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文科理科都有顶级人才,“钱”氏家族到底有多牛

钱钟书(1910年10月20日-1998年12月19日)原名仰先,字哲良,后改名钟书,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祖籍江苏无锡崇安新街巷。中国现代作家、文学研究家。代表作为《围城》、《管锥编》和《谈艺录》。

钱钟书家族这一支为无锡钱氏堠山分支,先祖为五代时的吴越王钱镠。钱基博(字子泉)、钱钟书(字哲良、默存)父子为吴越国开国之君钱镠的第三十二、三十三世孙;无锡钱氏宗祠位于惠山。

文科理科都有顶级人才,“钱”氏家族到底有多牛

钱基博、钱钟书父子二人

钱钟书的曾祖父钱维桢,是清朝的廪贡生,曾创办江阴全县义塾,钱维桢兄弟三人,钱钟书的曾祖父排行第三,大哥钱福炜是清朝的举人,选授苏州府长洲县学教谕;二哥钱熙元是廪贡生,江南乡试副举人,设私塾授课40多年。钱氏三人皆是江南才学之士。

钱钟书祖父钱福炯生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20岁中秀才。博学多才,善诗书,著有《传叟文录》,文章精髓对幼年钱钟书影响颇深,钱福炯文章诸多典籍均有记载,曾为无锡当地重要地方志,《锡金续识小录》 六卷做序。

持家有方,使钱家富甲乡里,1923年筹建钱家老宅(钱钟书故居)钱绳武堂,传于子女,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系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至今大部分尚保存基本完好,是无锡不多的书香宅第。钱福烔共生有子女十一人,活到成年的止有长子钱基成(字子兰)、孪生的钱基博(字子泉)和钱基厚(字孙卿,以字行)兄弟三人。

钱钟书父亲钱基博,字子泉,别号潜庐,古文学家、教育家。早年参加革命。光绪十三年生(1887年)。1892年,钱基博由长兄子兰授课。1903年撰《中国舆地大势论》,发表于《新民丛报》。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钱基博受当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影响,开办血糖,自任讲师。

辛亥革命兴起,无锡光复。钱基博任锡金军政分府秘书,并撰《光复志》。后应苏浙联军总参谋、邑人顾忠琛之聘,去安徽任援淮部队总司令部少校参谋。援淮部队改编为第16师,钱基博晋中校衔,任副官参谋,调江苏都督府,随部队驻镇江。1913年(民国2年)任无锡县立第一小学文史地教员。1918年(民国7年)6月任无锡县图书馆馆长。

1923年应聘赴清华大学任教授,1924年因病回南方,后在圣约翰大学任教。1925年(民国14年),钱基博在上海圣约翰大学任教时发生五卅惨案,钱基博因抗议美国籍校长的污蔑中国的行为,成为首批自动离校的教师,同年创办光华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

1937年(民国26年),钱基博在浙江大学中文系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随校迁江西泰和,与浙大同仁创办《国命旬刊》,并亲自撰写《发刊辞》,宣传抗战;1938年(民国27年),钱基博到湖南安化县蓝田镇,任国立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1944年长沙失守,日寇长入腹地,兵临城下,师范学院奉命西迁溆浦,而先生自请留守,欲以身殉。[当时驻守湘西的王耀武将军闻讯,驰书先生,劝其后撤,而先生不为所动,自谓“非寇退危解,不赴院召,亦使人知学府中人尚有人站得起也”。被手下人以强硬手段劝离。

1946年,到华中大学(后并入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范大学)任职。[建国后,他将5万余册藏书全部赠给华中大学(后改为华中师范学院)。1952年,他又把历年收藏的甲骨、铜玉、陶瓷、历代货币、书画等文物200余件,捐赠给华中师范学院历史博物馆。此外,尚有碑帖字画1000余件、方志1000余种,悉数赠予苏南文物管理委员会和江苏泰伯文献馆。

1957年11月30日,钱基博因患胃癌去世,终年70岁。

钱基博一生对发妻不离不弃,育有三子一女,长子即为钱钟书,次子钱钟纬,三子钱钟英,女儿钱钟霞,因长兄钱基成(钱钟书大伯)膝下无子,钱基博将钱钟书过继,直至钱基成病故,钱钟书才回到自己父母身边

钱钟书兄姊情况

钱钟纬(1912一不详),无锡申新三厂职员养成所毕业,南通纺织学院肄业,后毕业于英国波尔敦工业学院。回国后,历任无锡庆丰纺织厂总工程师,申新第四纺织厂设计组工程师兼汉口厂副厂长,武汉国棉四厂总工程师等职,曾是武汉市政协委员。

钱钟英(1913一不详),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外文系。曾任中央银行保管科科长,交通银行缅甸仰光分行秘书兼文牍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工作,主要负责有关金融重要文件中英文编译工作,享有较高的声誉。其子钱伩汝原系南京大学英语系教授,后受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任中审,曾给作者写过信,主动认祖归宗。

钱钟霞(1917一不详),早年就读于无锡国学专馆,后长期随侍父亲华中师范学院任教。其丈夫石声淮为华中师范学院文学系教授。

钱钟书堂兄姊情况

钱钟韩(1911年6月2日-2002年2月8日),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一月,赴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读研究生。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1-6月,在瑞典ASEA电气公司实习。同年回国后钱钟韩历任浙江大学、昆明西南联大、中央大学教授。 1949-1952年,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1956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62年,成立热工自动化研究室,开始培养研究生。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学部学部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1981-1983年,南京工学院院长,兼自动化研究所所长。1984-1988年,南京工学院名誉院长,兼自动控制学科博士生导师。1988年起任东南大学名誉校长。

