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企業打分,倒逼政府

(本系列均為南方週末、南方人物週刊原創,限時免費閱讀中)

企业打分,倒逼政府

2019年5月24日,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右四)在企業考察。王清憲上任後著力改善當地營商環境。 (《大眾日報》/圖)

(本文首發於2020年3月5日《南方週末》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特刊“疫線報道”)

“曝光臺”曝光的內容並不涉及民生問題,主要針對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兩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監督。

青島市委曾就一家民企的發展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頂格協調”,市委書記王清憲和相關部門一把手都出席了,“這是前所未有的”。

青島民營經濟局局長高善武:青島過去常出現在國內前十大城市的榜單上,而近幾年已在十名開外,被不少城市反超。

95.24分,這是三千多名企業家給青島市政府各部門打出的平均分。

“稍微有點意外,各部門、各區縣的差距很小。”青島市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處處長王磊開始還顧慮:如果各部門的分值拉得太大,得分低的會“不太好看”。

2019年下半年,青島做了一次嘗試——請企業家給政府工作打分,方案是王磊主導設計的,統計局最終收到3663份有效問卷。

作為計劃單列市,無論是經濟體量還是製造業規模,青島都長期位居國內城市前列。但近年來,青島經濟發展的短板有所凸顯,對比南方沿海開放城市,青島的民營經濟活力不足,高新技術產業佔比不高。

青島市委黨校副教授李光全近年來對營商環境做了不少研究,在他看來,青島過去依靠區位優勢和政策優勢發展迅速,“但發展的快慢不能和自己比,現在城市的競爭已從拼優惠政策變成拼營商環境。”

青島“讓企業家給政府打分”就是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之一。據王磊介紹,這項工作是在山東省委常委、青島市委書記王清憲安排下開展的。自2019年1月主政青島以來,王清憲在多個公開場合反覆強調了優化營商環境、提升政務服務水平的重要性。

問卷遲遲收不上來

2019年7月初,王磊接到設計評分方案的任務,這是青島市委下達給統計局的。對此前沒有做過類似統計的王磊來說,要做好這項工作並不容易,他反覆強調了這項工作的首創性。

他的團隊花了兩個月時間設計調查問卷和調查方案,“最終的調查問卷覆蓋了企業全生命週期的各項服務”,王磊介紹,調查主要涉及企業經營、政務服務水平等32項問題,對應了40個市直部門以及12個區縣提供的服務。

“在市委主要領導的督導下”,2019年9月,王磊提交的方案被帶到青島市委常委會議討論並通過。

當月,青島市網信辦發出的一篇強調營商環境的文章中,就對“企業給政府打分”做了預告,稱此舉的目的是“倒逼各部門圍著企業轉,圍繞企業的需求出政策、抓落實”。

統計局先從行政審批局獲取了曾辦理過各項審批服務的企業名單和聯繫方式,圈定了數千家小微企業,後又從“四上”企業中抽取了一部分。“四上”企業是統計工作中對達到一定規模、資質或限額的企業的統稱。被抽到的企業中,“四上”企業佔1/3,中小企業佔2/3。

調查活動開展前,統計局召集了20家“四上”企業開會,向他們徵求意見,王磊說,“他們都當場表示願意配合”。但讓王磊沒想到的是,在後來收集問卷時,中小企業的配合程度遠不及預料。統計局通過快遞發送問卷,每位企業家會收到一個專屬的二維碼。雖然統計局承諾會做好保密工作,但企業家們依然存在顧慮。王磊和一些企業傢俬下溝通後才知道,他們擔心填寫的內容被洩露,如果有關部門知道了,對企業有負面影響。

“問卷遲遲收不上來”。擔任綜合處處長已有4年的王磊,之前和企業接觸的機會並不多,主要是要求企業填寫統計報表,“填報表是強制性的,企業有配合的義務,但這次填問卷就不是必須的了。”

統計局只有催著企業家填寫問卷。最終,發出去的一萬多份問卷,只收回有效問卷3663份,沒能達到最初設定的3900份目標。

問卷共設計32個問題,均是徵集對某項服務的滿意程度。王磊說,“實際上不是讓他們直接給部門打分,而是對服務打分,每項服務對應了相關的部門。”

每個問題有5個選項,分別是滿意、基本滿意、一般、不滿意和不瞭解。前四項分別對應的分數是100分、80分、60分和0分。如果選不瞭解,則直接不計入。

“沒有對分數進行任何干預和處理。”王磊表示,他們直接將系統計算的分數和排名上報給了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市委書記王清憲還對這項調查作了批示,“表達了肯定”。

