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0 花八年的時間復讀考上北大,是沒有意義的

歡迎前往關注。

之前我們聊過一期大學寢室裡室友的故事:

和電力局裡待了十幾年的大學室友聊完天再去看“老師好”

當天讀者“某某某某”問了我一個問題,今天就來回答。

他的問題非常長,我複述下概要。

從09年開始,在過去的很多年裡,他主要精力都花在炒股上,但十年下來,是虧的,虧的不只有錢,還有最重要的這段光陰。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也就無心工作,那麼現在44了,看我文章的那一天,剛失業,有些失落,也有些迷茫。

我簡要的回答了他,但是沒展開。

我當天的回覆是說,我和他很像。

從08年開始,我開始在交易上投入了比工作更大的精力,大概從14年開始,不能說無心工作,但是我的心思確實大部分不在公司了。

可能唯一不同的是結果,他炒股是賠錢的,我交易是賺錢的。

但兩個過程相似的故事,其實從文字就能看出分歧,我今天聊的就是這個分歧。

如果你留心看他的意思,是這麼表達的:

他花了很多時間炒股,應該說從一開始就是影響工作的,投入十年之後,發現炒股無望,但工作也沒做好。

但我的意思,看起來一樣,其實不一樣,我是這麼表達的:

我花了很多時間交易,一開始是不影響工作的,起碼從08~14的前面六年裡,沒影響工作,我是什麼時候開始對工作心思淡化的呢?是交易不停的獲利,已經遠遠覆蓋了工作收入很久之後的事情了。

說的直白一點,他是承擔了風險,然後等待收穫;

而我是腳踏兩隻船的,我拒絕承擔風險,要求先給收穫,才肯繼續加碼。

我們把時光倒流,回到08年,來看下每一個時間段裡,我做選擇,要不要繼續的理由。

08年,我是個軟件工程師,剛開始交易。

每個人選擇的路不同,有的人選擇了做長線,有的人選擇了做波段,也有的人變來變去,而我最初選擇了做超短線,一直沒變過。

第一年我是虧的,但實際上虧的非常少,虧了總本金的5%。

其實總本金沒多少,就是3個月的薪水,所以所謂的虧了5%,也就是虧了3天的薪水,一個月只有21.5個工作日。

其實我第二年還是虧的,大概虧了總本金的2%不到,那就是一天的薪水而已。

有的人就會誤解,認為我在講一個愚公移山的故事。

所謂的愚公移山,就是隻要你努力,只要你堅持,總有一天,你會有收穫。

但我從不這麼想。

前面我表達過了自己的態度,我拒絕承擔風險,我要求先給我回報,我才肯繼續下注。

所以,第一年我虧了5%,而沒有收手,那一定是有原因的。

這個原因就是:在超短線的世界裡,你交易了一整年,新手,小白,居然只虧了5%,這是奇蹟,而不是什麼虧損。

我們這個讀者群體裡有職業的交易員,分析師,理財顧問,金融行業的有很多,應該明白我在說什麼。

我打個比方,就拿所有人熟知的A股打比方。

假如你今天,全倉買進某隻股票,明天,全部拋空,後天再全倉買入,大後天再全部拋空。

你保持這個交易頻率,和這個交易量。

正常情況下,3個月之內,你就應該出局走人了。

這麼高的頻率,一直滿倉,你能熬滿6個月都還能繼續玩,肯定有高手會注意到你。

事實上,我08年的交易頻率和倉位,比上述這個,還重了好幾倍。所以,有交易員很好奇,白教我些常識,不收學費,是很正常的。

用他的話說,他很好奇,為什麼一整年下來,我居然還在玩,而且還剩了95%的資金。

這個起點,給了我繼續玩下去的信心。

我有信心是合理的,因為我第一年付出的手續費是遠遠高於5%的,這意思就是說,如果不算手續費,即使我第一年,什麼概念都沒有的情況下,我其實是賺的。

重點在哪裡?重點在於手續費是變化的。

有時候會有些優惠的政策出臺,比如,減免手續費。

那隻要減免一點手續費,我的收益可就不是負的,而是正的,而且正的很多。

正因為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我才會繼續玩第二年,否則,我第一年就直接收手了。

而且你注意,我都沒加倉,第二年,還是這3個月薪水的那點本金,繼續在玩而已。

很遺憾,第二年手續費沒有減免,但是,我的虧損已經降低到2%以內了。

這就是所謂的頭兩年的虧損,其實你不算手續費,我這兩年都是賺的,而且很賺。

換句話說,我只是賺來的錢,都交了手續費,以至於,沒落到自己手裡而已。

交易如同打牌,一局牌你贏,是運氣,輸了,也是運氣。

可是如果1000局牌打下來,你能贏450次,那就不是運氣;如果再打接下來的1000局,你能贏480次,你就會得到更大程度上的鼓舞。因為從499到501,那就是質變了。