钱钟韩长期从事热物理学和热工仪表自动化的教学和研究,创办了国内最早的热工仪表自动化专业,培养出新中国首批电厂运行自动化专家,并取得一系列重要科技成果。钱钟韩长期致力于教育改革,20世纪50年来为中国培养出众多具有开拓性的优秀人才。

钱钟汉(1911-1982)上海光华大学毕业,任教光华附中,无锡中等学校。抗战期间在重庆任职茂新、福新、申新总公司,任复苏月刊编辑。抗战胜利后人无锡振华面粉厂经理。1947年2月当选为无锡县参议员。1949年2月到苏北迎接解放。建国后任 无锡申新第三棉纺厂副厂长,并从事工商联的筹建工作,历任无锡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无锡市委主任。1980年当选市政协副主席。

钱钟仪 (1920 ~ 1942) , 1935 年考入同济大学德文补习科,在校爱读鲁迅著作,积极参加救亡运动, 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他随学校迁往金华,积极参加宣传队,下乡从事抗日救亡工作。1938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中共丽水西区区委书记、丽水县委青年委员、宣传委员等职。他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宣传群众,为农村党的建设和开展抗日斗争作了大量工作。 1942 年 3 月,在瑞安地区被国民党顽固派逮捕入狱。面对严刑拷打,拉拢利诱,他始终保持着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反复宣传党的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7 月,被杀害于瑞安横山乡龙星村,时年 22 岁。

钱钟泰(1935- ),1960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加理宁工学院电机系。历任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技术员、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副院长。1979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钱钟毅,博士、中国著名桥梁专家,曾英美留学,学习先进文化技术和救国方略,后曾任同济大学教授,有多篇桥梁工程著作。

钱钟鲁,高级工程师,教授,车辆发动机专家

钱钟元,钱钟书堂妹,中国仪器公司任职

钱中华,钱钟书堂妹,复旦大学光学教授

钱钟彭,电力工程技术专家,陕西省政协委员

钱钟书与杨绛育有一女

钱媛(1937年5月-1997年3月4日)钱瑗生于英国牛津,195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俄语系,并留校任教。1966年从事英语教学,1978年公派至英国兰开斯托大学进修英语及语言学,1980年回国。1986年晋升教授。1993年被聘为外语系英语语言文学博士生导师。1997年3月4日病逝,终年59岁。

家族字辈派语

钱钟书一支近世字辈为福、基、锺、汝、昌,其释义为祖宗虽远,祭祀宜诚。子孙虽愚,诗书须读。娶媳求淑女,勿计妆奁。嫁女择佳婿,勿慕富贵。家富提携宗族,置义塾与公田,岁饥赈济亲朋,筹仁浆与义粟。勤俭为本,自必丰亨(古同烹),忠厚传家,乃能长久。

钱钟书、钱学森、钱三强到底是什么关系

钱氏即吴越钱氏,始祖是五代吴越国的开国皇帝钱镠。 钱氏家族人才辈出,钱其琛、钱正英、钱学森、钱伟长、钱玄同、钱三 强、钱基博、钱钟书、钱复、钱穆、钱逊······包括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都是钱王后裔。三十多世,仅遍布海内外的科学院院士就有100多人。有评论称钱氏家族千年兴盛,近代俊彦接踵的原因出自家族重视传统教育的家庭教育模式,而《钱氏家训》所起的作用尤为重要

钱钟书为无锡分支,钱学森为临安分支,而钱三强则属吴兴分支,三者同出钱氏一源头,甚至中国文学泰斗

钱穆曾说,按辈分自己要喊钱基博(钱钟书父亲)叔父,而钱钟书曾言,自己的父亲让钱钟书也喊钱穆为叔父。绕来绕去,还真的都是亲戚!

这一大家子,真是接地气!

历史上的钱氏风流

钱氏一门,自吴越钱镠始,积微渐著,发煌至显,创造了钱姓发展史上最为耀眼的时期。纳土归宋后,吴越钱氏在江浙一带繁衍迁播,其后裔子孙湛然向学,耕读自娱,选择了一条易武尚文的经世之路。

如吴越钱氏后裔中率性直言、文才出众的钱昆、钱易兄弟,受戒佛门、嗜学不辍的钱俨,博学能文、著书自娱的钱惟演等人,无不以诗文称名,文才称显。明清时期出身贫寒、嗜藏成癖的钱谷,东林名士、文坛大家的钱谦益,嗜书近痴、读书敏求的钱曾,三元及第、有清一人的钱柒,博洽经史、一代通儒的钱大昕等人,或为藏书大家,或为文史俊彦,无不引领风骚,极一时之盛。总之,经过数百年的积累,吴越钱氏终于开创了一代诗文经世,德学传继的经典家风,成为江南矜尚文化、代有达人的簪缨望族,足可与吴越钱氏三代五王,累世勋业交相辉映,造就了钱姓发展史上又一大文化盛景。

是以明望族之演替,道各家传承之根本,在于文化,钱氏之所以能够辉煌数千年,打破了传统家族兴衰的定律,家族文化的传统是根本,值得后世借鉴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