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2 会泽:“三个组织化”把贫穷连根拔起

乌蒙磅礴,金沙水拍。党徽闪耀,党旗猎猎。

会泽:“三个组织化”把贫穷连根拔起

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会泽县实施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 “三个组织化”建设,着力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推动单项问题共同解决

会泽,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4.03万人,未脱贫13.94万人,贫困发生率15.35%。近40万人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冷凉地区和泥石流滑坡地带。

搬不动山,就搬人。“十三五”期间,会泽规划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125个,搬迁安置10506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627人。目前,已有99个安置点搬迁入住,在建26个。县城安置点规划建设271栋、165.5万平方米安置房,分两期搬迁安置81257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2768人),搬迁对象涉及20个乡(镇、街道)、293个行政村,整村搬迁514个自然村。同时,同步推进、同步建成就学、就医、就业等配套项目。

会泽县按照“哪里有搬迁群众,哪里就有党组织”覆盖的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搬迁前的宣传发动、搬迁中的跟踪服务、搬迁后的发展保障作用,在125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建立党组织,80个安置点就近就便纳入迁入地党组织管理,计划新成立党总支(社区党委)11个,党支部70个左右。

成立会泽县易地扶贫搬迁新城建设指挥部党工委,着力防范化解“四个风险”,建设“五大工程”,齐心协力引导群众搬迁进城。将原金钟街道分设为金钟、钟屏、以礼3个街道办事处,成立党工委,将党的工作一以贯之,着力完善基层党建、基本公共服务、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治理 “五个体系”建设。在建成区明确片长、楼栋长、治安巡逻员,构建网格化精细化管理框架。

“我老家在牛栏江边,太陡了,吃水要靠天。”从马路乡搬到县城安置点的王文选每天骑三轮摩托车送水,妻子就近务工,有着稳定的收入。他笑着说:“我家今年双喜临门! 4月12号搬进了县城,儿子高考考了691分,被浙江大学微电子专业录取到了。”

矿山镇九龙村的曾瑞是县城安置点第二期项目的搬迁对象,她说:“小孩马上就要上幼儿园了,想早点搬进来让孩子上学,听说房子已经建好,我们正准备搬家!”

目前,县城集中安置点一期项目5140户20361人已全部搬迁入住;二期项目建设安置房182栋13806套121.4万平方米,2018年11月启动,2019年12月交付使用,正组织群众有序搬迁。

正是组织化运作创造了易地扶贫搬迁县城安置点的“会泽速度”。一个新区、一座新城,正拔地而起。

产业扶贫组织化:推动分散问题集中解决

会泽县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之基、富民之本。以“大产业+新主体+新平台”的发展思路,成立道成扶贫开发公司、25个乡(镇、街道)分公司、389个村(社区)合作社,健全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三联”机制,整合人力、土地、资金、市场要素,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探索出了一条党建引领、资源整合、农民抱团、利益联结的新路。

在会泽城郊结合部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里,10米左右长的番茄树上长满了红彤彤的番茄,前来务工的群众正在采摘果实。

“这是我们引进的新品种,单斤8元上下,全部销往外地,供不应求。”道成扶贫开发公司董事兼总经理杜友成说,“公司围绕易地扶贫搬迁进城产业扶贫来做,目前,在城郊流转土地5900亩建设产业扶贫基地,有大棚区、水培蔬菜区、冷链物流园区等,总投资1.7亿左右,项目建成后,能吸纳4000余名进城群众就业。”公司还在者海镇、新街乡建设1400亩产业基地,可吸纳2800余人务工。

未来两年,会泽县计划整合涉农资金10亿元,规划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65个,带动3.78万户贫困户14万余人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盘活搬迁群众闲置和复垦“两块地”,通过土地流转和代种托管等形式,发展2万亩马铃薯种薯和商品薯基地,5万亩高产燕麦和1.1万亩花椒、水果、香椿等经济作物。

一个个产业,一条条路子,让贫困群众的致富门路越来越宽。

转移就业全流程组织化:推动无序问题有序解决

劳务输出,是会泽加快发展和解决就业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会泽采取“劳务转移输出一批、县内企业接收一批、扶贫工厂就业一批、发展产业带动一批、公益岗位解决一批”等措施,以户均有1人以上就业为目标,组织技能培训和外出务工。实施转移就业“1+25+N”工程,在县级成立劳动力转移就业党工委、建立劳务服务中心,在25个乡(镇、街道)设立劳务服务站,借力滇沪、滇粤扶贫协作,全力组织输出就业,与福建漳平、广东鹤山等地签订劳务合作协议。在昆明成立县外出务工人员工作站,设立1个党总支、14个党支部。在省外设立浙江上虞、福建莆田等4个驻外党支部,同步成立劳务工作站,确保外出务工党员“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 县人社等部门制定交通补助、培训补贴、用工补贴、动员补贴等26项优惠政策,积极引导群众外出务工。

“进城群众现已转移就业24230人,户均转移就业1.7人,基本实现了人人有事做、户户有收入。”县人社局副局长顾光灿介绍,全县有劳动力63.4万人,累计转移就业35.08万人,年务工收入突破125亿元。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11.56万人,年劳务收入40亿元。

为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务工,会泽县出台政策,鼓励创建23家就业扶贫车间,会泽爽身服饰有限公司、草莓摘捡初加工等扶贫车间已入住县城安置点。

在爽身服饰纺织车间里,纺织女工们正忙着赶制一批订做的校服。邹琼美已熟练掌握裤腰压条技术,一天最多可以压500条裤子。今年5月,她一家四口人从矿山镇洒衣村搬进县城,真正是“楼上住人、楼下务工”。她说:“搬进城了,娃娃上学方便,老人看病方便,我们打工方便,我一个月30天全出勤,最多的一个月领到了4100,比在老家强多了!”

草莓扶贫车间里十分热闹,上百位务工群众正忙着分拣草莓。今年94岁的仁芝芝从火红乡格枝村搬迁进城,是扶贫车间里年龄最大的务工人员。她一个上午分拣了22公斤草莓,当场拿到了11元工钱,她数也不数就攥在手里,脸上写满满意度,高兴地说:“他们不会少付给我。”一期安置点惠仁园的园长王发巧说:“老人们拿到工钱的时候,是我见过最幸福的笑容。”

在会泽,越来越多的“新市民”正通过参加钢筋工、砌筑工、育婴师等点餐式技能培训、棒球缝制、藤椅加工等实训,走上工地,走进扶贫车间,一步一步地融入县城。

贫穷,正被连根拔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