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尤其是春耕即将全面开始的今天,乡村防疫工作尤为重要。沪郊大地如何盯住“人头”管住“田头”?昨天,本报记者兵分六路,实地探访。


田间地头、道口巷尾,志愿者们身披橙色“战甲”,村委干部超长时间“待机”,“赤脚医生”用脚丈量“最后一公里”……上海乡村防疫措施严密而富有温情,“守沪者”们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守卫着美丽的郊野大地。


浦东书院

全家错时守道口 一个多月没吃顿团圆饭

“再坚持一下,疫情总会好的。”这是浦东新区书院镇桃园村村委干部刘鸣华发给同样忙碌在基层防疫一线的家人们的鼓励。疫情发生后,他和妻子余梅、父亲刘祥官每天披星而出,戴月而归。虽然全家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已经一个多月没有好好坐下来吃顿饭了。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每天清晨天不亮,刘鸣华就要前往道口接替值守夜班的父亲站岗。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天中唯一打照面的机会。“村里一共有56个道口,封闭其中50个后,还剩余6个需要派专人24小时看守。村委会人手不够,急需志愿者前来支援。”在饭桌上,听到儿子倾诉基层防疫工作中遇到的难处,73岁的老父亲二话不说,举手报名争当防疫志愿者。“我是老党员,不怕吃苦!” 刘祥官说。


把好防疫第一关,道口检查工作重中之重。在老芦公路与桃德路东交叉路口,临时搭建的棚子就是刘鸣华和父亲的岗位。每天他们身披橘色“战甲”,手持额温枪,对进进出出的村民测量体温,但凡出现不熟悉的面孔和车辆就要拦下来,仔细盘问一番。刘鸣华告诉记者,站岗的志愿者分成三班倒,轮流交替值守。为了体恤女性干部,男同事们纷纷站出来包揽了夜班,从大年初三值守到现在,丝毫不放松。


道口站岗时,刘鸣华的左袖口一直揣在裤兜里,不熟悉的人以为他是在装酷。其实,他18岁时在一家生产机床的工厂里上班,因工友操作失误引发的一场事故失去了左手掌。“虽然偶尔拿东西时不方便,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刘鸣华告诉记者,桃园村面积大,老人又多,为了疫情防控宣传不留死角,他每天骑着电瓶车在全村溜达,用扩音器喊自己编的南汇方言版顺口溜。有一些地方坑坑洼洼容易摔倒,一天深夜,他不小心就撞到了树上。“其实我之前骑电瓶车也摔过一跤,做了手术本来打算年后取钢板。没想到疫情袭来,村里防疫任务重,实在走不开,就拖到了现在。”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基层工作干了12年,刘鸣华经验丰富,早就掌握了和村民们沟通的要领,也把性子磨得越来越细。然而妻子余梅刚加入村委会不久,就承担了防疫工作的重任,经常忙到深夜才回家,好几次都偷偷抹眼泪。“她没想到当一名基层防疫干部这么累。有时村民们不理解,话赶话语气重了点会觉得委屈,我就安慰她,疫情结束就好啦。” 刘鸣华说,忙碌了一整个春节,几乎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每天早上睁开眼出门,深夜回家倒头就睡,经常半夜还有电话打来,神经时刻紧绷着。


基层防疫的工作虽然辛苦,但不乏温情动人的时刻。2月20日,是刘鸣华的生日,村委会的同事悄悄准备了蛋糕和长寿面,这份惊喜令他十分感动。“一整个春节,我们全家人都扑在防疫工作上,每天能睡饱就是最大的心愿。我和妻子都把生日忙忘了,没想到小伙伴们记得清清楚楚。”


尽管岗位不同,时间错峰,但刘鸣华和家人齐心协力,冲在疫情防控最前沿。连轴转了一个多月,工作辛苦但他们干劲十足。刘鸣华说,脏活累活总有人得去做,关键的岗位总得有人把守。“累的时候我就会和父亲谈心,他说党员就得站在老百姓前头,这句话我一直记得。”

杨欢/文 李铭珅/图


青浦白鹤

自制几代“出入证” 书记超长时间待机

白鹤镇,青浦北大门,沪郊农业大镇。地处城乡结合部的白鹤第二社区居民委员会(以下简称“二居委”)下辖5个小区,和昆山市花桥镇隔江相望,小金江村作为一个镇中村,被包裹其中。道口多、外来人口多、人员组成复杂……北大门怎么守?二居委党支部书记朱亚萍有自己的“招数”。