最終結果是,全市總指數為95.24分,各市直部門的分數均都超過了93分,最高的海洋發展局得分是97.41分,最低的通信管理局得了93.31分。

“雖然各單位分數都很高,但排名還是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王磊說,有一些單位找到統計局,諮詢哪項工作的得分較低,有的單位領導向他反映“有些地方確實做得不夠好”。

評測完成後,有市領導建議,各單位的得分可以和年度績效考核掛鉤。目前統計局正和負責考核的部門進行對接,研究掛鉤方案。

設“曝光臺”

力推“打分”工作的王清憲,於2019年1月29日轉任青島市委書記,此前擔任山東省委秘書長。

上任一年多來,王清憲在多個場合發表了對營商環境的看法,很多話成了網絡上流傳的“金句”。

他提倡構建既“親”又“清”的政商關係,“把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當成自己人”“尊重市場規律就是尊重企業主體地位”,他還要求,“只要企業有需要,領導幹部就要出面站臺”。

王清憲鼓勵“民告官”,支持企業依法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他的要求下,青島對全市由於政府失信導致的糾紛進行排查摸底,依次分類做出處置,還在媒體上專門發佈了青島法院判決的6起“民告官”勝訴典型案件。

在改善營商環境的一系列舉措中,王清憲格外重視新聞媒體的作用。他本人是一名出自宣傳系統的官員,曾在黑龍江日報當過4年記者,後到人民日報社任經濟部編輯、主任記者,走上領導崗位後,先後擔任過中國改革報社副總編輯和中國信息報社總編輯。2004年,王清憲步入官場,“空降”山西,任省政府研究室主任,後來在山西、山東兩省都擔任過省委宣傳部長。

王清憲剛履新青島的第四天,2019年2月2日,青島就召開了全市新聞媒體座談會,王清憲要求新聞媒體

“健全輿論監督,推動重點工作落實”。青島日報社隨後成立了輿論監督部,在報紙上開闢“曝光臺”欄目。青島日報輿論監督部負責人張華告訴南方週末記者,成立部門、設立“曝光臺”欄目,都是王清憲的要求。

至少在青島官場,“曝光臺”的影響力是極大的。接受南方週末記者採訪時一處級幹部打趣道,“大家都在關注哪家單位又被他們盯上了。”

每一篇監督報道刊發後,涉及的政府部門都會做出回應並整改。在張華看來,輿論監督能起到作用,少不了王清憲對監督報道的重視。

“曝光臺”曝光的內容並不涉及民生問題,主要針對政務服務和營商環境兩方面存在的問題進行監督,足見王清憲對營商環境的重視。

學習深圳怎麼服務企業家

為了優化營商環境,王清憲還給青島找了個學習的“標杆”。在2019年2月21日召開的青島市委全會上,他們要求全面對標深圳,學習深圳的營商環境、制度創新、政務服務等。

一個月後,王清憲率青島市黨政考察團一行三十餘人到深圳進行了為期4天的考察學習。

王清憲曾在一次會議上分享他在深圳考察時的見聞,“我問深圳的企業家,深圳政府提供的服務到底好在哪裡?”企業家的回答是“感到舒服”,這讓他很受觸動,他說,“這是政務服務生態的至高境界”。在這之後,“讓企業家感到舒服”成為了青島不少政府部門的口號。

如何更深入地“學深圳”?青島市分兩批共派出307名幹部去深圳“體悟實訓”,他們大多被派去深圳的各類企業,每批在深圳學習超過一百天。

青島市商務局自貿區處處長劉希欣,是第二批被派到深圳“體悟實訓”的幹部之一。劉希欣介紹,他們出發前和回青島後,王清憲都專門召開了座談會。

王清憲要求每人須在深圳結識100名企業家。但結識企業家並不一定要招商引資,劉希欣稱,他們的核心任務是學習深圳怎麼給企業家服務的。

在第二批實訓隊回青島後的座談會上,帶隊的青島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周科在講話中說,通過體悟實訓,他對待企業家的態度發生了根本轉變。周科“反思”道,“推動深圳發展最深沉最強勁的動力是民營企業,青深兩地民營經濟的差距主要體現在質量上。”

其實,青島此前已經意識到民營經濟的重要性。2019年1月,青島在機構改革時就新成立了民營經濟局,此舉也被視為優化民企營商環境的一個舉措。

在民營經濟局局長高善武看來,民營經濟是青島發展的短板。青島5家領軍企業海爾、海信、青島啤酒、雙星、澳柯瑪,被稱為青島的“五朵金花”,但均為國企。“對民營企業長期不夠重視。”

