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水滸傳》中曾經親如兄弟的宋江與武松為何最終走向末路?

陶金武


武松和宋江的第一次交往,也是直接的交往,其實時間並不長,也就是在柴進莊上那一段時間。在那之後,兩個人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武松也走上了自己一生中最為高光和精彩的一段時間。

武松和宋江在柴進莊上分別之後,先是在回老家的路上路過陽穀縣,在景陽崗上打死了老虎,然後就被知縣招入官府,當了都頭,接著發生了和潘金蓮的愛恨情仇,最後怒殺潘金蓮,鬥殺西門慶,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又殺了張都監全家,從此就徹底告別了普通人的生活方式,只能浪跡江湖,落草為寇了。

從武松的表現和心境來看,在張都監府上被陷害之前,他對人應該還是抱有希望的,還是願意相信別人的,也願意接受被人的好意,不惡意揣測別人。但從他大鬧飛雲浦之後,又返回張都監府上,殺了張都監全家之後,他基本上就不怎麼容易相信別人了,對重新進入體制內基本上不抱什麼希望了。這也是他和宋江在孔家莊重逢的時候,拒絕宋江的建議,寧可上二龍山落草的原因。

宋江拒絕了晁蓋等人的好意,堅決不肯留在梁山落草,而是去了花榮的清風寨,就是因為這畢竟還是冠軍,他還是對立功自贖抱有幻想。沒想到他在這裡又一次遭到陷害,一直到在江州要被處斬的時候被梁山眾人劫法場帶上梁山,這才安心在梁山落草。在此之前,他對國家體制還是抱有很多幻想的,還是希望能夠等到天下大赦,他重新恢復正常生活。

等到武松和魯智深、楊志等人上梁山的時候,宋江在梁山的地位已經很高,這時候武松如果再去和宋江套近乎,那就有些巴結領導的意思了。對生性高傲的武松來說,這是他萬萬不肯做的事,所以他寧可和宋江的關係疏遠一些,也不願意擠到宋江跟前,成為李逵那樣的寵臣。反正樑山只要還打仗,他武松就總有用武之地,用不著這麼著急去巴結別人。

再一個原因就是,武松上梁山入夥的時候,宋江周圍已經有了更加親近的李逵、王英、花榮、吳用等人了,這是一個宋江身邊紅人的小圈子,武松如果要恢復到之前和宋江的關係,就要擠到這個小圈子裡去。但以武松高傲的性格來說,他未必看得上這些人,也不願意做小伏低,硬要擠進這個圈子裡去。更何況,他後來自己也有了一夥兄弟,也有張青夫婦這種鐵桿的支持者,自己就是一個小山頭。

再就是武松是反對招安的,這是導致他和宋江關係冷淡的關鍵原因。

雖然武松在大鬧孔家莊的時候就說過如果將來等招安的話,但這個話只是推托之詞,並不是武松的真心話。因為當時武松面臨的情況是宋江要帶他去清風寨投效,而他一心要去二龍山落草。所以他這麼說的意思其實是你走你的陽關道,我走我的獨木橋的意思,而不是表明武松有意要招安。因為對武松來說,招安只是個可能而已,實現的概率很小。

而且,武松上梁山的時候,不是他一個人去的,而是和魯智深、楊志一起,帶著自己的人馬加入到梁山去的。所以,他和當初一個人單槍匹馬到梁山落草的林沖是不同的,他不是勢窮來投,而是主動和梁山合併,是帶資入股。這樣,他反對宋江招安的主張,在松江看來就不是李逵反對那麼簡單了,會被視為是他的態度代表了二龍山眾人的態度。

因此,武松在上梁山之後和宋江的關係始終是敬而遠之,若即若離,表面上他對宋江始終是尊重和服從的,但實際上他對宋江一心招安的路線不以為然,而且是少有的幾個敢於公開表達出來的頭領之一。而在宋江需要他賣命的時候,他也從來沒有含糊過,該盡的本分和責任,他始終都是承擔著的。哪怕是招安之後徵方臘,早已經違背了他的初心,但出於兄弟義氣,他也始終如一的賣命。


蕭武


武松是最早提出招安的人,後來成了最堅決的反對者,從轟轟烈烈的英雄路到之後的妥協再發展成正式出家,武松的心境變化很大。武松的故事謝幕在出家之後。不得不說,在武松眼裡,魯智深更符合他的口味,在遇到魯智深之前,宋江應該算是他最佩服的人。

