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4 伊桑·霍克:用电影吟诗的人不应盯着名利不放

12月的北方寒风凛冽,受不了这股严寒,麻辣鱼选择第一时间飞往中国的南端,去参加一场聚会——第二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和首届相比,今年除了引进竞赛机制和优秀展映片单外,电影节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师班活动依旧给力。

本届大师班请来的嘉宾含金量非常高:有在奥斯卡斩获过最佳导演的伊朗著名导演阿斯哈·法哈蒂(《一次别离》);有“戛纳双金棕榈俱乐部”的成员比利·奥古斯特(全球仅7位);有在国际享有盛誉的日本恐怖大师黑泽清(《东京奏鸣曲》);当然,还有让全场气氛沸腾的美国演员——伊桑·霍克。

伊桑·霍克:用电影吟诗的人不应盯着名利不放

▲伊桑·霍克

组委会给霍克所在的活动起了一个非常浪漫的标题,“吟诵一首名叫电影的诗”。对他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恰如其分的形容。


13岁开始就进入影视行业的伊桑·霍克,是一位非常有才气的演员。凭借独特的气质和对角色的精准拿捏,伊桑·霍克最负盛名的代表作“爱在”系列三部曲(《爱在黎明破晓前》《爱在日落黄昏时》《爱在午夜降临前》)、《独立日》和《少年时代》等,在世界范围内虏获了大批文艺片粉丝。


除了表演外,精通法语和德语的他,还对音乐特别痴迷。钢琴、小提琴、小号,他都可以驾驭。这次前来电影节参加大师班的活动,他也主动和现场观众分享了他对即将公映的新片、表演、制片、导演、片场环境等多个维度的看法。

伊桑·霍克:用电影吟诗的人不应盯着名利不放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官方供图


聊经典

爱在三部曲是心有灵犀的产物

作为文艺圈的名作,“爱在三部曲”目前仍在豆瓣霸占top250。尤其是首部曲,这部类似于《与安德烈晚餐》的作品,在影史坐标上也占据重要位置。提起与该系列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一位以“话痨”见长的鬼才——之间的合作,伊桑在现场慷慨分享了诸多幕后故事。


他谈到,第一次和林克莱特见面时,对方非常年轻,而且当时还不算特别出名。而那个时候的伊桑,在经历《死亡诗社》的一炮而红后,已经凭借《吾爱吾父》《黄金雪地犬》《天劫余生》等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业界打开了知名度。两人把会面地点约在了伊桑·霍克的戏剧公司,随后开启了这段长达多年的友谊。

伊桑·霍克:用电影吟诗的人不应盯着名利不放

▲《死亡诗社》


谈起后来令二人声名远扬的《爱在黎明破晓前》,伊桑表示,在电影拍摄期间,导演并没有对演员进行明确的职业区分,相反,“他希望我们能一起参与到编剧工作当中”。众所周知,“爱在三部曲”最有趣的部分来自其高密度而极富生活化的文本,相应的,这对主创们的剧本创作提出了挑战。


说到这个部分时,伊桑认为,当时电影在创造过程中,“随机性”帮了大忙:“实际上我们之前并没有任何的计划,只是说开始制作,然后就着手这样一部电影。演员和导演之间建立了神奇的联系与默契,开始表演之后,感觉一切都是顺其自然、水到渠成的一件事情。”

伊桑·霍克:用电影吟诗的人不应盯着名利不放

▲《爱在黎明破晓前》


这种“照搬”生活的独特创作模式,赋予了“爱在三部曲”独特的气质。很多戏,大家心有灵犀,无需刻意的准备,一边演就知道下一步该怎么说。类似的创作手法还被带到了《少年时代》中,实际上,这部跨度12年的电影,差不多是和“爱在三部曲”同一时期酝酿的作品。两个系列均采用“时间换空间”的做法,把演员现实中的状态,如实记录在电影中,让作品的沉淀意味更浓,并使电影产生非常强烈的真实感。

