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鄉村振興的高青路徑

□淄博日報/淄博新聞網/掌中淄博 記者 李子亭 特約記者 張衛國 通訊員 王克軍

仲夏時節,高青大地草木蔥鬱、繁花似錦,處處激盪著鄉村振興、鄉村再造的鏗鏘鼓點。

6月20日,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周連華深入高青縣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對高青縣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取得的成效給予充分肯定,他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和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東重要講話精神,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統籌做好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五篇文章,聚力推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努力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淄博特色板塊。這是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和路徑的明確要求,對加快鄉村振興必將起到極大推進作用。

鄉村興,縣域興。作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主戰場”,縣域發展責任重大。高青縣深刻認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樹立“鄉村振興”就是“高青振興”理念,充分發揮農業大縣優勢,堅持高標準謀劃、高質量推進、高層次發展,進一步明確任務書、時間表、作戰圖,集聚整合各類要素、資源向鄉村建設發力,下決心把鄉村振興這盤棋下好下活,為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的淄博特色板塊貢獻高青力量。

農業動能轉換 產業振興促鄉村振興

高青是農業大縣,但與其他先進地區相比,農業產業化和標準化程度低,現代化的生產經營體系還不夠成熟,農業增值效益整體不高。為此,高青縣抓住農業發展動能轉換的重要契機,積極推動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著力培育終端型、體驗型、循環型、智慧型新產業新業態,以產業振興力促鄉村振興。

2017年,作為中國液態奶消費者滿意度測評“七冠王”的得益乳業,盯上了地處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腹地的高青縣,一個總投資10.74億元、集現代農業種植、養殖技術和生態農牧文化觀光為一體的生態牧場項目正在這裡緊鑼密鼓建設。該項目已列入2018年山東省重點建設項目,建成後奶牛存欄量可達3.5萬頭,實現年產牧草10萬噸、蔬菜50萬斤、優質奶源22萬噸,最終實現農業生產全產業鏈效益提升,實現農牧生態可持續發展。

為什麼選擇高青?得益乳業總裁助理高玲表示,高青縣位於北緯37度世界黃金奶源帶,同時也是世界上暖溫帶保存最廣闊、最完善、最年輕的黃河三角洲溼地生態系統,獨特的生態環境、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這裡成為得益專屬生態觀光牧場的絕佳地點。

高青縣以無微不至的“保姆式”服務給予企業回報,該項目從去年10月動工建設,在短短45天內就有兩棟高標準牛舍投入使用。其它在建項目也正在加快由“藍圖”變為“現實”:農業板塊規劃面積2萬畝,通過種植生態牧草,與養殖奶牛飼餵和糞汙淨化還田形成循環農業,發展得益自有品牌有機蔬菜,打造生態農產品中高端品牌;養殖板塊規劃佔地面積3000餘畝,依照國際最高標準建設,從奶牛品種、養殖規模、設施配置、養殖技術到牧業管理等均能代表國際一流的養殖水平;生態農牧觀光板塊以現代農業種植、現代畜牧養殖為依託,打造集聚農牧文化展示、科普教育、親子互動、萌寵樂園、教育拓展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型觀光生態園,同時依託得益品牌,帶動高青人文環境、優質農產品形象提升。

除了新業態,鄉村振興的動能還來自於新產業。山東寶乘電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從事半導體GPP芯片、半導體功率器件及電子工業自動化設備的研發、生產及銷售的企業,屬國家政策鼓勵的高新技術產品項目,有著極為廣闊的應用前景和市場前景。自項目簽約到投產僅用時3個月,成為高青縣“築巢引鳳”模式招引項目的典型案例。

借勢項目落地,該縣規劃了總面積1200餘畝的電子信息產業園,同步規劃實施總投資6億元標準化廠房項目,通過建設標準化廠房、科研辦公大樓以及其它基礎設施配套,為入駐企業提供研發、中試生產、經營場地和辦公方面的共享設施。產業園建成後,可吸納30餘家電子信息加工類企業入駐,形成電子信息產業集群效應,帶動5000餘人就業,可實現年銷售收入20億元,為吸引各類人才回鄉創業就業提供寬廣舞臺。

相信不遠的將來,新經濟、新業態、新技術迸發出的發展活力將成為促進產業振興的催化劑。

建設智慧高青 探索特色農業轉型

發展農業農村工作,絕不能再延襲老辦法、老路子,就要用好改革創新這一法寶,著力破解鄉村振興中的重點難點問題。高青縣依託智慧高青建設,加快轉變農業生產方式,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探索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農業轉型之路。

高青擁有高青黑牛、高青大米、高青西紅柿等國家地理標誌商標認定農產品19件,為全省之最。擦亮農業金字招牌,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大有文章可做。

位於高青縣的中化現代農業MAP技術服務中心是中國中化農業在山東佈局的第一家MAP技術服務中心。這個項目實現了小麥、玉米等農作物從良種繁育到耕種播收、烘乾儲藏的全流程服務和管理,幫助農民種出好產品、賣出好價錢,讓高青的優質農產品如虎添翼。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如何在高青的傳統農業優勢和特色農產品資源中植入嫁接新技術、新模式,加快向現代農業轉型,成為擺在高青縣農業工作面前的一道重要考題。

