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無形的情:以漢代士大夫的小賦創作,細談士大夫與道家的情感流變


無形的情:以漢代士大夫的小賦創作,細談士大夫與道家的情感流變


01關於小賦

漢代是中國一個重要的朝代,其中的文化成就在中國歷史上也不容小覷,王國維曾說過:“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之騷,漢之賦,六代之駢語,唐之詩,宋之詞,元之曲,皆所謂一代之文學,而後世莫能繼焉者也。

漢代的小賦作為漢賦發展的第三種文體形式,再起藝術創作中達到了無可比擬的高度,縱觀這些作品,在每一首簡單的小賦背後,漢王朝的兩度盛衰和權利的更迭的變化,西漢賈誼的憤激卻無出路可以轉圜,東漢張衡無奈的歸田而求不問世事,在每一首首炙熱的古典文獻中,以西漢和東漢為關切點,士大夫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逐漸有心無力,仕途偃蹇的他們逐漸向田園歸隱。

這些思想,契合點就是道家歸隱思想。

無形的情:以漢代士大夫的小賦創作,細談士大夫與道家的情感流變


02 小賦和道家隱逸的興起背景

(一)小賦的產生背景

西漢初年,國家初定,國力不像秦朝強勁,又因為後背匈奴的虎視眈眈,人們在經歷長期的戰爭趨向於安穩的發展,各種各樣的東西百廢待興。經歷過 “文景之治”,西漢國力逐漸安穩,人們安居樂業。

文人士大夫開始有著足夠的時間來描述紛繁的事物,其中漢大賦因其而起,其文體匯聚構成的宏大氣象與漢代審美觀相契合,但是後面這種“審美感”逐漸退出舞臺,就像漢武帝以前的當政者都信奉的“黃老之術”,這種方式漸漸滿足不了西漢發展的規律,劉徹在董仲舒的建議下,為了更好的為統治階級服務,確定儒學為正統的“官方思想”,從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從此歷朝歷代開始走上“以經取士”的傳統

或許也是統治者篤信“君權神授”,因此極其重視經學,由於得到當政者的官方支持,無數文人通過經學之路而走入仕途,經學由此興盛四方,在這種背景下,漢代文化的昌盛導致了散體賦的繁榮和獨一無二。

無形的情:以漢代士大夫的小賦創作,細談士大夫與道家的情感流變


(二)道家在漢代興起的原因

道家思想是我國哲學思想中的瑰寶,興起於百家爭鳴、諸子橫議的春秋戰國,在緊跟其後的秦漢期間起起伏伏,因著各式各樣外來文化的衝擊,還有兩代當政者對不同學說的趨之若鶩,都在每一種學說中,儒、道兩道,對中國兩千多年的文化影響甚大,但是,這兩種學說對有著明顯的區別的對立,“

世之學老子者則細儒學,儒學亦細老子”,而兩者本質的相同點都是在尚大的社會背景下,尋求一種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簡單通俗便是,國情背景下,我既擁有儒家積極入世的心態,事態漸涼我便歸隱田園,做一個閒雲野鶴。

道家的創始人老子出生在大概春秋末年,這個時代,天下一分為幾,階級鬥爭的深入人心,老子醉心於關於自然和簡單純粹的社會等方面所獲得的知識,區別於其他幾種學說的積極態度,在自然理念上提出了具有物質性的“道”的理論,開創了道是“無不為”。這種極為自然的“道”是無目的無意識的行為,“無為”便是再好不過的論點。

可見,道家思想的“無為而治”在一定程度上開拓了漢代的繁華,而其背後所真正的“尊重自然”又為兩漢末年的文人志士提供了情感寄託。


無形的情:以漢代士大夫的小賦創作,細談士大夫與道家的情感流變

老子


03士大夫與道家思想情感糾葛

(一)漢末經學的衰落

一種情感的糾葛,都是一種在精神上的實體糾葛,人是芸芸眾生的一員,自然不能脫離自然萬物獨立存在,每一種宗教或者學說的信仰就是承載了這種方式,正如水上覆舟,這種相輔相成的過程。