动手:制证,人车要管住

朱亚萍的忙碌从1月23日开始。那天晚上,镇里开完紧急会议,二居委班子成员4人就开始了忙碌。“我们当天开了微信会议,商量应对策略,说实话,当时有点不知所措。”要守住门、管住人,靠什么?朱亚萍身前挂着的吊牌里,藏着她的“秘籍”。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这是我们发放的几代出入证。”记者看到,最初的一版出入证,像是用A4纸打印裁剪的,上面盖着二居委的印章,“这都是我们自己做的。”朱亚萍笑着说,为了更好区分各类人员,辖区的出入证很快便更新换代了,未离沪的、返沪的、隔离人员的、车辆的,没有出入证,人员一律不准进出,不同种类出入证的“权限”各不相同,“比如,居家隔离人员的证件是不允许出小区的。”


4个人分5个大组,联系32个楼组长,压实房东责任,管好每个住户。一个管控网络慢慢织就。


迈腿:巡逻,漏洞及时补

二居委下辖的小区多是开放式小区,为了守住门,小区的许多出入道口都用铁丝围栏围了起来。然而这并不表示就可以高枕无忧了。“有人受不了隔离想逃出去,有人想翻过铁丝围栏爬进来。”朱亚萍和同事们便开始分区巡逻,一天都没有停过。


“有一天晚上我和同事巡逻发现,小区9个道口的铁丝围栏被破坏了,我们就连夜开始修缮,我负责打灯,同事负责拧铁丝,弄完已经很晚了。”对于巡逻中发现的漏洞,朱亚萍总会协调马上整改,“还有一次巡逻时发现与白鹤村交界的厂房里有灯光,我们进去后发现,里面住了16个工人,有未离沪的,有返沪的,根据不同的情况,我们给他们发放了不同的证件,该隔离的安排隔离。”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朱亚萍主要负责北街两个老小区,尽管要协调居委各个层面的工作,但自己分管区域内的巡逻她从未停过:“这里很多都是老居民,外来人口多,人员组成复杂,我每天都会去巡逻,有时候拿着小喇叭喊喊,每个角落都很清楚。”


用心:很累,怎么停得下?

从1月23日开始,朱亚萍一天都没休息过。镇里下发了“强制休息令”,她却说,“怎么休得下?一颗心都在这里。”朱亚萍的手机号在公告栏内公开,24小时不关机待命,辖区居民只要有事,总能第一时间联系上她。


几十天连轴转,说心里话很累。“特别是刚开始的一周,从人员安排到物资采购,事情特别多,特别累,累了就在沙发上睡一会儿。”朱亚萍在青浦城区的家,自从防疫开始后,她就再没有回去过,她笑说,“一家三口三个家”,老公出门在外没回,朱亚萍也不让他回;女儿上班住在青浦城区;而她干脆住到了镇上,有什么“风吹草动”,方便及时赶到现场。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我们现在在考虑4个人AB轮流值班,毕竟疫情还不知道要到哪天才能结束。”朱亚萍说,对于这场抗疫持久仗,只有保存体力,做长远的打算,才能更好地守住一线,守住青浦北大门,“还有一半外来人口没回来,后续压力还是有的。”

毛丽君/文 刘歆/图


松江叶榭

农家菜 香米糕 农场主“花式投喂”志愿者

热锅,倒油,三条黄鱼煎得喷香,加上佐料,摆盘——孙秀龙将刚烧好的鱼端上桌,一旁还摆着红烧鸡翅、自家腌制的牛肉片、清炒时蔬……昨天下午5点,松江区叶榭镇大庙村的农机服务站又准时开饭了。“哎,真香!”“先洗手去!”没过多久,两名身穿橙色马甲的志愿者就闻着饭菜进门了。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孙秀龙是大庙村家庭农场主,也是村里农机服务站的负责人。原本村子里有20多个大小路口,因为疫情防控,2月8日起只留松卫公路、山房公路一个口进出,村干部、网格长、志愿者24小时轮班驻守。这天,孙秀龙看到道口执勤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只能吃泡面充饥,心里很难受,便萌生出为大家提供“免费爱心餐”的想法。


说干就干,第二天一早孙秀龙就从家里把食材带到了服务站,开始忙活起来。“蔬菜和大米都是我自己种的,每天再买一点荤菜,我自己掌勺,大家吃着也放心。”自2月9日起,当班志愿者总能准时吃到新鲜可口的热饭热菜:红烧肉、白灼虾、麻婆豆腐、小青菜……菜式也费心变着花样。


