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7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来源:看历史(ID:EYEONHISTORY

公元二三世纪之交,曹操扫平众多军阀豪强,统一北方,其官爵也从司空、丞相升至魏公魏王。曹氏集团总揽军政大权,朝廷百官形同虚设。汉献帝沦为傀儡,他在许都的皇宫由曹操心腹统领的禁卫军守护。

到220年3月曹操死前,以魏代汉可以说万事俱备。那么,曹操是如何打下魏国霸业的,又为何没有称帝?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操

霸府统治为曹魏代汉奠定基础

在曹操死后仅数月,即公元220年10月,汉献帝被逼禅让,曹丕登基,魏王府原有的文武重臣多成为魏国的开国元勋,曹操时期的制度也基本未做调整,汉魏易代顺利完成。

曹操显然已为其子建国做好了人才、机构和制度上的充分准备,这其中的关键就是曹操在建安时代(汉献帝的年号,196年-220年)建立的霸府统治。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曹丕

霸府,按照学者陶贤都的解释,是「权臣建立的控制皇帝和朝廷,作为国家实际权力中心的府署机构」。

建安元年,曹操任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备员而已」。东汉司空的职权不大,主要负责修堤筑城以及相关官员的监督考核,其府内的僚佐数量有限。曹操把持朝政,建立霸府,与汉廷中枢构成一实一虚的双重政治架构,司空府的规模也就随之膨胀。

在东汉旧制之外,曹操设置了新的司空府僚佐职位,比如参军、军祭酒、军谋掾等。郭嘉、荀攸、董昭、贾诩、陈群、崔琰等一大批谋臣都在这一时期加入司空府,这些僚佐名义上为司空府办事,实际上行使东汉中枢机构的职能。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荀攸

东汉中枢实权渐失,但官僚体制尚在,汉献帝与少数忠于汉室的重臣并不甘心做傀儡。199年,汉献帝封董承为车骑将军取代曹操。200年董承密谋诛杀曹操,事败,董承被灭三族。董承的女儿为汉献帝的贵人,也被曹操杀掉。

司空霸府期间,曹操谋臣武将人才济济,谋士的审时度势、料事如神尤为突出。

公元200年的官渡大战前,荀彧、郭嘉和贾诩分别提出「四胜四败论」「十胜十败论」和「四胜论」,坚定曹操胜袁的信心。从袁绍大营叛逃出来的许攸更是献上火烧乌巢之计,烧尽袁军粮草,袁绍由是大败。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贾诩

公元208年,曹操废东汉三公制度(太尉、司徒和司空),自任丞相,高度集权。丞相霸府的机构设置趋于完善,统治能力进一步强化,东汉中枢已被彻底架空,曹操的霸府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的朝廷!

建安早期,曹操沽名钓誉,吸引孔融入朝廷为官,但孔融认识到曹操「终图汉室」,对其作为多有讥讽。曹操做丞相之后,不再容忍,很快诛杀了孔融。这一时期加入霸府的人才主要有司马懿,以及来自荆州的桓阶、司马芝、王粲等人。

曹操开始培养锻炼继承人。211年曹丕被献帝封为五官中郎将,并为丞相副。其次是扩张领地,213年曹操以献帝名义合并东汉十四州为九州,以此方式扩展了冀州直属控制的区域。

丞相霸府(208-13年)时期,曹操在赤壁之战惨败给孙权和刘备的联军,但也平定了凉州,扩展了北方之半壁江山。

213年,汉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三年后,又封为魏王,其礼仪规格与天子相同,国土囊括冀州十郡。曹操立曹丕为魏国太子,魏国的臣僚包括尚书、侍中、六卿、御史大夫等,建制与东汉没有区别。

曹操手下的汉廷官员大多转为魏国官员,虽然曹操没有皇帝的称号,但曹魏实质上已取代刘汉。218年曹操击败乌桓、鲜卑联军,巩固北方,三分天下有其二。219年襄樊会战中与孙权联合,反败为胜,除掉关羽,削弱刘备。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关羽

从公元216年曹操称魏王到220年病逝,汉室可谓命悬一线,只是,曹操为何没有称帝、名正言顺地取代汉朝?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皇权的衰微与正统

