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朱高煦有李世民軍功,朱棣的偏愛,為何沒能上演明朝玄武門之變

想得多一些,看得透一些,重新審視你所知道的文史。我是南街村夫。


朱高煦有李世民軍功,朱棣的偏愛,為何沒能上演明朝玄武門之變

明仁宗朱高熾


熱播劇《大明風華》將明仁宗朱高熾形象地擺在了觀眾面前,梁冠華將這個身體肥胖憨態可掬的太子塑造的生動形象,卻又將太子面臨的微妙處境表現的非常到位。真實的朱高熾的確也是如此,上有霸氣的父親永樂大帝百般挑剔,下有戰功卓著的弟弟虎視眈眈。對比唐高祖太子李建成,兩人境況類似,命運不同,然而,唐朝玄武門之變並沒有在明朝重演。

身為世子,朱高熾性格沉穩喜好讀書,與馬上得天下的父親永樂大帝性情迥異。打天下離不開軍功,朱高熾雖然博覽群書禮賢下士,但這些優勢並不能保證他百分之百順利接班。對於永樂皇帝來說,在靖難之役中衝鋒陷陣,多次逆轉戰場形勢的漢王朱高煦顯然更對自己的胃口,“勉之,世子多疾”這類的話,雖然不見於正史,但並不代表朱棣沒有向朱高煦做過類似的許諾或者暗示。明史朱高煦傳記中記載,“成祖以為類己”,並且多次在立太子事情上猶豫再三,足以說明朱高熾太子之位不穩定,不僅來源於父親的動搖也有二弟朱高煦軍功的作用和意欲取而代之的野心。


朱高煦有李世民軍功,朱棣的偏愛,為何沒能上演明朝玄武門之變

大明風華中,憨態可掬的胖太子朱高熾


在靖難之役期間,世子朱高熾僅僅以數萬軍隊堅守北平,抵抗李景隆的五十萬大軍圍剿,但依然不能消除朱棣的疑心。建文帝派人給朱高熾送勸降信,朱高煦則抓住這件事詆譭太子,當朱高熾把這封信原封不動地送到朱棣手中,朱棣嘆息地說“幾殺吾子。”(《明史·本紀·卷八》),可見,朱棣對朱高熾已經動了殺心,因此朱棣“勉勵”朱高煦的話也絕不是空穴來風,哪怕是畫餅,也會助長漢王的野心。

類似“勉勵”的話李淵也說過,“爾自行,還,吾以爾為太子,使建成王蜀”(《新唐書·列傳·卷四》),“若事成,則天下皆汝所致,當以汝為太子。”(《資治通鑑·唐紀六》)加上李世民在唐朝建立過程中立下汗馬功勞,已經嚴重威脅到太子的地位,因此取而代之的野心自然會無比膨脹,最終李世民集團拼死一搏發動玄武門之變成功上位。

那麼,漢王朱高煦有沒有這樣的機會呢?我認為也是有的。朱棣即位之後多次北征,讓太子監國,但依然不放心。永樂十六年,趙王朱高燧的黨羽又構陷太子,導致太子身邊的人被多被整死,朱棣還派侍郎胡濙暗中監視,發現太子態度很端正,“成祖意乃釋”。等到構陷太子事情敗露之後,“太子始安”。也就說直到永樂晚年,才對太子完全放心。

朱高煦有皇帝的偏愛,太子仁厚的性情又與朱棣的霸氣風格不符。在《大明風華》中,太子戰戰兢兢,費心費力還不討好,甚至一度有讓出太子之位回順天去,是比較符合事實的。朱高煦為何沒有成功逆襲呢?太子朱高熾又有那些“法寶”護身,避免了明朝版的“玄武門之變”發生呢?


朱高煦有李世民軍功,朱棣的偏愛,為何沒能上演明朝玄武門之變

大明風華中的明仁宗朱高熾


明太祖朱元璋加持

朱高熾年輕的時候就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幫著朱元璋分閱奏章的時候,他只選擇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說,對於奏章中錯別字忽略不計,朱元璋說,你沒有注意到這些錯字嗎,朱高熾說,這些小錯誤不足以褻瀆皇帝的仁德。有一次朱元璋問,堯帝和商湯時代經常發生水災旱災,老百姓該怎麼辦?朱高熾說,依靠著聖人體恤百姓的仁政呀。朱元璋非常高興地說,我的這個孫子有皇帝一般的見識啊。所以,朱棣雖然有更換太子的念頭,但最終認為太子賢明,並且有太祖朱元璋的加持,就打消了念頭。“成祖卒以元子仁賢,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過失,不果。