农机服务站离道口很近,走路只需要两三分钟,里面特辟一间小厨房,农忙时,村民也常在这里吃饭。现在,孙秀龙每天都遵循“工作时间表”:每天上午9点半清洗食材;10点开始准备午饭;下午4点开始准备晚饭。到了饭点,道口志愿者便轮流前来用餐。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除了为志愿者提供爱心餐外,孙秀龙自己也穿上橙色小马甲,加入了道口值勤的队伍,已经坚持了两个多星期。道口站岗8小时一班,每班有4-5人。“村干部、网格长都很辛苦,我们几个农场主一商量,大家都说,反正现在也不忙,我们也来搭把手。”孙秀龙说,最近回村的人比以前多了,不能掉以轻心,“面对这场战‘疫’,谁都不是局外人。”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在叶榭镇,像孙秀龙这样的志愿者还有很多。三位1984年退役的老兵主动报名站岗,妻子们则自发组织做起了夜宵,这天晚上她们相约一起“开工”:又是包汤圆,又是煮鸡蛋,忙乎到十点半,煮了两大锅的汤圆和40个鸡蛋装入保鲜盒,分发给在寒风中值守的志愿者。


位于兴达村的民宿“八十八亩田”不仅每天为村里的工作人员提供爱心午餐,还精心制作了不少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叶榭软糕。新鲜轧好的松江大米,淘洗、浸泡,晾晒、细筛,辅以绵白糖和各色馅心……昨天下午,“八十八亩田”负责人朱燕和几位阿婆聚在一起,一盒盒热气腾腾的叶榭软糕新鲜出炉。“我们已经给镇里25个道口的志愿者都送过去了。”朱燕告诉记者。而一旁,阿婆娴熟地做起了青团,绿油油的面团搓成圆润可爱的模样,充满春天气息。


防疫期间,村里不仅有消毒水、酒精味,更有农家菜、米糕香。一场场“花式投喂”,涌动着乡里乡亲间最质朴的温情。

杨洁/文 徐程/图


崇明长兴

连续奋战39天 70岁老党员成铁面“门神”

“师傅,请您出示一下身份证,谢谢!”昨日下午,崇明区长兴镇长兴家园社区699弄北门岗前,70岁的社区志愿者陈来法正在检查一位准备进小区的居民,他看过不是重点地区人员后,把身份证递了回去说了句“祝你安全到家”。长兴家园社区规定凡进出者都要查身份证。老陈是第一道关,他看完后,再由社区物业保安对比电脑信息系统里的人员管控信息。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从年初三开始,他已经连续在门岗值守了39天,无论刮风下雨,一天都没有休息过。早上6时30分到8时30分,中午11时到12时30分,下午4时到6时,三个进出小区的高峰,他都在。他说,我是党员,我不带头谁带头,我是党员,必须要起到先锋模范作用。


严守门岗 铁面无私不放一人

长兴家园社区是长兴镇最大的动拆迁安置小区,也是最大的来沪人员居住地,8825名居民,来沪人员就有5630多名,占比超过一半。疫情防控期间,严守门岗责任重大。小区保安队张队长说,他铁面无私,六亲不认,不放过任何一个人。有些人看到他会说:“老陈,认识的还看什么。”他总是耐心地说:“疫情期间认识的、不认识的都一样,平时尽量少出门,为了自己也为了大家,为了社区好。”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老陈年轻时在武汉军区后勤部警卫连服役,在来小区当志愿者前在道口值勤。所以,站起岗来非常专业和敬业。除了会对回来的人说“祝你安全到家”,还会对出去的人说“祝你一路顺风”,这些话某种程度上能让居民更配合他的工作。


本来防控期间,一个门岗除了保安外,要配2-3名志愿者,当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朱伟佳询问老陈需要增援或者安排轮休时,老陈总是果断地说:“我不用休息,我1个人可以,我的精力很多,人员越多反而越乱,我会配合好物业公司保安维护好轶序和人员管理的。”


巡查小区 发现问题协调解决

上午值勤完,他都会去居委会坐坐,和朱伟佳汇报工作,反映老百姓碰到的问题和建议。平时除了值勤外,老陈喜欢逛小区找问题,哪个路灯不亮了,哪个休闲椅子不好了,哪个健身器材坏了,他都会马上向居委会反映。


小区有一些老人喜欢聚在广场闲聊,他看到后,就上前做工作:“疫情期间少在外面走动,为自己好,也为孩子好,口罩要省着点用哦。”遇到一些倔强的人,老陈就想办法去找他的亲戚朋友再去做工作,如果再不行,就去找居委会协助,一定要劝阻成功才会罢休。朱伟佳说,老陈这个社区老娘舅,常常把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帮了居委会的大忙。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随叫随到 关心居家隔离人员

