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以國父之名命名的中山艦,服役25年,為國貢獻一生戰鬥至最後一刻

中山艦原名“永豐”,它的建造是晚清為了彌補甲午海戰的損失,重組北洋水師而向國外訂購的戰艦,讓人意外的是北洋水師居然向打敗自己的對手日本下的訂單,1910年由日本三菱長崎造船所設計建造。

以國父之名命名的中山艦,服役25年,為國貢獻一生戰鬥至最後一刻

孫中山歷史照片

該艦在1913年建造完成來到中國,在它接下來的歲月中,見證了我國近代史上最動亂的時代,一直處在時代變遷的前沿,最後為國戰沉,一生充滿了傳奇也見證了弱國的無奈。

並不先進的永豐艦

訂購永豐艦的時候,北洋水師已經拿不出什麼錢了,因此永豐艦只是兩艘炮艦訂單中的一艘,單艘造價68萬銀元,艦體為鋼木結構,在那個世界海軍已經進入無畏艦的時代,永豐艦的戰鬥力低到可憐,在主力戰艦面前連承受一輪齊射的能力都沒有。

以國父之名命名的中山艦,服役25年,為國貢獻一生戰鬥至最後一刻

修復的中山艦

艦長62.1米,寬8.9米,吃水2.4米,排水量僅為780噸,發動機輸出功率1350馬力,最大航速13.5海里每小時。火力上前主炮為一門阿姆斯特朗式105毫米炮,後主炮為一門76.2毫米炮,另外還有4門3磅副炮分佈在艦體兩邊。艦員104人,船上可以搭載150噸燃煤和16噸淡水,沒有遠洋能力。

以永豐艦的作戰能力,只能進行一些低烈度的戰備巡邏之類的,連炮擊陸地這種活都不見的能夠勝任。在它生命的最後幾年接受了一定的改裝,主要是安裝了幾座20毫米防空炮用來增加防空能力。

一生顛沛的永豐號

永豐號還在建造的時候,1911年清王朝的道路走到了盡頭,建造了一半的永豐號一時陷入無主的地步,幸好北洋政府同意買單繼續建造,1913年1月,永豐號和它的姊妹艦永翔號一起來到中國。

以國父之名命名的中山艦,服役25年,為國貢獻一生戰鬥至最後一刻

中山艦

此時的中國面臨著道路的選擇,為了中國的獨立與進步,孫中山先生執起了革命的大旗。1917年孫中山先生等人制定了海軍南下的策略,8月5日,永豐等10艘軍艦南下抵達黃埔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隊伍,並一度將永豐艦作為總指揮部,至此結下了深刻的情誼。

1925年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為了紀念這位偉人,永豐艦在廣東省省長鬍漢民的授意下更名為中山艦,之後中山艦一直在為國家的獨立和自強奔波,先後輾轉多地,也曾被迫做了一些違背初衷的事情。

以國父之名命名的中山艦,服役25年,為國貢獻一生戰鬥至最後一刻

打撈修復的中山艦

盧溝橋事變之後,中山艦和其他四十幾艘軍艦被以“拱衛京畿”的名義調入長江,然而這些戰艦基本都老舊失修,缺乏防空能力,面對日軍的航空兵很被動。1938年,日軍的鐵蹄直逼武漢,為了保衛這座長江流域上的重要城市,中山艦奉命加入到戰區中相機行事。

該艦主要擔任嘉魚、新堤到金口鎮江段的警戒運輸等任務,因為日軍戰機的威脅,中山艦的主炮和副炮被拆下佈置在岸邊的要塞內,艦上只有少量防空武器。在10月24日下午,航行在金口鎮江面的中山艦突然遭遇6架日機的攻擊,全體艦員英勇戰鬥,包括艦長等25人戰死,艦體多處中彈,其中艦尾一要害中彈進水,搶救無望之後沉入波濤,在戰鬥中結束了它的一生。

以國父之名命名的中山艦,服役25年,為國貢獻一生戰鬥至最後一刻

​ 悲壯的江陰沉船

1988年,潛水員確認了中山艦的殘骸,1995年開始組織打撈中山艦殘骸,1997年艦體出水重見天日,隨後被修復成1925年左右的樣子,成立了中山艦博物館並對外開放,讓世人可以一觀這艘傳奇戰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