這給了我信心,信心來自兩個方面。

第一年的起點讓我知道,這件事很適合我,就像櫻木花道他沒訓練就能灌藍赤木剛憲一樣,沒這個起點,我就不會開始;

第二年的經歷讓我看到希望,這說明訓練是有效的。流川楓也許真的訓練過很多年,也非常優秀。但是,如果你能夠一出場就灌藍赤木剛憲,集訓三個月就追到流川楓數年的努力,那說明這事值得往下做。

兩者缺其一,我就不幹了。

機會多的是,我不會在沒優勢的事情上投入時間精力。

到了第三年,我依舊沒有加籌碼,還是最初3個月的薪水而已。

第三年,我是盈利的,盈利很小,大概10%不到一點的樣子。

要注意,到這個時候為止,手續費依舊沒有減免,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我手裡還握著重大的利好,它早晚會出現,只是暫時沒出來。

這說明,只要我等,前途確實是美好的,我等的就是手續費遲早會減免。

這只是交易這一方的局面。

工作上呢,08年的時候是軟件工程師,09年的時候是軟件架構師,而11年,我去了甲方做了系統架構師。

這個過程裡,在職業上我是迅速上升的。

從一個指標上就能看出來在職業上我沒啥犧牲,比如09年我做軟件架構師的時候,同為架構師的其它4個同事最少也在那家企業做了5年以上,而我,進去才1年。

所以,我沒有付出什麼成本,這是堅持的主要原因。

我是一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人。

換個角度說,如果我撒了鷹,那一定是我見到兔子了,也許旁人沒意識到,但我肯定見到了。

我追加成本,是從第四年,也就是11年開始的。而且,沒有追加多少,大約2年的薪水而已。

你要知道,那時候,它的收益率已經開始快速上升,前景美好。追加個2年的薪水其實非常保守。

從11年到13年,我從系統架構師,產品經理,做到副總,職業的上升速度並沒有減緩過,一如剛畢業的時候一樣。

而這期間呢,收益率是急速上升的,而且,我等待的重大利好也出現了,就是交易的手續費,一而再,再而三的減免,大幅度減免。

對於超短線交易來說,這麼密集的交易,每年繳納的手續費是極其高昂的,一旦減免,意味著收益率大幅度上升。

這就像美國的消費退稅一個道理,原本要上繳的錢,大部分退還給你了。

所以,從12年開始,我才真正追加,追加所有的錢,你注意,是我個人所有的錢。

我並沒有找父母朋友去借錢哦,已經是明擺著暴利的情況下,我仍然沒有借過一毛錢,甚至連自家人的錢都沒動用。

也只不過是追加了個人全部的錢,僅此而已。

這個舉動非常的保守。

它當然讓我少賺了很多,但是,它也意味著,這件事從頭到尾,風險被我控制在極低的程度。

14年的時候,我分管產品,售前,銷售,三個部門,但是心不在焉。心不在焉到什麼程度呢?我連週會都不想開。

這就是所謂的無心工作。但是你要注意,這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我的職業,我的行業,帶給我的收入,和投資相比,佔比已經很低了。

也就是說,到了這一階段,我才開始真的,到了這位讀者最初的,心思不在工作上的狀態。

所以從那以後,在職業上,再無寸進。

你注意我的選擇,始終在迴避風險。

假如08年,我選擇的不是超短,我要是個長線,或者波段的打法,全年虧了5%,那我已經放棄了,專心工作去了。

正是因為開局,它就給我一個非常明確的預期,我才肯多投入一年,而且也只肯下3個月薪水這麼一丁點的注而已。

直到12年,面對著利潤赤裸裸的誘惑,我也只是肯加註,而沒有放棄職業。

一直到14年,職業都變成了雞肋,我都沒有丟掉它,只是讓它保持原樣,暫停攻勢。

由此可見,我是個保守主義者。

這中間出任何差錯,我都可以全身而退,繼續在本行內做該做的事情,不會傷及羽毛。

回到我們的標題,很多人一定很納悶,標題和後面的故事有什麼關係。

我當年高三的時候,我們班主任給大家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曾經有個考生,落榜了八年,最後,考上了北大。

