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2 西周虽弱,但从秦国对之不轻易吞并可知: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公元前270年,即周赧王四十五年,秦国计划攻打西周,准备一举吞并西周,扫除东进的障碍,该历史事情就是这段时期内西周为阻止秦国的打击而进行的游说。

西周虽弱,但从秦国对之不轻易吞并可知: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此时,秦国对西周虎视眈眈,周赧王时常彻夜未眠,周最做为周王最贤惠、最能干的儿子,这时无疑承担起了阻止秦国进攻的重任。于是他来到秦国,游说秦王,对秦昭襄王说:我听说秦王在策划攻周已然很久,但我今天来到这里,我将把我认为秦国不适合攻周的理由讲个大王听,即使您可能不采纳,但我仍然会力荐说服你。

西周虽弱,但从秦国对之不轻易吞并可知: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我认为秦王您不适合攻取西周,原因为西周土地面积狭小,人口基础少,资源少,但是西周毕竟是继承天子的衣钵。如若是秦国一意孤行的吞并了西周必然引起各路诸侯的声讨。就当今而言,各诸侯中唯有齐秦是两大霸主,如若秦国攻取西周,则其它诸侯必定与东边的齐国交好,借着周天子的被灭的借口,各路诸侯合力攻打秦国。

西周虽弱,但从秦国对之不轻易吞并可知: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如若这样的形势一旦形成,秦国就被完全的孤立了,齐国就会越强盛,远超秦国。何况到时各国都依附于齐国,已然不会听取秦国的号令,秦国的霸主地位难保了。故此我建议秦国放弃攻击西周,因一旦秦国攻灭西周,各诸侯名义上的天子就不存在,一定会有其它诸侯合力讨伐秦国,所以得不偿失,还请齐王三思。

西周虽弱,但从秦国对之不轻易吞并可知: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秦王考虑了好久,也与朝廷内的大臣商议,最终得出结论,现在攻灭西周为时过早,得不偿失,所以放弃了攻击西周的计划。

其实该历史事件与三国时期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点类似,相似的原因就在于汉朝虽然已经名存实亡,但是各路诸侯还是得依附在汉朝这颗大树下,如任何一个诸侯都不敢将汉献帝怎么样,唯有将其供养起来,只是曹操比较聪明,掌握住汉献帝而以令诸侯而已。

西周虽弱,但从秦国对之不轻易吞并可知: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那么类似得历史事件,强大如秦国、如曹操为何不敢轻易攻击很弱小的西周或是汉献帝呢?其实不是战胜不了而是有其它诸侯在制衡,如秦国要是不合时宜的攻灭了西周,又或是曹操灭了汉献帝,自起门路。那么就会引来其它诸侯的合力攻击,自己反而可能会因此覆灭,故正是因为如此,当秦国或是曹操不够强大,强大到不惧怕其它诸侯联合时,他们不是不会轻易的、也不能一意孤行的按自己内心想法而做。

西周虽弱,但从秦国对之不轻易吞并可知:名正言顺的重要性

这是大局的利益决定的,同样也真是这些强人懂得适应了这些规律,才能越做越强,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否则他们立足的资格都没有,谈何而来未来成就霸业呢?如此,我们当考虑要做一些事情之时,一定考虑此件事的结果,以及该方案一旦实施后,所带来的影响如何,利益方影响如何,是否名正言顺。警示我们不能做以上历史事件发生的事情,若发生如上事情,即使能力再强、资源再强,所承受的失败未必自己能受得了。所以事情三思而后行呀?

故此,我们工作中一定也会遇到类似的事情,那么我认为大家一定要理智对待,以大局为重,该忍则忍,这样也才能慢慢磨练自己的心智,才是做大事人该具备的能力。你们觉得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