谈创作

海纳百川但不可以迎合

无论是表演还是身居幕后,提起创作,伊桑表示自己并不会根据一部电影的预算去调整自己的创作风格。在他看来,别人也许会根据题材进行相应改变,自己却不会这么做。在解释这种“一成不变”时,他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比如说我如果要给100万人做晚餐的话,因为食客数量非常庞大,所以我会将这顿晚餐做得尽量照顾大部分人的口味。但如果我的食客只有两三人,我就必须要尽可能让我的食谱变得特别,以满足他们。”

换句话说,他不会为了去照顾少部分观众的口味而去刻意迎合。相反,他非常懂得电影作为大众艺术的本质——在不违背大众审美的前提下,适当的个性加入是可以被接受的。当然,伊桑认为,个性并不意味着你要对别人颐指气使。


伊桑·霍克:用电影吟诗的人不应盯着名利不放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官方供图


在谈及令他难堪的创作环境时,伊桑指出,有时候一些合作过的导演会向周围的人过度展示自信,以显示自己胸有成竹。然而这样的自信并不能帮助他们更好判断眼前的形势,因为电影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艺术,需要靠不同门类互相配合才能打造一部经典。


“如果作为一个导演没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看到别人的闪光点,而是听不得不同的、甚至是比你更好的观点,那你将很可能蒙蔽掉自己的双眼。”此外,他还特别强调了大师级导演对待不同意见的处理方式:“他们在面临分歧时总会聆听周围人的意见,而不是立马拍板做决定。”

伊桑·霍克:用电影吟诗的人不应盯着名利不放

▲《训练日》


面对在场从事电影创作的晚辈,伊桑表示,和阿方索·卡隆以及理查德·林克莱特这样的大导演合作过后,让他越发意识到个性的重要性。他认为,电影艺术创作最有趣的部分在于它的非统一性原则,这个原则意味着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止一种。既然如此,找到自己最需要的声音才是最有利于创作的。

说新片

是枝裕和与我心灵相通

日本导演是枝裕和自去年凭借《小偷家族》斩获戛纳金棕榈后,国际声望再度提高。今年其执导的新片《真相》更是汇集了来自英、美、法三国演员,成为威尼斯电影节开幕影片,同时入围主竞赛单元。此次大师班,伊桑·霍克自然也顺道聊起了这部新片。


回忆《真相》的拍摄过程,伊桑坦言中途一度比较艰难。他重点提到了法国著名女星德纳芙,称对方因为年纪关系,在拍片过程中正从一场疾病之中康复(上月因轻度中风再度入院)。聊起影片中的视听元素,伊桑表示,片中音乐元素的运用非常重要。对于擅长音乐的伊桑而言,他将音乐比作一种语言,并称和法国演员的合作尽管偶尔会因为语言的原因,导致双方没办法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但对电影的共同热爱帮助他们克服了这一难题。

伊桑·霍克:用电影吟诗的人不应盯着名利不放

▲《真相》


帮助不同国籍的演员融入剧组的除了主演,还包括导演是枝裕和。据伊桑介绍,在片场的休息环节时,导演经常会围绕《少年时代》和“爱在三部曲”提出一些非常有趣的问题,这些问题让他意识到,自己和导演心意相通。

而对于此次前来中国参加电影节,伊桑·霍克更是在大师班现场“放大招”,表示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将来也许会来华拍一部功夫片!他向前来参加活动的观众透露,自己一直梦想着拍一部中国的功夫片,如果可以,未来他也许还会亲自扮演一个被刺杀的美国CIA特工,而故事的舞台,将定在中国。


伊桑·霍克:用电影吟诗的人不应盯着名利不放

▲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官方供图


后记



尽管当天的大师班活动只有短短一个小时,但伊桑·霍克还是尽可能跟观众分享了他有关台前幕后的诸多故事。


他坦承,自己在中年危机时曾一度迷失过方向。后来,他决定做两部音乐题材的电影(《留在心醉一首歌》、《西摩简介》),来缓冲这种迷失过程中带来的沮丧感。


一部传记片,一部纪录片,两部电影记录的主角都有着非凡的音乐天赋,但无法在商业上获得成功。比起功成名就的那一批人,小人物的平凡,总是让人联想起伊桑早年演过的那类不火的角色。


当人人都在为传奇喝彩,总有一个角落需要留给被遗忘的人。从默默无闻到享誉世界的才子,对小人物的不离不弃,也许是伊桑·霍克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留给观众最后的良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