他的意思是,只要能考上北大,哪怕復讀八年,也是值得的。

我是個很喜歡說怪話的學生,在下面就接了一句話茬。

我說:假如我是北大的招生老師,我絕不會錄取復讀生。

事實上,後來,清北確實執行了這一策略,不再錄取復讀生。

這麼做,是為學校好,也是為學生好。

站在學校的角度看,錄取復讀生不公平,人家讀了12年書,你讀了13年書,你考的比人家高,能說明什麼呢?不能說明什麼,你成本高呀。

站在學生的角度上看,這就是告訴你,愚公移山的精神不可取。

任何遊戲,都是有時間限定的。假如你12年做不到,那就算了,不要勉強。早一點放棄,早一點轉型,才更加明智。

因為你不適合這個,不等於不適合那個,一條魚,花一輩子在學習飛翔上,是愚蠢的,因為它原本是天生的游泳冠軍,白白糟踐了。

我知道肯定有人要問為啥第一年,什麼都不懂,超短線交了那麼一大堆的手續費之後,仍然只虧了5%。

是怎麼做到的?

開號後的四個月,我都是寫收藏的,寫我童年的故事。沒人看是必須的,因為我就是寫給家人看的。

當我們的話題從這麼小的領域轉向面對公眾之後,我寫到第十篇文章的時候,已經爆出十萬+了,確切的說,是十三個小時內,30萬的閱讀量。

一個外行,來玩票,幾百個粉絲,剛寫了十篇文章,就爆30萬的閱讀,這不是通過學習,這是學習的起點。

你要注意:櫻木花道是一出場,零基礎就扣翻赤木剛憲,強行灌藍成功,然後才去學習,並以籃球作為目標。

而不是反過來,他先花費很多年的光陰,最後發現自己不適合籃球。

回到我們讀者的問題。如果十年的光陰花在炒股上,始終沒有止損,始終沒有退出。

我是難以理解的。

因為繼續投入總要有個理由吧。

是什麼讓你在沒有回報的情況下,追加投入這麼多年不放棄呢?

這才是問題的本質。

這就是當年我和老師的分歧,雖然我是全班第一,他是班主任,私交甚好。

但是,我始終認為他在胡說八道。

在我看來,花八年的時間復讀,就算考上了北大,也毫無意義。

人的每一次選擇,就像打牌,就像玩梭哈。

開牌就得開的好,開不好,我就不跟了,我不可能傻到最後一輪才發愁要不要梭。

我不跟,重來唄,還有下一輪。

但我如果明明沒看到希望,還跟了那麼多輪,就像那個復讀了八年變成傳說的前輩一樣,那豈不是沒有止損,沒有風險管理了麼?

我知道有很多人就像我的班主任一樣,非常反感我的結論。

因為他們覺得,按照我的說法,豈不是沒有天賦就不要努力了麼?

但我告訴你,我班主任的這種思路,真的害死人,而且害死過無數人。

因為這些滿腦子努力萬能的人,從來不肯動腦子想想,人世間的事情一開始,就是分為兩種的!

第一種,叫做進企業,升管理,做高層;

這幾乎是人人可以做到,根本不需要天賦,只要你努力,努力,再努力,訓練,訓練,再訓練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因為它的頭部效應不是很明顯,事情太多了,不是一個明星員工一個人做完,大家就沒得做,而是需要大量的人一起參與,一起做。

所以這些領域叫做人人有飯吃。

第二種,叫做當作家,當明星,當籃球運動員,當藝術家,做投資。

這些事情,全部都是頭部效應極其明顯的。

啥叫頭部效應?

我們都記得喬丹,往下你最多說出十個,球迷們最多說出一百個,剩下的,全都沒人記得。

這些事情,從一開始就意味著,極少數的人會攫取絕大部分的利益,而大部分參與者都將竹籃打水一場空。

這些領域裡,只要開局沒有希望,就根本不值得投入努力,否則,真的是毫無風險管理意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