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高校學霸留學後多數寧願做助理教授或一般學者也不歸國,是否傳統中庸處世哲學負主責?

漢兒盡作胡人語


這話說的,好像學霸---指的是博士,回來都能得聘教授一樣。且不說,國內雙非大學都不僅要博士學歷,還要看本科出生,你所說說得學霸,如果從本科一路名校的,在國外即使由助教開始也有學術前途,而且一開始就有一份比較有尊嚴的生活和環境。


國內高校博士一大把,如果不是專業領域拔尖,職位、職稱和生活都比較難達到自己期望的層面的,而這次可以在國外i達到,然後好好用心生活,慢慢上升的。當然說的是同等程度的比較,特別出類拔萃的,各項全能的無國界,有背景有運氣的同樣,之外的人,在哪裡生活的選擇,一定有自己的權衡和取向的。


留學薈


這個問題我還挺有感觸。前幾天,聽一位博導聊天,他開會,順便看望一下自己原先的博士生,一位在廣州某大學,一位在四川某大學。這兩個學校雖然不是雙一流、211,但都算是省重點高校。那位博導說,看了實驗室之後,很痛心。外面的學校跟清華、北大差距太大,實驗設備不足清北的百分之一,根本沒法搞科研。他這些學生都是非常優秀的學生,如果一直待在那個學校,這輩子就廢了,在學術生涯上不會再有成就了,只能當個普通的教書匠。

現代科學研究,一大部分必須要依賴實驗設備和儀器了。我們可以看看中國最高等級之一的科學獎:未來科學大獎。2019年,生命科學獎獲得者是北大的邵峰,物質科學獎獲得者是中科院高能所的王貽芳和加州伯克利的陸錦標,數學獎獲得者是清華的王小云。以往獲得者有清華的施一公、薛其坤,中科大的潘建偉、香港中文大學的盧煜明、上海科學院有機化學研究所的馬大為,還有袁隆平等。這裡面,除了袁隆平是個異數,數學不算,其他得獎的,你要去看看他的實驗室,基本都是國內最好的實驗室,有著最貴的儀器。像王貽芳這個根本就是一個巨大的跨國科研項目。施一公的研究成果也經常被人譏諷為電鏡高級。不管如何,現代科學也許進入了一個瓶頸期,按楊振寧的說法,進入了一個青銅期,要出成果很難,必須要藉助科研平臺。

另外提一下,當時河北科大的韓春雨號稱做出了諾獎級成果,引發轟動,一個原因就是他的實驗室極為簡陋,所以讓大家驚訝。名校科學家們都是好孩子,平常科研條件太好,沒有多想一下,這麼簡陋的實驗室,都是徒手做的實驗,怎麼會做出這樣的成果呢?局外人方舟子倒是一眼就識別出來了。


清華2019的預算經費是297億元,第10名的山東大學是97億,清華比山大高出了200億。就是說清華一年的經費是山大3倍。跟非211大學那真的是天差地別,真的是不足清華的1%。高校學霸能在國外找到教職,應該大部分都是名校出去的,在國外也肯定是名校博士生。他們在博士期間的科研平臺也是可以跟清北媲美,或者更好。如果他們要回國,那麼看得上眼的只有排前幾位的大學,但排前幾位的大學對於新進老師要求是非常高的,普通海歸博士基本不要,要的是在海外已經混出一些成績的教授或者其他。這些海外博士,去不了清北、華五、航開濟等,去更差的學校又不甘心,不如在國外大學找。從科研平臺來說,在海外高校當老師也比到國內的高校當老師好很多,至少有機會可以做出成果來。

除了科研平臺,還有人脈。高校圈非常講究人脈,申請基金、項目,沒有人脈寸步難行。因此,如果海外博士要回國,他需要有一定的人脈或者已經有了知名度,否則很難打開局面。

還有現實的壓力。在高校中,青年教師,青椒,日子是最難過的,工資收入很低。如果單靠學校的那點工資,真的吃飯就成問題。不要說青椒,就是院士,有時也覺得錢不夠。據說,施一公離開清華,跟收入很有關係。他有兩個孩子需要上學,需要錢。而在國外,大學老師基本能維持一個體面的中產生活。


總之,海外的博士們在意願上,是非常樂意回國的,只是各種實際困難,讓他們望而卻步了。當然,在國外生存也不易,各有各的難處。我相信,隨著國內對人才的越來越重視,各種環境的正規化、制度化,越來越多的人還是會回來的。

大家覺得呢?


