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如果货币少于商品流通所需要的量,并且坚决不增发,会对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

金融观察者001


这个影响不大吧,理由是

1,钱更值钱了,购买力会更强了。你去买东西感觉这个钱太能买了。

2,有存款的人划算。货币现在一直在贬值,购买力一天不如一天,而如果货币少于商品流通的话,说明在增值。

3,负资产的人不划算,因为你会发现你的债务越来越大了。

4,但是,这种情况只会出现在经济发展得初级阶段,物资匮乏的时代。

最后祝你满意,谢谢!





芭比宝宝123


和一般人认识的相反,通货膨胀和货币增发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恶性的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超过了商品流动量而进行的超发。

在通常的经济循环当中,经济增长是由消费和生产共同推动的,生产端出现了增长带来了薪资上涨和就业率上升,从而大家的手里钱更多了,这样就有钱投入消费市场,让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发生,这样的物价上涨和通货膨胀又重新推动了生产端更加高涨的投资意愿,最终带来更多的就业和薪资上涨,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不仅仅是经济健康的表现,更是经济健康增长的一个介质。

那么当货币不再增发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明显的特征,商品的总价值上涨,货币发行量不变,那么商品的价格就会下跌,产生明显的通缩。

在通缩的情况下,生产端生产的意愿会下降,不愿意继续投资进行生产了,这样就会导致它开始收缩生产,出现更多的裁员和薪资下调,薪资下调和裁员则可能导致消费市场的萎缩,最终出现经济周期的下行。

因此货币的供应量只有和商品的总价值同步增长才是健康的。在以前曾经货币被协调不再增发,那是金本位的时代,随后就迎来了大萧条,金本位随之崩塌,这就是货币不增发带来的恶果。

所以在消费市场出现萎缩的时候,一些央行会考虑通过降息等宽松手段释放出来,大量的货币推升物价,让生产端投资的意愿出现增长,这有可能产生对经济形势进行逆转的可能。格林斯潘在95年进行的操作就是如此,但这也不是万灵药,随后他在98年采取的相同操作,就把美国经济向风险更多推进了一步。


天阅财经观察


当货币投放量少于商品流通量必定会在一定时间内出现商品价格的不断走低,货币变得越来越值钱。居民就会开始把存钱比做存黄金,做投资、做产业、做金融还不如存钱来的更有效、更增值,从而造成了投资拉动经济发展的失灵,使之经济增长缓慢或负增长,最终还是要转移到整个经济环境中,甚至会出现经济崩溃,到头来还是会让货币出现大幅贬值的恶性循环中……


当然,也可以通过加速商品流通周转速度来实现相同货币的使用增加的情况。当商品的流通速度增加一倍,货币的使用量就可以减少单个流通量的一半。要使货币不快速增长就要加快提升货币的流通速度,只是达到了新的平衡。

像我国的货币供应量到达了195万亿,是GDP总量的2.2倍。可是美国却是以70%的货币供应量支撑着20万亿美元的GDP总量。显然,货币的流通速度要远大于我们的货币流通速度,还有房地产的资金池巨大也有关联。最重要的还是有不少人更愿意把货币存放在家里,这样等于根本不流通。


可是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还有人口数量的增加,甚至还需要适当的通货膨胀来推动经济发展。就需要适当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来支撑,我国在1999年至2009年的十年里,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16.5%。而后从2010年至2019年的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为12%,最近2年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减少到了8%。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这些年平均在4%~5%。也就是基本上是GDP经济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我国6%的经济增长率加2%的通货膨胀率,刚好是接近8%的水平。应该货币供应量增长率是回归到合理的增长区间,只是占GDP2.2倍的货币体量太大了一些。

随着经济水平和文化水平的不断发展,简单地用商品供应量来衡量货币供应量已经过时。

如今的生活类的消费在居民中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服务类、科技类、金融类的产品和服务都是比重越来越高。即便是占居民70%以上财富的房地产,也是商品类比重越来越低,而无形资产的土地比重越来越高,一个一线城市的8万/平米的房价中,真正建安成本已不到10%。还有服务业几乎是100%来自于服务,而非流通商品。


总之,在整个货币供应量中,应该跟社会经济总量的GDP挂钩才比较合理,而不是简单地跟商品流通数量划等号。一些国家的服务业可以高达GDP比重的80%以上,而商品却只有10%以上。这种用10%的经济比重的货币供应量来衡量100%的经济总量显然也是不切合实际的假设。而且货币供应量基本上会保持于经济增长率相对应,再增加一部分通货膨胀来促进经济发展。


鞅论财经


这种情况,我给你举个例子来思考,你就明白了。

我们用极端思考法:

这就好比,你们公司的营业收入不增加,你们还得继续卖货,那同样的,你们所有员工不再发工资了,你们还得干活? 你们还干吗? 当然是不干了,所以,经济活动会慢慢趋于停止, 而且,这时候,收入没了,最珍贵的就是钱了,所有人都会把手上的钱存起来,啥也不干,因为你不管干啥,都赚不到钱,而只要你花出一分钱,你就亏了一分钱,这样的结果就是,除了钱,一切都不值钱了,那还生产啥?贸易个啥?


社会经济会陷入停滞甚至大萧条,大面积失业,停工,停产,银行开始挤兑,整个社会经济体系崩溃!


