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6 透过辽代绘画看辽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猎的?

透过辽代绘画看辽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猎的?

辽代是由我国契丹民族建立的朝代,耶律阿保机于公元916年在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建立初始国号“契丹”。虽然这是游牧民族所建立的政权,但是其历代统治者都对中原文化十分重视。

特别是在定都开封以后,在辽国统治者内部掀起了一股汉文化热潮。所以辽代出现了很多技艺高超的画家。他们在创作作品时既融合了中原绘画的技巧又加上自己民族本身的游牧传统。

辽朝狩猎画作分析

契丹起源于老哈河,是一个以游牧为生的民族而同时也兼具渔猎。他们仰仗打猎养成了强壮的体魄,同时也研究出了技巧所以才能一步步的崛起,入主中原。

在政权稳定之后,他们也没有忘了打猎的传统,不仅每年都举行大狩而且也将传统的狩猎活动在绘画中记录下来。而狩猎画又可分为

壁画和流传画两大类。

(一) 狩猎在壁画

辽代的壁画一般都出现在王公贵族的墓室中,而这些又以狩猎画为主。辽代古墓至今已发掘了一千多座,而其中带壁画的就有近百座这对研究辽代文化有着很大的作用。它们主要出现在今天的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以及河南地区。

辽代狩猎壁画中很少出现贵族们纵马奔腾,弯弓射箭的画面大多数都是狩猎前的准备也就是出猎图和归猎画。而绝大多数都带有对当时自然背景的刻画。这其中以著名的“库伦一号辽墓”,最为典型。

库伦一号位于在巴林敖旗南部的小丘陵上,它的墓主人是辽代最大的贵族萧家,是一块家族墓地。在墓道中呈现出苍山叠翠,山石林立,流水潺潺的画面。同时又有猛虎倒扑麋鹿。该虎尾巴苍劲有力,右腿前伸,左腿抓地大有虎啸山林之气势,鹿倒地作奄奄一息之状,而

贵族们锦帽貂裘,跃跃欲射流露出一种昂扬的自信。

透过辽代绘画看辽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猎的?

而在敖汉喇嘛沟辽墓中发现的“备猎图”则是详细的描绘了狩猎前的景象。长胡子老者右臂擎辽朝国鸟“海东青”,左臂不断抚摸坐在高头大马上,一幅即将远行狩猎的波澜壮阔之感呼之欲出。其随从们也都分列其左右,给人一种英雄出征之感。

辽代壁画中的狩猎图水平很高,有的表现出写实的风格有的则是体现了对美好狩猎环境之向往。不论是何种,都表达了契丹民族对于狩猎的敬重和景仰。在游牧民族中都非常重视狩猎这项活动,因为这既是他们的生存技能又是他们的立足之本。

狩猎在壁画中频繁出现,更加说明了这项活动对于契丹这个民族的重要性。王公贵族,即使去世,不能亲力亲为的参加也要将其带进土里。

在狩猎活动中斩获猎物最多的在部落中,都会被给以英雄般的待遇。契丹,这个民族的崛起就与高超的狩猎息息相关。因为狩猎,他们能征善战,因为狩猎,他们一往无前。

(二) 狩猎在传世画

如今流传的辽代画作,风格迥异,草原风情浓厚。其创作笔法兼具唐代的开放,宋代的细腻而又融合了民族本身草原生活的实际情况。

透过辽代绘画看辽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猎的?

一方面展现了草原的粗犷,另一方面又有汉文化的影响。

辽代绘画之风盛行,上到皇帝下到文人墨客还有翰林院都擅长画作。而他们的作品中,又多以狩猎画为主以表他们对于狩猎的追思与崇拜。

其中不乏许多传世名作,诸如《猎狼图》、《夜狩》、《平远猎狩图》等名画。它们最深入的主题就是——狩猎。而且这些作品入宋之后也是令宋人叹为观止并且争相模仿这种草原狩猎风格,辽代的画作又许多都彪炳中原史册。沧海桑田,世事变迁,许多古画都早已不现踪迹。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辽代狩猎画不过十幅。

收藏在北京故宫的,《卓歇图》乃大画家胡环所作。笔法细腻,质地上乘,展现出很强大的气场。这幅画主要展示的是春猎休息的情景,马鞍上驮着刚打来的猎物,人物或箪食壶浆或对谈而饮或席地而坐。男人举杯畅饮,侍女端茶倒水,女眷则翩翩起舞还有侍从在一旁敲钟打鼓。

