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3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亡白帝城,為何不見諸葛亮

烽煙青史,英雄流名。夷陵之戰,是三國時期以火攻聞名的三大戰役之一,此戰既是東吳陸遜的成名之作,又是蜀漢劉備的敗亡之恥。劉備在蜀漢新立之際發兵十萬親征東吳,誓要奪回荊州為關羽報仇,來勢洶洶,卻落得個火燒連營,全軍覆沒,敗走白帝城,最終抑鬱病故的結局,自此一戰,蜀漢元氣大傷,幾乎處於崩潰邊緣。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亡白帝城,為何不見諸葛亮

夷陵之戰東吳陸遜一戰成名

夷陵之敗本是對劉備衝動的懲罰

我們知道,劉備以白身起家,歷經數年征戰積累,才終於拿下荊益二州,佔據漢中入川稱王。初步形成諸葛亮當年隆中對制訂的戰略雛形,如果按這個趨勢,鞏固現有領土,穩定地方休養生息,待兵精糧足人才充盈,即可按戰略規劃東結孫權,西討曹魏,逐步實現劉備的最終藍圖,光復漢室一統中原。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亡白帝城,為何不見諸葛亮

劉備衝動帶領十萬蜀兵進取東吳

但是,駐守荊州的關羽,卻不顧劉備嚴防死守荊州的囑託,擅自帶兵攻打樊城的曹仁,東吳孫權借荊州空虛之機,和曹操結盟,突襲荊州前後夾擊。最終關羽被殺,荊州失守,上庸也隨孟達降魏落入曹魏之手,艱難建立的蜀漢疆土丟失過半。在稱帝三個月後,劉備就急不可耐領兵十萬親征伐吳,欲奪回荊州,替關羽報仇,最終導致夷陵慘敗,使本就兵力匱乏人才青黃不接的蜀漢雪上加霜。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一直以上兵伐謀為道的丞相諸葛亮為何沒有出現在伐吳隊伍中呢?

基於兄長諸葛謹的東吳身份,諸葛亮主動避嫌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亡白帝城,為何不見諸葛亮

諸葛亮的兄長-東吳諸葛謹

首先,東吳的重要謀士諸葛謹是諸葛亮的兄長,兄弟倆在不同的陣營輔佐各自的主公,代表不同方向的利益,當年孫劉聯合抗曹時正是兄弟倆雙方努力促成的結果,如今兩方開戰,無論戰況勝負,參與其中的諸葛亮都難逃說不清的嫌疑。因此,諸葛亮既沒有親口勸阻劉備倉促伐吳,也沒有主動要求隨軍出征,避免以後給人留下口實。但是他私下向趙雲陳述了蜀漢新立面對的種種困難和問題,分析了當時形勢下伐吳的利害。諸葛亮深知趙雲一直深受劉備信任,長坂坡後更是將其視為心腹愛將,於是讓趙雲出面勸阻劉備,但一意孤行的劉備仍然對伐吳堅持不棄。並惱怒地將趙雲留置江州。

後方朝政需要依靠諸葛亮來主理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亡白帝城,為何不見諸葛亮

留在成都輔佐劉禪的諸葛亮

劉備作為蜀漢皇帝御駕親征,朝政只能由太子兼國。但十四歲的劉禪難當重任。此時蜀漢內部派系林立;邊遠部落亦未完全臣服;原益州部分官員仍在觀望立場未穩,隨時可能出現叛亂,在這種情況下少年劉禪的坐朝聊勝於無。必須留一位不管是在治政還是平亂上都能應付自如的輔臣協助劉禪。而在人才凋零的蜀漢,擔此重任的也只能是丞相諸葛亮,況且新立的太子劉禪也正需要諸葛亮教習治政韜略,因此劉備為了後方穩定,將諸葛亮留在成都督糧徵兵,協助太子主理朝政,沒有帶其出征。

諸葛亮重於戰略及治政,軍事實非所長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亡白帝城,為何不見諸葛亮

諸葛亮聞之劉備連營而扎擔心不已

隆中對時復興漢室的戰略佈局彰顯了諸葛亮的安邦治國之才,但臨戰佈陣上,初出茅廬的諸葛亮並未顯出高明之處。在陳壽的《三國志》中,火燒博望是由劉備指揮,當陽敗逃時諸葛亮也沒去江陵借兵,而是跑在劉備的前面。徐庶離開後,劉備指定的軍師是龐統,龐統死後,益州的法正嶄露頭角。收益州,佔漢中,入成都都是在法正主導下得以完成。法正到來後,劉備軍事上主要依賴於法正,諸葛亮的職能開始向戰略制訂,籌糧治軍等內政管理方面轉移。《三國志》的陳壽這樣評價諸葛亮:“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就是說諸葛亮是象蕭何那樣的治政人才,而不是臨戰謀略的帥才,這也是之後北伐時魏延不服諸葛亮用兵的原因。

夷陵之戰陸遜火燒連營,劉備敗亡白帝城,為何不見諸葛亮

夷陵敗逃白帝城後劉備託孤後去世

劉備面對蜀漢新立,內政未穩,外敵當前,人才斷檔的嚴峻形勢下,不聽從諸葛亮對內整治朝政恢復生產的建議,堅持伐吳,使本就孱弱不堪的蜀漢政權元氣大傷,也為多年後劉禪統治的滅亡埋下伏筆。劉備的去世,軍中骨幹的斷層,十萬蜀兵子弟魂歸它鄉,都讓整個蜀漢處於生死存亡之際。如果不是其後諸葛亮重新與東吳修好,用五年時間休養生息,恢復社會秩序和經濟,發展生產及人口,蜀國可能早被吳魏任何一方伐滅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