老陈还结对了23户非重点地区居家隔离观察人员,每天他都会给每一户打电话询问健康状况,以及需要些什么帮助。有一次,正在隔离观察的张先生家里没盐了,他就跑去超市买了送过去。还有一次,一位居家观察人员早上5点钟打电话给他说孩子肚子痛,他又马上跑过去核实情况,联系安排就医。


老陈是志愿者、楼组长,也是党小组组长,朱伟佳说,他作为一名老党员,很好地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做什么事情都特别认真,我们放心把事情交给他做,居民也相信他,很好地在居民和居委会间起到桥梁纽带作用。

屠瑜/文 周馨/图


奉贤青村

从钢枪到测温枪 硬核书记指挥乡亲“屏牢”

1997年7月1日,陶军贤作为一名光荣的驻港部队士兵,第一批进入香港驻防。如今,作为奉贤区青村镇新张村党总支书记,他再一次战斗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第一线。这次的“战斗任务”是,守住家乡的大门,指挥乡亲们“屏牢”,不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新张村是上海最偏远的小村庄,将近一半人口都是外来人员,抗疫重点地区的人口数量也不少,如何把病毒堵在家乡门外,这是村书记陶军贤最上心的事,在过去的一个多月,他基本上天天上班,茶不思饭不想,就琢磨着如何御病毒于家门之外。


昨天下午,新张村委会附近的一个路口,陶军贤带着两名志愿者严阵以待,对每一名进入的人员测温、登记。这位身材略有发福的中年男子穿着一身民兵军装,站姿笔挺,眉宇之间带着英武之气,指挥部署颇有章法,而他的确曾经是一位军人,1997年7月1日,作为第一批驻港部队的战士进入香港,亲身参与了这一历史时刻。如今,除了村支书,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预备役军官,疫情来临,每次上阵指挥,他都会穿上军装,因为这样能唤起他似曾相识的使命感。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新张村作为一个开放式村庄,有20多个出入口,“战疫”第一步就是要把要道守住,陶军贤把出入口减少为4个,每天和志愿者、村干部一起严防死守。值守的志愿者人手不足,他发动了村内属地企业员工轮班值守。有重点地区人员回村不申报,他一次次上门了解情况,通过微信不厌其烦地沟通,终于说服他们自觉申报并在家隔离,期间还要照顾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身体情况。


在抗疫最紧急的关头,陶军贤发现很多村民以购买生活物品为由自由出入,严控措施形同虚设,于是他采取强硬措施,每户只发一张出入证,一户人只能有一人可以外出,有效减少了人员流动带来的安全隐患,这一举措也在青村镇得以推广。


连续在一线奋战了1个多月,陶军贤坦言压力不减半分,外地重点地区的人员正在逐步返回,复工复产也不能耽误,严防死守一刻不敢松懈。“1997年,我手持钢枪守卫香港,如今拿着测温枪守护自己的家乡,感受是一样的,国有所需,我必不辱使命。”陶军贤说,不一样的岗位,一样的守土有责,作为一名老兵,他还是会和年轻时一样,谨记自己的使命奋战在一线,直到取得最后胜利。

李一能/文 孙中钦/图


嘉定外冈

田间防疫“零距离” 村民健康“赤脚”护

“老妈妈,疫情防控期间,要多锻炼身体,不然你的慢性病要加重的。”“家里的口罩别不舍得带,健健康康才能平平安安嘛。”嘉定区外冈镇大陆村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朱培华不厌其烦地叮嘱老年村民。村民们满脸的信任,来源于他30多年“赤脚医生”的特殊身份。


由镇或村里指派参加培训,通过亦农亦医的模式在医疗条件落后的村村落落间奔走……过去,这样的农村基层兼职医疗人员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赤脚医生”。在嘉定区外冈镇,就有13名“赤脚医生”没有选择“退役”,而是加入乡村医生行列,用丰富的实战经验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着独特作用。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村民都爱听他们的话”

疫情防控期间运动少,高血压会不会加重?听说深呼吸憋气就能测出是否得了新冠肺炎,是不是真的?……68岁“赤脚医生”吴月昌所在的葛隆村卫生服务站里,村民问东问西,吴月昌既要做准确解释,又要破除各种谣言。大家看他的眼神,如同在看一名暖心“男神”。