游猎生活的惬意与怡然自得在画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而耶律阿保机长子耶律倍的名画日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幅画展示的则是正在狩猎时紧张刺激的画面。画中一长面髡发男子,独立于马前,双眼微闭专注望向远方。而武士之马,也是神采奕奕双腿比直,怒目圆瞪。这幅画作虽然只有一个人一匹马,却可“窥一斑,而见全豹”。契丹人对于狩猎的喜爱程度和重视程度跃然纸上。

胡环的另一幅传世名画为《出猎图》,日前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其中人物也不多,只有三个人和三匹马。该画刻画了契丹春狩时,在广袤的原野之上寻找猎物之情景。这三个人以束带紧腰,披头散发右臂皆擎苍鹰。人双眸深邃,四下寻望而鹰也是目光夺人,饱含杀气。三匹高头大马,昂扬头颅现警觉之状,异常写实逼真。这幅画展示了契丹人狩猎时,信马由缰,寻找猎物的场面虽然没有血腥的猎杀场面但是却不禁令人想到猎物的下场。

透过辽代绘画看辽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猎的?

虽然关于辽代狩猎的史料记载很多,但是都没有详尽的过程大都是一笔带过。而在壁画和传世画中则完整的描绘了其狩猎的场面,这为后代研究辽代文化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契丹本就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民族,狩猎本就是他们赖以仰仗的生存手段但是随着其逐步强大后,狩猎的属性则渐渐的转向了以娱乐性兼具些许军事性。

这些画作的出现,对于后世研究辽代的狩猎文化有着极大的帮助。从这些画作中描绘的狩猎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契丹人非常热衷于这项活动。

画中不论是人物,还是动物都是生动传神。他们精神饱满,蓄势待发从其中可以看出这个民族的生机勃勃。可能正是由于对狩猎的喜爱和专注,他们才能逐步的建立起自己的国家从而使繁荣的宋朝都与其签订檀渊之盟。

狩猎画中看狩猎

我国最早关于契丹民族的记载是在东晋时期,也就是五胡十六国的时候。在建国后昌盛了二百多年之久,但是随着金国的崛起也逐渐消亡。虽然耶律大石又建立了西辽,却早已不复往日荣光。在契丹强大的过程中,可以说狩猎传统对他们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作用。

(一) 增加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在东晋时期契丹人以游牧民族的形象载入史册,但此时其畜牧业以及农产品种植业都十分落后,生活资料也很欠缺。他们无法通过这两个方式维持基本的生计,但身处草原又有许多野生动物。《辽史》记述“契丹旧习,弯弓射畜,以济生计”。说明打猎是他们沿袭已久的习俗。

透过辽代绘画看辽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猎的?

在草原上他们可以食用野生动物的肉,

填饱肚子也可以用它们的皮毛裹在身上抵御寒冬。而且他们住的毡房也可以用其皮缝制,抗风性极强。这成为了他们避免忍冻受饿的主要途径。

随着中原文化的传入,以及不断的扩充土地契丹在隋唐时期已经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但是狩猎仍然可以为其提供日常用品,他们并未完全放弃而且每年也会有狩猎季以填补日用品空白。

“狩寓定山,得野兽上千,以滋军伙”。这个时候的契丹也经常在重大战役结束之后举行狩猎,犒劳三军。而到了北宋时期,契丹不论是在畜牧业还是农耕业上都有了长足的进展。

此时的狩猎已经从主体经济方式变成了以娱乐为主的副业。但是王公们仍然喜欢穿戴动物皮裘,野兽之肉也成为了美味。甚至还被当作国礼,赠与宋朝皇帝。

契丹的成长与其狩猎文明是密不可分的,狩猎曾在这个民族最艰难时助其一臂之力,救其于水火之中。正是有了狩猎,才有了后来的大辽帝国,不然契丹这个民族早已在冰天雪地之中亡族灭种。

(二) 对军事的重要意义

辽帝国初期在与其他国家的抗衡之中军事上始终处于上游水平。因为他们的士兵都是在草原林间善用弓弩,善于骑射的武士。而且辽朝也时不时的举行演武大会,也就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的演习。

透过辽代绘画看辽代契丹文化,契丹人到底是如何狩猎的?

而目标则就是那些山珍野兽,以此排兵布阵锻炼士兵的协同作战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其体魄。使得辽国士兵更加勇武善战。

结语:

契丹民族之崛起与其常年累积的狩猎习惯还有狩猎为其提供的生活保障是分不开的。所以即使在王朝兴盛之后,狩猎的作用虽远不如前,人们也不会忘记它。将其用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来,表达他们对于狩猎的喜爱。有人说如今中国的英文名称,就是契丹的外语发音虽然这无从考证,但也从侧面体现了辽代对世界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契丹国志》

《辽史》

《世界征服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