高善武表示,資源、市場大多配置給了國有企業,沒有把國企和民企放到同等公平的地位上。

2019年啟動“打分”工作時,青島市統計局聯繫了一萬多家企業,中小微企業三分之二,幾乎都是民企,剩下的“四上”企業中,大部分也是民營企業。

設計的問卷中,每個問題後都附帶了建議欄,3663份有效問卷共收到了319條建議,主要集中在公共設施與服務方面,企業家們主要反映壟斷經營、收費高、服務差、維權難。反映創新創業與人才方面的問題佔比也不少,主要為缺少相關扶持政策,以及政策執行落實不到位等。

被這些問題困擾的主要是民營企業,調查結束後,統計局已將這些建議轉交給了市政府“職轉辦”。

在企業家給出的分數中,民營經濟局得分96.54分,在市直單位中排名第十一。高善武認為,“對於一個剛成立一年的局,這個成績還算不錯了。”

民營經濟局成立第一年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梳理企業優惠政策。該局協調指導處處長倪雯告訴南方週末記者,“之前很多優惠政策,不僅企業不知道,甚至政府部門也不知道。某個局的某個處出臺了政策,但是不宣傳,最後就只有和那個處走得近的企業能受益。”

“企業家們實際上是非常關注優惠政策的,但不申請就享受不了。”倪雯表示,民營經濟局專門出版了一本《政策一本通》,免費向企業發放。

民營經濟局的職責之一是幫民企破解問題,協調其他部門加以解決。倪雯介紹,2019年10月,青島市委曾就一家民企的發展組織召開專題會議,“頂格協調”,市委書記王清憲和相關部門一把手都出席了,“這是前所未有的”。

成立民營經濟局的同時,青島還在16個經濟管理部門都設置了市場配置促進處。在2019年6月的一次活動中,王清憲解釋,目的就是要專門研究政府應如何在尊重市場的前提下發揮作用。

不僅是市一級,青島市屬各區縣也都成立了民營經濟局,高善武的感受是,有了專門的政府部門給民企提供服務後,“至少民營企業家覺得受到尊重了”,這對營商環境的改善作用非常明顯。

“深深的焦慮”

“其他不少城市也都在優化營商環境,青島更要自我加壓。”青島市委黨校副教授李光全向南方週末記者分析,改善營商環境的一系列動作背後,是青島面臨的競爭壓力。

“自豪的青島人也有著強烈的怕被別人落下的危機感,甚至可以說,內心深處充滿深深的焦慮。”2019年2月5日是農曆大年初一,到任第七天的王清憲,就在青島正局級以上幹部微信群“青島學習”裡,寫了他上任後和幹部群眾談話的感受。

在青島民營經濟局局長高善武的印象中,青島過去常出現在國內前十大城市的榜單上,而近幾年已在十名開外,被不少城市反超。

青島目前面臨省內外的雙重競爭壓力,過去在山東省內,青島經濟一直強於省會濟南。但2018年濟南的經濟增速已超過青島,尤其是2019年初合併萊蕪後,經濟實力大增,正衝刺創建國家中心城市。

就國內城市間的比較而言,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創新中心主任徐輝認為,在北方地區的城市中,青島的發展質量、宜居程度都是位居前列的,僅次於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但放在全國的版圖上,近年越來越多的南方城市表現出更強的創新能力和發展可持續性,這是青島要學習的地方。

同為沿海開放城市、計劃單列市,青島和深圳有不少相似之處,但在城市經濟發展質量上,兩地有不小的差距,青島的土地面積是深圳的6倍,但國內生產總值卻只有深圳的一半。

在高新產業發展及對外貿易上,兩地的差距就更大了。2018年深圳的PCT國際專利申請量1.8萬件,青島是1088件。同一年,深圳進出口總額近3萬億元,青島進出口總額僅有5321.3億元。

目前青島的經濟結構中尤其缺少高新技術產業,深圳的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總量超過1.4萬家,青島則只有3112家,“而這類企業是對營商環境最敏感的。”李光全說。

為了倒逼政府部門改善營商環境,“更加緊密地圍著企業轉”,“企業家給政府打分”的活動還會在青島繼續開展。在青島市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工作的秦浩認為,這項調查需要長期進行,通過和過去對比才能發揮作用,單靠一次說明不了問題。

不過,未來測評開展的頻率還待商榷。“有的領導建議半年進行一次,有的建議一季度一次”,王磊覺得“最好不要太頻繁”。

訂閱南方週末會員,支持原創優質內容。成為南週會員,尊享七大權益,在一起,讀懂中國。

南方週末記者 張笛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