董卓之乱后汉献帝一路辗转逃难,惶惶不可终日,追随的朝廷百官也伤亡殆尽,然而汉室皇权仍有深厚的政治社会土壤,皇帝作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仍有重要影响力。

北方最强大军阀、四世三公之后的袁绍本来更有资格和实力奉迎汉献帝,其谋士沮授也如此建议。但袁绍多谋少断,自己也有称帝的野心,故而没有采取行动。因此,当时曹操这样实力普通的军阀才有机会

「挟天子以令诸侯」。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袁绍

196年曹操「迎献帝都许」,获得匡扶汉室的令名,吸引天下士子能人纷纷投靠。甚至在官渡决战前,袁绍的著名谋士许攸等人也加入曹营;荀彧早在191年就慧眼识英雄,舍袁投曹,成为曹操的首席谋臣,后来正是荀彧力荐曹操奉迎汉献帝。

建安早期,曹操对献帝至少保持表面的尊敬,更不敢出尔反尔,冒天下之大不韪废掉献帝。直到晋封魏王,这个顾虑仍是曹操不敢称帝的原因之一,也就是司马光所说的

「畏名义而自抑」。

曹操容忍献帝一个最明显的表现是,献帝恢复了「交戟叉颈而前」的旧制。这个东汉旧制是针对握有重兵的权臣,他们面见天子时,必须由卫兵长戟交叉架于脖颈之上。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汉献帝

这个制度不只是对曹操威严的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威胁其生命,被献帝趁机夺权。曹操并没有反对此项措施,但他不再朝见天子了。

袁绍的异母弟袁术更缺乏对汉室合法性的正确认识。公元197年,袁术定都寿春,自立为帝,结果众叛亲离。曹操、吕布、孙策和刘备等诸路军阀竞相讨伐,袁术兵败后走投无路,吐血而死。

对比两汉末年的情形:公元8年,外戚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和士人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都不敢称帝,两汉易代为何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差?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袁术

西汉奉儒家为显学,但对忠君观念并未特别强调,官僚、士人和百姓的忠君思想较为淡薄,这是王莽轻易改朝换代的社会基础。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吸取西汉教训,「极力尊崇节义,并大张旗鼓地褒扬不仕王莽的忠节之臣」,东汉一代更是以「天降符瑞」「君尊臣卑」等理念来解释刘汉皇室的合理与正统,将忠君思想理论化。

此外,东汉比西汉远为重视推广儒学教育,在选拔官员上,更强调官员的节气和孝廉品行。通过上述种种制度与举措,君臣大义等思想植入东汉民众观念之中,难以撼动,曹操本人早年也深受影响。

188年,冀州刺史王芬欲勾结曹操废掉汉灵帝,遭曹操拒绝,他认为「夫废立之事,天下之至不祥也」。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中,汉室苟延残喘、无兵无权,却代表了不可取代的正统性,(至少表面上)拥护汉室,方能获得道义优势,赢得舆论民心,曹操如此,刘备更是如此。

这一时期,废立皇帝者皆不得好死,比如废掉少帝的董卓和自立为帝的袁术。建安晚期的曹操封藩建国,篡位野心暴露无遗,未能称帝主要是因为现实的政治形势阻碍。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董卓

霸府内外的密谋与叛乱

在曹操霸府统治过程中,效忠汉室、反抗曹氏的密谋与行动,以及名士的讥讽与不合作屡见不鲜,比如上述的董承和孔融等人。

汉献帝的皇后伏寿目睹董贵人被杀后,深感恐惧,密书父亲伏完,求其诛灭曹操,但伏完一直不敢动手。公元214年11月,曹操发觉此事,命华歆带兵入宫捕杀伏皇后。伏皇后与献帝的两个皇子也被毒酒杀害,伏氏宗族株连致死一百多人。

霸府内部反对曹操篡权者也大有人在,曾经的首席谋士荀彧就是其中之一。荀彧是颍川三大望族之一荀家的领袖人物,具有浓重的正统观念,对汉室情感深厚。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荀彧

