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漢中的歷史變革你知道多少

漢中市,陝西省地級市,簡稱“漢”,古稱南鄭、興元、梁州、天漢。位於陝西省南部,北依秦嶺,南屏巴山,中部為漢中平原。轄漢臺區、南鄭區、城固縣、留壩縣、勉縣、佛坪縣、略陽縣、寧強縣、西鄉縣、鎮巴縣、洋縣2區9縣。漢中市因漢水而得名,自古就有“天漢”之美稱。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城鎮之一,被譽為“漢人老家”。漢中是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的源頭,陝南地區最大城市,是關中-天水經濟區和成渝經濟區的重要連接樞紐,是成都到西安的必經之地,也是兩漢三國文化的主要發祥地,素有“漢家發祥地,中華聚寶盆”的美譽。那麼,你對漢中的歷史演變有多少了解,漢中的由來經歷了多少變遷。分古代、民國時期、建國後三個階段進行介紹:


漢中的歷史變革你知道多少


一、古代:
約120萬年前,在漢江沿岸的今梁山鎮龍崗寺地區就有古人類活動,龍崗寺遺址是我國發現的為數不多的超過10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遺存。新石器時代已有較為成熟的聚落形成,遺址今保留有一處保存基本完整的氏族公共墓地。龍崗寺古人類遺址公園的文化面貌接近北首嶺中期前段,屬於仰韶文化半坡類型較早的階段。
夏代,境內有褒國。《史記·夏本紀》載:“禹為姒姓,其後分封,用國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褒氏……”《國語·鄭語》及《史記·周本紀》中均記有夏末褒國國君化龍故事。褒國地望約在今漢中地區中部漢江以北、秦嶺以南一帶。
商代:此地屬褒國(漢江以北)及古蜀國(漢江以南)。殷卜辭中有“伐缶(褒)與蜀”記載。
西周先後屬梁州、雍州。境內仍有褒國,為周朝“南國領袖”,又稱周南(國務院公佈漢中為歷史文化名城,稱漢中上古時期為周南)。

漢中的歷史變革你知道多少


春秋戰國時,漢中境內為南鄭地,先後分屬於秦國、蜀國。
戰國中期,南鄭是秦蜀爭奪的要地。秦厲公26年(前451年),秦國進攻南鄭,蜀人一時手忙腳亂,人力糧草等補給供應不上,丟失了南鄭,秦左庶長修築南鄭城。蜀人在其後的10餘年時間裡,不斷集結兵力反攻,最後將南鄭艱難奪得。
公元前387年,秦國再度大舉進攻蜀國,奪取南鄭,《史記》中寫道:“伐蜀,取南鄭”,但不料,蜀國再次反攻,佔據南鄭。
商鞅變法後的秦國,成為日益強大的軍事強國。公元前316年,秦國張儀、司馬錯等率軍吞苴滅蜀,褒漢之地盡歸秦。公元前312年,秦攻楚,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為秦初三十六郡之一,郡治初設西城(今安康市漢濱區境內)。
西漢初郡治遷至西城縣(今安康市漢濱區境內)。西漢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在全國設13刺史部。漢中郡隸屬於益州刺史部。
東漢初郡治復還南鄭縣(今漢中市漢臺區境內)。東漢建武元年至6年(25—30年),郡治改遷南鄭(在今漢中市區)。東漢末,張魯割據漢中,改為漢寧郡;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徵降張魯,又改為漢中郡;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據漢中,仍設漢中郡。


三國魏景元四年(263年)魏滅蜀漢,分梁、益二州,梁州領八郡,治於南鄭。
晉太康十年(289年)改設漢國,不久即廢。
南北朝時,漢中先後屬劉宋、蕭齊、北魏、蕭梁、西魏、北周,境內設梁州、興州(今略陽縣)、洋州(今西鄉縣),並僑置秦州及70多僑縣。
隋初,境內仍置梁、興、洋州,後改為漢川郡、順政郡、洋川郡。


漢中的歷史變革你知道多少


唐代設梁州總管府,後改為都督府,下設梁、興、洋、集4州;貞觀元年(627年),廢府設道,漢中屬山南道;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山南道分為東、西兩道,漢中屬山南西道,道治設於南鄭(漢中);天寶元年(724年)設漢中郡、洋川郡、順政郡;後又改為梁州、洋州(今洋縣)、興州;興元元年(784年),唐德宗避朱砒之亂,車駕幸梁州。改梁州為興元府,道、府同治於南鄭,開中國歷史上用帝王年號命府名之先河,興元府地位同於京都長安、東都洛陽、北都太原。
五代十國時期,前蜀、後唐、後蜀先後據有漢中,仍設興元府及洋、興2州。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境內置興元府及洋、興2州,屬峽西路(即“峽路”,路治夔州今重慶奉節)。熙寧五年(1072年)設利州路(川峽四路之一)及所屬興元府,治所均設於漢中。利州路轄秦嶺以南、長江以北地區。
南宋紹興十年(1141年)分利州路為利州東、西兩路,東路治設於興元(漢中),西路治設於興州(略陽);後利州東、西路幾經分合。
元代為了加強對四川地區的控制,設興元路於漢中,為隸屬於陝西之始。


