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永州榜樣丨謝紅軍:紅軍烈士墓的“第三代”守墓人

永州榜樣丨謝紅軍:紅軍烈士墓的“第三代”守墓人

謝紅軍與身後的紅軍墓

初冬,東安縣舜皇山國家森林公園裡的紅軍村翠綠依舊,竹木掩映之下,一座“無名紅軍烈士墓”的墓碑格外醒目,一位頭髮花白的男子站在墓前,正用沒有手掌的雙臂給墳頭除草。他就是謝紅軍,這座無名紅軍烈士墓的“第三代”守墓人。

墓裡的人叫什麼名字,從哪裡來,對此他一無所知。但謝家三代已默默守護這座紅軍墓85載,只因謝紅軍爺爺當年的一句承諾。

爺爺的承諾

1934年夏天,一個悶熱的午後,謝紅軍的爺爺謝忠芝打開房門時,看見村子外邊唯一一條通向山外的小路上,走進來一群軍人模樣的陌生人。這些人腳穿草鞋,身上穿一身灰色土布軍裝,頭戴五角星灰軍帽,肩上還扛一把長筒子槍。

其中一位軍人向謝忠芝走來,並詢問是否可以借用他家的灶臺生火做飯。謝忠芝聽說是為老百姓打天下的隊伍,就把他們領進家。其中有一名紅軍因傷病無法前行,為了追趕大部隊,這一隊紅軍只好臨時留下傷員,將其託付給了謝忠芝。五天後,那名受傷的紅軍去世了。

“爺爺覺得是自己沒有照顧好他,一直心懷愧疚。”謝紅軍說,爺爺謝忠芝將這位紅軍埋葬在家對面的山頭,每年清明節都會去給這位紅軍戰士掃墓,並交代父親謝臣明,要他和後代一定堅持守墓。

父親的遺言

無名紅軍烈士墓距離謝紅軍家直線距離不到300米,但實際走過去,約一公里,耗時約半小時。去往墓地的道路被一些小樹枝和雜草覆蓋著,常年只有謝紅軍一人走動。

墓地被一圈石頭包圍,唯一的標識只有墓碑上刻著的“無名紅軍烈士墓”,落款“東安縣人民政府於2015年4月5日立”。四周竹林圍繞,顯得格外寂靜。

謝紅軍說,這塊石碑是當地政府重修墓地時立的。小時候父親帶他去掃墓時,這裡只有一個墳頭,父親在河裡撿了塊石頭立在一旁作墓碑。

謝紅軍回憶道,從四五歲開始,每年清明節前後兩三天,父親都會帶他去掃墓,拔拔墳頭上的雜草,偶爾還會跟他講爺爺和紅軍的故事。為了緬懷先烈、紀念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紅軍夢,謝臣明還將兒子取名為謝紅軍、謝滿軍。1995年,父親謝臣明去世,留下的唯一遺言就是,讓子女一定要為無名紅軍烈士墓守墓。

“父親為紅軍守了一輩子墓,不能在我這兒斷掉。”讓謝紅軍幾十年堅持下來的,正是因為受父親謝臣明的影響。

後代的堅守

由於交通不便,近些年村裡的人慢慢遷出,謝紅軍的弟妹們也陸續長大成人,弟弟們成家後,搬到山外居住,妹妹們也相繼出嫁,只有謝紅軍一人帶著父親的遺言,爺爺許下的承諾,留在了村子裡,住在父親留下的木板房裡。

走進謝紅軍的房間,地上有些凹凸不平,房間裡很暗,沒有一件像樣的傢俱,唯一的一臺液晶電視,是弟弟送的。在他的房間裡,仍然珍藏著這位無名紅軍的遺物:一把梭鏢,一個水壺。

初中畢業後的謝紅軍,就一直待在家裡種田。17歲那年,為了補貼家用,謝紅軍在魚塘炸魚時發生了意外,失去了雙手。雙手殘疾的謝紅軍至今沒有結婚,他在1991年與1992年期間,從縣醫院收養了兩個被遺棄的女童,“現在,她們都在外地務工,每年過年回家一次,也很孝順,會給我買一些衣服和生活費。”

謝紅軍是東安縣扶貧對象,唯一的經濟收入來源是縣山裡毛竹經營分配以及殘誤費。他常年一人待在深山中,生活雖然清貧,卻無比滿足。他在房子後面種植了豆角、南瓜等蔬菜,養了鴨、雞,還有一條狗。更讓他欣慰的是,近年來,紅軍墓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現在有些遊客會來這裡上墳祭拜。”

作為第三代守墓人,謝紅軍今年已經57歲,很多人都無法理解他的執著和堅守,他說:“沒有他們的浴血奮戰,就沒有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他犧牲在為人民謀幸福的路上,我們不能忘了他。我會一直堅持到我走不動為止。”在謝紅軍的影響下,兩個女兒表示,她們將把祖上三代人的堅守延續下去,繼續為紅軍守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