(《水滸傳》中的武松)

“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

說起來也覺得奇怪,在忠義堂上最反對招安的武松確實率先提出招安的人。那是在武松大鬧了孔家莊之後,再次遇到宋江。二人在選擇之後的出路時選擇了不同的路線。武松要去投奔二龍山去找魯智深,宋江則去清風鎮找花榮。宋江希望武松隨他去,但武松說:“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這種口氣著實不像是能從武松嘴裡說出來。當然可能是是武松搪塞宋江,再有就是武松的的確確就想招安。


(《水滸傳》宋江和劉唐)

宋江和魯智深

宋江給人溫暖總能在最需要的時候給最需要的東西(基本上就是給錢或者賣情),武松那脾氣的人需要哄著點,柴進不慣著但是恭維別人恰恰是宋江最擅長的。此時本來名聲大噪的宋江更給武松一個“聞名不如見面”的印象。殺嫂後的一段故事,武松雖然背了很多人命,但是還未接觸很多綠林好漢,對皇帝怕是還是沒死心,直到上了二龍山。


魯智深對事物看待的非常透徹,這絕對影響了武松,而且佔山為王的日子讓武松嚐到了舒適的感覺,從此就打消了招安的念頭。待到樂和唱“招安歌”時,武松才有那種表現,內心已經和宋江生了裂隙。

(《水滸傳》中的魯智深)

南征北戰

武松雖然殺人不眨眼,但是不停的征伐也讓他逐漸感到厭倦,對於半隻腳踏入佛門的人來說,他的殺戮就像是軀殼在行動,而非他的本心。朝廷對他們的態度依然曖昧,昔日的兄弟死的死、殘的殘,他只能硬著頭皮繼續幹下去,拿到個說法就算給自己交代,給宋江交代,給死去的弟兄們交代。最後武松不想圖“封妻廕子”了,只想皈依佛門。此時同宋江的緣分也就走到了盡頭。


泊圖泊途


關於《水滸傳》中好兄弟宋江和武松最後為何走向末路這個問題小迪本人認為不難理解,相信看過水滸的小夥伴們應該都可以看出端倪,我說下我的理解吧!

宋江和武松第一次見面應該是在柴進府中便主動接近後結為至交,因為那時的武松知道宋江還是山東呼保義,是及時雨,是什麼樣的人,但宋江自己心裡清楚自己是偽君子,小人,這些武松慢慢自然也清楚了。

武松雖然是一個頭腦相對簡單的熱血青年但很有主見,認準的事九頭牛也拉不回來。這一切,在剛開始就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武松的這種自信和有主見,曾經一度讓宋江的心感到拔涼拔涼的。

《水滸》第三十一回裡,宋江此時還沒上梁山,武松正準備去二龍山,投清風寨花榮。臨別前宋江給武松說了一段話:“兄弟,你只顧自己前程萬里,早早的到了彼處。入夥之後,少戒酒性。如得朝廷招安,你便可攛掇魯智深投降了,日後但是去邊上一槍一刀博得個封妻廕子,久後青史上留得一個好名,也不枉了為人一世。我自百無一能,雖有忠心,不能得進步。兄弟,你如此英雄,決定做得大事業,可以記心。聽愚兄之言,圖個日後相見。”此處可見,宋江的“招安”思想在未上梁山之前就已經形成了,而最早知道這個思想的梁山好漢僅武松一人。武松採取了靈活的回應對策,在既不傷害兄弟情感的前提下,又委婉地表達了自己反對招安的政治主張,他回答宋江說:“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呵呵。。。受了招安再來尋找,明顯是假話,說明武松在此時已經表現出不願意跟隨宋江的思想了。雖然武松之前有過招安的想法。

若是宋江先上了梁山武松肯定會追隨於他,便不會上二龍山,但結果是武松先上了二龍山,環境改變了他,二龍山上有魯智深和楊志!魯智深的豪爽跟武松的剛硬是惺惺相惜。不同於宋江和武松的結拜,是長幼有序,或說宋江是主導,武松是被主導。也就是說,對武松來言,魯智深可親,宋江可敬。反觀宋江,他上了梁山後,明明知道武松在二龍山,卻為何不派人來叫武松?這必然會對武松產生影響,為何不派人找我

當魯智深、武松、楊志上了梁山後,其實就在梁山上,出現了一個二龍山體系。而梁山,大大小小的派系有很多。宋江是其中最大的派系,其心腹核心只有兩個半,一個是花榮,一個是李逵,半個是吳用(吳用也自成派系,他跟宋江的是合作)。

