一、二線城市工作的薪酬確實比較起來算不錯,但城市的房價是仰望後只可以看到雨霧而不能見頂的高度,更多的人即使東拼西湊連首付也不夠,或者被貸款條件限制,落入想當房奴而不得的地步。

當了房奴就會更幸福?你買的那套房子就代表著你擁有了偽中產家庭帶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可以俯瞰還沒買房的普通家庭?只怕你不敢請假求著加班,到處找副業賺錢,不敢生病不敢消費吧?銀行的房貸時時刻刻用那條看不見的鞭子驅趕著你更努力,你的房子值多少錢你就揹負著多少貸款多少壓力。設想一下未來的幾十年都會這樣被驅趕著,不能有任何意外,最終中年或老年的時候還清了貸款,成功的躋身偽中產階層。為什麼還是偽中產?沒錯,並沒有脫掉個“偽”字,因為那是你唯一的房產,剛需住房,你的家庭財產除了這套房子,還是一無所有。

那麼三、四線城市會好一點嗎?三線四線城市的房價用當地的工作薪酬水平去衡量,也是個不可企及的高度。購房對於這些城市的人來說其殘酷和烈度絲毫不亞於大城市。至於那些五、六線城市,壓力並不比我們想象的小。自嘲生活在六線城市的朋友說的一段話十分深刻,二十年前月薪1000元的時候房價混亂但集中在1300-1600,那時看起來稍微偏遠現在卻是絕對的市區的區域還有1000的房價出現。兩年後月薪1300,房價1800,;再兩年房價2200,月薪1500,;然後受到小城市發展的限制,薪酬到2000上下用了近6年,房價升到了2800。現在房價所謂精裝房6000起步,毛坯4800,薪酬到現在離4000這個關口還有點距離。朋友的說法,買得早就能成為有錢人。可是按照這樣收入,不管什麼時候,買房的錢對於一個普通家庭都是個天文數字般的鉅款。但不可否認的就是,這種不創造財富增長的的購房行為是拉開普通家庭之間財富懸殊的關鍵,買的早,你就比別人更有錢。

如此瘋長的房價,給還沒有買房者一個恐怖的信號,更早更快的“賣身為奴”,你還有希望在更年輕的時候還清貸款,感受下稍稍輕鬆的生活,否者你就要一直生活在焦慮和失望之中。還是看看朋友的實際例子,終於在前年購買了一套房子,完全是豁出去的態度交了首付。一直看著房價節節攀升的朋友在焦慮和恐懼中拼命的賺錢,受限於自身能力只能更加的辛苦,忙的昏天黑地經常好幾個月看不到人。籌到了所有可以湊起來的錢交了首付後繼續投入工作,“自己一家三口可以不和父母擠在60平米房子裡是我的動力和希望”,朋友說“每天早上睜開眼睛這個月要還的貸款數字幾乎要讓人眼前一黑”。據我所知朋友買的那個房經過了一段樓盤爛尾,也不知道那段他怎麼熬過去的,幸運的是不久成功解決了。“房貸逼得我只能有最低的生活標準,衣服挑打折的買,能走路就不坐車,一年打車不超過3次。“健身在家裡用最簡單的器械,衣食住行除了保證正在上學的孩子,其他的都壓縮到最低”“新房的裝修還沒著落,孩子學費、補課都是開支,還要考慮不遠將來大學教育的支出”“推掉聚會,朋友的飯局,甚至由此疏遠了一些朋友,就只是為了少點支出”

今天的中國,房子除了讓我們一無所有以外,還讓我們失去了什麼?

上面這些話有沒有引起你的共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後半輩子要為自己的房子一直奮鬥下去。看數據在2017年居民消費性支出增幅下降到5.9%,這是近30年來的首次出現的最低值。為什麼民眾不消費了?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我們手裡的錢都被房地產市場這個洪水猛獸吞噬得一乾二淨,上面的例子就是一個實證。都到這個地步了,誰還去消費?!(不要說那些全國全世界買買買的群體,那是真正的中產家庭和富人階層在表現,前面沒有那個“偽”字的)央行不斷的貨幣增量投放政策一直想拉動內需,刺激消費,刺激實體經濟的振興。這些增量貨幣不斷的被高房價虹吸,在造就更多房奴和抽乾實體經濟的“金融血液”的同時,還造成了通脹的惡果。

任何一個沒有可以讓年輕人安居下來的城市,那麼它就代表著階級固化,流動停滯;同時也是沒有安全感、沒有幸福感、沒有希望的城市;高房價不但讓我們單身不敢結婚,甚至連孩子不願也不敢生。並不增長創造財富的高房價除了既得利益者的暴利,對一個城市的負作用可以直接擴大化聯想到全國。房子不止消耗掉了過去和現在,還正在消耗著我們的未來!

請關注發評論,有沒有比我朋友更勵志更……更有深度的見解?!暢所欲言吧,請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