狼眼视界


我们假设自己处于这样的社会中,看看个人会做出什么样的抉择。

短期你不知道商品相对于货币上升,这是一种信息差,你还会支出同等货币来购买商品,这种现象称为价格粘性。

中期你会发现商品流通时所需的货币量增加,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流通,供求关系决定的货币购买力增加,当你发现手上的货币今天买一只鸡,明年可以买一头牛(这个变动由生产力决定),当然会选择延后消费,抛出商品,换来货币。

首先,人是会看未来、看预期的,科技在进步,未来的商品产出预期总是趋于更多,大众也总是倾向于抛出商品换来货币,所有人都不要的价值就会下降,储蓄率会增加,流通的钱变得更少,商品价格会进一步下降,形成循环,最终并不会形成新的供需平衡,而是产出下降和经济衰退。

其次,总财富不变不意味着每个家庭的财富都不变,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和问题所描述的情况相反,出现货币超发时,聪明的人总是抛出货币,换的资产,但不是所有人都会预期到未来钱越来越不值钱,继续持有和接收货币,卖出资产,等到形成新的商品货币供需关系后,假设商品量不变,货币量增加一倍,资产价格翻一番,货币购买力下降一倍,总的商品量又与货币量对应,但财富会从资产的抛出方会流入购入方,货币量不变而商品量增加这种财富流动方向相反。很多人对通货膨胀有误解,其实良性的通货膨胀是有利于经济增长的


楚说财经


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货币供求均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现象形态。第一,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商品、劳务运行,另一方面为货币和货币经济运行。货币的供给直接形成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与商品、劳务供应相对应以保证实现其运行货币供求失衡直接影响社会总供求平衡。

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决定了货币的总需求。因为在货币经济中,任何商品和劳务都要用货币来表现、衡量、媒介、实现其价值。商品是第一性,货币是第二性的,货币是为商品服务的,有多少商品生产出来就需要有多少货币与之对应。

货币总需求决定货币总供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使货币供应适应货币需求。因此,货币供应取决于货币需求。并以货币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

货币总供给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货币经银行程序投入流通后,便形成了有支付能力的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必须与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保持平衡。如果不平衡,就会造成物价波动,发展经济受到阻碍。因此,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政府宏观管理的最终目标。

货币均衡对经济均衡的重大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货币供给与需求相适应或相均衡,实际上既是国民生活经济均衡运行的反映,也是经济均衡的条件。

货币均衡对经济均衡发展具有矫正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一是货币均衡本身就是使经济均衡运转的重要条件。二、是通过扩大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和调整分配结构来矫正经济失衡状态。三是通过合理配置货币分布,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引导消费,活跃市场供求。四是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宏观经济政策配套的运用,从而促使经济均衡协调发展,防止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非均衡现象的出现。



博尔量化


货币供求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

货币供求均衡是社会总供求平衡的现象形态。第一,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为商品、劳务运行,另一方面为货币和货币经济运行。货币的供给直接形成有支付能力的货币需求,与商品、劳务供应相对应以保证实现其运行

货币供求失衡直接影响社会总供求平衡。

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决定了货币的总需求。因为在货币经济中,任何商品和劳务都要用货币来表现、衡量、媒介、实现其价值。商品是第一性,货币是第二性的,货币是为商品服务的,有多少商品生产出来就需要有多少货币与之对应。

货币总需求决定货币总供给。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应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在于使货币供应适应货币需求。因此,货币供应取决于货币需求。并以货币需求作为前提和基础。

货币总供给形成了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货币经银行程序投入流通后,便形成了有支付能力的对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

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必须与商品和劳务的总供给保持平衡。如果不平衡,就会造成物价波动,发展经济受到阻碍。因此,保持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是政府宏观管理的最终目标。

货币均衡对经济均衡的重大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货币供给与需求相适应或相均衡,实际上既是国民生活经济均衡运行的反映,也是经济均衡的条件。

货币均衡对经济均衡发展具有矫正效应,这种效应主要表现在,是货币均衡本身就是使经济均衡运转的重要条件。二、是通过扩大或收缩货币供应量和调整分配结构来矫正经济失衡状态。是通过合理配置货币分布,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引导消费,活跃市场供求。是通过货币政策的实施及宏观经济政策配套的运用,从而促使经济均衡协调发展,防止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非均衡现象的出现。


东方上院


从某种方面来看,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一种特殊的商品。在纸币之前金属货币本身就是一种金属,具备普通商品的属性。既然是商品就适用于价值规律,货币供应量少了,供不应求了,货币自然就会涨价了。其他商品的价格都是以货币的形式来表现的,所以货币的价格只能用货币以外的所有商品来表现,当然也是可能通过汇率来由外币(其他国家货币)来表现。

现代经济消费是龙头,所有被生产出来的商品,只有到了消费环节才算开始自己的商品属性的使命,一切生产的最终都是为消费而服务,一切生产也是因为消费而存在。如果货币少了,虽然加快流通速度也可以对冲一部分货币存量减少造成的影响,但是总体上就是货币量少了,具体到个体就是无论公司或者个人占有的货币量少了。个人手里的钱少了,自然就没法消费了,整体消费量就少了。而且因为货币量不足,货币涨价了,也就是大家手里的钱升值了,大部分人都会捂币,争相储存货币,又反过来加剧了货币的紧缺度。这样消费更要委缩了,生产出来的商品卖不出去,影响效益,生产与销售企业完不成资金回笼,整个流动资金就会出现问题。会造成整个社会生产萎缩,GDP倒退,甚至会倒闭一批企业。

这样造成的后续影响就是有大量失业的人口,社会百业凋敝,人民生活水平降低,最终会造成整个社会严重倒退,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所以,这是比通货膨胀更严重的问题,在以前的金属货币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到了现代信用货币的出现,根本不会出现这类问题了。


蓑笠子


那样就会造成通货紧缩,物价下跌,企业生产的产品价格在不断下降,利润减少,企业会缩减生产规模,进而企业开工不足,工人失业,最终会形成经济衰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