不說別人,只說李逵!他的所作所為,豈能得到武松的認可?可相反,李逵卻風生水起。這自然就使得武松對宋江的朋友圈,產生了排斥。故而,翻遍《水滸傳》也找不到李逵跟武松,說過啥話,有過合作。

雖在菊花會時,武松反對宋江,李逵力挺武松,可武松根本不回應。這其實便已說明問題了。因為許多見不得人的勾當,比如賺朱仝上山,便是吳用出謀,宋江決斷,李逵執行,這是梁山公開的秘密。所以武松已經對宋江行事不滿。

所以,二龍山派系,本質上屬於“豪傑”派系,宋江派系本質上屬於“小人”派系。這兩個朋友圈,天然排斥。武松雖有橫跨兩個朋友圈的資本,卻站在了二龍山派系。自然這就說明了,武松完成了在二龍山上,對宋江從再審視,發展到了在梁山上的排斥。

宋江經過江州事件後,他已經選擇了“做大梁山資本為籌謀,進行招安”這個策略,不再是原來的宋江。二龍山派系,屬於反對招安的,這兩個註定了互相排斥。

魯智深改變武松,是依靠自己的行動。而宋江改變武松,卻靠錢財和大談人生道理。這兩種影響人的方式,不用筆者說,誰也都會清楚,魯智深的力量更強大。

所以武松從一開始聽聞宋江是在江湖上聞名的漢子,敬佩他的所作所為。到了後面武松看不慣宋江所做的一系列事情,如此理念不同兩人如何走近,在二龍山上時,魯智深,楊志,武松都是響噹噹的漢子,到了梁山後也因理念不同,都沒有被宋江器重,反而是比較倚重的都是關勝呼延灼董平這些力主招安的朝廷降將,而不是武松這種曾經的好兄弟。

但是,一日為兄弟終生為兄弟,江湖就是這樣,武松也不能過多的責怪宋江什麼,談不上兄弟決裂,但是疏遠是肯定會有的。











大犇啊


親如兄弟的宋江與武松為何最終走向末路?這是宋江選擇朝廷招安的結果,更是命運的必然選擇。透過《水滸傳》讓我們分析這兩位亂世豪傑的英雄末路。

首先,武松之前是敬仰宋江的,武松眼中的宋江是個仗義疏財,江湖人稱‘及時雨’對兄弟肝膽相照的英雄豪傑。英雄相見恨晚,惺惺相惜。所以武松一路追隨宋江到梁山,為梁山南征北戰樹立梁山威名立下赫赫戰功。



梁山聲威到達頂峰的時候宋江提出了接收招安。自此,武松眼中的宋江不再是之前那個為兄弟赴湯蹈火,替天行道的哥哥,至少宋江不再是單純的為梁山兄弟著想了。

其次,大戰方臘後,武松斷臂擒方臘,看見身邊的好兄弟特別是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菜園子張清和扈三娘戰死。此時的武松早已心灰意冷,本就不同意招安為朝廷賣命的武松果斷離開宋江,到六合寺出家。

上面兩點是武松和宋江決裂的根本原因。一個是看透了宋江的虛偽。一個是心灰意冷不願再為朝廷賣命。最終出家六合寺得以善終。



而宋江呢?宋江的結局也是統治者玩弄權術的犧牲品。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是統治者百試不爽的招數。宋江心中光宗耀祖,加官晉爵的願望也是當時天下士子的普世價值觀,自然宋江為免不了俗。只是宋江不明白的是,梁山好漢越能打就越是趙宋王朝的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而後快。臥榻之側豈容他人安寢!可惜這個道理宋江不懂!以為用梁山兄弟鮮血換來的會是榮耀的前程似錦。豈不知等來的是一杯毒酒,是一杯不僅葬送了宋江的英雄美夢更是葬送了無數梁山好漢的穿腸毒酒!



所以,無論是宋江還是武松還是所有沙場裹屍的梁山好漢,最後走到末路的都是由於宋江的個人選擇,與其說是宋江把梁山帶上正途。倒不如說是梁山好漢的鮮血染紅了宋江的官帽最後也淹沒了宋江自己!可惜可憐可悲可嘆!