五道口的顏學姐


作為土鱉還沒有海外經歷,但身邊有不少同學與朋友在海外。高校學校留學之後寧願在國外當助理教授或一般學者,不回國,這僅僅是個人選擇問題和處世哲學沒有關係。

不回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出於對科研的愛好,喜歡海外的學術氛圍。

第二,喜歡國外的高福利制度。

第三,喜歡國外的生活環境。

第四,認為海外的食品更安全。

第五,回國謀的職位和海外的職位差不多,但國內的大學教師的工資普遍偏低,根本比不上國外的助理教授。

第六,同樣的生活用品,比如汽車,國外便宜的多,比如BMWX5在美國5萬左右美金就可以搞定,而國內需要80萬左右。

第七,國外被跨省和被請去喝茶的風險低。

總之,選擇不回國是一個個人選擇問題,和處世哲學沒有關係。選擇國外是覺得在國外的生活品質比國外好。


文憶天下


我是一葉知秋有仙則名,我來回答。

葉秋仔細看了題主的題目,思索高校學霸留在國外做助理教授和中庸處事哲學的關係,按題主的邏輯,留在國外是中庸處事哲學的話,回到國內那就是進取了,所以,題主的意思是不是這樣的: 國外高手如雲,即使是學霸,留在國外很可能就泯然眾人了,而回國的話,因為國內總體科研水平和國外還有一定差距,很可能就成為拔尖的了!

那麼,題主的想法正確不正確呢?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是國內和國外科研水平的差距,二是回到國內是不是更容易拔尖!

從科研水平來看,中國和世界發達國家還有差距,但差距正在縮小,如果從總量來看,中國更是高居全球第二,不管是每年發表的sci數量、投入的科研經費還是科研人員總量都是全球第二,當然,人均來看,還有一定差距!中國高校和國外高校相比,總體朋友仍有差距,但個別大學個別領域,中國也非常不錯,比如清華大學姚期智負責的計算機方面就非常不錯,因為有冷凍電鏡的支持,施一公團隊在結構生物學方面成果也是非常突出,施一公的弟子萬蕊雪更是獲得了青年科學家獎,當然,施一公現在去了西湖大學!因為有足夠經費支持,國內像清北華五的科研條件和科研水平還是不錯的,但國外的好學校更多,水平更高,尤其是美國!


第二,回到國內是不是更容易拔尖呢?這個未必!中國高校出去的學霸在博士或者博後階段的高校一般來說都是很不錯的高校,科研條件完備,導師水平高,方向都是前沿方向,留在國外的話,所在學校的科研條件也相對不錯,而且國外的環境更能讓人潛下心來搞科研,有了科研成果後就可以進退自如了!如果博士或者博後回到國內,進一流大學的難度還是比較高的,像葉秋師兄,杜克博後回來進了長安大學,當時也可以進西工大,不過提供的條件沒有長安有競爭力!師兄回來後,申請國青第三次才中,但按論文水平來說的話其實早就中了,所以,博士或者博後回來發展未必有優勢!

反而是在國外出了成果後回來會發展的更好,各種項目、各種帽子都會有,所以,從個人發展角度來說,留在國外高校一段時間再回來可能會更好


一葉知秋有仙則名


精緻的利已主義者,內心所思所想無不是自己的未來,他(她)們從留學那一天起就已考量好自己的人生每一步,節奏把握精準,給自己準備好後路。

此前他們嘴裡說過的"愛國"都是逢場作戲的騙人鬼話,人生短暫,職業寧可屈就,也不捨離開他們眼中的"天堂國家",譬如那個哈佛女劉亦婷。

他們深諳世故,"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孔孟所倡導的"忠君愛國"早已被拋到九霄雲外,傳統中庸處世之道當然要為此負責。


