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1 齊魯地名探究——源出韓信抑或源出信水之陽?——陽信

【開篇語】自幼長在孔孟之鄉,雖不才亦多受傳統文化之影響,一向喜歡探究歷史,追溯既往。一直以來,對地名頗感興趣,充滿好奇——為何金鄉並無金礦,濟南、濟寧、濟陽得名的濟水消失去了哪裡,而魚臺、嘉祥又藏著什麼樣的故事……凡此種種,都讓我浮想聯翩,於是我決定去探究這些地名的由來,以及這名字背後隱藏的歷史,還有,關於這裡我能想起的人和事……

齊魯地名探究——源出韓信抑或源出信水之陽?——陽信

陽信地圖

【地名由來】

陽信縣隸屬山東省濱州市,為縣級行政區,位於黃河三角洲平原開發中心地帶。

陽信得名頗有爭議,主要說法為信水之陽和韓信屯兵之地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陽信縣。據《太平寰宇記》:"縣在河曲之中。"據《武定府志》:"信水之陽也,鉤盤河,徑縣境。至城南十里為信河。"按古為信水之名,且漢陽信故城,在今無棣縣境,並無今縣治,似有誤。

據《清史稿》:"縣西南鈞盤自惠民縣入,逕紅廟莊,一曰信河,縣氏焉。"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之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

個人認為信水之陽更具可能性,那麼信水(信河)現在還有沒有呢?查閱諸多史料以及地圖,均未見有信河的存在,或許已湮沒於歷史長河也未可知。

齊魯地名探究——源出韓信抑或源出信水之陽?——陽信

陽信風光

陽信縣總面積793平方公里,人口45萬(2010年),下轄2個街道辦事處、7個鎮、1個鄉。

【歷史沿革】

夏、商為蒲姑國領地,周為齊國地。秦屬厭次縣。

齊魯地名探究——源出韓信抑或源出信水之陽?——陽信

西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置陽信縣。據《太平寰宇記》:"縣在河曲之中。"據《武定府志》:"信水之陽也,鉤盤河,徑縣境。至城南十里為信河。"按古為信水之名,且漢陽信故城,在今無棣縣境,並無今縣治,似有誤。據《清史稿》:"縣西南鈞盤自惠民縣入,逕紅廟莊,一曰信河,縣氏焉。"因治所為韓信自燕伐齊屯兵之地,又居古篤馬河之陽,縣名由此而得。

東漢初屬冀州刺史部渤海郡。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改屬樂陵郡。曹魏時沿之。

齊魯地名探究——源出韓信抑或源出信水之陽?——陽信

北魏熙平二年(517年)並瀛冀二州為滄州,不久改為滄州郡,陽信隨屬滄州郡。

唐貞觀八年(634年)陽信縣改屬德州。五代屬棣州。北宋屬河北東路棣州。金屬山東東路棣州。元屬中書省濟南路棣州。

齊魯地名探究——源出韓信抑或源出信水之陽?——陽信

明初屬山東省承宣布政使司濟南府武定州。明洪武六年(1373年)改棣州為樂安州。明宣德元年(1426年)改樂安州為武定州,陽信縣隨屬之。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陽信縣屬山東省武定府。

齊魯地名探究——源出韓信抑或源出信水之陽?——陽信

中華民國初期屬山東省岱北道。民國三年(1914年)屬濟南道。民國十四年(1925年)改屬岱北道。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道制直隸于山東省。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屬國民黨山東省政府第五行政督察區,後改屬魯北行政區。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共產黨始建抗日民主政府,屬冀魯邊區。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1月冀魯邊區與清河區合併為渤海行政區,陽信縣屬渤海行政區第二專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初,屬墾利專區。1950年5月改屬惠民專區。1958年11月惠民專區與淄博市合併為淄博專區,同年陽信縣併入無棣縣,屬淄博專區。1961年撤淄博專區復置惠民專區,同年10月復置陽信縣,屬惠民專區。1978年屬惠民地區。1992年3月,惠民地區更名為濱州地區,陽信縣隨屬。2000年,撤地改市,在濱州地區原有行政區域建立濱州市,陽信縣隨屬。

【尋歡文史】

蒲姑國

齊魯地名探究——源出韓信抑或源出信水之陽?——陽信

蒲姑國在山東東北,一作薄姑,本殷周間,成王東伐,遂踐奄,遷其郡於,《昭公九年》詹桓伯曰,蒲姑商奄,吾東土也,《漢書地理志》、殷末有蒲姑氏,為諸侯,至周成王時蒲姑氏與四國共作亂,成王滅之,以封師尚父,是為太公。

左傳

及武王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樂安博昌縣北有蒲姑城。○蒲,如字,又音薄。奄,於撿反。樂音洛。 [疏]"及武"至"東土"。正義曰: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外薄四海,皆為周地。上文既言"西土",故以下唯說三方。其實西方所至,過於上文,自岐以西,猶是周竟,但不復重言之耳。服虔雲:蒲姑、商奄,濱東海者也。蒲姑,齊也。商奄,魯也。二十年傳曰:"蒲姑氏因之。"定四年傳曰:"因商奄之民,命以伯禽。"

周書·蔡仲之命

成王既踐奄,將遷其君於蒲姑,周公告召公,作《將蒲姑》。

殷商時東夷一帶的諸侯國

蒲姑,嬴姓,殷,蒲姑城,在今山東博興縣城以東的寨郝鎮有蒲姑故城址 。

龍山文化發展為嶽石文化,在田旺龍山文化古國範圍內已發現不少嶽石文化遺址,廣饒境內已發現4處。魯中北地區的嶽石文化約處於公元前2000年左右到商代前期,商代後期該地區的考古學文化大致屬於商代山東第二階段的地方文化。據《左傳?昭公二十年》記載,這階段博興、臨淄、廣饒地區有個強盛的方國蒲姑國。酈道元《水經?濟水注》說:"濟水又逕蒲姑城北……蒲姑故城,在臨淄縣西北五十里,近濟水。"今博興縣城以東的寨郝鎮有蒲姑故城址,在今小清河北側,東距廣饒10公里左右,證明當時廣饒屬於蒲姑疆域。

周成王滅蒲姑,地封姜太公之子呂伋,是為齊國。廣饒成為齊國開發漁鹽之利,發展畜牧業的重要地區,為東周齊國發展成"泱泱大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廣饒的歷史也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春秋晚期,兵聖孫武的祖父孫書就食採於樂安(約在今廣饒縣花官鄉草橋村一帶),說明廣饒是兵聖的故鄉,是我國先秦兵學的一個重要產生地。

(部分圖文來源網絡 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