竹林論風月


實際在《水滸傳》中宋江與武松的感情始終很融洽他們二人之間也沒有什麼根本性的矛盾,不管武松對宋江有什麼意見,他始終是尊重宋江的。之所以武松與宋江最終走向末路,是由朝廷詔安這件事引起的。首先對待詔安這件事武松與宋江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武松與林沖一樣解決反對詔安,不是武松不想詔安,誰不想烏沙閣婁光宗耀祖,可武松腦子非常清楚,他血濺鴛鴦樓怒殺張督監,蔣門神,張團練三人,其中兩個還是國家命官。朝廷能放過他嗎?可他不能左右梁山的命運,只能隨大流下山詔安。如果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為止沒有後面的內容,眾弟兄都有一個合適的歸宿,那武松還是認同宋江接受詔安這件事的。

可後來的情節急轉直下,宋徽宗想削弱梁山勢力,拿眾弟兄當擋箭牌去征討在南方五省鬧起義的農民領袖方臘。要命的是當時方臘的聲勢遠超過宋江的水泊梁山,當時梁山眾人都已看出了朝廷的險惡用心,可沒有辦法,這時的梁山眾人已身不由己,只能帶領本部人馬去征討方臘,結果可想而知損失慘重,雖然平定了叛亂並且活捉了方臘,可眾弟兄損失了三分之一,並且武松為了活捉方臘自己損失了一條胳膊。這是壓垮武松對詔安抱有一絲希望的最後一根稻草。這時武松徹底絕望了,所以拒絕與宋江班師回朝而在一小道觀出家為僧,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武松第一次的打扮是託頭和尚,是為了掩蓋其犯罪之身,是假出家。而征討方臘之後卻是真出家了,其實武松個人的悲劇代表了梁山眾弟兄的悲劇,也就是中國農民起義的悲劇。這時的武松與宋江徹底絕裂了。


小號哥


題主的字都錯了,應該是“陌路”,而不是“末路”。宋江和武松在柴進莊上相識,便認定了武松是個英雄人物,主動和武松親近,武松歸鄉,宋江十里相送,最後武松拜宋江為義兄。這個時期,宋江是急需人才,所以,見到武松這樣的英雄自然倍加欣賞,倍加親近,武松感動,投桃報李主動拜宋江為義兄。後來武松以二龍山三當家的身份,和魯智深、楊志一起上梁山入夥。成了宋江手下排位第十四的頭領,武松和宋江幾乎少有獨處,讓人感覺形同陌路,主要原因是:

第一,武松久聞宋江“及時雨”的威名,發自內心佩服,又見到宋江對自己如此厚愛,便從內心真把宋江當作自己的義兄。

武松是真正重義氣之人,久歷江湖,早就聽聞宋江“及時雨”的威名和大義,內心對宋江十分佩服。所以他在柴進莊上,聽柴進說眼前這黑矮肥胖的漢子就是宋江,武松二話沒說納頭便拜,這是一個重義氣的英雄對自己的偶像發自內心的佩服和尊敬。而宋江親眼看到了武松相貌堂堂、儀表非凡,看得出武松是個有真本事的英雄人物,他想要做大事,就要四處網羅人才,自然不會錯過這個機會,所以宋江主動示好武松,對武松極為厚愛,讓武松感激涕零。武松就是面皮薄,很容易把別人對他的這種好,當作了是真情,就如同施恩厚待他一般,武松也以為宋江真的是把自己當作親弟弟一般,他便也發自內心把宋江當作了自己的義兄,所以主動拜宋江為義兄。

第二,武松本就傲氣,在梁山上他自然不願意主動接近宋江。

武松自己有著高強的武藝,也有豐富的江湖經驗,對人性還是能洞察三分的,因而武松向來認為自己不需要仰仗誰而過日子,憑自己的本事,走到哪裡都能吃上一口好飯,武松向來就有這種自信。武松第二次見到宋江是在孔家莊,二人分手後,武松上二龍山投奔入夥,宋江則去清風寨投奔花榮。直到武松和魯智深、楊志把二龍山經營得風生水起,孔亮因哥哥被青州知府和呼延灼捉走,便向梁山求救,因為這個機緣,二龍山、白虎山、桃花山和梁山聯手破了青州城,三山歸了梁山。武松上了梁山之後,為人十分有分寸,宋江是山寨之主,武松只是他手下一個頭領,武松本就個性傲氣,不可能有事沒事主動接近宋江,看上去二者就沒什麼往來。

