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今年除夕恰逢立春,农谚“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啥意思?立春天晴才好吗?

棒奔霸


整体来说,农谚“立春百日晴,百事好收成”还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不过同样也具有一定的地域局限性。

农谚是人们长期观察天气和农业生产总结出来的,对于粮食收成有很好的参考价值,这也是农谚存在的价值,但也不应该过度迷信。

今年立春就在今天上午11:14打春,处在数九天的“五九尾”,老辈人不喜欢立春处在五九尾上,因为这会使春天的气候变幻无常,而且今年立春和除夕在同一天,明年全年没有立春节气,老辈人认为“无春年,倒春寒”。觉得这样不吉利。

其实在我看来,立春和除夕在同一天,属于“岁交尾”,虽然很少见,但马上就要过年了,分明属于双喜临门,我们大可不必忌讳太多。

再来说“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以前的人们认为立春这天天气晴朗,那么来年春天的雨水必然会下得刚刚好,不会太多也不至于太少,所以庄稼的收成就会很好。事实上,这句话说的有一定道理,这句话反应的是一个正常的天气轮转,没有出现极端天气变化,因此庄稼会很舒服的生长,这是人们长期观察的结果,值得借鉴。

并且有很多俗语都反映了立春当天天气晴朗,更有利于庄稼生长,更有利于天气轮转。

倘若出现异常天气,比如“雨打立春头,农夫百日忧”,根据人们的经验,立春这天阴雨天气,来年春天会异常,不利于庄稼生长和天气轮转。

但是真的立春这天天气晴朗才好吗?也不一定,就比如猪年全年无立春,被称为寡妇年,老辈人说“寡妇年,倒春寒”预示着来年春天会发生极端天气,但根据“厄尔尼诺现象”来到大陆的概率老看,来年春天倒春寒的可能性又不是那么大,也就是说天气还是具有不可准确预测性。

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立春天气晴朗,来年收成好,可能复合北方的气候,却不一定符合南方的气候,所以立春天晴是不是才好,也不具备准确预测性,最终还是要看具体气候动态。


李阿冰


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这是人的愿望,也可以真能这样。

立春逢大年除夕,实属难得,最快也要19年才遇一次,迟的要57年,人生难百岁,我甲子回头了,有幸逢上三次,加这次才四次,下一次应在2038年,但一查,2038年立春是大年初一不是除夕了,所以,在我有生之年是难逢岁末交春了。我这里俗话说:冬干年干,冬湿年湿。也即是冬至天晴,年晚天晴,冬至下雨,年晚下雨,几十年经验证,蛮准的,冬至那天晴暖多云,今天年晚除夕,也是晴暖多云。且今日午时交春,春晴暖是必然的了,正应了立春天气晴。有善始,多能善终,立春是一年之始,立春晴暖,也只善始好开头,有好开头之善始,给人好兆头,好心情,热情干劲会大增,积极性高涨,对谋为处事是大有利的,因而大多可以做到百事好收成的。祝祖国日益昌盛发达,人民日益富裕安好!家家幸福,人人安康,生活美好!

立春是真正的一年开始,冬去春来,人们都有愿望期望,并会依据立春日天气情况来预测一年好坏。依往时经验,立春日晴暖总是好事,预示一年有好开头,一年会有好收成的好年景。而立春又逢岁末除夕,就更是难得了。但美中不足是,依择吉术的说法,今天是壬申日,即交春后日逢破日。按干支纪时法则,一交立春后,戊戌年乙丑月就算完结了,立即交到己亥年丙寅月管辖,日壬申不变,这样就形成壬申冲克丙寅了,依十二建除说法,就是破日不吉,所以民间有忌讳,说贴联也受影响,但我认为不必相信这一套,还是欢欢喜喜过大年,迎新春吧!2019,必是好年!祝大家喜庆过年,万事如意!





树德汉硕


今年除夕恰逢立春,农谚“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啥意思?立春天晴才好吗?

一转眼,农历2018年就要成为过去时了,在这一年的最后一天,相比于往年更加的特殊。因为农历2018年的大年除夕,还是2019年的立春。今年立春恰逢立春节气,真可谓是喜上加喜,双喜临门啊。关于2019年的立春,很多人早有关注了,因为其是在年前立春了,而在民间也把这样的年份称为“寡妇年”。立春节气到了,农谚“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啥意思?立春天晴才好吗?

这句农谚的字面意思是很好理解的,其意思是说在立春这一天如果天气晴朗,那代表着这一年将会风调雨顺,庄稼将会有好收成。反之,如果在立春当天是下雨了,那后期的天气会雨水比较多,将一直持续到清明前后,这对农作物的生长是不利的。

在农村里类似的农谚还有很多,像“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费力”,说的是立春节气当天是大晴天,那以后的天气风雨相宜,适合耕田。另外还有“雨琳春牛头,七七四十九天愁”,由此可见,农民普遍是希望立春当天是晴天,这样雨水才均匀,农民才更容易丰收。

有不少人常常认为立春到了,春天也就到了。其实这个是不准确的,立春只是说春天就要到了。老话常说“春打六九头”,立春过后还有好几个“九”呢,过完了九九才是冬天正式结束了。

在过去没有天气预报的时代,农谚就是农民种地的“法宝”。不过也有人说,现在气候发生了变化,这些农谚已经过时了,你认为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