当年他主张奉迎献帝是为复兴汉室,非助曹操篡位。204年曹操占领冀州时,就有人建议恢复古代的九州,借机扩大冀州的领地,但荀彧反对,曹操从之。

212年曹操欲晋爵王公,又遭荀彧反对。曹操不得不再次作罢,对荀彧大为不满,冷落之,荀彧忧郁畏惧而死。荀彧死后一年(213年),曹操就恢复九州扩大冀州,受封魏公,加九锡(中国古代皇帝赐给诸侯、大臣有殊勋者的九种礼器,以示最高礼遇)。

颍川士族影响力巨大,有很多人才效力于曹操霸府,故而曹操称魏王后,为安抚颍川集团,拜颍川钟氏代表人物钟繇为相国,不过相国一职只有象征意义。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钟繇

上述皇亲国戚与汉室重臣的密谋,以及霸府内部的阻力对曹操篡权构成一定威胁,但并未发展为实际行动,建安末年的两次反叛才是妨碍曹操称帝的关键因素。

218年正月,趁关羽进逼樊城之际,金祎与耿纪、韦晃、吉本等人在许都发动叛乱,企图「挟天子以攻魏,南引关羽为援」。

这次叛乱虽很快被平息,但曹操在许都的得力助手王必被杀,曹操一怒之下杀掉大批汉朝官员。值得注意的是,反叛首领之一耿纪曾是丞相府的僚属,甚为曹操器重,韦晃更是丞相府(曹操仍兼任丞相)的在任僚属。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关羽水淹七军

219年9月,魏国都城、曹操霸府所在地邺城也发生了一场谋反。谋反发起者魏讽是青年名士,与曹操同为谯沛人,也是霸府僚佐。曹操起家、建立霸业过程中,谯沛人和颍川士族是两大核心势力集团,前者多与曹氏有密切的血缘宗亲关系。

参与谋反的其他几人是曹操亲信重臣王粲、刘廙等人的子弟。这次谋反未及发动,就被曹丕镇压,并未造成动乱。

金祎等人叛乱时,曹操霸府统治已有22年,军政大权在握,朝廷遍布心腹,自认为异己势力已被尽数铲除,不料仍然有如此激烈的反叛行动。不但霸府重臣的子弟、僚佐、青年士人都卷入其中,甚至他倚重信任的谯沛集团里也有人带头谋反。

对于魏讽谋反案,曹操并没有牵连滥杀,反而低调处理,避免激化霸府内部矛盾。两次发生反叛期间,曹操正与刘备在西线和南线两线作战,如果冒然称帝,致使内外交困,曹魏天下危矣,故而曹操死前不得不放弃称帝。

霸府统治对后世朝代的影响

曹氏经营霸府24年,两代人完成汉魏易代,为以后朝代更替树立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模式:皇帝被逼禅让,霸府权臣上位。

249年高平陵政变后,魏国重臣司马懿如法炮制建立起霸府,架空曹氏皇帝与中枢。司马氏历经三代人(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懿之孙司马炎)、十六年霸府统治,终以西晋取代曹魏。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司马懿

西晋一朝吸取曹魏皇室宗族羸弱的教训,实行宗王出镇之策,各宗王势力极强,结果导致八王之乱,期间有两位宗王也采取了霸府统治。

到了东晋,饱尝叛乱的司马皇室力量大为削弱,外戚与江南高门大族轮流支配朝政,终于被掌握军权的桓玄控制,霸府复现,东晋也被颠覆。然而桓玄倒行逆施、百姓疲苦。低等士族出身的刘裕击败桓玄,重新拥立晋帝。

从408年起,刘裕确立霸府统治,历经十二载登上皇位,建立南朝第一个朝代刘宋。此后南朝宋、齐、梁、陈更替无不是通过霸府权臣上位完成,只是霸府统治时期仅有两三年,甚至一两年。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宋武帝刘裕

从曹氏两代24年,司马氏三代16年,刘氏一代12年,到南朝的一两年,权臣运用霸府控制朝政、篡位换代的手法越来越娴熟,存续时间相应缩短,而南北朝战乱频仍也为此提供了契机。

同期的北朝也出现多次霸府换代,直到北周后期霸府权臣杨坚立隋代周,重新统一中国,霸府政治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曹操为什么不称帝?

格上财富:在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十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