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28 為什麼說“小錯拼命道歉,大錯絕不認錯”?

為什麼說“小錯拼命道歉,大錯絕不認錯”?

在知乎看到一個回答,大意是在美國,犯小錯拼命道歉,犯大錯絕不道歉。

擋到他人的路,碰倒別人的筆,可以誠懇的道歉,無傷大雅。但當發生商業欺詐傷害了千萬消費者或者發生事故致他人死亡等大事之時,應該選擇的是“和解而不認錯”。可以以物質補償對方,但決不可承認自己的錯誤,因為“承認錯誤可能致使他人以同一件事起訴你。”

中美不同的法律體系,決定了兩國不同的處理方式。在中國,我們習慣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然而有意思的是,大錯絕不道歉,在中國同樣適用,甚至在中外的許多大人物身上同樣適用。

回答下的一句評論,一言驚醒夢中人。前陣子鬧得沸沸揚揚的綠城保姆縱火案,影響之大,然而即便在輿論高壓之下,綠城集團卻絲毫不為所動,沒有一絲悔過之意。

綠城集團的“大錯絕不道歉”的行為,拋開個人情感、道德判斷,可以算是一個聰明的做法。對於一家實力雄厚的房地產公司來說,每年所該處理與業主之間的案件絕非少數,杭州綠城縱火案之所以特殊,在於事故產生了嚴重的傷亡,社會影響力巨大,但說到底也只是眾多事件當中之一。

如果綠城在事故之後,選擇了誠懇的道歉,可能產生的後果不是民眾接受它誠實的認錯,從而降低民眾的怨氣。反而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在巨大的憤怒之下,給了民眾火上澆油的契機,它的低頭極大可能會導致憤怒的民眾要求它付出更高的代價,而且無論是之前或者今後與其有紛爭的業主都會紛紛舉起大旗壓倒它。

在這種前提之下,選擇沉默選擇逃避,以強硬的態度面對輿論,可以說是明智之舉。老百姓們即便再憤怒也無可奈何,甚至給其他與綠城有紛爭的業主傳遞了一個信息,“不要想方設法來跟我鬥爭,反正最後只會是你輸,你看看縱火案影響如此惡劣之事,我都能平穩的度過”。

從經濟學角度來說,選擇沉默的機會成本遠低於選擇認錯的機會成本。所以即便因為縱火案跌了6個億市值,在事故發生的兩個月之後,綠城仍可以高調的宣佈,股價已恢復。

事故的發生,一定程度上會對公司的形象有所影響,會讓普通民眾在一段時間裡選擇抵制,選擇不置購該公司旗下的房產。但民眾是善忘的,在網絡信息瞬息萬變的時代裡,不出三五年,還會有多少人銘記這件悲痛之事?到那時該怎麼買房子的老百姓還是會選擇購買該公司的房子。

“大錯絕不認錯”有一個經典的反例,法國曆史上唯一一個被送上斷頭臺的國王——路易十六,可以說路易十六是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斷頭臺。作為一個依靠君主專制而存在的君主,反而因為溫和,被暴民殺害。歸咎到底,作為依賴專制而生存的君主,自己摧毀了名為“專制”的保護罩。似乎站在歷史的節點上,作為當事人往往不會清楚,自己切開的那條裂縫,一旦下刀,便極可能再也合不上,伴隨而來的代價會是自己所擁有的一切,包括性命。這樣的歷史節點,在歐洲的歷史上並不少見。

另一頗具爭議的人物——佛朗西斯卡·佛朗哥,在結束了西班牙內戰之後,一直作為一個獨裁者存在。在晚年之時,即便已經逐漸放權給接班人,對國內的經濟改革也睜一隻閉一隻眼,卻始終堅持專制體制。佛朗哥的選擇,或許作為一代梟雄,十分清楚不能放棄憑以安身立命的獨裁,否則這個國家民主的第一步一定會是以他的頭顱作為開端。

作為統治者,路易十六和佛朗哥的不同結局,可以說是選擇的不同(兩者面臨的處境有眾多不同,但相似之處亦不少)。佛朗哥的選擇在於明知錯誤,明知不可為,也不低頭,由此得以善終,即便這個選擇緩慢了歷史發展的進程。

在大是大非面前,利己或善他,都會讓事情走向迥然不同的方向。是否需要道德衡量,取決於個人價值觀。才會有人狂言,越底層道德感越強。回頭來看,即便縱火案有過巨大的負面影響,也難以阻礙大財主們選擇增持綠城股票,畢竟人家賺錢的實力擺在那。

道德與利益的對峙,最後的結局往往會是道德敗北,歷史書上不也滿紙荒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