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01 為什麼說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為什麼說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此亂命也,粵不奉詔”兩廣總督李鴻章故作糊塗、指鹿為馬道;湖廣總督張之洞,直接選擇無視朝庭上諭,斥言“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

其他各督撫,如兩江總督劉坤一、閩浙總督許應騤、山東巡撫袁世凱、浙江巡撫劉樹棠、安徽巡撫王之春和廣東巡撫德壽,均結聯相協與洋人達成互不攻擊的協議,史稱”東南互保”。

協議的前提,是各行省均不出兵北上勤王,任由英美等八國聯軍進擊京畿、剿匪篡朝。

封疆大吏忤逆悖反的情況,對於二千年以來,慣常了皇權獨栽制的中國封建社會來說,真的是個大大的意外。

大清這是怎麼了?北上勤王的上諭,為啥會被東南各省的督撫群起而違之呢?何況,號稱“大清的裱糊匠”的李鴻章競領銜抗旨,這又是為何?

實際上,做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榮祿更是語出驚人,他對李鴻章曾意味深長地說,”對於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

身為郵政大臣的盛宣懷,更似陽奉陰違、牽線搭橋,極力把東南各督撫捏弄在一起,去搞那偏安一隅的”東南互保”。

為什麼說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下面分折一下,”東南互保”這個標誌性事件,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東南互保”是由義和團之亂首先引起的。義和團由一些拳匪和鄉民組成,他們專殺洋人、衝擊教堂。之所以這樣,原因很多。

有洋人囂張欺壓良民引起的,有傳教時文化衝突引起的,也有愚昧無知所引起的,更有壞人挑撥造謠所引起的。

原來這個散亂的團隊,是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還與歷史悠久的“白蓮教”有點兒關係。但隨著各列強不斷掀起瓜分中國的熱潮,”滿漢之辯”慢慢地讓位於”華夷之爭”。

於是,義和團又打出了“扶清滅洋”的旗號。結果被滿清統治者結結實實利用了一把。

“義和團”攻打租界、殺戮洋人的行為,顯然讓各列強瓜分中國的步伐,受到了一定的干擾。加之老妖婆、西太后的放縱匪患、宣戰列強之舉,讓貪婪的英美等列強,不禁怒火中燒,劍指清廷。

這裡先要介紹下背景,為何猶若沉痾難治的大清末朝,會不可理喻的,向11國列強同時宣戰?大清連一個列強都打不過,同時向多國宣戰,豈不是自掘墳墓?

原來,列強們一直要求老妖婆慈禧,歸政於代表著變法維新的光緒皇帝。這樣,就直接觸犯了西太后投降賣國的底線。

為什麼說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歷經三朝風雨滄桑、精明如斯的老妖婆,卻是個正兒八經的政治家。完全不是光緒帝、李鴻章、張之洞、康有為、袁世凱這類帝臣文人可以相比。

她陰狠毒辣、政術嫻熟、胸含韜略、縱橫捭闔。一眼就看穿了列強的圖謀所欲。要我死,你列強也爽不了。

招拳匪進京,利用匪力,四處殺人放火,自己則帶著人質光緒遁逃西安,暫避兵鋒。要不是晚清這輛叮噹響的破車,把她帶進溝裡,換作中興盛世,老妖婆未免不是另一個武則天。

所以,公道地說,政冶家也是人,也要循世依勢而為,也須順著潮起潮落。沒有誰天生願意滿大街,找別人去割地賠款。但讓泱泱大國,如墜煉獄,而不能攀援而出,老妖婆自罪當首位。

話說八國聯軍氣勢洶洶、攜槍帶炮,準備讓慈禧嚐嚐工業化量產武器的厲害。轉念一想,惡虎也難架群狼呀,各地清兵如若勤王合圍,估計並不好玩。

再說長江流域、東南沿海,又是各列強的利益淵藪,其中英國的利益還特別的大。列強們不會僅為大清的歸政之事,棄自己在東南富庶之地的利益而不保。

正在一籌莫展之時,榮祿私語李鴻章之“對北京的諭旨,不必繼續予以重視。”引起了列強們的注意,遂在買辦盛宣懷的聯絡下,策動李鴻章、張之洞等洋務派督撫,放棄北上勤王,協議東南各行省和列強行互不侵犯的之策。

為什麼說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真乃咄咄怪事,京城受到列強們的攻擊,拱衛戍境之各地方政府竟自行其是、放棄勤王。此一迷;

勉力柱國、殫精竭慮,為大清到處堵漏補缺,卻唯恐不及的李鴻章竟離奇率先發難,秉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不徹底的洋務派張之洞,這次倒徹底倒向洋人,與滿清皇朝決裂,次第抗旨,發“臣坐擁東南、死不奉詔”等滅族藐上之語。

