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09 困牛山:百余红军英勇跳崖气壮山河

提到石阡县龙塘镇,人们首先的印象便是困牛山百余红军英勇跳崖的故事。困牛山战斗,是红六军团粉碎敌军“会剿”和“歼灭”企图,由败转胜,冲破围堵的石阡突围战;是保证英勇的红六军团完成长征先遣队任务的一场特别遭遇战。

在这场战斗中,红军面临着三面环山,前有成千上万堵军,后有把百姓当成挡枪牌的追兵……他们宁愿牺牲自己,也不愿开枪,毅然选择跳崖,谱写了长征中惊天动地的英雄壮举。再看今朝,红色基因浇灌着这片大地,红军长征的精神绵延不息——发展为了人民、一切为了人民的信念依旧坚定。红军舍生为百姓百余红军英勇跳崖

背后是敌军、眼前是悬崖,四面围堵,进退两难。

“红军被敌军、地方军团紧追到此,四面环山都是敌人,老百姓被敌军押在前面,为了不伤害老百姓,毅然选择集体跳崖。”困牛山村支书张国玉回忆起爷辈讲过的红军往事,语气有些哽咽。

依稀别梦忆英魂,视死如归浩气存。站在虎井沟山顶上,矗立在红六军军团长萧克将军亲笔题写的“困牛山红军壮举纪念碑”前,追忆85年前,红六军团红18师52团的百余红军战士宁死不做俘虏,在虎井沟集体跳崖,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的悲壮故事。

当年困牛山集体跳崖的170多名红军战士中的幸存者之一陈世荣,后来被当地人陈国善收养改为陈姓,定居

在困牛山村,解放后,陈世荣担任农会主任、大队书记27年,直到2001年去世。

如今83岁的窦远鹏是原困牛山村村干部,他向记者述说了这一段感人的故事。陈世荣,原名何步荣,出生于1915年,籍贯湖南郴州市汝城县,9岁父母双亡,12岁参加游击队,从家乡出发到达井冈山,在红六军团18师52团任司号员。

1934年10月7日,红六军团两个师6个团共计9700余人经甘溪战斗后的十余天,本欲从朱家坝途经板桥穿过石阡去印江,不料被敌军先抵板桥设防,红军再次陷入包围。为了拖住敌军,10月16日,保证军团主力顺利南撤,红18师师长龙云及52团团长田海清率800多名战士突破关口,改道向西走十二山去川岩坝困牛山的大路,将全部围堵之敌引向川岩坝的困牛山。

陈世荣生前向窦远鹏摆谈,红军刚上困牛山就听到枪声,发觉被埋伏。红军与敌军血战,师长龙云率200余人冲出重围,但由于头一天部队误食桐油,很多战士拉肚子,加之老百姓被敌人裹挟走在前面,不便展开战斗,团长田海清壮烈牺牲,部分红军一步步被逼到虎井沟悬崖边。

困牛山因南高北低,随处可见悬崖绝壁,像一头巨牛静静伏卧着。山上杂草丛生、树木茂盛。困牛山南、西、北三面有黑滩河环绕,只有东部的地势稍缓。南端的虎井沟,宽不足10米,长约300米,靠着困牛山的悬崖,最高有70多米。

"当时不知道谁喊,把枪甩下河去,一起跳崖,我们不能做俘虏。"窦远鹏听陈世荣生前说,"跳崖的时间在下午,他知道崖很深,但他怕伤到老百姓,没有狠狠地打,他也不愿做俘虏,宁可跳崖。"

陈世荣因个子小,又拉肚子,浑身没劲,跳下去就被一根藤缠住了,等敌人散去,第二天天快亮时,他抓着藤从虎井沟爬出来,把身上的号和马灯藏起来,沿着黑滩河往外走,走到水井坳后被土匪捉住要杀,一个路过的地主说:"他还是个娃娃,杀他搞哪样,杀了是滩血。"把他救了下来。

因受当时地方军团的迷惑宣传,老百姓因分不清楚把红军当作了敌人,不敢也没人跟红军搭话、指路。据张国玉听她爷辈回忆,当年他爷爷张朝贵只有10岁左右,因住在困牛山对面山顶上,听见枪声好奇悄悄串出家亲眼看见对面的困牛山上好多人前后跳下悬崖,死得很惨,还净是些年轻娃儿。

村里的百姓亲眼目睹了这悲壮的一幕,醒悟了过来。就晚上悄悄把悬崖下的尸体一一搬到山上进行了安葬。"到处是地方军团,白天不敢去,只能晚上偷偷的去找尸体,埋尸体。"张国玉听爷辈说。

困牛山战斗是保证英勇的红六军团完成长征先遣队任务的一场特别遭遇战,这场战斗为红六军团主力顺利突围赢得了有利时机,10月24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在印江木黄胜利会师,红六军团先遣西征探路的任务也顺利完成。

长征精神永相传产业发展看今昔

炎炎夏日,一碧万顷。困牛山红军壮举在这片土地上种下了革命的火种,现如今,脱贫攻坚如火如荼,不畏艰难险阻、一切为了人民、发展为了人民的无畏精神、奉献精神得以传承,红军长征精神依旧是时代的信仰。

忆往昔,看今朝。重走长征路,曾经满是泥土的小道已经变成宽敞的水泥路,道路两旁是一排排整齐的房屋,处处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硝烟散去几十年,困牛山下,村民过着宁静安详的日子。困牛山村是个少数民族村寨,现有人口1379人,其中贫困人口415人,村里通过养猪、种花椒和蜂糖李等特色产业带动脱贫,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去年已突破6000元。

"红军为我们的幸福生活作出了巨大牺牲,我们今天更应该发扬红军长征精神,把带领群众奔小康的担子担在肩上。"张国玉说,2014年,困牛山战斗遗址被列为铜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后,来参观的单位和个人越来越多,吃苦耐劳、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激励和鼓舞着更多人。

目前,党委、政府正在领导当地群众紧紧依托风光旖旎的黑滩河峡谷风景,4000亩林场的天然氧吧和500亩精品果蔬基地,和困牛山战斗红军集体跳崖的红色经典故事资源,发展红色乡村旅游。

在消溪村,昔日阡陌纵横的荒山,如今变成一片绿洲,更是变成群众致富的金山银山。由于茶叶产业的发展,仅靠茶叶这一产业,村民的人均收入就达6000多元。村支书游德喜笑着说,我们这儿的茶叶就没有愁卖过。

消溪村307户1214人,各家各户都有自己的茶叶地,在村民冯明强承包的茶叶基地里,一家人正在给茶叶进行修枝和施肥,去年因茶叶尝到甜头的村民冯明强,今年又承包了80亩。"去年茶叶卖了近十万元左右,还不错,今年就想多承包点过来。"冯明强笑呵呵地说。

让信仰之火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融入血脉,让红色精神激发力量。如今的龙塘镇已经实现脱贫,各村各寨的传统农业也有了根本性的转变,逐渐发展成了大规模产业,成为石阡县茶产业发展重点乡镇,全境统一种植有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石阡苔茶就达3.1万亩,年加工名优茶153吨,大宗茶824.5吨,年产值可达12358万元。(罗旭 李桃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