活著d知覺


請用數據說話,每年留學海外的人數目巨大,學成歸來也好留居他鄉也好,都是個人的自由選擇,這正是我們發展教育所追求的。你說的多數寧願留在國外不回來。不敢苟同。最多您周圍多數是這樣,但不代表全國高校都是這樣。我們期待高材留學生歸國貢獻,但回國與否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是他們的自由,同時也是考驗,我們需要願意為國奉獻的人,而回來的正是我們需要的,也相當於一種篩選。不回來也無傷大雅,畢竟人也要為自己的前途著想,可能是國外的科研條件好,或者國外有待遇極其優厚的offer,亦或者找到了國外的伴侶,原因之多之複雜,不能一概而論。

說下個人觀點,我們一點也不缺人才,我們有龐大的研究生基數,待在國內的不一定比出國的差,回不回影響不大,該上的項目還是會上,該繼續的研究也不會因此放緩。

我們的教育是想人每個學生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回來與否都是個人的選擇[呲牙]別忘了我們是自由民主的國家,來大門敞開,走一路順風。



武漢理工大學WHUT


學霸留學後暫不歸國,可能中庸哲學中求穩的思想,但更多的是出於學術研究和職業發展的考慮。

高校學霸留學生,姑且定義為985大學本科畢業後即出國留學的學生吧。比如清華、北大、中科大,最優秀的學生往往都選擇本科畢業即出國留學,他們中的多數是直接申請的博士學位,基本上要在國外連續學習5-6年。

這5、6年時間裡,他們一直在國外大學的學術環境下成長,他們的學術思維模式、學術習慣、學術圈子等都是在國外大學裡形成的,與國內存在很多不一樣的地方。而且,他們在國內沒有導師資源,沒有師兄弟資源,對國內圈子來說,他們都是新人。

如果選擇博士畢業就回國,他們多半隻能作為應屆博士生這個身份來應聘,而這樣的身份在國內高校裡並不能得到特別的重視,進校後學校不會專門給他們配備實驗室、研究生或科研經費等,他們必須找一個導師作為靠山。這也是為什麼大多數高校要求新進博士必須做博士後的原因,就是要讓外來博士更快融入國內學術圈子。

但即便是這樣,這個過程也是很痛苦的。一方面學術思維模式要轉變,與導師的關係要處理,與同組嫡系部隊的關係也要處理。另一方面,實驗室條件不一定能延續自己此前的研究,新導師新團隊的工作可能會影響自己的研究思路。

所以,很多留學生,特別是優秀的留學生在考慮是否回國方面都很糾結,既想回國,又怕回國。他們乾脆就選擇暫不就業。

國外的環境對他們來說已經是相當熟悉了,國外大學的學術關係也相對簡單,在這樣的環境下,他們的科研可以更如魚得水。因此,博士畢業後他們會應聘博士後、助理研究員等臨時職位,繼續在國外做研究。至少,在國外的這幾年,他們並不需要考慮太多職業發展問題,只需要專心做好科研即可。這種心理跟國內學生為逃避就業考研考博其實是一樣的。

而且,如果博士後期間學術成果突出,他們再回國的時候,就不再是普通博士畢業生了,而且海外學者了,是高校眼中的優秀青年人才或者高層次人才了。高校會給他們單獨配備實驗室,保證研究生招生指標,給予科研啟動經費、安家費等等,幫助他們組建團隊,幫助他們申報國內人才計劃、基金項目等等。可以說,同樣是3年的過渡期,在國外過渡比在國內過渡有更大的收穫。

所以,學霸留學生們的選擇並不難理解。一是求穩,二是利益最大化。


高校人才真經



Renee老師


真是可笑,回不回國非要跟什麼中庸扯傷關係。一個助理教授就相當於國內的講師,你讓人家一個講師回國,臉面何在?況且中國人向來講究衣錦還鄉,以一個助教都不如的身份回國,好意思嗎?不要迷信海龜,現在國內985高校,對不出名國外大學的畢業生並不感冒,也別瞧不起國內的土鱉


Findhome171418982


所謂的國外是特指美英加奧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吧?不會是越南、柬埔寨、加納、尼日利亞吧?發達國家人均GDP和人均收入比較高,工作條件和生活水平比較高,當然競爭高校的職位要求也比較高,怎麼選擇,自己權衡就是了。我國的飛速發展,有為青年大可以大展拳腳,發展機會有的是,如何選擇?見仁見智,沒有對錯,不要後悔就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