此二迷

各督撫雖經洋務洗禮、卻也是久經清廷調教之封疆大吏,為何短時間內,冒撤職滅族之險齊心協力、與列強協議互保,商定《東南保護約款》《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其中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易以放棄勤王京師之利。此三迷

難道各大吏不知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道理?為何慈禧回京後,沒有對各督撫進行追責,反而大加賞賜。如果是朝庭失去了對各地的控制力,那事後各督撫調動遷職,還是很正常呀,叫誰誰聽話,此四迷

種種跡象令人疑竇叢生。

為什麼說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不錯,自道光帝起,積弱積貧的大清王國,自朝庭借重團練剿匪開始,滿漢漸次易勢,漢督撫地位上升。

直到晚清,漢督撫更是挾團練自重,借厘金自肥。可也沒聽說過,那個督撫敢挾洋自重、舉旗另立呀?

慈禧西遁之後,李鴻章還不是乖乖地到京,轉著圈與洋人們談判、簽訂各種條約、處理各種善後事宜,以迎太后歸京重冶。

所以,這分明是局大棋。一盤由慈禧太后所設的大大的局。

老妖婆,把各方勢力瞧個明明白白、洞若觀火之後,設個局,把中外各方都裝進去,巧妙平衡了利益,再保住她那個垂簾聽政、統治全國的大局

首先,東南一隅屬富庶之鄉,不誇張的說,競東南之力,雖有列強奪利,然而,隨著工業化漸起,生產力的提高,不僅可補西北之虧,還可盡敷全國之用,東南對於列強,屬於要保之地;對於大清朝庭,更屬必保之域。

失去了東南,對於列強就是少塊大收益,而對於清廷,分明是滅頂之災,直接玩完。

換句話說,此刻的東南的安定,遠比京城安全要重要的多。所以,老妖婆情願倉惶西遁,暫避兵鋒,也不願東南數省,這座產柴的青山稍有閃失。

為什麼說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而且,還要教訓下列強們,叫他們嚐嚐逼她卸權的後果。慈禧不惜突破官匪天敵之深塹,為義和團正名,利用這個棋子去騷擾列強,並順勢向11國宣戰。

企圖以此對內攏歸民心、對外宣示攝政決心。告訴列強們,要在大清國撈利益,沒有我幫著賣國,你們決沒有那麼順風順水。

奈何洋人們,已經喜歡上維新變革的光緒帝,不信邪,一意孤行、步步緊逼京畿重地。

精明如猴的西太后自然知道,宣戰11個列強的後果,馬上打起包袱,倉皇出避。

路上逃命之時,恰巧偶遇幾支軍隊。在軍隊護駕下,逃難變得象一場西巡之旅。到了終點西安,受到了當地官員士紳盛情迎送。

試問東南半壁的督撫都倒戈了,這偶遇的軍隊、及所至駐樺之處,卻還支支耿耿忠心的護駕,地地歡天喜地的迎送,慈禧的運氣真是逆天了。這還不蹊蹺麼?

唯一的正確解釋,就是慈禧政府,依然對各省、各軍有較大的控制力。東南督撫抗旨不遵,協議互保,不過是個明為抗旨、實為遵命設局的假象,只是不太方便告訴列強而已

為什麼說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遍覽“東南互保“的協議,除解除了列強對東南各行省受當地清軍攻擊的後顧之憂,及清廷假手列強鎮壓義和團匪之外,它還具有約束、限制外國兵輪、軍隊等,肆意侵擾東南各行省的作用。

在北方陷入危機的情況下,東南一隅完美地避免了義和團與八國聯軍的戰亂之波及,保住了大清國力、經濟源泉的發展。

清廷於光緒26年7月26日,以光緒帝的名義下了個”罪己詔”,”各直省督撫,更宜整頓邊防,力固疆圉。前據劉坤一、張之洞等奏,沿海沿江各口商務照常,如約保護。今仍應照議施行,以昭大信。”

慈禧的這個舉動,既在萬急之中,給了上凳還想上桌的列強們,一串響亮的耳光;又給維新改良派的光緒帝等人,一個隱晦的懲戒;還順勢借了洋人之手,滅了實在不好意思消滅的義和團;

最重要的是,保住了慈禧繼續統治中國的物質基礎,同時,向國內外宣告,大清治國,捨我其誰!

不得不說,老妖婆有著幹練的政冶手腕,優秀的洞察、決策能力,和遊刃有餘的捭闔手段,可惜生不逢時,若降於盛世,又是個武曌大帝第二,也說不定。

為什麼說晚清的東南互保是一個標誌性事件?

本文所有圖片均來自互聯網,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穿越歷史的迷霧,檢視歷史的足跡,仰望歷史的輝煌,感懷歷史的滄桑。“劍雄品評文史經濟”與您同學同行,同喜同嘆。您的關注,是我奮筆疾書的動力,您的閱讀,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