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李玫瑾談家庭教育-第02課: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李玫瑾談家庭教育-第02課:孩子的任何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首先第一個問題呢,是情感發展,這個情感發展,為什麼作為人早期的一種心理現象呢?這和人的一個特性有關,我們知道人是高等動物,而且是在這個大自然界當中這麼多生命當中最高級的了,也就是說人最聰明,可是就是聰明的人,有一個特點,它的生命的早期卻是最笨的。

心理學家曾經把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和一個剛出生的小猩猩放在一起,把他們放在同樣的背景下,想看一看這個動物和人的區別,結果發現呢?在一歲之內大猩猩比人要聰明,同樣的吃同樣的環境,猩猩會對人做出各種明顯的反應,比如說它很快樂,它跟你有很多的互動;一歲的孩子呢?什麼反應都沒有,剛開始就是吃啊睡啊,半歲之後,雖然有一點反應,但基本也是不能自主的,也就是說他很多都是被動的。到1歲之後,人們發現人的發展開始日新月異,而猩猩的發展,幾乎沒有什麼變化了。

就是說人在一歲之內,他的反應相當少,而且相當的無能無助,人有一個什麼特點呢?就是他在生命的早期剛出生的時候,他的本事,大家都知道一個是哭,這是人一出生就有的,第二個呢,他算有點兒的本事叫做吸吮反射,就是吃奶,這個吸吮反射,指什麼呢,就是你隨意的拿一個奶頭或者我們的手指輕輕觸及孩子的臉的任何一個部位,他會做出什麼反應呢?他會把嘴挪過來,如果你把手指頭放他側面去,這孩子就挪過不去了。

什麼意思呢?你就是人在出生的初期,他能做出反應的個區域就是面部。因此,他的這個活動區域非常小,他一不能抬頭二不能翻身,那麼這個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上,他至少有七個月到八九個月就是完全吃喝拉撒全是靠另外一個人。另外一個人意味著什麼呢?也就是說他的痛苦的解除都在這個撫養人,只要這個撫養人一出現他就能吃了,這個撫養人一出現,他就能翻身了,這個撫養人一出現,他下身就舒服了,他所有的需要的滿足和由此帶來的快樂都和這個撫養人的出現息息相關。因此日復一日,從快樂體驗到他快樂過程,以及他耳邊聽到這個撫養人聲音,那麼到半歲之後,孩子最開始出現的一個心理現象就叫認人,認人呢,我們都知道就是這小孩誰誰養的。

他到半歲左右,半歲到一歲或者七個月到十二個月之間,他就開始挑人了,只要這個人一出現這孩子就很快樂,如果這期間,比如半年之後,媽媽上班,把奶奶從老家請來說你幫我開始帶孩子吧,我上班期間你帶,那你看這孩子第一天,前半年他沒見過奶奶,第一次奶奶上手照顧的時候,這會出現什麼現象呢?大家都知道他一定會出現抗拒,這個抗拒是什麼意思呢?就是奶奶把奶嘴塞到他嘴裡他不喝,他會拿嘴給你往外拱,她困了你搖啊晃啊他不睡,他覺得這個人不對,什麼不對呢,相貌不對,聲音氣味不對,所以他就會鬧,一直到鬧的真的是筋疲力盡了,他才能睡。

那麼這種認人的現象呢?就是人最早的心理現象,我們叫情感,這個情感的出現呢?他非常非常重要。這個現象,我們有時候也叫依戀。只要學心理學的同學都知道,在發展心理學當中,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心理現象,依戀就是指孩子在早期他的這種對某人的一種認準了以後,他跟人分離緊張不安,重逢時候的高興輕鬆。他們對動物研究也證明這一點。

所以依戀是人早期最初的一個心理現象,這說明一個什麼問題呢?大家要明白這一點很簡單,就是人和人的關係,屬於人的需要的出現,而需要的滿足一定和他人有關,在滿足的過程當中建立情感,所以人和人的關係呢?第一是需要,第二就是情感。

我記得有一次,我到一些大學去做講座,在中科院自動化所,他們書記跟我講了一句話是,我們這兒吧犯罪的不多,自殺的不少。他說你講講怎麼防止自殺,後來我講到馬加爵案件時談到這個生命的意義,然後有底下遞過來一張條子,說什麼呢?說生命是我自己的,我為什麼不能決定我自己的生命?當時我看著這個條子,我當時回答的就這麼講,我說你沒有研究生命的起源,你要研究過每個個體的生命的起源,你就知道生命是不是你自己的。打一個什麼比喻,就好比你走在街上餓了,你可以走進任何一家飯店,然後你就坐下了點了一堆菜,吃完了以後一抹嘴,你就開始往外走,我說這個話就叫生命是自己的!我可以說這個嘴是他自己喂的,不是我的。換句話講,每個人他一出生,前半年的撫養包括到他三歲之前,他幾乎完全不能自主,他不能自主的情況下,他所有的東西都依賴於他人。

因此,一個人只要活下來,就意味著什麼?就意味著你進了飯店吃了人家的飯,你就欠了人家的債,你能不還錢就走嗎?所以把生命說成自己的,是不瞭解生命的發展進程。其實每個人活下來,只要我們活到今天,我們都欠,欠自己的父母,欠這個社會,這個欠是沒有辦法的。

因為人的生命早期是相當無助,無能的,而正是因為這個背景造成的人的這種情感發展,而情感發展又決定了的一個現象,就是情感是眾多心理發展的一個基礎,有了這個發展,我們才有其他的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