“依託智慧城市拉動鄉村振興,以智慧農業助推農業現代化。”高青縣從正在全力推進的智慧城市建設中找到了解決方案。智慧高青建設觸角向鄉村延伸和覆蓋不斷提速,按照生產智能化、經營電商化、管理高效化、服務便捷化的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物聯網建設,全面提高農業技術裝備和信息化水平,進一步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通過發展智慧農業的一系列舉措,真正把農業品牌做響,把農業效益、規模做大,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村繁榮、農民增收。

中化現代農業MAP技術服務中心自去年12月落戶高青以來,已陸續為眾多規模種植主體提供包括選種、配肥、植保、檢測服務、農技服務、技術培訓、智慧農業服務和糧食烘乾倉儲及銷售、農業金融服務、農用柴油供應等“7+3”全方位服務。另外,他們通過與村集體、合作社的技術服務合作,採取“MAP技術服務+村兩委+土地股份制合作社+種植大戶”託管運營模式,推動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著力打造現代農業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種植示範基地。

按照智慧農業的發展規劃,高青縣將深化與中化農業合作,加快建立從農業生產資料、種植技術、農機、氣象、金融到農產品銷售、倉儲的全程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貫通產、供、銷全產業鏈全體系的智慧應用,做到種植精準化、利益最大化,實現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根本轉型,使面朝黃土背朝天耕作的廣大農民徹底解放出來,向新型職業農民轉型,讓農民知道自己的地是什麼樣的土質,適合種什麼、種多少、怎麼種、怎麼管,收穫時節讓農民賣得快、賣得好、收入高,同時讓消費者知道誰種的、怎麼種的、誰賣的,進而實現農民增收致富的目標。

黃河灘區遷建 灘區群眾拍手稱快

讓農民成為最大受益者,鄉村振興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動力。高青瀕臨黃河,受歷史、自然等多種因素影響,黃河灘區成為鄉村振興的窪地和短板。貧困不除,難言振興。高青縣把黃河灘區遷建作為重大民生工程,著力解決脫貧遷建難題,確保5000餘名灘區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

高青縣黃河過境47公里,灘區涉及常家、木李、黑裡寨三個鎮的1443戶5260人。灘內村莊由於村臺、護村堰標準低、質量差,抗衝能力不足,如遇洪水極易坍塌。加上灘區大多是集中連片的貧困區,存在貧困發生率高、群眾生產生活水平低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鄉村振興、脫貧奔康的進程。

面對黃河灘區群眾脫貧的渴望,遷建成為最重要的抓手。按照“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的目標,高青縣堅持頂層設計,以人為本,統籌施策,編制完成《高青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外遷安置工程實施方案》,將灘區遷建工程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相結合,外遷安置社區向鎮政府駐地集中,方便群眾就業生活。同時,對外遷安置住宅樓高標準配套電梯、水、電、暖等基礎設施,高層次完善醫、學、養等服務功能,受到了群眾的擁護和歡迎。

僅木李鎮一個項目區,就涉及6個村595戶2160人。為方便居民生活和就業,縣裡將遷建安置點設置在新建的得益乳業項目區附近,優先為灘區群眾提供就業崗位,讓群眾樓上安家、樓下就業。

龍灣村是木李鎮的一個村莊,大多數村民一輩子窩在黃河灘區裡。這些天,急切外遷的群眾沒事就去觀望“新家”的進度。正在現場施工的項目負責人介紹說,為保質保量完成灘區遷建任務,他們進一步細化方案,倒排工期,掛圖作戰,努力將遷建工程打造成民心工程、樣板工程。

行政村居“瘦身” 邁出跨越發展新步伐

組織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保障,為進一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優化農村資源配置,加快鄉村振興步伐,從去年8月開始,高青縣實施了行政村(居)規模調整,全縣行政村(居)數量由767個縮減至309個,“瘦身”成功的高青邁出了鄉村跨越發展新步伐。

走進高青縣木李鎮乾旺村,這個由茹窯、小田、大田、楊莊和販牛崔5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的新行政村,短短半年時間就已經實現了全面深度融合。沿村路走來,興茹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沿黃博物館、LED文化廣場、景觀水庫......一個個新生事物展示著美麗農村的新風采。

茹窯村曾在全省率先成功探索出“村社共建”的發展模式,成為遠近聞名的明星村。而周邊幾個村莊的發展卻不理想,在高青縣2017年實施的行政村(居)規模調整中,它自然成為以強帶弱的中堅力量。

高青縣原有行政村(居)767個,村均429人,在全市區縣中行政村數量最多,村均人口卻最少。行政村“多、小、散、弱”的格局,造成了公共基礎設施滯後、資源利用率低、配套功能缺失嚴重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鄉村振興進程。要解決這些問題,必須通過減少村莊數量,整合資源要素,減少重複建設,推動資源集約集聚發展,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環境。

該縣堅持依法依規、分步實施,在充分尊重民意的基礎上,統籌考慮村莊規模、歷史、產業、人文和村與村之間的融合關係,堅決不搞“一刀切”和“拉郎配”。在調整合並的309個行政村中,有的以農業產業為基礎,有的以強化班子和黨員隊伍建設為目的,有的以小城鎮和社區建設為依託,通過強強聯合、以強帶弱、近鄰合併等因地制宜、因村制宜的靈活模式,真正實現了“佈局調優、規模調大、實力調強、班子調好”。

如今,新生的乾旺村以茹窯為中心逐漸形成“規模化效應”,繼續推廣“興茹糧食專業種植合作社的股份+合作”、“底金+分紅”的發展模式,這個新村的基層戰鬥堡壘作用顯著增強,集體經濟實力不斷壯大,強村富民的夢想指日可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