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得源於他對當時階級統治者為了維護“禮樂至上”的宗法禮樂制度,但是當時的統治者的對階級人們不同的壓迫和剝削,在這種不公平的制度下,老子憤恨提出“天之道損有餘以奉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這些對階級制度的批判和抗議,正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般慘烈,正是這些社會的黑暗汙濁,對於西漢末年和東漢中期以後,宦官專權、政治動盪的局面使得漢王朝處在風雨飄搖之中岌岌可危,人人逐漸趨向權利至上,而漠視王法。

漢代著名的取士制度——孝廉,這種方式在發生了逆轉之後,當時不少士大夫“任人唯親”,這種的取士方式,使得一些寒窗苦讀的文人有志難伸,而很大一部分的士大夫由於不肯自降身價來阿諛奉承,儒學一統局面開始減弱。

無形的情:以漢代士大夫的小賦創作,細談士大夫與道家的情感流變

孔聖人


(二)復甦的道家隱逸思想

當時東漢社會的兩顆大毒瘤——外戚和宦官。宦官“遂共讒之",很大一部分文人壯志難酬,著名的學者張衡深也深受迫害,幾番無果後感到迴天無術,於是採用道家思想開始全身避禍,歸隱田園的思想他的後期的創作中佔據大幅度的,如他的《思玄賦》中“吉凶倚伏”的道家哲學,作賦“以洩惆悵”,這些隱逸思想中“自然、純樸”的道家思想,為後世的魏晉六朝山水田園詩文開拓了的先河。

與之同時期繼而起的趙壹則對現實狀況表現出誓死無畏的態度。《後漢書》本傳說他:“恃才倨傲,為鄉黨所檳”,“後屢抵罪,幾至死”。趙壹素耿介高傲,這種傲然於世的態度可見他是屢犯封建王法,“眼裡見不得沙子”的人物。

他的這種傲骨在他的賦作中言詞激烈,著名代表作《

剌世嫉邪賦》更是將歷代統治者無不殘民以逞批判入木三分,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無形的情:以漢代士大夫的小賦創作,細談士大夫與道家的情感流變

張衡


正是因為學術風氣的敗壞,曾今輔以大為美、宣揚帝制的漢大賦也失去了原本的政治支持與色彩,後期更多始於抒發惆悵情懷的小賦應運而生。賦風的轉變,更多的還是抒情方式發生了變化。

在西漢繁華時期,儒學的新起,士大夫的地位提高,人們更多的抒情方式為宏大和宣揚當政者的光輝,但是後期這種方式發生了變化,士大夫開始壯志未酬,原本的儒學不在解惑他們的問題,而道家隱士思想一拍即合。

經學思想的衰落和道家隱逸思想的一拍即合,漢大賦原本光圈般的神壇地位失去了政治基礎,大賦裡面固有的鋪張揚厲的手法、繁雜辭藻的堆砌使的文人失去了原本嚮往的創作興趣。所以可以看到這個時期的賦家,更多的是兼具後來詩人的身份,多情而惆悵。

無形的情:以漢代士大夫的小賦創作,細談士大夫與道家的情感流變


04小賦背後的文化意義

漢朝末年,瀰漫著一股濃烈的感傷思潮,個體生命在大背景下不斷地迷茫和覺醒,賦家將研究的領域擴展到詩歌,開始創作個性化的詩歌,這個時期正是《詩》學重新復興的重要階段,他們結合本土出產的漢代樂府民歌,東漢末年開始出現了五言詩。

後世在這個基礎上,不斷髮展詩歌的繁興,許多詩人在在創作上都採用以抒情言志為目的詩作,這一創舉,讓處於瓶頸時期的賦體文學重新找到了煥然新生。

或許漢代時期士大夫的這種創作抒情小賦,在後世一直到六朝的演變,絕對不僅僅是雲蒸霞蔚般地大量湧現出的無聊宣洩玩意,更是因為它自身獨一無二的道家隱士思想這種靈動,上升為人人豔羨的美學,供後人參考。

-END-

參考文獻:

《後漢書》、《史記》、《漢書》

特別提示:文章創作不易,煩請轉載其他平臺請提前告知,特別是“快諮詢”平臺的同仁,還請諒解。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無形的情:以漢代士大夫的小賦創作,細談士大夫與道家的情感流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