“‘赤脚医生’很受村民们尊重和信赖。”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预防保健科科长李艳告诉记者,医疗条件落后的年代,他们虽所受专业知识有限,但凭着负责和严谨,被村民视为健康卫士。由“赤脚医生”转变为乡村医生后,他们依然口碑好、受信赖。疫情防控以来,他们更是用通俗简明的语言不断说防控、讲知识、破谣言,消除了不少村民的恐慌情绪。


在大陆社区,“赤脚医生”朱培华同样是“信心的保证”。2月20日下午,他上门给居家隔离的住户测量体温,发现对方体温不正常。对方急了,家人也急了,唯有朱培华没有乱了阵脚。他立即和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联系,取得居家隔离对象异常情况证明书后,又通过120急救热线将对方送往区中心医院发热门诊,并按要求同社区医生一道进行现场消毒。看到“赤脚医生”如此专业、冷静,对方一家的情绪也逐渐平复下来。48小时之后,这名人员被排除在疑似病例外。


“赤脚”丈量最后一公里

“你好,身体有没有异常?我们来帮你检测一下体温。”疫情防控以来,“赤脚医生”张志明每天在外冈新苑社区的居家隔离户间忙碌。这个社区需要服务的居民多,没有电梯的老式楼栋也多,63岁的老张不断爬楼下楼,被笑称“赤脚特种兵”。


身挎便携式医药箱在村村落落间行走,是“赤脚医生”过去的特有剪影。手中的医疗设备不知更新换代了多少次,如今一双双“赤脚”却依然踏踏实实地丈量着守护群众健康的“最后一公里”。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平日里,“赤脚医生”们上午为村民们开门诊,下午出门为村民开展随访和慢性病监测。疫情防控工作以来,这样的节奏被打破了。吴月昌坦言,疫情发生后,来门诊的村民增多至15—20人次,还得走家串户开展信息登记、情况排查等工作,一分钟恨不得掰成两分钟花。于是,老吴早上的闹钟不断往前拨,晚上吃饭的时间不断往后拖,连口水都来不及喝。


把闹钟往前拨的还有朱培华。从小年夜开始,他就和社区干部们对外来人员上门登记健康信息,指导他们科学使用发放的体温计、酒精棉球、消毒片等。生怕他们听不懂,老朱还和不少人加了微信、留了电话,随时答疑解惑。平日里,老朱自学了不少医疗书籍,还自费攻读了上海交大临医学专业,理论知识加上丰富经验,让他在特殊时期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


“他们平时对村居社区里的住户健康情况了如指掌,开展疫情防控工作起来自然更加顺畅。”李艳举例,随着企业“复工潮”到来,村里的外来租户越来越多,需要开展大量的自我防护宣传、健康情况排查、药物消毒说明等,一般的志愿者不熟练,往往需要具备相应专业知识、实战经验有丰富的“赤脚医生”出马。


服务精神延续传承

2月24日,李艳的手机上传来吴月昌的一条短消息:“葛隆幼儿园后道口值班,我可以顶班,就在我家边,比较方便……”朴实的几句话,却让李艳听了忍不住想埋怨——老吴已经连续多个双休日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这次还要主动请缨,“真把68岁的自己当成38岁呀?”


朱培华也在主动请缨。1月28日,58岁的他深夜前往G1501沈海高速入沪道口担任志愿者,为车辆人员检测体温、维护秩序。返回村里后,他又利用白天工作外的时间前往村里的无名道口值守,对入村人员进行相关检查。

疫情之下,谁在守护广阔的郊野大地?

“他们都是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那个年代走来的‘赤脚医生’好像有使不完的劲。”李艳说。


“赤脚医生”不是没烦恼。眼看大家都到了“耳顺”之年,吴月昌说,我们往后退下来了,年轻的乡村医生们能够服务好村民吗?疫情防控中,这个问题有了惊喜答案。


年轻乡村医生龚锦一参加过全国农村地区乡村医生培训后,来到葛隆村和吴月昌成了搭档。此次疫情防控中,他在集中隔离点连续19天不回家坚守岗位,展现出的吃苦精神和服务群众的热情让吴月昌既佩服又欣慰。


李艳告诉记者,外冈镇里目前已有多批参加乡村医生培训的年轻人奔赴疫情防控一线,他们掌握着比“赤脚医生”更为系统的理论知识,也从“赤脚医生”丰富的经验中不断汲取养分、迅速成长。“随着这些年轻乡村医生的到来,为村民零距离服务的‘赤脚医生’精神还会继续延续下去。”李艳说。

杨洁 管文飞/文 受访者供图


新民眼工作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