第三,武松上了梁山之後,看到宋江的為人處世,內心頗有點不以為然。

武松和魯智深、楊志一起上了梁山入夥,大壯梁山的聲威。因為他們三個頭領都是武藝十分出眾的人物,加入梁山後,梁山的實力大大增強。也就是在武松加入了梁山之後,他親眼目睹了作為梁山之主的宋江,和此前作為私下兄弟的宋江,竟然有著根本的不同。宋江作為梁山之主,他處理事情、考慮問題,不再是僅僅從義氣的角度出發,更多的是從長遠的利益出發,或者從維護他個人權威的角度出發,做了一些事情,讓武松看了,心裡頗不以為然。比如授意吳用去賺盧俊義上梁山,用的手段極其卑劣,甚至可以說是無恥,這對武松來說,肯定是無法認同和接受的。內心對宋江自然也會產生隔閡,甚至會產生敵意。所以看起來他和宋江就形同陌路。

第四,武松內心反對宋江招安,與宋江道不同不相為謀。

武松和宋江最大的分歧就在於:宋江主張招安,而武松反對招安。宋江主張招安是因為他這一輩子最大的心願就是要建功立業、報效朝廷,之前在鄆城做押司,無法通達朝廷,為朝廷效力。做了梁山之主後,不斷對外作戰,攻城略地、攻州奪府,讓梁山和宋江揚名天下,朝廷震動,不得不對梁山和宋江高度重視起來,朝廷便提出招安,而這正是宋江內心所求。宋江認為這是他為梁山和眾兄弟找到的最佳出路,不再做草寇賊子,而是成為朝廷倚重的官員。但武松不這樣認為,他在陽穀縣、孟州城接觸了這麼多官員,對官員和官場已經完全失去信心,他知道招安之後,梁山眾兄弟必然沒有什麼好下場,不如落草為寇過得逍遙自在。正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喬鞅


武松和宋江二人曾經非常要好,可是為什麼在宋江提出招安後二人意見不合以致最後分道揚鑣呢?

二人起初結識於柴進家中,因一點摩擦卻不打不相識,後來重逢,武松提及朝廷想將他招安,但是其實他的本心並沒有想被招安,只是把宋江當親哥哥才推心置腹,而宋江聽了很驚訝,並得到啟發。這也就是為什麼宋江後來一直執著於招安的原因。

在梁山108名好漢聚齊後,宋江趁酒興就說出了招安的想法,想聽聽眾位兄弟的意見。武松第一個就站了起來反對,二人不歡而散。為何本就是武松提起的招安卻在這個時候不贊同了呢?這就需要分析武松的經歷和性格了。

武松的哥哥武大郎被西門慶害死,而武松並沒有同大多數人一樣通過法律途徑解決,而是用自己的方式替哥哥報仇。因為他對朝廷深深的失望,他知道哪怕西門慶進了牢中也能通過花錢打點出來,從根本上解決不了任何問題,於是他決定親手殺了西門慶報仇,哪怕是受牢獄之災。

加上他的性格仗義耿直,他喜歡過著沒有算計的日子,官場的爾虞我詐實在是不適合他,官場也容不得他仗義為人、快意恩仇,所以他註定是融不進官場的生活的,而他對這一點很明白。何況他知道自己手上有很多人命,招安他也心虛。

他沒有那些家國的責任感,沒有那些家國情懷,對封官加爵也沒有慾望,對他來說,和志同道合的人整天喝酒比武才是他的所願,快意恩仇的江湖才是他希冀的歸宿。而且魯智深和楊志二人曾經都是朝廷的官員,最後還不是被逼上梁山,淪落為草寇,就這一點,他比宋江看的清楚,也許是宋江被朝廷許的進官加爵衝昏了頭腦,從這一點上看,二人三觀不同,選的道路不同,無法走的長久,最後的分道揚鑣也是註定了的。


焦作媛姐LY


所有媒介,都為統治階級服務。作者的做品在歷朝歷代都為統治階級提調,只有過了當政時代的關,才允許民間流傳!

水滸傳中宋江武松等一百零八好漢,都造反人士,造反就不會有理,所以大部結局不會太好。

宋江本身是造反頭子,又屬投機的投降派,需為一切行為買單。對跟自己弟兄們沒領導出個好結果,對當政的朝代也有除後快的影響,註定死路一條。

武松是個小跟班,他的死和其他陣亡兄弟一樣,覆巢之下無完卵。其疾惡如仇的本性,在其當時不被認可,遇事撞槍口結局也當然!

每個作品,總有評說,只要傳唱,就是好東西,何況四大名著之水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