好聖孫朱瞻基護體

《大明風華》中朱瞻基非常活躍,備受爺爺朱棣的喜愛,在爺爺與父親之間起到非常好的緩解作用。在立太子的過程中,朱瞻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對於朱棣來說,一方面是“以為類己”,軍功很高的朱高煦,另一方面是仁孝的世子朱高熾。朱棣私下問明朝大才子解縉,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朱棣不說話。解縉又說:

“好聖孫。”朱棣點頭微笑不語。

第一句話說的是事實,但毫無新意。皇太子仁孝,那漢王呢,難道不也是很勇猛嗎,仁孝的另一面不就是懦弱嗎,虎父無犬子,漢王更像他的父親啊。所以,第一句根本無法打動朱棣,屬於有用的廢話範疇。但第二句話就不同了,不管太子如何,選擇一個好的孫子,可以很好地預測第三代接班人的能力,保證江山代代相傳,這才是皇帝最關心的。三個字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破解了皇帝心中的難題。

在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小說中有類似的情節。康熙皇帝對立太子很是頭疼,布衣宰相方苞也說出類似的話,於是,康熙就立雍親王為太子,主要也是看中了雍正的兒子弘曆的資質。大約這個橋段就來源解縉與永樂皇帝的對話。


朱高煦有李世民軍功,朱棣的偏愛,為何沒能上演明朝玄武門之變

大明風華中的朱瞻基


文臣集團的支持

朱高熾“好學問,從儒臣講論不輟”,與文官集團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好讀書沒有軍功,看似是一個短板,卻也形成了自己的優勢。尤其是在靖難之役和朱棣多次北征期間,朱高熾以監國身份處理著國家大事,自然而然地與內閣大臣接觸頻繁,包括楊士奇、楊榮、楊溥等明朝歷史上著名的“三楊”等人。在監國期間,各地發生水旱災旱和饑荒,立刻賑災撫卹,為自己樹立起仁政愛民的名聲,對於懷抱儒家理念的文臣集團來說,這樣的太子非常符合他們心目中仁君的象徵。


朱高煦有李世民軍功,朱棣的偏愛,為何沒能上演明朝玄武門之變

大明風華中俞灝明扮演的朱高煦


競爭對手錶現太差勁

唐朝的玄武門政變,是李世民的一招險棋,如果不是太子李建成手下,值守玄武門的將領常何被收買,李世民是無法進入玄武門,控制李淵,併成功殺死太子和齊王李元吉。主要原因是,李建成並不是一個菜鳥,資治通鑑上說“太子建成,性寬簡”,“建成性頗仁厚”,在朝中也得到不少朝臣的支持,因此,李世民爭奪皇位真的是險中求勝。而漢王朱高煦則是太不爭氣了,與李世民相比簡直天壤之別,雖然朱棣比較看好,但除了在戰場上光彩奪目之外,做人做事都不成功。

朱高煦小時候性情兇悍,打仗是好手,但在生活中則受人詬病。小時候就不愛學習,言語行為非常輕佻,朱元璋很不喜歡他。對照一下朱元璋對朱高熾的態度,高下立判。他的舅舅知道這個孩子比較調皮搗蛋,經常私下訓誡他,結果不但不聽還偷走舅舅的一匹好馬渡江回北平,在路途中經常由著性子來,動不動就殺傷民眾,到了涿州又將官方招待所的管理員給擊殺了。

朱棣即位之後,朱高熾又仗著皇帝的寵信和自己的功勞,更加自負,經常做出違法的事情。最初,朱棣將其分封到雲南,他嫌太遠,改為山東青州,又遲遲不行動,發現皇帝不滿意才動身。上任的時候,帶著私自挑選了數千名士兵,一路搶劫,地方上的兵馬指揮使實在看不下去就打算依法辦案,結果,朱高煦一鐵錘把人打死。又違背制度使用各種御用器物,朱棣一怒之下將他廢為庶人,哥哥朱高熾為他求情才逃過懲罰,同時還寫信勸誡,朱高煦不但不聽還變本加厲,終於在朱瞻基即位後還是謀反了。可是,這個時候早就今非昔比,很快就被平定了。

假如朱高煦能夠像秦王李世民那樣,禮賢下士,注重與文臣集團的關係,甚至構建起來自己的文臣班底,在加上軍功在身和父親的偏向,代替哥哥成為太子也不是毫無可能的。再不濟,即使嘗試著覆盤一下玄武門之變,其成功的概率也是不能說完全沒有。

競爭對手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自己把自己作沒了,那就怪不得別人了。

明史

新唐書

資治通鑑

------------------------------------------

不獵奇,不跟風,用心思考,從過去的歷史中尋找今天的共鳴。

覺得不錯,就加個關注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