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路為府,設漢中府。
清代設陝安道於漢中,轄漢中府、興安府(今安康市)。


漢中的歷史變革你知道多少


二、民國時期
民國元年(1912年),廢陝安道。
民國二年(1913年)2月,廢府、州、廳制,州及廳改稱縣。
民國三年(1914年)1月,設立漢中道,治設於南鄭,領陝南25縣:南鄭、褒城、沔縣、城固、洋縣、西鄉、鎮巴(定遠廳改名)、佛坪、略陽、寧羌、留壩、鳳縣、安康、嵐皋、石泉、漢陰、寧陝、洵陽、紫陽、平利、鎮坪、白河、鎮安、商南、山陽。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漢中道,各縣直隸於省,境內有南鄭、城固、洋縣、沔縣、西鄉、鎮巴、寧羌、略陽、留壩、佛坪、褒城11縣。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省在漢中設第六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南鄭,轄南鄭、褒城、沔縣、略陽、鳳縣、留壩、洋縣、西鄉、佛坪、城固、鎮巴、寧強(1942年由寧羌縣改名)12縣。 [6]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後,關中及西安解放,國民黨陝西省軍政機關南逃漢中。9月,漢中分設東、西兩專員公署,東署駐城固,轄東6縣,西署駐沔縣,轄西6縣,至解放。


漢中的歷史變革你知道多少


三、建國以後
1949年12月6日,漢中解放後,設立陝甘寧邊區陝南行政區漢中分區。
1950年3月3日,陝南行政公署(簡稱“陝南行署”)由湖北鄖縣遷駐南鄭市,下轄商洛、兩鄖、安康、漢中4個分區,直轄南鄭市。漢中分區,轄南鄭縣(政府駐鋪鎮)、城固、洋縣、佛坪、鎮巴、寧強、沔縣、褒城、留壩、西鄉10縣。
1950年5月,將寶雞分區的鳳縣劃入漢中,縣城由鳳州遷雙石鋪。
1951年2月,撤銷陝南行署,設立省政府南鄭區專員公署,行政區為南鄭專區,轄南鄭市及南鄭、褒城、鳳縣等12市、縣。 [6]
1953年1月,劃出寧強縣的張家橋、唐家壩、孫家嶺、李家壩、水田坪、黎坪、元壩子、禪家巖、五郎壩、板蒼壩、小褒城、掛子山鄉,褒城縣的鋼廠、大河壩、雲河、紙房,南鄭縣的廟壩共17鄉,設立黎坪中心區,區政府駐元壩子,直屬南鄭專區。1月,又將沔縣的漆樹壩、小河廟,房家灣3鄉劃入黎坪中心區。
1953年6月,南鄭市改由省直轄;10月,南鄭專區改稱漢中專區,南鄭市更名為漢中市,歸漢中專區轄。漢中專員公署為陝西省人民政府派出機構。


1954年,四川省通江縣碑壩區劃歸陝西省南鄭縣。
1957年,四川省旺蒼縣三道鄉劃歸陝西省黎坪中心區。
1958年11月,撤銷南鄭縣,併入漢中市;撤銷佛坪縣,轄區北部(秦嶺主脊以北)劃入盩厔縣;中、南部併入洋縣;東部併入石泉縣;撤銷黎坪中心區,轄區分別併入寧強、沔縣;撤銷褒城縣,轄區併入沔縣和漢中市;撤銷留壩縣,轄區北部併入鳳縣,柴關嶺以南的江口、留壩兩公社劃歸漢中市。此時漢中專區轄漢中市及城固、洋縣、西鄉、鎮巴、寧強、鳳縣、沔縣、略陽縣。


漢中的歷史變革你知道多少


1960年12月,鳳縣劃入寶雞專區。
1961年8月,恢復南鄭縣(駐地遷於周家坪)、留壩縣、佛坪縣。佛坪縣原秦嶺以北地仍歸盩厔縣。
1964年5月,漢中市撤銷改設縣。9月,沔縣改名為勉縣。
1968年9月2日,成立漢中專區革命委員會,為一級行政權力機構。
1969年1月,漢中專區改為漢中地區,行政領導機構改稱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
1978年6月,漢中地區革命委員會改為漢中地區行政公署(簡稱“漢中行署”),為陝西人民政府派出機構,所轄縣未變。
1980年7月,漢中縣撤銷恢復為市(縣級)。
1995年,漢中地區轄漢中市及南鄭、城固、洋縣、佛坪、西鄉、鎮巴、勉縣、寧強、略陽、留壩。
1996年2月21日,國務院通知,撤銷漢中地區以及縣級漢中市,改設為地級漢中市,6月6日,正式對外辦公,7月18日,慶祝召開地區級漢中市成立大會。原縣級漢中市改為漢臺區(縣級)。
2017年8月28日,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陝西省調整漢中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國函[2017]108號),陝西省人民政府下發《陝西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漢中市調整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陝政函[2017]170號]),同意撤銷南鄭縣,設立漢中市南鄭區。南鄭設區後,以原南鄭縣的行政區域為南鄭區的行政區域,南鄭區人民政府駐漢山街道西大街24號。

漢中的歷史變革你知道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